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意识、风险偏好对于农民金融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意识论文,农民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户是指依靠自身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农民家庭。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单元,是农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农村经济最活跃的经济体,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在于农民的增收。目前,农户借贷难是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农业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其比重逐步下降,农户的借贷需求也逐步增大。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着多方面问题,使得农户的借贷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首先,非正规金融发展不规范。在农户借贷中,非正规金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问题:借贷方式随意性强、缺乏必要的借贷凭证,容易造成经济纠纷;利率较高,影响国家的正规金融秩序;未能得到国家的认可,长期受到打压,一直都处于半地下发展状态。其次,现有借贷服务难以满足农户借贷意愿。现有的农村金融,不仅仅在数量上难以满足农户的借贷需求,在服务质量上也与农户的借贷意愿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信用借贷金额偏小、借款期限较短、还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符、抵押品单一以及商业化趋势明显等。总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户借贷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农户的金融意识与风险偏好是影响农户借贷的重要因素。农户具有的对于储蓄、贷款、保险等基本知识和认知可能对其参与金融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影响,而风险偏好会直接影响农户借款概率及金额。一般而言,风险偏好较低的农户对于借贷等高风险的金融行为持谨慎态度。 本文基于相关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户金融意识、风险偏好对于其金融借贷行为的影响。提升农户的金融意识,了解农户的风险偏好,对于农村地区降低信贷约束、发展普惠式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资发生频率、融资规模、融资来源、融资用途以及融资利率等方面。关于对于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集中于农户社会人口学特征、经济财富特征等方面(陈鹏、刘锡良,2011;童馨乐等,2011;胡枫、陈玉宇,2012;周天芸、钟贻俊,2013)。农户融资来源包含正规融资和非正规融资。张五常(1995)认为中国的非正规融资更适合于农户融资,从而提出了农户融资的“成本优势假说”。李江(2006)的研究恰恰相反,农民遇到困难,尽可能依靠自己力量去应付,然后会求助于人,从亲朋到邻里,欠下人情可通过各种方式去补,遇到更大的困难或集体性的困难,容易自发形成合作组织。从自助到两人互助再到多人合作成为农村自古至今解决问题的传统逻辑。通过这一逻辑就能清楚农户的融资次序:内部融资,熟人借贷,自发性融资合作组织(比如:合会,农金会),民间私人金融组织(钱庄、典当),正规金融组织(农信社、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 金融意识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其对养老储蓄行为的影响,之后的相关研究得以拓展。Cole等(2012)、周天芸,钟贻俊(2013)发现,金融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农户是否参与金融市场以及选择的金融机构类型。Koenentb(2011)发现金融意识会影响居民的投资决策,相对于金融意识较高的居民,金融意识强烈的居民往往会选择股票市场进行投资理财,而金融意识低的居民甚至会选择卖出资产。谭燕芝、罗午阳(2015)从农户金融行为偏好视角,分析了金融意识对于其借贷的影响,发现金融意识可以显著地促进借贷行为的发生。Van Rooij et al.(2011)认为了解金融知识会显著影响投资者的财务决策和股票市场的参与。 农户风险偏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农业生产要素、新技术行为投入影响等方面(陈新建,杨重玉,2015;侯麟科等,2014),关于其对农户借贷的影响文献并不多见。李涛等(2010)认为风险偏好较低的农户会选择无风险的储蓄产品与商业保险,对于借款等高风险行为保持谨慎的态度。谭燕芝等(2015)研究认为农户的风险偏好会影响农户的借贷金额,此外,风险偏好越低的农户,其正规借款和民间借款金额都越低。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我们发现从金融意识与风险偏好两个农户行为视角入手,来研究其对于农户借贷概率与借贷金额影响的研究鲜有。而从这两个视角探讨彼此之间的作用机理,对于了解农户的借贷行为、缓解农村金融排斥、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理论分析 (一)金融意识对于借贷行为的影响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贷约束的现象,受制于农户生产规模的分散化、资金需求的个性化、生产的周期性等特征,农户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借贷来平滑消费、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必要的资产以实现提升家庭收入和福利水平的目的。周天芸、钟贻俊(2013)认为农户具有的对于储蓄、贷款、保险等基本知识和认知可能对其参与金融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影响,比如借贷的方式、借贷的种类、投资方式等。Cole等(2011)通过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调查发现,金融意识的高低不仅影响农户是否参与金融市场,还会影响农户选择的金融机构类型。随着我国近年来农村金融的迅猛发展,农户的金融意识越强,越愿意参与相关的金融活动。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培训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户的金融意识还有待提高。在现实的金融活动中,农户需要贷款需要认识到信贷市场的存在以及获取贷款的可能性(周天芸,钟贻俊,2013),也就是说农户的金融意识越强烈,其发生借贷的行为概率越高。 此外,由于农村信贷业务的成本高、风险偏大,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正规金融的发展显然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手续繁杂、周期冗长,对于农户的金融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拥有较高金融意识的农户往往会选择通过银行等正规途径实现融资。而金融意识较为淡薄的农户,由于惧怕正规金融复杂性与严格性,往往会选择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满足自己的资金要求。非正规金融途径主要指的是农户依赖于其自身的社会网络、人情关系而形成通过亲朋好友、邻里同学等方式的非正规借贷途径。所以说,金融意识会影响农户对于借贷途径的选择。 进一步而言,农户的金融意识不仅会影响到其获取借贷的概率,还会影响到获取借贷的金额。如果农户拥有较为丰富的金融知识与意识,其往往愿意获取更多的借款,而金融意识较为薄弱的,往往只愿意获取较少的借款,以供其暂时性的渡过危机。金融意识越强烈的农户,获取更多资金以满足其发展的愿望越强烈。因此,可以认为金融意识会影响农户获取借贷资金的金额。 (二)风险偏好对于借贷行为的影响 从现实的风险偏好来看,农户愿意承担的风险越低,其越不愿意通过借贷等实现自身的融资。在农户的主观意识中,其通过借贷获取资金,需要承担过高的风险,需要分担信贷等金融产品的违约损失与风险。风险偏好越低的农户,会尽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应付,许承明、张建军(2012)发现风险偏好可以显著的促进农户的借贷行为,谭燕芝、罗午阳(2015)认为风险偏好会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正规与非正规借款的金额。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农户的风险偏好可以看成是自身禀赋社会资本、关系网络与契约合同的函数,农户越偏好风险,其通过借贷行为获取资金的概率与金额越大。可以这样认为,农户越偏好风险,其越愿意承担借贷的风险,获取借贷资金带来的收益。因此,在适当的范围内,农户的风险偏好意识会显著的促进其借贷行为与借贷金额。 四、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对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户的抽样调研,在剔除无效和缺失项问卷后,最终获得了1952份有效问卷。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农户的社会资本对于其获取非正规金融借贷概率和借贷的实际金额的影响。因此,本文对于获取借贷可能性,运用Probit模型来研究,对于获取借贷金额通过Tobit模型来研究。具体的实证模型构建如下:金融意识和风险偏好对农民金融行为的影响_金融论文
金融意识和风险偏好对农民金融行为的影响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