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丝绸之路”研究状况与热点分析论文

“冰上丝绸之路”研究状况与热点分析

翟 丽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冰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国内国际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借助citespace等计量工具,以当前学术界关于主题词的知识结构、研究内容、热点及发展趋势为重点,对2017-2019年5月以“冰上丝绸之路”为主题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学术界对“冰上丝绸之路”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文献数量较少且研究主要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定量和定性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从研究作者来看作者合作度不强,没有完整的作者合作体系;从研究机构来看,只形成了最初级的合作网络,地域性较强但合作机构凝聚性较差;从研究趋势看,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本身研究文章数量会持续增加,但“北极理事会”、“北极航线”等呈下降趋势的研究也应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领域。

关键词: “冰上丝绸之路”;Citespace;研究状况与热点

一、研究的知识结构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net)平台中文献数据库以“冰上丝绸之路”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因“冰上丝绸之路”概念于2017年正式提出,所以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17-2019年5月,共检索出108篇期刊或文章。与此相关的文献检索结果较少,则将108条结果全部进行分析。检索研究工具采用知网自带的分析工具计量可视化分析与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相结合。Citespace是美国德莱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与JAVA配合使用的一款网络信息可视化的文献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合作网络分析和关键词的共现等方式,力求直观并有效的对检索文章进行分析,以更好的理解学界对此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知识领域以及未来的走向。

(二)总体趋势及比较分析

从图一文献的时间分布中可以看出,自2017年“冰上丝绸之路”正式提出以来,学界对“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呈直线上升趋势,从2017年的9篇达到2018年的74篇,2019年知网预测值在139篇,意味着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这种趋势也意味着研究热度仍在持续上涨。但是,仔细比较政治学其他领域的文章,有关“冰上丝绸之路”的文献相比其他领域的研究数量少之甚少,尽管研究热度持续不减但是与研究数量并不是正相关。

图 2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

图 3主体比较分析

从图2“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可以看出,主题词“冰上丝绸之路”出现频次34次,排名第二的是“一带一路”和紧接着的“北极地区”。则表明学界在研究“冰上丝绸之路”主要和“一带一路”、“北极地区”相结合。排名第四的主题“俄罗斯”,亦与“冰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是中俄两国共同的结晶。主题词“东北航道”和“北极航道”,“北极航道”包括三条航道,分别是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学界普遍认知的俄罗斯邀请中国共建航海价值极高的“东北航道”以及穿越北极的中心航道。

从图3主题词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北极航线”、“北极理事会”等研究趋势从2018年开始呈直线下降趋势,知网预测2019年研究趋势为0 篇,可见人们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呈上升趋势的主题,但是研究“冰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的要触及到北极八国、北极理事会和北极航道及其航线的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我国是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所以更应该重视北极理事会。除此之外,从图2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关于“冰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航道等主题词研究呈上升趋势,是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则研究“冰上丝绸之路”更应该将这些问题想明白、搞清楚。

二、研究内容知识图谱分析

(一)作者发文量和高引图谱分析

在研究文献时分析作者的发文量和高引文章有利于识别学术领域的高产作者和有学术影响的文章和作者,以更好的识别高引文献从而提高论文的广度和深度。

运用Citespace考察国内关于“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机构,通过设置参数Look Bank Years(-1 unlimited)所有跨度引用都合适,由于“冰上丝绸之路”的时间热度,设置数据时间切片2017-2019年,网络配置中设置TopN值为5,并勾选institution一栏运行,得到关于“冰上丝绸之路”的发文高产机构如图所示。

在知网中以“冰上丝绸之路”为主题词,时间节点2017-2019年5月检索的108篇文献构成了有关“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体系,这个研究体系是当今学者文献研究的基础。

图 4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关于“一带一路”与“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是从两者的关系出发。吴大辉指出中俄两国共同打造的“冰上丝绸之路”是北冰洋通往欧洲的通道,也是中俄的能源合作通道,且“冰上丝绸之路”是北方航道对接“一带一路”,具备了开通的条件。总体来说“冰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新的延伸。(8) 吴大辉:《“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新延伸》,《人民论坛》2018年第9期,第48-49页。 海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加强与各国海上合作已是必然趋势。联合国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关于海洋领域的发展观,2017年6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的通知,指出中国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之一方向是“积极推动共建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2017年6月20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6670.htm,2017年6月1日。 2017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表示,中方愿意并积极参与与俄方共建北极航线,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表 1作者发文量及中心性

表 2高被引文献及作者

注:表格相关内容来源于知网

(二)机构合作分析

首先,在作者合作图谱中,Node size(节点的大小)与发表论文的数量成正比例,节点越大发文数量越多。图4中李振福的节点最大,则说明该作者关于“冰上丝绸之路”的发文最多,之后依次是刘新霞、王沛、夏立平等。除此之外,作者知识图谱显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信息,两名及以上作者在相关领域的作者合作即用连线来表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合作研究并不多,只形成了王沛、刘柳,马艳红、夏立平等3个合作团队,宏观上看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度不高且没有完整的合作体系。

排名并列第一node size最大的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和河北经贸大学分别发表4篇文献,则表明在本研究领域这两个机构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紧随其后排名并列第二的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河北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别发表3篇文献,并列排名第三的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分别发表文献两篇,共涉及11家单位和机构中。

北美刺龙葵是玉米田、粮食作物、西红柿地、牧场、荒地的主要问题杂草,也是一些重要害虫和农作物致病菌的中间寄主,如番茄叶斑真菌(tomato leafspot fungus)、番茄斑枯病(Septoria lycopersici)、马铃薯和番茄花叶病毒的寄主。入侵农田后可造成农作物减产 35%~60%[3-4]。在美国南部几个州,北美刺龙葵被列为10种问题杂草之一,是降低玉米田和牧场产量的主要有害生物。

图 5合作机构网络图谱

在分析此领域的发文机构发文数量以及影响力之后,考察不同机构的合作情况,从图5可以看出,国内研究机构相对分散,没有明显且凝聚力强的合作科研机构,只形成了初级的合作网络,如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与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有合作关系,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有合作关系,其余都是自立门户,且机构合作局限于地域和单位,表明地理区位和机构单位对机构合作有限制作用。从地域上来看,研究“冰上丝绸之路”的机构集中于北方,与“冰上丝绸之路”的地理区位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可以发现发文机构的中心性都为0,侧面表明了关于“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性不足,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有待提高。总的来说,除了地理区位对文章的研究领域的影响之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对文章提供的关键词进行分析,CNKI的数据在Citespace中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时只要Nodes Type 选择Keyword即可。设置完相关参数之后选择GO运行就可以,即分析时间为2017-2019年5月,时间切片为一年,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50等得到大数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如图6。关键词共现可以对学术界整个研究领域的趋势和热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它可以反映在一研究领域内当下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和热点话题,即Node size 越大,研究的频率越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反映在该研究领域有哪些聚类,其节点的相关连线反映出哪些关键词相互关联,可以看出其研究侧重和研究路径。

表 3发文机构及其发文数量

图 6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图6可以看出,关键词“冰上丝绸之路”的节点最大,则表明被引频次最高,之后依次是:“北极航道”、“一带一路”、“俄罗斯”、“东北航道”。在文献计量学中,中介中心度表示该词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词汇中心度大于0.1的节点其中心性较高,与研究前沿性成正比关系。为了更加直观的认识研究前沿的词组,在剔除相关性不强的关键词后得到表4,通过观察可知研究对象更加关注主题词和“北极航道”的中心性远高于0.1,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词汇。之后,“一带一路”、“俄罗斯”等词的中心性和出现频次也都很高,这表明在“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中学术界更加注重研究与俄罗斯和北极航道的研究。

表 4高频词热度表

三、研究内容知识基础分析

同时,在很多基于压力的研究当中,研究者提出了“缓冲假设”(buffering hypothesis),其主要观点是与他人紧密的社会联系可以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人们因为拥有他人或环境的支持而会更少的给予压力情境负面的评价,使得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得到缓冲(Cohen & Wills, 1985)。这与社会资本的补偿特征非常类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补偿现象。经济资本的缺乏往往会给个体带来经济压力,而社会资本通过缓冲压力的负面影响减少其带来的后果。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近邻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减少了因经济资本缺乏而带来的短视行为,是对社会资本互补性特征和缓冲假设的有益补充。

从图6可以看出,研究体系大体包括分为3个知识群组,#0“冰上丝绸之路”、#2东北地区、#3北极开发,各个群组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关键节点中圆圈越大说明其关联性越强。知识群组的节点越大说明研究文献越丰富,研究资料越多。则“北极航道”和“一带一路”、“东北航道”和“冰上丝绸之路”的节点相对较大,则其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相对丰富。从图6-图7可以得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北极地区及其“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及其东北地区、北极及北极开发。

图 7时间知识图谱

关于“冰上丝绸之路”,在三个方面的研究方向中,学术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基于全球公域论视角下的共建。杨卢慧等在CSSCI《理论视野》中发表《“一带一路”背景下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一文中指出,首先,基于全球公域论视角下中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身份不言而喻,中国有着维护北极安全和谐发展的重大责任,且中国于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国。其次,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是对北极地区价值的挖掘。再次,中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是对全球治理新格局的一次发展。所以,中国要积极与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发展先进科技,积极服务北极建设。但是,从现实出发共建“冰上丝绸之路”难免遇到一系列的挑战,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北极理事会及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相关规定的限制,加之国际上一些国家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使得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难度加大。(7) 杨卢慧:《“一带一路”背景下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理论视野》2018第3期,第75-80页。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即中俄共建和基于全球公域论视角下的全球共建。中俄双方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从中俄双方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双方关系及两国内外局势上看,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是可行的。首先,俄罗斯的地理区位优势要求其在北极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北极的开发和资源的利用,但其不具备单独开发的技术和能力的支撑。徐广淼就苏联对北方海航道(北方海航道是北极东北航道中紧邹俄岁斯北部领土、西起喀拉海峡、东至白令海峡的航段和水域。(4) 徐广淼:《苏联北方海航道开发历史探析》,《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4期,第30-61页。 )的开发历史进行探析,认为苏联对其的开发利用是如今“冰上丝绸之路”的雏形,他对苏联科学考察和利用进行了四个时间段的划分,同时就对北方海航道管辖权的维护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在开发利用时存在经验不足、开放性不足、加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为北方海航道的复兴提供可能性。(5) 徐广淼:《苏联北方海航道开发历史探析》,《俄罗斯研究》2018年第4期,第30-61页。 而中国除了拥有在冻土和极地地带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资金和技术外,经济发展是一大关键因素。其次,中国在国际运输方面不得不面临“马六甲困境”,北极航道的开拓缓解中国海上运输压力。再次,国际现实环境要求中俄两国本着“巩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深化政治互信、务实合作、安全合作、人文交流、国际协作”(6) 习近平、弗·弗·普京:《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7年7月5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sbwj/18312.htm,2019年6月1日。 的原则积极合作。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能源的依赖不断增强,北极能源储量充足,且北极航线相对旧的运输航线来说安全性高。对于俄罗斯来说,应充分发挥其北极圈国家的地缘优势和其北极理事国的身份,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稳固自己的国际地位,争取中国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除此之外,中俄双方的合作要应对国际个别国家的制约,为了更好的开展合作中俄双方要以亚马尔LNG项目为突破口,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相关法律的完善,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关于“一带一路”与“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其次,表1显示是关于研究主题具体的发文数量和发文时间,数量越高则说明这些作者在此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现实中,高产作者和文章高引数量并不是正比关系,发文高的作者其文章被引数量并不多。相反,低产作者的被引数量反而较高,其影响因素有文章的质量和文献研究的角度等,表2以倒叙方式排序了关于此研究主题被引频次高于2次的文献,表明这部分文章在学术界的影响之大,对他人撰写文章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被引频次在5次以上的文章是有关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王志民、陈远航于2018年发表在期刊《东北亚论坛》上的《中俄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是该群组中的重要文献。该文分析了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航运价值,但是建设“冰上丝绸之路”也有挑战和制约,针对制约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冰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蓝色经济通道,是联通欧亚重要的且距离最短的海运航线,其次促进其他国家与北极国家及其地区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且“冰上丝绸之路”已经纳入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可以更好的开展交流和合作。但是,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也面临三个方面的制约与挑战,主要有地缘政治的挑战、冰川环境的威胁、传统贸易的挑战等。为了更好的建设蓝色经济通道,中国应积极面对,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将其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相结合,对北极航道进行综合分析,大力开发北极地区,在此基础上争夺北极地区话语权,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王志民、陈远航:《中俄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东北亚论坛》2018年第2期,第17-33+127页。 被引频次排名第三是发表于《当代世界》上的《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研究》,张婷婷、陈晓晨与王志民等的研究角度不同,更多的是侧重于中俄的支点港口建设。分析了建设支点港口对两国的意义,并阐述其建设的优势及可行性分析,如中国强大的制造技术和之前萨别塔港的经验支持等。至此,作者选取10个北极港口对其进行了地理位置、人口等五大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最终选取3个适合作为支点港口建设的港口,为了更好的建设支点港口要克服地缘政治、商业经济、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则要积极合作以规避风险达到利益最大化。(2) 张婷婷、陈晓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研究》,《当代世界》2018年第3期,第60-65页。 被引频次中第三类文献研究角度聚焦于东北地区,李振福、刘硕松于2018年在《经济纵横》第五期发表的《东北地区对接“冰上丝绸之路”研究》将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冰上丝绸之路”对接,认为市场化和人才流失等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的主要原因,“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发展机遇与条件,打开了东北地区的市场,为经济发展带去先进人才,同时结合自身工业发展基础、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基础性设施建设,打通国内国外通道,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从而实现东北经济振兴。(3) 李振福、刘硕松:《东北地区对接“冰上丝绸之路”研究》,《经济纵横》2018年第5期,第61-67页。 总体上可以看出,被引文献中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环境三方面,说明这三个研究领域与“冰上丝绸之路”关联性较大。再次,研究时间主要集中于2018年,则2018年是“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上升期。

微课资源库建设工作量比较大,笔者组建了“C语言程序设计”团队分工协作来完成微课的课程建设。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选题、视频拍摄、制作、加工等流程,把适合制作成微课的知识点选取出来,特别是历年真题中反复考试的重难点知识选取出来制作成微课视频,其他授课内容利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讲授。每个微课视频的设计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完整的教学过程。

中国提出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符合我国海上发展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新的延伸,承担着我国保护北极、开发利用北极的愿望,也为北极发展、北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俄方与中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目的是将其“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进一步稳固中俄合作关系,扭转俄方在国际中的紧张局势。

吉林省图们江沿岸是离北方航道东方港和海参威港最近的港口,窦博对东北四省面向海洋的经济战略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东北四省应借助中国古代海陆丝绸之路以及自身的地缘优势与北冰洋航线对接,促进东北地区沿线经济发展,打造中俄蓝色经济通道。(10) 窦博:《冰上丝绸之路与中俄共建北极蓝色经济通道》,《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第5-14页。 于砚提出,依靠珲春的地理区位优势,东北地区享受西部开发的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应将图们江港口珲春定位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经济支点和陆海联运的枢纽和通道。(11) 于砚:《东北地区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定位及优势》,《经济纵横》2018第11期,第117-122页。 同样,李振福等认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是因为人才的流失以及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他结合东北地区的地理、交通、工业发展和国家政策等条件,认为东北地区地缘优势较强,加之“冰上丝绸之路”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冰上丝绸之路”对接,是东北地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加大开放力度,最终实现东北地区经济振兴。(12) 李振福:《“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极航线开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第11期,第60-69页。 张荣等亦认为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与欧洲经济连接的门户,分析了东北地区融入“冰上丝绸之路”的优势以及东北地区的定位,认为东北地区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与欧洲的经济通道,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协调国内区域发展的平衡器,故东北地区要积极开展文化经济交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再升级,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而为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增添活力。(13) 张荣:《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战略定位及对策分析》,《产业经济评论》2018第4期,第104-115页。

(三)关于“冰上丝绸之路”及其东北地区建设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将东北地区的发展与“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接,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及其东北地区依托“冰上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优势、政策支持等,提出东北地区应该加大发展力度,依托“冰上丝绸之路”振兴经济实现发展。

如表3所示,准确率ACC达到0.7722,说明SVM模型预测正确的样本占总样本数的77.22%。查准率P的意义是模型预测结果为逾期的正确率,即被预测为逾期的客户中实际逾期的比率。该评价指标可反映模型辨别出逾期样本的能力,即将一个“逾期客户”判断为“逾期客户”的能力。P=68.57%,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实际上,P和TPR指标在一般情况下是矛盾的,F1是综合这二者的评估指标,用于综合反映模型的整体指标。F1=0.5393,表示整体指标的评价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用于评估模型区分能力的指标AUC=0.8617,已较接近于1,说明模型的区分能力非常强,有较高的泛化能力。

国际市场:上周国际氯化钾价格基本平稳。巴西方面,大豆储量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强;亚洲方面,新货源少量补充,潜在需求正在启动。相比前周,加拿大、俄联邦、约旦、东南亚氯化钾高端价格上涨1-5美元/吨,分别为254-306美元/吨、234-318美元/吨、268-292美元/吨、300-320美元/吨;巴西氯化钾低端价格上涨5美元/吨,为350-360美元/吨;以色列氯化钾价格保持稳定,为272-323美元/吨。

(四)关于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的研究

“冰上丝绸之路”航道狭义上又称北极-东北航道,是由于北极冰层消融而形成的一条全新的航道,夏季通航时长达30天,就东北航道本身来说,是东亚连接东欧、西欧及北欧的最短航线,相较马六甲海峡的传统航道,航线里程缩短近1/3。除此之外,东北航道沿线为欧美地区,经济较发达,政治环境更加稳定,海盗较少出没,海上恐怖主义活动较少发生,具有极高的航海价值。其次,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理应将北极航道与“一带一路”对接,通过政府间的对话和合作,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参与北极航道建设,提升在北极理事会的地位争夺其话语权。出于此,增加破冰船的数量、打造以中国为始发地的北极航线是北极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安全保障是航运必不可少的,制约着中国在北极的开发与发展,我国需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技术,打造安全高效的通航。陈曦通过比较分析中欧间四条贸易通道的相关因素,认为“冰上丝绸之路”极大程度地提高能源与海上运输安全。(14) 陈曦:《一带一路战略下多种中欧贸易运输通道比较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第8期,第7-11页。 朱显平等学者通过分析北极航线合作开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提出,北极航道的开发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15) 朱显平、张毅夫等:《贯彻十九大精神 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吉林大学-俄罗斯军事科学院“冰上丝绸之路”研讨会笔谈》,《东北亚论坛》2018第2期,第3-16+127页。

学术界对北极与北极开发这一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建设北极-东北航道的开发与研究,北极航线问题是北极开发的重点问题。东北航道是连接北极圈最具价值的航道,大大缩短了我国与欧洲国家的海运里程距离。且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系数较高,可以缓解我国马六甲海峡的危机,只是在东北航道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阻碍,如何克服这些阻碍,应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以治水为中心,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策略与措施:1) 综合开发水力资源,带动水保产业发展。2) 以治水带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3) 在6~7月主汛期,全面提高绿色覆盖率,禁止地表裸露。4) 治水与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退田还湖,发展湿地产业、避洪农业等,巩固治水成果。

(五)关于北极区域合作与微观下的力量中心的研究

“力量中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口素质、技术等具有优势的大国或国家集团。力量中心的形成源于各种力量以不同形式的聚合”。“力量中心对局部区域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16) 刘丛德:《地缘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北极区域合作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历史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夏立平等通过研究北极区域合作机制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认为北极区域合作的力量中心的演变主要经历了起步、初步形成、深入发展三个阶段,具有多样性以及区域性和全球性相结合的特征,同时又包含多种行为体,他强调,北极区域合作机制在未来会发挥积极作用,如:降低交易成本,利益最大化;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等。(17) 夏立平:《北极区域合作机制与“冰上丝绸之路”》,《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第4期,第48-59+124页。

总之,“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加大了国家和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北极区域合作越来越朝着国际法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全球化。中国应在不触犯国际公约和条约的情况下,积极利用现有的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国的身份,积极参与北极区域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北极地区的治理,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加在北极地区及全球的话语权。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2017—2019年有关“冰上丝绸之路”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了其知识结构、作者分布、合作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研究内容知识图谱分析。结论和建议如下:

第一,知识结构分析表明在近两年以“冰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加强的趋势,但与之相关的如北极八国、北极理事会等主题研究较少。第二,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表明研究作者数量较多,但是作者合作度不高,并未形成完整的合作体系。第三,机构合作分析表明我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集中在北方地区,且只形成了初级的网络合作关系,地域性较强,影响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四,关键词共现和研究基础分析表明关于“冰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一是“一带一路”与“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二是东北地区发展与“冰上丝绸之路”的融合;三是北极航道的开发及利用;四是北极区域合作与微观下的力量中心对比;五是共同构建“冰上丝绸之路”。这些研究热点对我国研究“冰上丝绸之路”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冰上丝绸之路”对接等在学术界已有初步研究,但研究主题词的知识体系仍不完善,相关研究集中在中俄两国。其他与“冰上丝绸之路”涉猎的内容较少。

以绥中县辽西地区为分析对象,根据建平站、锦州站、绥中站、兴城站等1950~2015年所统计数据可知:辽西地区自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其平均降水量在逐步增加,范围在450~620mm,如表1。

第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转变职高女生们对体育的看法。许多女生们对于体育学科缺乏兴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孩子们自身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无论外界条件多么优越,依然无法激发她们的上课欲望。所以,我认为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向她们传输体育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入趣味的体育故事,男女平等,身体健康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等例子让她们明白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冰上丝绸之路”已然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依托“冰上丝绸之路”发展北极事业,必然要重视我国在北极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处理与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和北极域外国家的关系,同时,还需在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重视北极航线的建设、北极环境的保护、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11( 2019) 03-0147-10

作者简介: 翟丽,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

责任编辑: 念兴昌

标签:;  ;  ;  ;  

“冰上丝绸之路”研究状况与热点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