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王艺宏[1]2002年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指出随着全球金融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逐步成为影响世界各国金融安全,乃至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一大隐患。实践证明,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Manage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AMC)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尝试用道·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发达国家(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和经济转型国家(以波兰、匈牙利为代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运作和实际取得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AMC产生的原因及历史背景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AMC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促进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但由于各国经济模式、经济结构、金融体系的不同,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机理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国AMC产生的微观背景也不尽相同。 第二部分:AMC的运作制度模式比较。文章的这一部分从AMC的运作目标及职能、法律规范、组织体系、资金来源和债权收购定价等四个方面对不同类型国家AMC的运作制度模式进行比较。显然,在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之间,以及在同类型的不同国家之间,AMC的运作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既受各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影响,也决定了AMC所能取得的绩效水平。由此提出对我国AMC运作的若干建议。 第叁部分:AMC的绩效比较。AMC的不同处置途径和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AMC在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提高本国金融业的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国家间AMC的不良资产处置途径,运作绩效为我们提供了“实验室”,对我国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结束语

桑光淇[2]2007年在《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认为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多种模式,但并没有一种最佳模式。一国金融监管采取何种体制取决于该国政治、经济、金融和立法的历史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应吸取各国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比较了几种主要金融监管体制的优缺点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并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问题,试图寻求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

卢宇平[3]2005年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是银行业的主要风险,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金融隐患,是深化经济改革的难点。不同国家,甚至特定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在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上都会有不同的结论和选择,效果也各异。本文对美国、日本、韩国、波兰等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解决方法和效果进行比较,着重分析影响各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经济金融因素,阐述各国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的多方面问题,如:政府的参与程度和职能、不良资产相关法律法规、不良资产监管体系、处理不良资产的机构设置、处理的主要方法等,并对各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进行总结。然后,分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解决方法和效果,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王珏[4]2012年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金融工具问题上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难题,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披露、减值、套期会计、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以及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制定等问题。其中以IASB在2009年11月12日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IFRS9的发布将对所有在IASB准则趋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各国积极反馈意见。由于需要协调的项目非常多,2010年11月,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我们改革金融工具会计的工作正在完成》文中强烈暗示IFRS9还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原定的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显得不太合适,IASB有可能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修改(延后)IFRS9生效日期。IFRS9的一个最大变化在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计量问题,IFRS9中提出了按照主体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量模式分类金融工具的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国金融工具目前采用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由于我国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达成了持续趋同路线,国际上IFRS9关于金融工具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理论和实务造成很大影响,未雨绸缪,研究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意义重大,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将对我国下一步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导向性作用。文章总体写作目标定位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针对IFRS9倡导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验证的方法,提出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计量模式选择策略以及进一步完善历史成本基础下混合计量模式、适时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界定会计计量模式的本质,会计计量模式属于一种制度和公共产品,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需要考略特殊的制度背景;会计计量模式由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两要素构成,币值稳定的前提下,作为计量基础要素的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决定了计量模式的种类,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和成本计量基础的选择;并从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以及会计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我国与国际上的在影响金融工具计量模式选择的各个因素的差别以及适用于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实际数据分析方面,按照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描述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重点分析了我国如果采用IFRS9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预期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手工调整财务报表数据方式,按照IFRS9的规定将上市公司各项金融工具重分类,观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路径。首先,在指导思想上,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和市场环境;其次,在总体思路上,综合考虑市场发达程度、财政承受能力、计量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监管体系等因素,我国目前宜继续保持金融工具成本计量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谨慎的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再次,在具体路径安排上,以制定一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为着力点,包括制定理论基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技术保障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有选择的接受IFRS9的基础上制定我国金融工具计量以及披露准则;最后,完善环境建设和监管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配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发展和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

王雷[5]2003年在《网络金融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研究表明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业也不例外。网络金融作为21世纪金融业的一场革命,在短短的几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日益受人瞩目。网络金融不仅仅是一种金融创新,它也引发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金融市场结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而且它对现有的经济理论如规模经济理论、边际收益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金融组织理论等也是一大挑战。面对网络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的金融业如何抓住机遇,顺应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大力推进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就成为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网络金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网络金融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文中首先讨论了网络金融这一概念的内涵,把网络金融界定为基于国际互联网开展的金融活动和相关问题的总称,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接着简要介绍了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指出网络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尔后对本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说明。 网络金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新经济重要内容的网络经济初露端倪,金融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网络金融得以产生。因此,本文从金融电子化、网络经济的兴起、金融全球化这叁个方面,分析了网络金融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首先,通过对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进程的分析,指出网络金融是金融电子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通过对网络经济的分析,指出网络经济和网络金融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网络经济在推动网络金融产生发展的同时,网络金融反过来又成为网络经济持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最后,通过对金融全球化的分析,指出金融全球化引发的激烈竞争是推动网络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金融全球化推动的国际金融监管的一体化又为网络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网络金融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复合经济效应,而且正是这些效应的存在,使得网络金融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马太效应和成本优势。文中首先分析了网络金融网络金融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存在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在此基础__卜运用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分析指出:与传统的外部性会导致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不同,网络金融的外部性未必会一导致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在抽象分析网络金融的规模经济效应的基础卜,文中接下来对网络金融的低成本优势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网络金融的低成本优势来源于:网络金融机构实物投资的大幅度减少、业务和管理成本的节约、交易成本的降低、融资便利使得利息支出减少。由于网络金融市场的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必然使得其竞争机制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在分析网络环境下金融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的基础上,指出网络金融活动中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正是由于网络金融活动中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网络金融市场将出现竞争垄断的格局。但是与传统经济的垄断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不同,本文通过网络金融的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递减规律说明了在网络金融活动中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垄断金融机构会尽可能地提高金融服务的规模,所以在网络金融活动中垄断的存在并不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上涨和产量的下降。尔后,文中指出创新是推动网络金融发展的动力源泉,因为一方面不断创新是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金融的灵魂在于创新,所以本文紧接着用一章的篇幅来分析网络金融的创新特征。文中首先指出网络金融与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创新不同,它不是规避管制型的金融创新而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接着文章从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具体分析了网络金融的创新特征。 网络金融不仅对传统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别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制度这叁个方面分析了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文中指出网络金融使得金融机构的功能重心转向信息功能,并改变了金融机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网络金融使金融市场日趋无国界化,在提高市场运作效率的同时,又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网络货币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关于中央银行是否应集中网络货币发行权的争论,而且也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受到影响。通过中央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的历史分析,可以认为,尽管由于网络货币发行权的分散会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人,但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不应该将网络货币的发行权收归国有。同时通过分析网络货币的存在对现金漏损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可以证明,网络货币的存在会扩大货币乘数,但网络金融时代货内容提要币乘数并不会无穷大: 网络金融风险与技术密切相关,网络金融机构除具有传统的信用

邹青慧子[6]2010年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资产处置工作的基本完成,AMC的存续及转型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探讨和比较国内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模式及转型经验,得出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注意事项。最终提出——我国AMC转型的目标是最终合并为一家大型、综合、专业的混业国际金融公司。

赵永军[7]2007年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各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应对一体化的挑战。而金融资产的质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其焦点在于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资产,它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不良资产的困扰,中国也不例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强烈地认识到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意识到银行的稳健运行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基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4月到10月期间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于2000年完成了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首批近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工作,开始进入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的实质性运作阶段。随着中国AMC资产处置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良资产规模逐渐减少,不良资产处置结束后,AMC是解散关闭,还是转型?中国AMC未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业界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上报的《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明确了AMC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考核责任制,确定了AMC向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方向。2006年3月,中共十六届叁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为AMC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底,中国AMC虽然已基本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任务,然而中国AMC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处置手段、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未来AMC的发展运行与道路的选择对我国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正是因为看到了AMC运行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所以就结合自己在AMC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图通过对我国AMC在七年间的运行绩效评价,并在分析影响AMC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AMC的运行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不完全信息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首先从中国AMC成立的背景出发,对中国AMC发展的历程和运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中国AMC运行发展的实践及成就,并运用DEA法对其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对中国AMC运行发展中所面临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轨型国家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整体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研究的结构及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分析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理论本章首先运用金融中介理论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产生的必然性,阐述并研究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及管理的原则和方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与欠款企业间的博弈关系,并从资产管理公司介入前后的演变模型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转轨经济中资产管理公司的存在必要性。结合金融创新理论指出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开拓出适合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发展道路。第叁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本章立足国外资产管理公司(AMC)发展实践,区分在不同经济环境下AMC的运行和发展模式,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及匈牙利、波兰等经济转轨型国家AMC成立的背景、运作的模式、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和成效,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概括。通过比较分析,本章对国外AMC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认为:AMC的设立与成功运行需要特别的政策与法律支持;AMC的发展需要明确的经营目标、合理的激励机制、健全的治理结构;AMC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符合本国国情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此外,AMC退出或转型与机构的定位、资产特征、市场需要等因素紧密相关。第四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程及运行评价本章重点对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的背景、特点及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AMC的产生及业务发展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AMC业务发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中国AMC发展中已取得的成就。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AMC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进行了度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不良资产总体处置效率不是很高;从不良资产处置速度来看,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速度最快;从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来看,信达的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最高。在综合分析各家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和收回率后,认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平均处置效率最高,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平均处置效率较低。这固然反映了各AMC处置资产的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所收购不良资产质量的巨大差别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一些变化。研究结论是中国AMC处置效率主要是受不良资产贷款但保方式、贷款本金、AMC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处置环境因素及债务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第五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中问题及制约因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正确把握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中的困难和矛盾,对于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以及确定中国AMC的适时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重点分析了中国AMC运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AMC在发展中面临资本市场、社会保障机制及法律环境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制约;在其经营和发展的内部因素方面也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业务发展受限、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第六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趋势本章在对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方向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和中国AMC自身两个层面,对中国AMC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AMC应当存续并转型。并提出了中国AMC应当在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上进行深化,以适应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趋势。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路径分析中,针对理论界所提出的六种思路,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未来将现有AMC转型为现代投资银行在中国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第七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本章的研究,提出中国AMC商业化转型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建立具有投资银行功能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股份制、综合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中国AMC要继续坚持以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为主业,依托长期积累的资源和优势,在条件成熟时,有选择地开展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担保、财务顾问、基金等业务,在资产市场、资本市场和融资市场发挥中介作用。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加快中国AMC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集团公司的股份制改革。论文指出现阶段,与母体银行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AMC转轨的最佳路径选择。第八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的保障措施本章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AMC的内部机制及外部条件两个视角,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内外部的各种因素,促进和推动AMC在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并提出保障措施是:加快AMC内部机制改革,构建并完善AMC管理体制,确立AMC功能与目标,确定AMC合理的核心业务并扩大经营范围,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全面化,建立有效的人员聘用和激励机制;完善AMC外部环境建设,加强对公司转型、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立法,加快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市场体系,积极利用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郭宝华[8]2008年在《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对外支付和调节国际收支、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巨额外汇储备以国外金融资产的形式持有,意味着资源的大量闲置。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更多的高储备国家采用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模式。所谓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富余外汇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本文通过对新加坡、挪威、日本、韩国等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的比较,以及世界主要外汇投资公司的组织结构、投资策略、风险控制的比较,最后给出了我国应如何进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如何建立和运行外汇投资公司的政策建议。

张心智[9]2012年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于20世纪末逐步成立了包括长城、华融、东方及信达在内的四家专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管农行、工行、中行及建行在内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通过10多年的运作,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共处置了上万亿元的不良资产,政策性不良资产已基本处置完毕,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使命没有就此结束。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转型和重新定位之时,非常有必要对其商业化转型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做一个总结和思考。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资产公司概况和现阶段商业化转型的现状,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主营业务: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出启示和借鉴经验:不良资产处置要有特殊的法律支持、适当的政府介入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支撑。文章结合实际指出了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和商业化转型的必然性。同时明确指出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并且提出了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保障条件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等。并结合案例—H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实践论证了以上观点。最终,本文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作用是迅速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使其继续健康发展。由于其政策性的机构性质,所以存在法律地位、经营目标、考核激励机制等不明确的问题,以及面临治理结构不合理、竞争机制失效等制约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原因,本文从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保障条件、相关政策、配套措施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指出以资产管理为主业的金融控股集团的组织模式,才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方向的最佳选择。

程渊[10]2005年在《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研究》文中指出资产证券化是一个以项目收入为导向,以资产信用为基础的创新型的表外融资方式。自上个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资产证券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历程,引发出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 然而,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仍然停留在纸面上,只有零星的、境外融资的个案出现。作为我国一项呼之欲出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对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改善投融资机制,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论文在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资产证券化成功实践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分析、探讨了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障碍,从制度、市场、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做法,以期加速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本土化进程。 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鉴篇: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了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资产证券化运作原理及发展进程,指出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相应市场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需要政府、基础资产的供给者、投资者以及相应的中介机构等通力合作发展,随后总结出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总体思路。第二部分是诊断篇:就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开展的迫切性,以及我国目前存在的现实阻碍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我国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存在引入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工具的现实需求,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撑、有效的市场供给与需求以及高效的配套服务体系,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至今尚未建立起来。第叁部分是应用篇:此篇遵循“求实、创新、扎实”的原则,充分吸收境外证券化运作的精髓,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目前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具有操作性的细化方案和政策建议,即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分步到位的发展策略,以住房抵押贷款、基础设施收费资产和出口贸易应收款等为开端,设立以准政府机构为核心的特设机构,以CMO为首选证券化品种,通过进一步有效培育目标资产和机构投资者,逐步实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参考文献:

[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王艺宏. 厦门大学. 2002

[2].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桑光淇. 苏州大学. 2007

[3]. 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D]. 卢宇平. 暨南大学. 2005

[4].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选择问题研究[D]. 王珏.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5]. 网络金融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王雷.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6].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 邹青慧子.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

[7].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D]. 赵永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 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郭宝华. 苏州大学. 2008

[9].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心智. 南昌大学. 2012

[10]. 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研究[D]. 程渊. 河海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