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教育科学事业,提高国民智力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力推进论文,智力论文,国民论文,素质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的竞争日趋势激烈的条件下,在中国走向21世纪的关键时刻,大力推进教育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之举。实践表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愈来愈取决于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一句话,取决于是否真正把教育和科学抓上去。
文明之道 科教兴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个是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关系国民的政治素质;另一个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它关系国民的智力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也要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的智力素质,这对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智力基础。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既受取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也受到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状况的制约。对此列宁讲的很清楚:“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4 卷348页)这说明,人的智力素质是人的政治素质的基础素质。因为, 只有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能谈得上学习革命理论,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才能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创新进步。显然,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教育科学文化的智力基础。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其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农业社会中心资源是土地,农业劳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代社会工业资本是中心资源,大机器工业是发展动力。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是中心资源,科技文化成为主要动力,也就是说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及其经过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统计资源显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分别是:小学为43%、中学为108%、大学为300%。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文化对经济的支持力更加重要。为了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生产转变到集约型生产,必须切实把经济持续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这一点看,大力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三,教学科学文化建设是保证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因素。“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是一条历史法则。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今天世界贫富的差距就是知识的差距。这一结论令人深思。以1985年为例,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文盲率分别为2.1%、38.2%和67.6%,它们的人均产值分别为8324美元、656美元和195美元。所以,重视教育的民族才能在世界上创造灿烂的文化并建立发达的国家,否则就无法摆脱贫穷和落后,处于被动挨打之境。当今世界的经济、科学和军事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一个国家要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优势,就必须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方面拥有优势。我们要从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教育科学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把包括国民智力素质在内的国民综合素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自从人类有了精神活动,教育便伴随社会进步得以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木;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事业正是“树人”的百年大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教育事业还必须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按照衡量各国智力开发的指标,我国的文盲率为15.88%,总人口中有文盲1.8亿人;入学率学龄儿童为97.7%、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分别为77.7%和42.6%;辍学率小学生和初中生分别达2.35%和5.38%,每年约有200余万青少年失学; 全国人口平均文化程度1995年为6.74年。我国1984年的文盲率是日本1970年的100倍, 目前的文盲率相当于美国100年以前的状况。因此,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丝毫不能放松的艰巨任务。“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
——必须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本来就包括教育在内。一个地方,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的不完全。抓教育也要转变观念,改变视教育是纯消费性事业的传统过时观念,在全社会树立教育是全局性、优先性和关键性基础产业的新观念,切实在抓好教育发展上办实事,下实功。教育功能的显现具有“后发性”特点,因而容易使急功近利的人忽视教育,甚至以为“经济要上,教育要让”。这一类看法是极其有害的。应当看到,“生产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要以这样的战略眼光认识和抓好教育事业。全社会教育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任何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坚持“三个面向”的根本方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指明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只有深化教育改革,包括改革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使教育在培养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基础教育是“百年大计”中的头等大事。现在中小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负担有增无减,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危及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基础教育中的这类问题说到底是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的表现。针对这类问题,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推动基础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这是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思想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坚持走依法治教的道路。法律、制度具有稳定性、规范性、长期性的特点。依法治教对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了有关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包括《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第一部《教育法》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根本保障,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走了全面依法治教的轨道。“徒法不足以自行”。教育事业不会因为有了法律、制度自然而然得到贯彻执行。“法制建设的根本是教育人。”(邓小平)因此,必须确立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使教育法律、法规深入人心真正成为规范教育行为的准则。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是发展教育事业必要的物质保证。过去,我国在一段时期内,教科文费用太少,不成比例,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种状况虽有明显好转,但“投入不到位”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1994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上年增长40.46%,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35.38%。但这一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下降趋势:1992年为2.99%、1993 年为2.76 %、 1994年为2.68%。由于“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短缺和事业发展矛盾依然突出,致使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方面的一些问题久拖不解,有些地方至今仍达不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学,学生有桌椅”的基本要求。《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经费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只有投入,才能有产出,这一生产的内在规律,同样适用于教育。
实现四化 科学先导
科学是反映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理论,是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科学既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重大变革。邓小平同志抓住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趋势,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揭示出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推动作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包括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一个不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人,也就不能成为现代文明公民。中国科协公众科技素养调查表明,国民崇尚科学成为时尚,但科技素养有待提高。国际上用于沿定公众对科学知识理解共九道题,我国公众回答正确率平均为52%。1992年接国际认同标准,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仅占0.3%, 而同期美国为6.9%;相差23倍,说明我国国民科技素质总体水平偏低。 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要求把提高国民科技素质的任务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这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关键措施,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科普事业已有相当基础,一个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工作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这方面工作仍须加强。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致使科普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科普阵地日渐萎缩。与此同时,一些迷信、愚昧活动却日渐泛滥,反科学、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严重侵蚀人们的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加强科普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和拆除封建迷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为两个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1994的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搞好科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文件,就能够逐步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充分运用高科技成果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有效地遏制精神文明垃圾传播泛滥。现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现“西化”、“分化”图谋,妄想改变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选择。他们大搞“家中传教”、“卫星电视”、“黄色视盘”等文化渗透和精神腐蚀活动。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运用高科技手段,粉碎他们的图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把现代科技成果用来搞“电子赌博”、“电子算命”、“鬼域地宫”等,大肆制造现代精神垃圾,已经千万社会公害。这一类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制止消极、没落的东西蔓延滋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投入。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目前世界上80%的科研和开发工作是在发达国家中进行的。这些国家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2.9%,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投资比例仅是发达国家的1/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增加科技事业的投入, 国家财政1979 —1994年对科技拨款达1932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4.5%。1994 年全国用于科研与实验发展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5%, 在发展中国家居中等水平。从总体看,由于我国国力有限,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例如,每一研究人员平均费用,美国为15万美元,日本为10万美元,而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科技人员平均费用为3.3 万人民币。我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初级发展研究费用比例为1∶5∶9, 美国为1∶2∶5,日本为1∶2∶4,我国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资水平。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应当继续加大科技事业的资金投入,使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大力推进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千百万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我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担负重大的历史责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没有知识分子,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全社会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发挥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和才智。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两个转变”的任务繁重艰巨,更加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
——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出发,始终关心、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的思想,关于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和使用人才的思想、关于依靠教育培养人才的思想、关于打破常规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的思想、关于对人才应以鼓励为主,改善待遇,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思想等,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继续克服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错误,以及埋没人才,压抑人才的旧习,这是进一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
——改善知识分子队伍结构,造成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目前我国各类知识分子约2500万人,应当说是具有一定水平、数量可观有脑力劳动者队伍。但是,如果作一下国际比较,差距十分明显:每一万居民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前苏联有48.2人, 美国有24.7人,前联邦德国有16.1人,而我国只有3.3人。这样看来,我国知识分子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仍要扩充和提高。另外,我国知识分子队伍存在“四多四少”:职业结构上,在教育科研文化部门的多,在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少;智力结构上,初级职称科技人员多,中、高级职称人员少;年龄结构上,知名度高的知识分子年龄大的多,年轻人少;地区分布上,沿海发达地区知识分子多,内地、落后地区少。我国知识分子队伍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要有所发展和提高,要把造成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尽快培养出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是加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必将全面推动我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
——创造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使人才资源转化为国力。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和舞台,一大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脱颖而出,受到全社会的称赞。目前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仍有很大的潜力。有关部门对31个大中学校、科研院所调查分析,知识分子中较好、较充分发挥作用和积极性的在6.25%—20.4%之间; 作用发挥一般化或积极性“得到一些调动” 的在41.25%—53.5%之间; 基本没有发挥作用或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的在15%—26.1%之间。特别是在北京16所高校调查,只有19.8%的青年教师职工认为发挥了作用。这一数字令人深思。影响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因素很多,从社会大环境看,例如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失衡、激励机制缺陷造成的干劲不足、人际关系矛盾造成的精神压力、传播媒体某些偏差造成的负面影响、生活条件较差造成的实际困难等。当然,知识分子自身素质问题也是不应忽视的。因此,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这方面仍有大量工作去做。
——提高知识分子的自身素质,是发挥知识分子智力武装作用的根本要求。知识分子队伍的素质和必要的数量,是推进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知识分子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以及个人才能发挥的强弱。只有热爱祖国、热心事业、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才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的知识分子素质出现下降趋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发展。因此广大知识分子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主观世界改造,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母体是人民群众。“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邓小平)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的知识分子,都应当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不断更新知识,进入更高境界。据一份对3个科研单位调查资料, 学习积极性不高或不想学的知识分子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1%、21.25 %和41%。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知识分子只有自觉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现代化事业融为一体,才能在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