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金融时代谈普惠金融发展问题论文_谢丹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国家战略进行部署,促使我国金融行业发生重大变革。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地顺应时代潮流,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大数据金融时代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希望给金融领域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时代;普惠金融;发展问题

1.引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各行各业,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地区开展了种类多样、形式丰富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无论从金融服务范围和渗透率上,还是在金融产品增速上,都有显著增加,这些金融产品的便利性和可获性进一步提高,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和薄弱环节享受到金融改革的发展成果。然而,与庞大的需求相比,当前的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也就是说普惠金融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2.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金融业如何积极拥抱互联网以更好地提升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及服务质量,影响着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效果和水平。当前,在普惠金融的供需和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普惠金融的供给看,金融机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无论从类型上,还是在数量上,亦或是覆盖范围上都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到位,金融机构网点明显偏少。对于偏远地区,仅有部分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典当行等主要设置在县城,而理财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基本属于空白。各金融机构市场细分不清晰、市场定位比较模糊,机构之间缺少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

其次,从产品和服务来看,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不强,开放合作不够,体制机制不活。体现在虽然创新型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但种类的丰富程度还不足以满足“三农”和“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需求。由于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部资金支持,对融资的需求比较高,而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小微企业资金扩张的需求,一些中小企业为减轻加企业资金压力,可能通过各种民间融资模式来筹集资金,降低了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

最后,从供需整体情况来看,普惠金融的供需双方还存一定的矛盾。图1和图2反映了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居民人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及其增长率的变化。从历年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极为迅速。进入1990年代以后,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之后,国民经济增速加快,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2001年开始,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开始超过人均消费。到2014年底,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名义储蓄存款余额、消费支出和纯收入分别增加到1994年的33倍、8.2倍和8.1倍。考虑到消费与收入皆为流量,而储蓄存款余额为存量,2014年的人均储蓄存款增量也达到了1995年的16.9倍,依然远高于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

从图1、图2可见,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消费和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伴随而来的是农村金融需求的规模、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农村经济呈现出规模化、现代化、组织化特征,居民财富也在不断积聚,以往的存、贷、汇“老三样”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普惠金融存在普遍性工序矛盾,“小、短、多、快”金融服务比较缺乏。此外,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金融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基层金融服务提供者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工作理念陈旧等客观因素也加剧了普惠金融的供需不平衡性。

3.大数据时代下实现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强化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

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勇于面对新兴数字普惠金融的挑战,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使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发挥引导和服务职能。一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建立征信、信用评级和金融服务各领域全覆盖的供给体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二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普惠金融风险分担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加强金融监管。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和金融扫盲,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预防金融欺诈。三是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技术,以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为载体,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普惠金融信息采集和运用能力,延伸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使金融机构由单一的信贷产品提供商向多元化金融服务上转变。

图1 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消费和收入变化(单位:元)

图2 历年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消费和收入增长率(单位:元)

3.2提高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

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包括:(1)产品和服务可以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提供适宜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2)普惠金融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可持续性;(3)金融机构具备与上述两个要素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和业务体系,也就是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定位要准确,保障体系要完备。以农村地区为例,无论是村镇银行、农信社、农商行,还是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做到定位精细、功能互补,为“三农”提供理财、投资、保险等多样化、高级金融服务,并且这些产品的设计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工行莆田分行为例,该行持续推进网上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集合该行各系统内的海量数据,从结算、交易、收费、资产、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拟合,凭借小微企业的自身数据实现自动授信,使优质小微客享受到创新的便捷融资产品。该行还推出了能够自由买卖基金、保险、外汇、债券、原油、黄金的多样化金融交易服务平台——融e购电商平台,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能力的供给水平。

3.3缓解普惠金融的供需矛盾

一方面,应刺激金融需求。以农村地区为例,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引导和激励农户进行固定资产结构升级,对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进行适销对路的投资,同时应合理规划,统筹市局,实现一定区城内的规模经营,避免农户投资的低水平重复导致的闲置浪费,从而真正强化农户增产增收的自我造血机能。解决现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制度缺失,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农户的水久性收入预期,使农民因安全感的提升而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刺激金融需求,增强消费能力,全面推动我国广大衣村地区的惠普金融建设。另一方面,要解决供需平衡。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还需要“看得见的手”推动,以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应加大对助学、就业、投资、保障房等方面融资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支持科技农业、旅游农业和体验式农业发展,支持农民进城就业、开展家庭农场、自主创业、农民专业合作建设等,加快农业保险基金、巨灾保险、再保险制度建设。以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看,为实现金融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必须要进行普惠金融的创新,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和匹配能力。促进居民储蓄资产财富的集聚和信贷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和信用贷款担保制度,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科技、专业、资金和产业链融资的优势,提升系统性的资金流动和使用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金融和为“三农”建设做好服务。

4.结束语

“发展普惠金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各行各业已经开展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普惠金融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还存在着金融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金融服务与产品质量不高、供需双方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强化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提高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缓解普惠金融的供需矛盾等方面,解决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振华.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时代金融,2015.21.

[2] 李雪梅.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当代经济.2017.21.

[3] 杨序琴.对贵州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J].贵州农村金融.2012.04

作者简介:

谢丹,(1990年10月17日),女,初级经济师,本科,目前从事财务工作。

论文作者:谢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大数据金融时代谈普惠金融发展问题论文_谢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