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魯迅幾則佚文考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發現论文,魯迅幾則佚文考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魯迅先生的文章經過數代魯迅硏究者的努力,基本都已經被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的《魯迅全集》和人民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魯迅著譯編年全集》之中了,但是筆者在查找資料時又新發現了一些沒有被收入這兩部《魯迅全集》之中的魯迅的散篇文字,在2013年魯迅硏究這門學科誕生一百周年之際,特集中介紹這些新發現的魯迅散篇文字。
一、新發現的現存最早魯迅的手跡《擬購書目》考釋
根據有關魯迅文物的記載,現存的魯迅最早的手跡是紹興魯迅紀念館收藏的魯迅在1897年7月手抄的《二樹山人寫梅歌》,但是筆者近日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庫房中偶然發現一個魯迅打算向上海點石齋書局購買書籍的《擬購書目》,據周作人的考證,這個魯迅的《擬購書目》當在1897年之前,因此從時間上來說可能是比《二樹山人寫梅歌》更早的魯迅手跡。
為了準確地釋讀出魯迅的這個《擬購書目》,筆者請北大書法硏究所的王坤宇博士幫助辨認,終於大致還原出魯迅的原文如下:
擬購書目
校邠廬逸箋
三角
泛槎圖
四本
一元
歷代名媛圖說
二本
七角
夢跡圖
一本
三角五分
晚笑堂晝傳
二本
二角八分
廣陵名勝圖
二本
八角五分
牧牛圖
一本
八角
毓秀堂晝傳
四本
二角
劫火紀焚
一本
八角五分
任阜長名將圖
二本
二元
百孝圖
二本
三角
梅野人竹圖
八角
沈桐敬王繼遗事
七角
十五完人墨蹟
四角
趙之謙琴旨
一角一分
上海點石齋圖局新售
周作人還為這個《擬購書目》寫了一個說明,文字如下:
擬購書目為魯迅早年筆跡,夾在伯宜公遺書石印十三經注疏中,時間大概為光緒丁酉(一八九七)年以前,因其中晚笑堂晝傳其時已經購得。海上名人晝稿二冊亦系早年可購之書,此書曾經伯宜公見過,當在光緒丙申上半年中。(伯宜公於丙申九月去世。)
椿壽光緒癸巳(一八九三)年六月十三日生
同戊戌(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初八日九十(時?)
小像系於己亥(一八九九)年二月十二日托葉雨香晝師所晝。
周作人說魯迅手寫《擬購書目》的時間在1897年之前,如果他的回憶正確的話,那麼這個《擬購書目》就應當寫在1894年4月魯迅從親戚家避難回到家中之後到1896年12月之間,因此也應當是現存最早的魯迅手跡了。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擬購書目》按照《魯迅全集》的編輯體例,也應當作為魯迅的佚文收入《魯迅全集》。另外,周作人的這個說明文字也應當算作周作人未收集的集外佚文。
筆者通過國家圖書館網站和浙江圖書館網站檢索了一下這個書目中的圖書,大致了解了這幾本書的版本槪況:
《校邠廬逸箋》是淸代馮桂芬(1809—1874)所撰,上海點石齋書局1885年出版;《泛槎圖》是淸代張寶所繪,上海點石齋書局1885年出版;《歷代名媛圖說》是漢代劉向所撰,明代汪氏增輯錄,明代仇英繪圖,上海點石齋書局1879年出版;《夢跡圖》是淸代寶琳所繪,上海點石齋書局1875年出版;《晚笑堂畫傳》是淸代上官周撰寫並繪圖,出版機構和時間下詳;《牧牛圖》,上海點石齋書局1880年出版;《毓秀堂畫傳》,淸代王墀繪,上海點石齋書局1883年出版;《劫火紀焚》是淸代何貴笙(1841—1894)所撰,具體出版機構和時間不詳;《任阜長名將圖》是淸代任熏所繪,平江沈氏1887年出版;《百孝圖》是淸代胡文炳輯錄,淸代謝仁澍書寫,具體出版機構和出版時間不詳。另外,《廣陵名勝圖》、《梅野人竹圖》、《沈桐敬王繼遺事》、《十五完人墨跡》和《趙之謙琴旨》這幾本書沒有查到相關的信息。從上述簡單的版本信息中可以看出,魯迅當時所打算購買的大部份都是由上海點石齋書局出版的各種石印本畫冊和書法書籍,可以說,魯迅購買這些畫冊和書籍主要用於閱讀和影寫練習。
據周作人回憶,因為父母擔心自己和魯迅受到祖父的“科場案”的牽連,而被送到皇甫莊和小皋埠的親戚家中躲避(1893年8、9月份到1894年4月份),魯迅“在皇甫莊和小皋埠所受的影響立即向著兩方面發展,一是開始買新書,二是繼續影寫圖畫。魯迅回家後所買的第一部新書,大槪是也應當是那兩册石印的《毛詩品物圖考》。”魯迅那時“買到的畫譜,據我所記得的,有《芥子園畫傳》四集,《天下名山圖詠》,《古今名人畫譜》,《海上名人畫稿》,《點石齋叢畫》,《詩畫舫》,《晚笑堂畫傳》木版本尚有流傳,所以也買到原本,別的都是石印新書了。有幾種舊的買不到,從別人處借了來看,覺得可喜,則用荊川紙蒙在書上,把它影寫下來。這回所寫的比以前《蕩寇志》要進一步,不是小說的繡像,而是純粹的繪畫了。這裏邊最記得淸楚的是馬鏡江的兩卷《詩中畫》,他描寫詩詞中的景物,是山水畫而帶點小人物,描起來要難得多了。但是魯迅卻耐心的全部寫完,照樣訂成兩冊,那時看過的印象覺得與原本所差無幾,只是墨描與印刷的不同罷了。”①
從周作人的上述回憶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魯迅對美術非常熱愛,甚至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影描兩卷本的《詩中畫》。可以說,少年魯迅的這個《擬購書目》就是他喜愛美術的最好見證之一,而少年魯迅對美術的熱愛也為他後來所從事的推廣木刻和翻印古代箋譜等美術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間接影響到現代中國進步的美術運動。
二、新發現的魯迅致蔡元培書信考釋
筆者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資料庫查看資料時,偶然看到魯迅在一張蓋有“春陽寫真館”印章的裝照片的袋子的正面寫下了如下文字:
蔡孑民先生
另外,魯迅在一個小一號的裝照片的袋子上寫有如下文字:
荊有麟君面奉
蔡孑民先生
周樹人
十二月六日
在這張紙上標有0014的號碼,並有“已辦”字樣。與上述信封和信紙在一起的還有魯迅寫在兩張稿紙上的致蔡元培的信件,分別標有0015和0016的號碼,已經被《魯迅全集》收錄。信的內容如下:
孑民先生幾下,謹啟者:
久違雅範,結念彌深,伏知賢勞,未敢趨謁。茲有荊君有麟,本樹人舊日學生,忠於國事,服務已久,近知江北一帶,頗有散兵,半是北軍舊屬,既失渠率,迸散江湖,出沒不常,亦為民患。荊君往昔之同學及同鄉輩,間亦流落其中,得悉彼輩近態,本非夙心,倘有所依,極甘歸命,因思招之使來,略加編練,則內足以紓內顧之勞,外足以擊殘餘之敵。其於黨國,誠為兩得。已曾歷訪數處,貢其款誠,尤切希一聆先生教示,以為軌臬。輒不揣微末,特為介紹,進謁臺端,倘蒙假以顏色,俾畢其詞,更賜指揮,實為萬幸。肅此布達,敬請道安。
后學周樹人 啟上
十二月六日②
從上述魯迅寫在照片袋上的文字和一張牛皮紙上的文字來看,這實際上是一封介紹荊有麟去拜見蔡元培的介紹信,也就是說,魯迅在1927年12月6日給蔡元培實際上寫了兩封信,第一封是介紹荊有麟去拜見蔡元培的介紹信,第二封是魯迅向蔡元培推薦荊有麟去江北接收改編散兵的推薦信,後者雖然已經收入《魯迅全集》之中,但是和第二封信在一起的第一封信卻一直被硏究者忽視,沒有被公開披露過,應當是魯迅的佚文。從魯迅博物館文物來源檔案中可以看到,這兩封魯迅致蔡元培的信都是1978年5月27日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轉交國家文物局後劃撥給魯迅博物館的,經手人是魯迅博物館當時負責文物保管工作的葉淑穗女士。
查魯迅日記(按:本文所引魯迅日記內容均引自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魯迅全集》),可以看出,魯迅在1926年10月3日到上海後和荊有麟的來往仍然比較密切,從10月21日到11月17日,有1次會見,2次回信,3次收信的記載。此後的魯迅日記中便沒有關於荊有麟的記錄,直到1927年12月1日才有荊有麟來訪並邀午餐的記錄。此後,魯迅日記有荊有麟頻繁來訪的記載,其中在12月7日的日記中記載:“午後有麟來,付以致蔡先生信。”從上述兩封魯迅書信可以看出,荊有麟頻繁登門訪問魯迅,是想讓魯迅介紹他拜訪蔡元培,獲得去江北收編散兵的差事。查王世儒編撰的《蔡元培先生年譜》(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沒有看到蔡元培在1927年12月接見荊有麟的記載,而且從年譜中可以看出蔡元培在12月份比較忙。另外,魯迅日記在12月9日、11日、12日、20日、23日、24日、26日、30日,雖然有荊有麟來訪的記載,並有13日收到荊有麟書信的記載,但沒有收到蔡元培回信的記載。不過,從保存下來的那個裝有魯迅致蔡元培書信的照片袋上留下的“已辦”兩個字,可以推測出,荊有麟已經拿著魯迅的介紹信和書信拜訪了蔡元培,並獲得了蔡元培的幫忙。《魯迅全集》十七卷對荊有麟的注釋如下:“……1927年5月在南京辦《市民日報》,後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人部幹事。1928年任國民黨第22獨立師秘書長,1930至1931先後在河北懷遠縣及江蘇蕭縣任教員,1936年為國民黨中央考選委員會委員,後加入國民黨中統、軍統特務組織。”③從荊有麟在1928年擔任國民黨第22獨立師秘書長一職來看,大約這次蔡元培幫助荊有麟獲得了他想要的工作。
三、新發現的魯迅題《初期白話詩稿》佚文考釋
筆者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資料庫看到魯迅在劉半農撰寫的《初期白話詩稿》一書扉頁上有如下的題字,
劉半農所贈五本之一,以此分送季巿兄也。
魯迅記(並蓋“魯迅”印)
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
查魯迅日記,1933年3月1日的日記記載:“……得靜農信並《初期白話詩稿》五本,半農所贈。得季巿(按:即許壽裳)信。……夜寄母親信。復靜農信……”查魯迅書信,魯迅在1933年3月1日至臺靜農的信中告訴臺靜農收到了《初期白話詩稿》:“靜農兄:二月廿四信,講稿並白話詩五本,今日同時收到……”魯迅收到5本《初期白話詩稿》後很快就又把該書送給了幾位朋友。魯迅在3月5日的日記記載:“……晚端仁及雁賓(按:即茅盾)來,同至聚風樓夜飯,共五人。贈端仁、雁賓以《初期白話詩稿》各一本……”魯迅在3月9日的日記記載:“……季巿來,贈以《豎琴》兩本,《初期白話詩稿》一本……”魯迅還特地在送給許壽裳的這本《初期白話詩稿》的扉頁上題寫了幾句話,從落款時間可以看出魯迅是在收到此書的次日即3月2日就準備送給許壽裳。通過魯迅書信可以看出,魯迅在3月2日寫信告訴許壽裳已經委托內山書店直接給他郵寄了兩本代買的兒童心理學書籍,大約是因為這兩本兒童心理學書籍是從內山書店購買並由內山書店直接郵寄,所以魯迅沒有把這本《初期白話詩稿》和代買的兩本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一塊郵寄,直到3月9日,許壽裳來訪,魯迅才面交給他。不過,從魯迅收到《初期白話詩稿》的次日就題款送給許壽裳也可以看出兩人的友誼之深厚。
因為這本《初期白話詩稿》扉頁上有魯迅的手跡,所以被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魯迅博物館文物庫房之中。從魯迅博物館文物來源檔案中可以看到,這本書是1957年從許壽裳的藏書中提出來的,該書由陶伯勤(按:是許壽裳夫人)女士捐贈,經手人是魯迅博物館當時負責文物工作的許羡蘇和葉淑穗兩位女士。因為查閱魯迅的文物比較困難,所以魯迅的這個題詞不被硏究者所知,也因此一直沒有被公開發表過。
魯迅收到5本《初期白話詩稿》,在日記中記載有3本送給了友人,其餘2本自己保存留念。據魯迅博物館編《魯迅手跡和藏書目錄》,在線裝本子部第七“藝術類”記載:《初期白話詩稿》劉復輯民國二十二年北平星雲堂書店彩色影印本一冊白紙本另一部。另外,從魯迅博物館的藏書數據庫中,可以檢索出現有《初期白話詩稿》4本:魯迅題款贈許壽裳的一本,魯迅本人藏書中的兩本,錢玄同藏書中的一本。另外,查魯迅日記可以看出宋紫佩也送給魯迅一本《初期白話詩稿》,魯迅在6月4日的日記中記載:“……得紫佩信並《初期白話詩稿》一本,五月三十日發……”筆者推測,有可能這一本書是由周作人在收到劉半農交來的樣書之後交給宋紫佩轉寄給魯迅的,因為《初期白話詩稿》也保留了周作人為魯迅抄寫的兩首詩的手稿,只是這一本的下落待考。
劉半農在《初期白話詩稿·引言》中說:“魯迅先生在當時作詩署名唐俟,那時他和周豈明先生同住在紹興縣館裏,詩稿是豈明代抄,魯迅自己寫了個名字。現在豈明住在北平,魯迅住在上海,恐怕下容易再有那樣合作的機會,這一點稿子,也就很可珍貴了。”④周作人抄寫魯迅的兩首詩投寄給《新青年》的編輯劉半農,這顯示出周氏兄弟的親密關系,但是魯迅和周作人在1923年決裂之後就幾乎沒有往來,這本《初期白話詩稿》為周氏兄弟的友誼提供了一個歷史見證。此外,這一本《初期白話詩稿》也是魯迅和劉半農友誼的一個歷史見證,收入《初期白話詩稿》的魯迅的這兩首詩就是劉半農親自約稿並編輯發表的。
四、新發現的魯迅致蕭軍的書信考釋
魯迅在翻譯果戈理的《死魂靈》的過程中開始搜集《死魂靈》的相關插圖,但是一直沒有尋找到比較滿意的插圖,他在1935年5月22日致孟十還的信中這樣說:
《死靈魂》的插圖,《世界文庫》第一本已用Taburin作,不能改了,但此公只晝到第六章為止,新近友人寄给我一套別人的插圖,共十二幅,亦只晝到第六章為止,不知何故。那一本插圖多的,我想看一看,但不急,只要便中帶給我,或放在文學社,托其轉送就好了。
聽說還有一種插圖的大本,也有一二百幅,還是革命前出版,現在恐怕得不到了⑤。
魯迅信中所說的有一二百幅圖的書就是俄國畫家阿庚所繪的《死魂靈百圖》。孟十還知道魯迅在搜集《死魂靈》的插圖,就留意為魯迅多方尋找好的插圖,在11月日偶然在一家舊書店中發現了一本阿庚所繪的《死魂靈百圖》,就在當晚寫信告訴魯迅。魯迅在11月6日收到此信之後,立即覆信並托友人轉交給孟十還25元錢用於購買這本書。
魯迅致孟十還的這封書信保存下來並被收入《魯迅全集》,信的內容如下:
十還先生:
四夜信收到。那本晝集決計把它買來,今托友送上大洋二十五元,乞先生前去買下為托。將來也許可以紹介給中國讀者的。順便奉送盧那察爾斯基的《解放了的D·Q·》美術版一本,據說那邊已經絕版,我另有一本。但這一本訂線已脫,須修一修耳。又中譯本一冊,印得很壞,我上印刷所的當的。不過譯文出於瞿君之手,想必還好。專此布覆,即頌時綏。
迅 頓首
十一月六日⑥
不過,通過查魯迅博物館庫房所保存的這封信,可以看出這封信並沒有通過郵局郵寄,而是通過友人轉交的,另外,還發現在信封上有魯迅的如下手跡:
外書一包,洋二十五元,乞面交環龍路一百六六號江蘇飯店三樓孟十還先生收。
豫托 十一月六日
這幅手跡此前從未發表過,鮮為人知。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文字雖然寫在信封上,但是有實質性的內容,是一封委托友人轉交書、錢等給孟十還的短信,應當算作魯迅的佚文收入《魯迅全集》之中。
另外,從上述魯迅手跡內容可以判斷,魯迅把11月6日寫給孟十還的信及贈送給孟十還的兩本書籍和委托孟十還代購《死魂靈百圖》的書款25元是委托友人一塊轉交給孟十還的。那麼這位友人是誰呢?
從魯迅在1935年11月6日的日記內容中可以推測出,魯迅很可能是在晚上宴請蕭軍、蕭紅夫婦後通過蕭軍把書和錢轉交給孟十還的,因為蕭軍、蕭紅夫婦和孟十還都是東北作家,彼此交往密切。
孟十還收到魯迅的信和購書款之後很快就把魯迅渴望已久的《死魂靈百圖》買下並通過黃源轉交給魯迅。可惜的是,孟十還的這兩封書信連同他在此前後給魯迅的所有書信都沒有能夠保存下來。
値得一提的是,魯迅在1935年11月15日簽贈給孟十還的精裝本《死魂靈》也於2006年在上海被發現,魯迅在書上題寫了如下的文字:
這是重譯的書,以呈十還先生,所謂“班門弄斧”者是也。
魯迅(印)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
從上述題寫在《死魂靈》一書上文字可以看出魯迅和孟十還當時的交往狀況,以及魯迅對孟十還俄語水平的高度評價。這則題字已經被收入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魯迅著譯編年全集》之中了。
五、魯迅編輯瞿秋白文集時的兩則佚文考釋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英勇就義,上海的《申報》在次日就報道了這一消息。魯迅在得到瞿秋白被殺害的確切消息之後,心情非常悲痛,決定為瞿秋白編一部文集來紀念這位知己。
從目前已知的材料來看,魯迅和茅盾、鄭振鐸等人討論了瞿秋白文集的編選問題,楊之華認為瞿秋白的創作重要,主張先出版瞿秋白的創作文集,而魯迅在1935年9月11日至鄭振鐸的信中說:
關於集印遺文事,前曾與沈先生商定,先印譯文。現集稿大旨就緒,約已有六十至六十五萬字,擬分兩冊,上冊論文,除一二短篇外,均未發表過;下冊則為詩,劇,小說之類,大多數已曾發表。草目附呈。
密斯楊之意,又與我們有此不同。她以為寫作要緊,翻譯倒在其次。但他的寫作,編集較難,而且單是翻譯,字數已有這許多,再加一本,既拖時日,又加經費,實不易辦。我想仍不如先將翻譯出版,一面漸漸收集作品,俟譯集售去若幹,經濟可以周轉,再圖其它可耳⑦。
魯迅為了盡可能把瞿秋白的譯文收齊,以二百元從現代書局贖回瞿秋白的《高爾基論文藝集》和《現實—馬克思主義論文集》兩部譯作,從1935年10月22日開始編輯工作。一個月之後,30餘萬字的《海上述林》上卷編就。至於編法,魯迅後來在1936年10月15日致曹白的信中說:“《述林》是紀念的意義居多,所以竭力保存原樣,譯名不加統一,原文也不注了,有些錯處,我也並下改正——讓將來中國的公謨學院來辦罷。”⑧但是,筆者在魯迅博物館資料庫中看到了一份魯迅手寫的《瞿秋白文集目錄》,和一份由許廣平女士在1956年隨同保存在她那裏的瞿秋白遺物一起捐獻給魯迅博物館的下知何人手寫的《瞿秋白文稿目錄》(從手跡來看,旣不像許廣平的字,也不像楊之華的字,鑒於梅志協助魯迅編輯《海上述林》,筆者推測這份保存在瞿秋白遺物中的瞿秋白文稿目錄可能是梅志手寫的),從這兩份目錄不僅可以看出魯迅是在別人提供的《瞿秋白文稿目錄》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後編寫完成《瞿秋白文集目錄》的,而且也可以看出魯迅最初也是準備把瞿秋白的創作與翻譯作品在競選之後一起出版的。需要指出的是,《瞿秋白文稿目錄》中沒有瞿秋白與魯迅合作並以魯迅筆名發表的那12篇雜文,這可能是因為魯迅認為這些雜文是瞿秋白和他合作撰寫的。
鑒於魯迅手寫的《瞿秋白文集目錄》還沒有被收入《魯迅全集》,也很少有硏究者對此目錄進行硏究,特此把這個目錄轉錄如下:
一 著作
新俄遊記
赤都心史
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文學
落鞥集(兩篇)
騾子文學(兩篇)
亂彈(約四十篇)
街頭集(小調)
二 譯述(上)
市儈頌(高爾基詩)
沒功夫唾罵(别德訥衣詩)
解放了的OQ(盧那察爾斯基劇本)
二十六個和一個(高爾基小說)
莫爾華(同上)
高爾基短篇小說集
四十年(不全)
第十三篇小說(帕甫倫科作)
三 譯述(下)
高爾基論文選集
現實主義文學論
雜集(約十篇)
四 硏究
中國文字革命問题
倉頡集(四篇)
中國新文字草案
從這個編目可以看出,魯迅最初是準備把瞿秋白的文章分為“著作”、“譯述”和“硏究”三類編成四卷文集的,可能是考慮到書稿的內容較多,需要較大一筆印刷費用,所以最後只編選並出版了瞿秋白的譯文集《海上述林》。
另外,從這個目錄也可以看出,魯迅對瞿秋白的一些文集和文章名字進行了修改,如盧那察爾斯基的劇本《解放了的OQ》的原來的題目是《解放了的董吉訶德》,高爾基的小說《莫爾華》的原來的題目是《瑪律華》,帕甫倫科的《第十三篇小說》的原來的題目是《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托夫的小說》,這可能是魯迅的書寫時省略了一些較長的文章題目所致;另外,魯迅還對一些原作者的名字有所改動,如把瞿秋白所翻譯的“帕甫倫珂”寫成“帕甫倫科”,把瞿秋白所翻譯的“別德內依”寫成“別德訥衣”,這可能是魯迅在書寫這個書目時用自己的翻譯人名來代替瞿秋白所翻譯的人名。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魯迅還把瞿秋白的兩篇關於文字改革方面的著作的名字進行了更改,如把瞿秋白的《新中國的文字革命》改成《中國文字革命問題》,把瞿秋白的《新中國文草案》改成《中國新文字草案》,這主要是考慮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用“新中國”這個詞可能會引起一些政治上的麻煩。此外,魯迅還刪去了瞿秋白和耿濟之合譯的《托爾斯泰短篇集》,這可能是考慮到版權問題。
最後,如果把這個目錄中的“譯述”部份和《海上述林》收錄的瞿秋白譯文目錄進行對照,可以看出魯迅把《瞿秋白文集編目》中的“譯述”(下)作為《海上述林》上卷的主要內容,並增補了一些新搜集到的瞿秋白所翻譯的文藝論文;同時把《瞿秋白文集編目》中的“譯述”(上)作為《海上述林》下卷的主要內容,並予以適當的分類。
《海上述林》上卷總目:
“現實”(按:此處省略了14篇文章的題目)
列寧論讬爾斯泰(按:此處省略了3篇文章的題目)
高爾基論文選集(按:此處省略了22篇文章的題目)
高爾基論文拾補
關於真實的教育
譯論輯存(按:此處省略了6篇文章的題目)
高爾基論文續補
《海上述林》下卷總目:
諷喻詩二篇
M·高爾基:市儈頌
D·别德訥衣:沒功夫唾罵
盧那察爾斯基:解放了的董·吉訶德
第一場
第九場
高爾基:早年創作二篇
二十六個和一個
瑪律華
高爾基創作選集
(按:此處省略了具體篇目)
高爾基:克里慕·薩慕京的生活
第一章
帕甫倫珂: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讬夫的小說
譯者小引
這裏的高爾基的小說《克里慕·薩慕京的生活》就是魯迅所擬《瞿秋白文集目錄》中的小說《四十年》。需要指出的是,魯迅在這篇小說的結尾寫了如下的文字:
原文已發表者,凡三部。這僅是第一部第一章的開端,以下未譯。
編者識⑨
這一則文字應當以《〈克里慕·薩慕京的生活〉編者說明》為題收入《魯迅全集》。魯迅對於瞿秋白沒有翻譯完之篇小說就被殺害很感痛心,他在1935年6月28日致胡風的信中說:
楊易嘉的一包稿子,有譯出的高爾基《四十年》的四五頁,這真令人看得悲哀⑩。
另外,在帕甫倫珂的小說《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沃夫的小說》中還有魯迅所作的兩條注釋,全文如下:
第571頁:他另有“光明”的方面,可參閱一卷六期(1)……
(1)指“譯文”——編者
第572頁:所附的三幅插圖(1)……
(1)這裏計四幅。第二幅為原書書面,“譯文”未收。第一幅即本書主角列爾孟讬夫晝像。——編者
筆者認為魯迅在第572頁的注釋也應當被作為魯迅的集外散篇文字。
六、魯迅手寫的贈送《海上述林》上卷的兩個書單
魯迅在1936年10月2日收到從日本寄來的《海上述林》上卷之後,就開始分送有關人士,並把送書的名單記錄如下:
蕭、孟
皮
各一
(筆者按:這是魯迅後來用鉛筆新增加的文字,下文皆用毛筆書寫。)
內地
絨三
F
皮一
開明
皮五
絨二
CT
皮八
絨六
胡
皮一
絨一
MD
皮二
絨二
穀
皮一
廣
皮一
絨一
謝
皮一
楊
皮一
喬
皮一
曹
皮一
鹿
皮一
曹白
絨二
河清
皮一
費
絨一
吳
皮一
季
皮一
臺
皮(一)
內山代發
革十九
絨十一
送來
革十又一又五 絨十又四
共
革三十五
應找
革十五
絨二十五
絨二十五
另外,從魯迅日記可以看出,魯迅除了親自把《海上述林》上卷贈送給友人外,還委托內山書店代為發送給一些友人,如魯迅在1936年10月15日夜寫給臺靜農的書信中就告知臺靜農已經委托內山書店給他寄了一本《海上述林》的上卷。所以,魯迅在這個贈書名單中還專門記下了內山書店代為轉交或轉寄的圖書數量:內山書店代為寄送了《海上述林》上卷共革面19本,絨面11本,另外內山書店還曾經把《海上述林》上卷的革面16本和絨面14本送到魯迅家裏,總數為《海上述林》上卷革面35本,絨面25本。魯迅在記下了內山書店代自己寄發的《海上述林》上卷的詳細數量之後,還記下了內山書店所存的《海上述林》上卷的數量為革面15本,絨面25本。
魯迅的這個贈書名單所記的人名都是簡稱,我們可以把具體的人名再簡單介紹如下:“蕭、孟”是蕭軍和孟十還;“內地”是指延安,三本絨面的書分送中共中央領導人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F”是馮雪峰;“開明”是開明書店;“CT”是鄭振鐸;“胡”是胡愈之;“MD”是茅盾;“穀”是胡風;“廣”是許廣平;“謝”是謝澹如;“楊”是楊霽雲;“喬”是周建人;“曹”是曹靖華;“鹿”是鹿地亙;“河淸”是黃源;“費”是費愼祥;“吳”是吳朗西;“季”是許壽裳;“臺”是臺靜農。
鑒於這個送書名單比較完整,而《魯迅全集》中收入了魯迅的書賬,因此筆者建議今後再修訂《魯迅全集》時把這個送書名單收入《魯迅全集》之中。
另外,魯迅還記下了通過友人轉送《海上述林》上卷的名單,具體人名如下:
章雪村收
革五
絨二
葉、徐、章、宋、夏
以上革
王、丁
以上絨
CT收
革八
絨六
C·T
革五
絨五
耿
革一
絨一
傅
革一
吳
革一
生活書店收
革一
絨一
M·D收
革二
絨二
在這個贈書名單中,“葉”是葉聖陶:“徐”是徐調孚;“章”是章錫琛(即章雪村);“宋”是宋雲彬;“夏”是夏丏尊;“王”是王伯祥:“丁”是丁孝先;“CT”是鄭振鐸;“耿”是耿濟之;“傅”是傅東華;“吳”是吳文祺;“M·D”是茅盾。
如果把這份贈書名單與魯迅在1936年10月2日寫給章錫琛和鄭振鐸的書信對照一下,就可以看出兩者的內容相似。特把這兩封信轉引如下:
西諦先生:
今送上《海上述林》上卷,系:
C·T
革脊五本、絨面五本、
耿
革脊一本、絨面一本、
傅
革脊一本、
吳
革脊一本、
共十四本。傅吳兩位之書,仍希轉交,因我無人可托,不能一一分送也。此布,即請
撰安。
迅 頓首[十月二日](11)
雪村先生:
今送上《海上述林》上卷共七本,乞分贈:
章、葉、徐、宋、夏,
以上五位,皮脊訂本各一本,王、丁,
以上二位,絨面訂本各一本。
下卷已將付印,成後續呈。專此,即請
秋安。
樹人 頓首[十月二日](12)
筆者認為魯迅親筆記錄的這個送書的名單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魯迅的佚文,不過在送書名單與致鄭振鐸和章錫琛的書信內容近似的情況下,可以把這個送書名單作為這兩封書信的附件收入《魯迅全集》之由。
七、結論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全集》主要收錄魯迅創作的文字,這使得一些魯迅的散篇文字因為沒有被收入《魯迅全集》之中而很少為硏究者所知。筆者搜集了一些還沒有發表過的魯迅的散篇文字,這些文字雖然不是創作,但是對於硏究魯迅的生平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値,例如魯迅擬定的《瞿秋白文集編目》,可以使我們知道魯迅在決定編選出版瞿秋白的譯文集《海上述林》前曾經擬定了一個準備出版的《瞿秋白文集》的目錄;而魯迅在瞿秋白翻譯的高爾基小說《克里慕·薩慕京的生活》後面所加的編者說明文字,可以讓我們知道瞿秋白只翻譯了這篇小說的第一章;魯迅手寫的贈送《海上述林》的兩個書單,可以讓我們知道魯迅把《海上述林》具體送給了哪些人,特別是其中一個書單上還記著送給“內地”即延安的中共領導人三本,可以證明馮雪峰所說的魯迅送給毛澤東革面的《海上述林》,送給周恩來絨面的《海上述林》這一說法是下準確的。另外,筆者認為魯迅的集外散篇文字中的一些短文即使按照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全集》的編輯方針,也應當被收入該全集之中。因此魯迅的集外散篇文字値得重視,這些集外散篇文字對於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魯迅其人其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値。
[下附:魯迅佚文手跡造影]
注釋:
①周作人,《關於魯迅·魯迅的青年時代》,止庵編(鳥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404-406。
②魯迅,《魯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94-95。
③魯迅,《魯迅全集》第17卷,170-171。
④劉半農編,《初期白話詩稿》,《新文學史料》3(1979)。
⑤魯迅,《魯迅全集》第13卷,464-465。
⑥魯迅,《魯迅全集》第13卷,577-578。
⑦魯迅,《魯迅全集》第13卷,541-542。
⑧魯迅,《魯迅全集》第14卷,169。
⑨STR(瞿秋白),《海上述林》下卷(諸夏懷霜社,1936年),567。
⑩魯迅,《魯迅全集》第13卷,490。
(11)魯迅,《魯迅全集》第14卷,160。
(12)魯迅,《魯迅全集》第14卷,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