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质量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质量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随着世界范围质量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产生的。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的质量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质量危机之说不绝于耳。为了能够有效应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高等教育开始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倡导“质量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与灵魂的质量文化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尚属初级阶段,面临着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管理的战略任务,因此,在质量实践中迫切需要加强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构建,应以创新文化为前提,以校企合作文化为重点,以职业价值文化为核心,以学习文化为保障,使高职院校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进一步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构建的前提是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鼓励创新的文化,是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观念和行为道德规范,能给人以归属感的“精神家园”,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高职教育是在传统大学外增加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是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并且一直以来,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低一个层次,存在着很强的依附性和缺乏一定的自主性。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如果没有特色,没有独特的功能,没有社会承认的质量与地位,必然会丧失发展的空间,更无法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并行、并立和并重。高职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没有传统学术形态的束缚,陈规陋习的制约也较少。因此,高职教育要发挥优势,使自身充满活力,保持较强的创新力。
加强观念以及制度的创新。对创新起作用的文化,可以分为内在的以及外在的文化。观念文化为内在文化,制度文化为外在文化。前者为后者提供实现的思想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实施载体。从观念层面上来看,高职教育要实现从办学理念的创新到学生群体培养方式的创新,再到产学合作内容方式的全面创新。“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构建起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而从制度层面上来看,需要通过政策、规章和资金等方面的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内外创新环境。
建设“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在办学中,高职院校要强化“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解放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坚持理论必须实用原则,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促进课程改革,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产学研训结合,增强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构建的重点是校企合作文化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办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整体的教育与工作实践、职业实践融为一体的必经之路。校企结合文化构建的目标是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有特色、就业有优势、动手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技能人才。校企结合文化主要包括实践文化、团队文化和人文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同构性,这是构建校企结合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作为不同的群体文化,分属不同领域,尽管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异,但他们在基本形态、形成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互动融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两者在基本形态上,均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其精神文化是各自文化核心内容,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在终极价值趋势上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互动融通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同时,两者在形成发展上具有融通性,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对接。
引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文化。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高职院校要提高整合、运用企业资源的能力,主动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反映在教育教学之中。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有了诸多的实践探索,例如实施“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并且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提供研发与培训服务;在校园形态上,营造企业的职场情境以及氛围。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开始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实现组团建立基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增强办学活力。形成政府、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高职主导的运行模式,主要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服务区域产业、搭建行业服务平台等三种形式,拓展产学研联盟合作的空间,产学研联盟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的共赢和联动。在这个方面,应该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等。
三、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构建的核心是职业价值文化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职业价值实际上就是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具有涵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个体差异性的特点。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高职教育是一种与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教育形式。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最鲜明的特征。与普通高教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其目的是为特定的职业岗位培养人才,一切要与职业岗位相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明确了高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并在机制和制度上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的深度解读和文化传播。基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心理结构影响,高职教育以其对“技术”和“职业”的深度解读和文化传播,延伸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理论——实践”的认识,拓展了人们既定的思维方式,高职教育文化将持续影响和改变着千余年儒家文化圈默认的“知识观”和“实践观”。它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科学”是知识,“技术”同样也是知识,而且技术知识是在技术实践层面更为重要的知识,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科学知识和理论知识;在实践观上,它也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所体认的所谓“道德实践”并不具有唯一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更应当关注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的“技术实践”,技术的维度甚至在现代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维度。加强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对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最主要的是强调职业的价值观、职业的态度。我国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就要全面认识和理解以后工作所要求的价值观,不断地同化这些价值观从而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在毕业时能自觉地、非常乐意地选择和从事技术和服务工作,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最终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四、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构建的保障是学习文化
终身教育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国际教育理念,被誉为进入21世纪的钥匙。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文化在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习文化是指一种关于学习的文化,是整体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涵,包含学习理念、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形态、学习内容、学习制度、学习态度与行为。
终生教育是高职院校理想的基石之一。高职院校理想有两大基石,一是地方化,以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二是终生教育,以实现教育人的功能。因此,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不能成为终结性教育,而应贯穿于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结合个人的职业生涯以及发展需要,提供多样的、开放的、个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能力,重视学习、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能力。
高职教育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在学习型社会中,高职教育要在学习型人才、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学习型人才培训中,高职院校要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尤其要帮助下岗再就业人员推荐工作岗位。在学习型社区创建中,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人才交流信息等服务,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中,高职院校不仅要为企业培养所需技能人才,也要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在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加强企业在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
高职院校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历史上,大学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型组织,但今天的大学逐渐偏离了学习型组织的理想状态。高职教育有必要借鉴企业领域中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框架,确立学习型大学的理念。通过构建学习型大学的组织架构,最终在学校里确立一种将学习和质量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氛围,以保障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在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中能够顺利渡过质量危机,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