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科技革命的不断加深,使世界各国的生产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骤然加速,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究竟应如何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投身于全球化大潮之中,抓住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历史机遇,做到趋利避害。可以说唯有增强国际竞争力,才是我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别无选择。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即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生产能力存量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活动。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全球资源控制、全球市场控制、全球经营竞争,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逐步走向互相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1.生产活动全球化。生产活动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在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其内容是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从形式上看,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它包括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这样就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环。可以说,生产活动全球化实现了“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

2.国际贸易的超常发展日益成为一个独立于生产行为的世界经济变量,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增强。首先,当前世界货物、劳务、货币、资本、科技、信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加速,其规模迅猛扩大,超过了过去任何历史时期。世界贸易相对于世界收入的增长率90年代远高于70年代和80年代,正以高于世界生产1.5到2倍的速度增长。1990-1995年期间,世界贸易出口平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其次,国际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领域。从货物贸易看,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1994年的21种,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678亿美元。再次,国际贸易手段更趋于相同,如电子贸易手段普遍使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它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已在许多国家开始使用。最后,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多边体制正式确立,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制度上和机制上有了组织基础,对所有成员方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3.国际金融市场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最生动体现。首先,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目前全世界日货币交易量近2万亿美元,债券市场也空前活跃,各种债券发行量不断创出新高。1996年国际金融市场证券发行量比上一年增加18%,总量达到创记录的31997亿美元。其次,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开始了大规模合并、收购活动,以提高效益。为了提高本国银行的竞争力,很多国家对于大银行的合并表示了支持的态度,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合并兼并浪潮。再次,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政府对国际市场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1995年7月历时8年多的全球多边金融服务贸易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大大削除了全球国际拓展的国民障碍,使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前景更为广阔。同时地区性经济集团金融业出现一体化。例如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评判公司和投资基本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洲的金融市场将演变为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

4.跨国公司繁荣昌盛,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进一步加强。1994年全球已有跨国公司4万家,子公司达25万家,而且这些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的最大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它们的经营是以全球为工厂,以跨国公司所在的各个国家为车间,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因此它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在跨国公司与企业之间也开始形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设备,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加,其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50%左右,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70%,技术转让占75%以上。

5.信息技术革命把世界经济带入一个新的繁荣增长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在90年代正全面展开。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现代经济的开放性,信息产业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产业经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包括集成电路、微电子计算机、个人电脑、软件、光导纤维等在内的高技术信息产业正快速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主导部门。以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蓬勃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动力源。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我国弥补本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口,利用几乎是不付费的后发优势以及迅速实现产业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特有的“后发优势”实现我国经济方式的转移,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说体现在:第一,发达国家正在把传统工业和技术成熟的一部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即使是某些高技术产业,它们也谋求扩大和加强国际合作。它们把中国置于有关产业转移的优先考虑之列。第二,我国要建立现代经济结构,必须积极从外部引进技术,单纯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新技术产生和应用的速度大大提高,我国应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大量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第三,迅速发展成长、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日益成为我国与西方大国进行经济合作的有效载体。我国经济增长快,市场潜力大,政治稳定,经济前景诱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成了国际跨国公司进军的主要对象。美、日、欧等国的大公司纷纷前来中国投资,今后国际资金的供应和流向趋势,对我国吸收外资是很有利的。第四,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直至联合国及其组织机构的导向作用、它们所做的有关未来10年东亚地区和中国发展的预测,起着世界资金、技术、商品、人才流向的引导作用,而其内部机制的改革有助于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利用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选择最佳的合作伙伴、最优的经济合作条件和最好的经济合作方式。

2.经济全球化也使我国的经济面临风险与挑战。第一,经济全球化扩大南北差距,为世界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利用它们在经济上和科技上占有的巨大优势,力图雅持历史上形成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保持经济、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主导权。这一切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就现状而言,经济全球化更青睐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多于发展中国家。第二,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难度。首先,市场竞争的特点是优胜劣汰,嫌贫爱富。例如,从投资现状看,穷国需要外资,但是投资者却不向这些国家投资。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发表的《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加了40%,达到3150亿美元的创记录水平,发达国家既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也是引进外资的大户。例如北美公司把欧洲作为最重要的投资场所,欧洲公司则把美国作为外国投资的首选目标。10个最大东道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三分之二,而100个最小的外资吸收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仅占直接投资总量的1%。1995年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53%,为了2030亿美元,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仅增加了15%,为1000亿美元。其次,贸易保护主义更具隐蔽性。我国面临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一方面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竭力反对发展中国家以传统的贸易保护理论为依据保护自己的民族工商业,另一方面,却竭力鼓吹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国内,以维护高就业、高收入水平为幌子,较之直接宣布保护某一待业更能赢得本国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在国际上,则又以维护“人权”、保护劳工权利和自然环境为名,反对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本国市场。美欧在扩大地区共同市场的同时,实行区域保护主义政策,给我国扩大海外传统市场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西方国家的带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以反倾销为名,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制裁。第三,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目前国际金融市场90%以上的交易同贸易或资本投资无关,投机盛行,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暗雷,各国金融风险增大。90年代以来,震惊全球的金融危机此起彼伏,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暴,表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化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如何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艰巨任务。第*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使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利益划分更加扑朔迷离。跨国公司对我而言是一把双刃箭。对我国经济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负面影响看,它会给中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畸形、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三、确立我国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求生存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一个真正意义上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体系正在不断形成之中。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处于转型中的开放的市场经济,它内在地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过程中。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积极因素,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过程看,也为我们的参与提供条件。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必然在较长时期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动荡无序:国际分工格局、世界贸易体制、国际投资影响、国际经济组织等都需要一个重新调整、完善、甚至改革的过程,这就给我们创造了许多的机遇和回旋余地。

然而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际竞争的激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效应便是全球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把财富直接赐与或公平分配给各国,而是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及挑战。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两个互为表里的因素互动、溶合的过程。一方面国际分工深化,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各国为了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得最大利益,减少对本国利益的损害则千方百计地增强竞争力,突出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加本国的利益。因此经济全球化不是国际竞争的削弱,而是加强。各国要不遗余力地提高自身利益,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确保本国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

在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应确立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做到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国际分工精细化,将使得所有国家都不可能在每个产业部门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际竞争力,而只能是选择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形成相对竞争优势。为此,我国应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有的工业能力和人力优势基础上来选择若干个产业部门作为提升本国竞争力的突破口,确立相对竞争优势的战略,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相对竞争力战略是一种以产业为基础的商业竞争战略,它强调的是优先针对特定的、较弱的竞争对手,在系统集成化较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仅仅大于这类对手的竞争力,在一个动态过程中持续地保持这种相对优势地位,并逐步将相对优势扩大至更多的领域和超过更多的竞争者。其涵义一是优先建立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只有在具有必要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够具有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以及改进技术所必须的资本来源。二是将竞争序列中更低的竞争者作为主要对手,并尽可能通过占有这类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来扩大自身份额,以增强盈利能力来进一步改进技术能力。三是持续发展的方式,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提升竞争力和技术水平。四是在竞争中注意寻求适当的战略合作伙伴以扩大自身的竞争力和削弱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这一战略就我国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在有效利用国内现有工业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支持,优先发展出一组发达的工业国家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和一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使这种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产业。其次,在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中优先选择竞争力较弱的其它竞争者,逐步扩大和稳定市场份额,并由此获得较大的利润以支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再次,以此为基础,逐步增强中国经济和中国工业的总体实力,提升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进而支持其它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逐步提升技术和扩大规模,最终赢得全面的绝对的国际竞争力。

四、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构建我国国际竞争力战略对策

1.市场需求战略。市场需求战略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有很大的影响。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产生强大的企业和产业。市场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本国市场需求若大于国外市场需求,则有利于该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二是,如果本国市场消费需求层次高,则有利于该国高档次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确立;三是,如果本国公司对消费需求者预期需求反应灵敏,及时调整生产条件,则有利于获得潜在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应首先培育和适当保护国内市场。对我国而言,保持一个充满竞争、不被外国跨国公司垄断的国内市场是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把规模经营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规模经营来看,企业可先在本土模拟,从地方优势扩大到全国优势,进而从国内优势扩大到国际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集中经营某一特定的行业或部门,打开市场,由于集中经营某一部门,因而可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里取得规模经济,赢得全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国际消费市场划分越来越精细,轻、薄、短小、灵活多样已成消费趋势的主流。因此,谁能把规模经营的低成本优势与灵活多样有机地结合起来,谁就能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再次,产品质量是赢得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产品质量是企业市场信誉的根本保护,国际竞争越激烈,非价格竞争手段越突出。而对国际消费者的庞大购买力,仅仅依靠低价位取胜已非明智选择。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缺乏质量保证的产品不但不能占领国外市场,反而面临着失去国内市场的危险。

2.相对优势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相结合的战略。首先发展相对优势中的进攻性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存在着一组具有较强相对优势的产业,这句话轻纺工业、家电工业等传统的消费品工业,农机工业、机床工具工业等普通机械制造业,水泥工业、钢铁工业、建材工业等基础原材料工业等。这些产业中,中国工业具有总体上的相对优势,在合理的竞争战略下,有效地利用这些优势将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稳定地保持和扩大在这些产业中的竞争能力。但注意对这些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尽快跃升到现代产业的水平,从而增强这一产业的持续国际竞争力。其次,重点引进发展高技术产业。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其实质是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高技术,谁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高技术具有在传统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内部使用范围广、渗透性强的特点,高技术不仅能靠自身市场开发的能力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且还能够应用于传统产业及其它相关的高技术产业领域,以提高整个生产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所以应利用高技术创造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利用高技术创造产品的别具一格优势,利用高技术创造新产品,利用高技术促使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利用高技术创造产品的品质优势。

3.积极加入国际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建立全球合作战略。在世界市场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区域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主导力量。我国应努力建立与全球各国的合作经济体系,避免过分依赖亚太地区,分散合作风险,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谈判地位。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与东盟的次区域合作;加强与东北亚的区域合作,特别是中韩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及独联体的双边合作;加强与欧盟的洲际合作;加强与南亚次大陆、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世界、非洲、拉美等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的合作。充分享受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的利益,并发挥大国应有的作用。

4.大力培养跨国公司,勇于参加全球竞争,树立全球管理意识战略。所谓全球战略管理是指从全球角度出发,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安排,进行全球部署,确立全球目标。这种目标就是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利用自身资金及技术优势和遍布全球的机构,将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获得全球性的最大化利益。跨国公司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国际竞争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我国能否跟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跨国公司集团能否构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一个缺乏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国际竞争的强者的。目前我国加强国际竞争力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由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由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带来的更高效率。

标签:;  ;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