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仁爱
文/ 鄯爱红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释义】小孩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友爱众人,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还有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农村居民点各项景观指数随公路距离增加而减小的规律明显。距离交通1 000 m以内的农村居民点数量占比为52.4%,且景观形态指数较高,区域内农村居民点数量分布多而离散。农村居民点总面积随距离增加下降明显且平均斑块面积及标准差逐渐下降。形状指数随距离增加变化不明显。表明道路交通对区域农村居民点数量分布影响较大,对于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于其形态特征无明显影响。
【现实意义】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认为,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修德的起点为孝悌。在我国,孝观念正式形成于周初,其原始意义是尊祖敬宗,其对象是过去的祖先而非健在的父母,孝主要产生并体现在祭祀活动中。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继承了周初提出的孝观念,并对之进行了发展,建立了以孝悌为基本规范的伦理体系。“悌”的意思是敬兄,敬兄的实质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缘关系中的亲情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孔子一生致力于实现“仁”,途径就是孝悌,所谓“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把孝悌观念引申为义:“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人人都能由悌而成义,安于本分,尊从长上,克己复礼,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天下归仁了。
孝悌既是道德规范,也是道德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从孝悌中可以培养和粹取道德情感的基本方面和心理基础,将之推广扩充到人伦关系之中,就可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情感源自于本能,责任与义务是情感的理性延续。人类依靠亲情伦理组成了家庭,家庭关系扩展延伸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在“五伦关系”中,孝悌是根本,失去了孝悌,“五伦”就没有了情感的源头支撑,家庭就不会和睦,社会就难以和谐。维系道德社会关系,培养基本道德情感需要从孝悌开始,它是道德根“本”,但是,孝悌之道德情感必须得以扩充、延伸和超越,超越血亲关系,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德起源于孝悌,却不应该止于孝悌。从“入则孝,出则悌”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经历了一个从家庭自然血亲伦理关系到超越自然血亲的普通社会伦理关系的变化。
2.3 两组患儿感染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PCT、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今天,在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传统孝悌文化,为社会和谐奠定基本的道德基础。另一方面,要培育“不独亲其亲”的仁爱道德、平等理念和法律精神,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同时也要对没有血缘亲情的众人,谨守信义,遍施仁爱,培养“同心同德”的道德情感。这既是实现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仁爱精神,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基础。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朱 健
标签:孝观念论文; 治理现代化论文;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