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经济市场的大前提下,只有摸清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律,并对金融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才能更好地理解金融体系与经济波动周期的关系。本文从我国金融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入手,阐述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针对当前新经济市场下,金融系统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在主流经济理论中,金融系统与虚拟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从本质上来讲,虚拟经济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实现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纽带和催化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同时了解虚拟经济的本质,才能够有效解决新经济市场下的金融体系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新经济;金融体系;困境
1 新经济市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有不少学者将之称为新经济市场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与国际经济水平融合,使全球经济系统发生巨大的调整;其次,中国的经济增长从高要素投入转向寻求经济效率;最后,在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稳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要顺利完成这样的转型,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系统能随之调整,并适应这样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金融系统与全球金融系统的融合受套利均衡“三重悖论”的影响,同时也受国际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从国际动态平衡角度分析,第二次全球大战发生后,国际金融系统对美元周期变化呈明显的“外围边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世界各国采用基于美元与黄金之间联系的固定汇率制度。与此同时,美元的周期波动影响到国际资本流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制度,但仍显示出明显的美元周期。美国利率和汇率的调整引导了全球资本的流动。随着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中国也成为全球美元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周期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并不完全一致,近年来出现了更明显的分化,但它们仍受到美元周期的严重影响。
2 新经济市场下的金融系统的困境
2.1 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的割裂
从理论上讲,金融体系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但多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量资本流向金融领域,这使各种金融创新活跃而且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公司却在融资方面面临困境。公司在承担大量操作风险以外,还会额外承受重大的财务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委托贷款为公司提供财务保障,金融机构并不承担贷款的损失风险,但它绕开了企业间借贷的禁令,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实行现金管理集中化。当资本价值的创新来自于重新风险评估金融资产的价值时,美元的周期波动就会影响到国际资本流通。美国利率和汇率的调整引导了全球资本的流动。随着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中国也成为全球美元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广泛的套利和资源整合过程。但是,当价值评估机制不合理时,如果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导向或存在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则不再是套利和资源整合。当经济处于改革、转型时期,社会容易出现缺乏投资机会的表象。这时大量资本的引入不会带来实际资本价格的上涨,但会反映在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通货膨胀一直相对稳定,但资产泡沫持续出现。投资者普遍面临“资产短缺”的问题,不断寻求价值并改善他们的风险偏好。从公司的微观角度来看,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公司盈利能力较好,但由于缺乏新的投资机会,上市公司在现金上持有较大比例。中国的上市公司近期收益不高,但股价相对较高。这种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分化最终导致了金融体系陷入困境。
2.2 金融运行与金融管理的割裂
从业务发展的角度看,小型信贷业务类金融机构为了能够有效地适应实体经济转型,进行了大量创新。从实践看,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放松管制,跨国、跨境金融一体化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并且在传统金融领域已经有很多创新。但金融系统受到自身缺陷以及政府经济和社会管理框架的制约,目前的管理机制无法有效适应金融的高速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金融系统实际上是承载了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窗口指导”和“产业目录”大量的存在。我国政府金融部门的责任和管理结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单线会议,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投资者保护机构的三次会议)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在风险管理和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作用尚不明确。在金融领域,所有者,监督者,行业发起人和经营者的责任交织在一起,甚至社会安全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权力与责任(风险)基本无法匹配。财务风险最终转化为资本风险。事实上,需要将监管者从微观金融风险中解放出来,并更多关注行业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加强对三委,中央和地方的监督和协调;加强政府责任和平衡市场力量(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特别是防止一些金融机构不合理地渗入其他市场的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提升服务中介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金融机构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自主权并承担ghfc相应的风险损失,以获得相应的收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虚拟经济的泡沫
人类有3次信息交流革命:语言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分散式智能合约的发明。除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之外,智能合约的发明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任建立的速度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立信任的成本。而我们现在的金融系统,即建立在工业时代的金融系统,是建立在个人之间建立信任可信度基础上的。它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套利使用个人之间信任的不对称。以区块链智能合约和加密资本的离散式组织为代表的机制,对所有现有集中式金融系统中的商业模式都是致命性的打击。它通过向用户提供一种以股权(由组织发行的令牌)性质的密码资本来打破业界的界限,令用户变为“股东”,使用户在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得到许多相应的公司价值。与此同时,由于受智能合同和代币启发的用户群体的自助式自我增长将取代分散式团队并降低其团队运作成本。透明的智能合约代码对每个人都是可见的,并可以消除黑匣子操作的偶然性,从而使用户对组织充满信心。而这些都是现在金融系统的短板。例如:当你去银行存款时,你只是一个存款人,而不是购买这家银行的股票,不能成为股东。在虚拟银行中,只要存储虚拟银行可以给你激励发送代币,这些代币可以很容易地转移到股权资产中。本文的主旨不是倡导虚拟货币的应用。相反,虚拟货币的应用可能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假如政策不了解加密资本和分权可能对未来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潜在价值,那么他们只采取遏制封锁的策略,这会迫使大量的金融人才,以及公司和加密资本资产流向海外,从而成为我国原本拥有的加密资本的先发优势,以及本已经完全掌握在我国人手中的加密资本金融举措反而被超越。假如未来的加密资本在全球经济系统中分得一杯羹,甚至占据全球经济的大部分市场。目前的货币政策将影响全球未来金融系统的利益分配和制定规则的权利。
3 面对新经济下金融系统困境的措施
3.1 资本合理错配
第一,主体分配错配。在经济和财政资源的来源中,资本应当分配给城乡居民和实体经济。然而大量城市和乡村居民对于风险的偏好程度是复杂多样的,想要应对许多实体经济有效运作中复杂多变的风险分布,就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资本在主体间的配置。
第二,性质差异错配。在经济和金融运作中,资本大致可分为资本基金和债务基金。其中资本金是承担债务资本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按期还债的基金基础,想要维持市场信用和市场秩序,就要合理根据资本性质来决定资本在市场中的配额。
第三,时间错配。在本质上,银行贷款属于短期债务资本的范畴。虽然大部分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都有一个“中长期贷款”科目(譬如我国的商业银行),但这些资本不应该被放在房地产项目之上。由于风险和可承担的风险水平不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均属于风险厌恶型的机构。因此,适当地进行不同期限资产的搭配,有利于风险的分散。
第四,产品错配。几何上来说,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在金融方面,直接融资的交易成本也是最低的。因此,直接融资相关的金融产品应该是当前主流金融产品和间接融资产品的重要补充。
3.2 金融系统中的合作
由于在资本配置不当的情况下,我国金融系统的发展会加剧体系财务机制中积累的矛盾,使得监管的效果受到制约。商业银行的信贷合作、银行卡合作和银行保险合作均来自银行业务。银行理财产品带来了一系列的创新,但无论金融链如何延续,金融机构业绩如何增长,都会使实体公司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这使我国的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变得越来越艰难。因此,有必要打破这种惹祸的趋势,创新资本的错配,改变直接融资的比例,重建我国的金融系统,令间接融资支配直接融资。通过权衡各方面,使公司间接融资风险最小,这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容易推进的决策。
4 结语
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金融体系。它利用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再次扩大货币扩张机制,为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注入巨大且不断扩大的资金供应。这样的金融体系曾经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但时至今日,这种金融体系的弊端已变得更加明显,并达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在新经济市场的大前提下,想要更好地了解金融系统与经济波动周期的关系,就要提前掌握金融发展规律,并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曹鸿飞.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公司融资困境的对策[J].北方经贸,2017(1).
[2] 邹建新.生态文明战略下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3] 张凯,郑鹏,崔丽娥,等.“网贷”模式助解小微公司融资困境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6(8).
作者简介:
周明曦 身份证号码:32052519921004XXXX
论文作者:周明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资本论文; 经济论文; 金融系统论文; 风险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金融论文; 实体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