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范式的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思维范式的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思维范式的哲学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思维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党的建设的丰 富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对党的先进性质和根本任务的集中概括 ,是对党的建设目标的科学规定,是中国共产党新的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是面对新形 势、面向新世纪、应答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忧患之思,是中国共产党人永立时代潮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实践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匹配互动是思维范式革命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从她诞生的那时起就鲜明地投射出批判、反思、开放、流动的理论禀赋, 她从来不标榜自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也从来没有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现成 先验的答案,她给予我们的只是指向未来的理想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这个理想就是共 产主义,这个工具就是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 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 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他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 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论作为信念、理想或是作为应当确 立的状况,都不应远离人的实践活动而成为高高在上的虚幻存在。只有消灭现存状况的 实践活动才真正体现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意蕴和实际内容。只有实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的理想和宗旨,离开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和改变现存状况的斗争,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 也就无从谈起。

哲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虽然哲学的现实存在形态千差万别,但哲学就其最基本 的思维方式或思维范式而言,却只有有限的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的有限性取决于作为哲 学思维之前提的理性形态的有限性。一般而言,哲学思维的最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一种理 性的终极关怀。哲学思维范式的区别也就必然根源于不同范式对于理性之根据、根源的 预设。关于理性之根源有三种可能的回答:(一)源于世界自身,即所谓的世界理性、宇 宙理性、上帝理性等等客观理性;(二)源于主体、自我、自我意识等等主观理性;(三) 源于作为主客体之未分化或自我与世界未分化的人类存在或人类世界本身的人类理性、 社会理性、交往理性。三种理性观也就是对思维据以出发的三种阿基米德点的预先确认 ,三种理性形态其实便是对于三种自明的出发点的预先设定,由之而构成了三种基本的 哲学思维范式,即本体论或实体性思维范式、认识论或主体性思维范式、实践论或主体 间性思维范式。思想从直接性意识开始,因而本体论思维范式作为一种非反思的直接性 思维范式,便是第一种可能的哲学思维范式。各种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或一般而言各种 形而上学都属于这种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所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那种客观的理性是 如何给予有限的人的。主体性意识是对直接性意识的意识,因而认识论或主体性思维范 式作为一种意识到了思维作用的思维范式,便是第二种可能的思维范式。这一范式从意 识出发,要在意识中构造起对象来。以上两种范式的缺陷都在于抽象化,即把活生生的 人和人的世界从其生活世界中抽象出去,视为抽象的世界或自我,从而不能不陷入困境 。对于这种抽象化的克服,便出现了第三种可能的思维范式,即实践论思维范式。它认 为理性根源于人类生活,或者说,理性乃生活形式的构成部分,因此此种理性必是一种 社会理性、交往理性、实践理性。理性之普遍性并不在于其超越于人类生活,而在于这 种生活形式的普遍性。前两种范式的根本问题是,若从客观世界出发,便无以合理地通 达于自我;而若从自我出发,则又无以合理地通达客观存在。实践论思维范式对此问题 的解决首先是改变了问题的提法,它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把理论问题还原于实 践,还原于人类生活本身,从人类生活本身引申出那些抽象的理论问题而说明之。从本 体论范式到认识论范式再到实践论范式,在逻辑必然性层面上构成了哲学存在形态或思 维范式发展的一般程序或规律。

由于生活实践对于理论的根本性,由于实践活动与理论活动同为人类生活的两个方面 ,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必定是相互映照的,一个时代的理论活 动的基本方式即思维方式或思维范式必定是对于实践方式的表达,反之亦然。决定哲学 思维范式在现实历史中变化的,正是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匹配与互动。在实践论思维 范式之下,理论思维的方式与实践的方式之间才具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和同构性。对于 传统哲学的本质,恩格斯提出,就是试图为人类提供一种永恒的终极真理,而这“无非 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 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 95年版,第219页。)传统哲学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绝对的真?什么是至上的善? 什么是最高的美?在认知取向上,就是固执于对绝对之真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就是 执著于对至上之善的向往;在审美取向上,就是沉湎于对最高之美的幻想。而从根本的 思维方式上看,则是一种非此即彼、抽象对立、超越历史的思维方式。它把人类以哲学 的方式所实现的理想性追求,异化为“哲学”以“绝对真理”的化身而遏制人类的创新 性追求。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消解”源于传统哲学自身的异化。马克思哲学在思维 范式上的当代性在于,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开 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方式。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占主流地位的便是一种推崇理 论,蔑视实践,蔑视生活的理论倾向。而马克思则将这样一种理论倾向颠倒了过来,将 实践、生活世界视为奠基性的、根本性的。马克思在许多场合谈到过的哲学的终结或对 于哲学的否定,显然指的是对于整个传统理论哲学的否定。既然其前西方哲学的主流一 直是理论哲学,那么,马克思对于哲学的否定便是对于理论哲学的否定。重新解读马克 思,回到马克思就是要回到对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的审视和关照中去。

社会主义的实践坐标始终受到两个维度的制约:一个是应然维度,主要指理想原则, 即我们应该做到的;另一个是实然维度,主要指现实状况,即客观实际所能允许我们做 到的。正确自理好两个维度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实践影响极大。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它 在实践中必须贯彻理想原则,既表明其未来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又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的 理想和正义性质。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任何超前的意识,那么它就无法体现自己的进步性 ,就将失去人民的信赖。但是,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又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内不 可能完全承诺和兑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原则,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犯“左”倾盲 动冒进的错误。正确的抉择应是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既在实践中恰当而适度地体现共 产主义的公正性和先进性,又严格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现实的要求,不为一切超现实 的美好动听语言所动心。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上指出“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 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 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 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 切实际的空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逐步从对普世真理的幻想和固守中解放出来 ,从对可能必然性的终结追求回到了对现实偶然性的当下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 的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脚踏 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二、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特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理论创新

如果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 基本问题,那么“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就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新局面的又一基本问题。回答第一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而回答第二个 问题的理论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内的开题、破题和深化。任何理论形态都不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都不可能给我们提供 解决新问题的现成答案。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 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 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赋予的庄严使 命,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保 证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实践不断深化的同时 ,不断推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强调用发展了的理论指导变化了的实践。党的十六大充 分体现了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高度统一,成为我党历史上理论创新的典范。

其一,在科学总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高举旗帜。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了十三 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条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充分反映出党13年来新的实践和理论 成果。这13年,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从容应对一系列社会性事件的挑 战,战胜来自国内和国外、社会和自然界方方面面的风险,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 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对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大问题作出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 。13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全方位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面貌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江泽民同志多次讲:事非经过不知难。十六大报告从实践中总 结、概括和提炼的这些新鲜经验,既是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指导今后实践发展的需要 。

这十条基本经验,既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又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 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中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十条基本经验都分别 用两句话来表述。前一句讲的是必须坚持什么,后一句讲的是在新的实践中又有哪些丰 富和发展,从而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前者包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 抓,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后者包括:不断推进理 论创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走中 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面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两者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而党的基本经验又与党 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起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联系这13年来的历史进程 ,我们大家都会深切地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这13 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结果 。它既同邓小平理论一样,都论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的主题,而又开拓 了新的境界。它既是我们党这13年全部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中的根本之点,又是对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 的最新成果。正因为如此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是党的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 ,也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要高举的又一面新的旗帜。

其二,在科学分析世情国情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目标。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大局观念、机遇意识 和战略思维,是党的十六大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我们党正是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 有利和不利诸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清醒把握战略全局和战略机遇,提出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国内建设成就巨大,国际与周边环境总体有利,这是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事实根据。经过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的顽强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向温饱、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全面短缺向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对外经济关系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新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总体上也相对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 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 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与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当然 ,我们党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挑战和国际环境之不利的 方面。而这一切不利的制约因素,在我们党看来,又正是我们之所以在我国社会已经总 体上进入小康的情况下,谨慎地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继续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的原因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目前已达到的小康水平,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再翻两番,相 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将现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 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变为较高水平的、比较全面、城镇人口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各种 差别的扩大趋势逐步得到扭转的小康,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说的“全面”克服了经济单向度的片面性,提出了经济、政 治、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用了六个“更加 ”、四个目标来描述全面小康的社会图景,他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他还论述了文化同 经济、政治的关系:“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 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等等。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必须经过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我 们必须经过20年的紧张努力。走好这一步,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努力实现预定在本世纪 中叶达到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全国各族人民都希望我国在新世 纪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都希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党 的十六大在此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完全符合 党心民意,是我们党和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三,在科学认识历史方位的背景中,进一步与时俱进。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 革的长期奋斗,到今天已经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 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 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是党对自身在新世纪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反映,也是十六大 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党自身所 处的历史方位,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 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一大关键。

党的历史方位从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们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承担着更大的责任。首先,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迫使我们对执政合法性的当代诉 求进行深刻的反思。建国之前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其时,人民的 选择,历史的选择和夺取政权构成了我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但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 形成的以阶级对抗、阶级斗争为特点的革命党思维没有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而变化 ,一次又一次的阶级斗争,势必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引发执政党合 法性的危机。因此,要确立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与牢固的群众基础,就必须把革命党思 维转变为和平环境中以社会合作和群体共融为特点的执政党思维,就不能只代表部分社 会群体或阶层的利益,而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据于此,十六大报告指出 “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 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 面。”一方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 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在分配 关系上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 分配的调节职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为全体国民创造公平参与经济增长、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活 力竞相迸发,财富充分涌流的局面,才能牢固确立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其次,党员成分 的多元化成为提高执政效率的合理性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 善以及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分层化日益显 现,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否的标准就不能是看他的社会阶层的标签, 更不能看他的财产多寡,而要看他获取财产的合法性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如此,而 且这种社会阶层的多元化还应当反映到党员队伍上来,否则,就必然影响到党的阶级基 础和党的群众基础,进而影响党的社会影响力,造成执政效能的耗损。伟大而艰巨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共同加以推进。来自工人、农民 、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把 承认党的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 他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此, 我们党不仅要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还要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成为政治文明的先导。十六大报告提出: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 性的作用。”改革和完善意味着不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进行全面的创新 和突破性的进展。政治文明首先是制度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过去我们把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分而述之,而十六大明确把改革 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思维范式革命的历史反思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至今已经150多年,传入中国也有 近一个世纪。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更是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何 从时代发展和本国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保持它的巨大影响力和 旺盛生命力,指导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成为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神 圣职责。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 遵循着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线路,不断实现思维范式的哲学革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 的新境界,不断昭示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禀赋。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遵循这一程序:即不能不首先表现为一种以旧教科书为 代表的实体性哲学;尔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表现为高扬主体性、倡导实践唯物主义 、以主客体关系为主题的主体性哲学;再至90年代初以来则更表现为主张人是哲学的奥 秘、重建实践性思维范式、回归生活世界、倡扬交往理性、实践理性等等方式的实践论 哲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 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实践基础 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作为特定哲学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 实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发展,亦必然是这一历史阶段内中国人实践方式的变化 所规定的,或者说这是与中国人实践方式的变化相匹配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 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急速地走过了西方哲学用了数千年才跨过的理论空间,其原因不是 别的,正是实践方式的变化,正是在短短几十年内中国人实践方式的急速变化。短短几 十年,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发生着深刻的巨变。所有这些变化又必 然要求我们的理论思维摆脱传统的范式,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 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 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 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 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贡献,产生新的理论成果。作为马 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标志 性成果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的产物,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作为马克思 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标志性成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 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 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 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

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民族的复兴依赖于创新动力。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就能够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思维范式的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