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秦晓丹

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秦晓丹

大庆龙南医院 163453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采用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12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4%(37/38)明显高于对照组84.2%(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心内科;急性心绞痛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日益增多,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大量研究,已确认急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及黏附增加,进一步使得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不完全阻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而致缺血性胸痛。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心绞痛[1]。这种疾病非常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严重者会导致猝死[2],故早期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对收治的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76例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等诊断,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男性46例,女性为30例;年龄在53-69岁,平均为(56.5±1.0)岁;病程在0.9-7.6年,平均为(3.2±0.4)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等资料,经过统计学计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患者使用倍他乐克,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使用硝酸甘油来扩张冠脉血管;使用阿司匹林来进行抗凝;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患者多进行休息和吸氧。

1.2.2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90,75mg/片)治疗,2次/d,治疗时间为14d。

1.3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出现心绞痛的次数减少,对患者使用硝酸甘油的用量减少>80%,患者心绞痛的分级改善为2级或者患者在安静的情况下心电图正常。有效:患者出现的心绞痛次数减少,对患者使用硝酸甘油的用量减少50%-80%之间,患者心绞痛的分级改善为1级,在安静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心电图,ST段回升在0.05mv以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效:患者出现的心绞痛次数没有变化,使用的硝酸甘油用量在50%以下,对患者进行心电图,与治疗前保持一致。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AS15.0软件处理,采用X2或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试验组(38):显效19例,占50.0%;无效18例,占47.4%;无效1例,占2.6%;治疗有效率为97.4%。对照组(38):显效12例,占31.6%;无效20例,占52.6%;无效6例,占15.8%;治疗有效率为84.2%。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对照组:呕吐1例,但是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试验组没有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和自溶过程的动态不平衡过程,导致冠脉发生不稳定的不完全性阻塞。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心绞痛。这种疾病非常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严重者会导致猝死[3]。心绞痛是心肌一过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的症候群。大多数患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引起。但也可发生于冠状动脉无病变者,如严重的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炎、肥厚型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一般症状表现有明确的诱因,如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之后等。胸痛性质特殊,呈压榨性、烧灼样疼痛或发闷紧缩感。局限性针刺样疼痛常常不是心绞痛。疼痛部位在胸骨后中上段,并常常向左肩与前臂部放射。疼痛持续3-5min,短于1min,长于15min者多数不是心绞痛。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于1-2min内能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数天或数周发作1次,亦可一天内多次发作。 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可暂时升高,心率加快,可有心律失常。氯比格雷为新型噻吩并吡啶衍生物,是迄今最强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其血小板膜受体的结合,使与之耦联的糖蛋白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合点不能暴露,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受体结合,并通过阻断由释放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从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两者分别通过阻断血栓素A2和抑制ADP受体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4%(37/38)明显高于对照组84.2%(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减轻患者的心绞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关晖勇.急性心血管患者50例临床治疗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3:1226-1227.

[2]夏光辉.3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4:62.

[3]斯日古愣.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35:91.

论文作者:秦晓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2

标签:;  ;  ;  ;  ;  ;  ;  ;  

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秦晓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