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新课标、实施新课改的一次成功尝试——对向量的加法课例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向量论文,加法论文,新课标论文,新课改论文,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平面向量”进入高中课程已经有好几年了,在执行新课标、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对教师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显示对教学新观念的认识程度和展示教学机智、才华的良机。这节课的内容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实质上并非如此,其中含有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否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能否全方位地完成立体化的数学教育目标,实在是大有深入研究、探讨的价值。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1]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这节课,教者本着上述理念,做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的活动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主持人角色”,起的是引导提示,启发点拨,营造气氛,创设情境,穿针引线,承上启下,衔接过渡,调节控制,画龙点睛,而且要做到张弛有致,收放自如。
本节课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的主体框架如下:
综观以上各个教学环节,可发现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归纳出向量加法的法则,将法则提炼成朗朗上口的口诀,通过各种变化,使学生领悟到法则的普遍适用性,并自然地了解到向量加法的两个运算律,再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最后将法则的应用拓展引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崇尚数学精神,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纯粹的数学工具论已被蕴涵丰厚的数学文化论所取代,文[1]说:“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本节课在体现这种理念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如,将课本上引入新课的实例创造性地换成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继而抽象出数学问题,费口舌不多,却激起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求知欲、创造欲和表现欲;巧妙地设计出图11,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以动态的方式揭示出数学真理的普适性;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法则的应用时,指出数学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生命力所在;在归纳和应用数学规律的同时,自然顺畅地点出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优化思维品质的作用;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等等。这些都使本节课具有比较高的品位,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乃至终生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对学生成长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三、努力实现形式化与本质理解的辩证统一
文[1]说:“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述,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数学的现代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如何认识、理解本质和形式化的辩证关系?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驾驭和运用它,使学生既能熟练、准确地用形式化语言来表述数学内容并解决数学问题,又能理解数学本质?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重视结论的机械化应用,对结论生成的过程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够。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属于形式化的内容,形成定型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问题解决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但若只满足于形式化产物的使用就会使“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削弱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在这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经熟悉的矢量“位移”,顺势将矢量的加法转换成向量的加法,十分自然和谐。在后续的教学中,并没有因片面追求大运动量的训练而满足于法则的机械化操作,而是反复强调对法则本质的认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不断的优化。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板书的共处与互补
几年前就看到文[2]令人警醒的论述:“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觉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后在文[3]中又见到:“用鼠标代替粉笔,大屏幕代替黑板,未必就是在搞新课程改革。”寥寥数十字应引起中学数学教育界的反思。经过几年来审慎的思考和客观、冷静的分析,笔者得到如下的结论:那种绝对否定粉笔与黑板的功能,完全依赖鼠标和大屏幕的做法应摒弃,粉笔与黑板应与多媒体并存和互补。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大屏幕的动态演示,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图1、图 8、图9、图11,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出数学规律这一优势是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大量的教学内容、习题的展示采用大屏幕显得清晰、快捷,省去了许多繁琐的低层次的板书。但是,大屏幕演示的内容很难取得整体性的效果,反复调动与观看不同的画面对学生的思维也会产生干扰,艳丽的色彩与耀眼的光线虽然能一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感到视觉和大脑的疲劳,对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所以应该用黑板之长去补大屏幕之短。随着教学的进展,密切配合大屏幕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出条理清晰、科学有序、精炼精当的要点,永远是值得提倡的。如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图15,揭示数学规律,取得的是即时效果,也是大屏幕所难以达到的。
五、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情趣盎然的教学语言的运用
高中数学教学往往科学严谨有余,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不足。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数学就像一个大花园,在里头好玩的东西多得很”。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为什么就不能体会到数学的“好玩”和“美”呢?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本节课开头的引例,能迅速将学生引领到预期的问题情境,达到烘热大脑的作用。教师有意将错误的等式“OA+ AB=OB”与正确的等式进行对比,用一句反诘语“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深思,长度与向量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矛盾冲突中碰撞,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通过“好玩”的学习活动得到口诀“尾首相接,首尾相连”,生动形象、诙谐有趣。“对法则的命名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也是一种创造”、“浓缩的都是精华”、“简约而不简单”等语言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也显得意味深长。在解决图12的问题时,学生开始犯了错误,教师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啊!让学生在笑声中修正了自己的失误,取得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平面内有n个首尾相接的向量,构成一个封闭图形,那么这n个向量的和为____,学生习惯性地说为“0”,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到应该为0,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千回百转,回归到出发点”描画出这一特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情趣的印象。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种教学思想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时,他们才能达到智力兴奋、记忆清晰、思维敏捷、论证严谨、计算准确、联想丰富的境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年轻的全军老师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大胆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攀登数学教学高峰的道路上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附录:
课例:向量的加法
授课人 仝军
江苏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在盐城市举行,会上开设了三节观摩课,“向量的加法”是其中的一节。
课题:向量的加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加法的定义及法则,了解向量加法的两个运算律;
(2)熟练运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的和。
教学重点:向量加法法则的形成。
教学难点:对向量加法法则实质性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直尺等。
一、引入
T(指教师,下同):如图1。在物理中如何求作用于O点的两个力的合力?
T:用的是什么方法?
:平行四边形法则。
T:力是什么量?
S:是矢量。
T:什么样的量叫做矢量?
S: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矢量。
T:在数学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什么量?
S:向量。
T:在物理中我们能求出两个矢量的和,那么在数学中就能求出两个向量的和。先看一个实例,这里有一幅图(屏幕显示图2),具有数学眼光的同学一定能看懂这个图。
:从上海到台北有两种航行方法。
T:对!本来完全可以从上海直飞台北,但在人为的阻挠下,现在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航,而要绕道香港,再到台北,走了多少冤枉路啊!不过我们深信,在两岸民众不懈的努力下,从上海到台北的真正意义上的直航一定会实现!(全场热烈鼓掌)
若从位移这个意义上来说,两种航行方式的效果是一样的,位移在数学中也是向量,那么由这个图,屏幕上的地图撤去,得图3,O、A、 B分别代表上海、香港和台北,我们可以得到——
二、法则的发现与定型
T:什么叫做向量的加法?(学生阅读课本,略)
我们现在关心的公式②所揭示的法则叫做什么法则?这个法则是否有普遍意义。
:叫做三角形法则。
T:很好!对法则的命名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也是一种创造。请将这个法则的操作过程用文字语言叙述出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平移一个向量,将它的起点与另一个向量的终点重合,那么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为起点,第二个向量的终点为终点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T:能不能将这个操作过程浓缩、简约为几个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尾首相接,首尾相连。
T:只须八个字,就概括了法则,“浓缩的都是精华”,但“简约而不简单”,靠的是对法则的深刻理解和文字驾驭的厚实功底。一个法则有没有生命力。就要看它能否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即有没有普遍的意义和广泛的使用价值,如图4(屏幕显示),你能得到什么式子?
T:图中的三个点可以用任何字母来表示,这就是对规律的本质的认识。那么对于图5中的两个向量,请作出它们的和。(学生板演,用了不同的两种方法,分别如图6、图7)
T:都对吗?
:都对!
T:由此能得到什么结论?
:得a+b=b+a,也就是说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
T:三角形法则与求合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研究)
:从本质上来说,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是完全一致的。
T:好一个“从本质来说”!反映的是思维的深刻性。
T:加法还满足结合律,那么向量的加法满足结合律吗?
:大概是满足的。
T: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要研究向量加法的结合律,至少要有几个向量?
:至少要有三个向量。
T: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有向量 a、b、c,如何求它们的和?
(学生动手,屏幕显示图8、图9)。
:得(a+b)+c=a+(b+c),
证实了向量的加法满足结合律。
T:那么以后再求三个、四个,乃至更多个向量的和,就更简单了,仍然是——
:“尾首相接,首尾相连”。
有关共线向量、零向量的讨论略。
T:如图10(屏幕显示),若固定向量,让向量围绕它的起点B任意旋转,则不管旋转到什么位置,都恒有。这样,公式“”及其法则“尾首相接,首尾相连”就非常完善了,这充分显示了这个数学科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它的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研究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发现和应用普遍适用的客观规律。问题在于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锲而不舍地去探索、研究、讨论和发现。(学生的情绪高涨而欢快)
图10
三、法则的应用
T:现在就用这个普遍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屏幕显示,基本练习略):如图11,对于正六边形,
又问题:如图12,若渡船以25km/h的速度按垂直于河岸的航向航行,江水以12.5km/h的速度向东流,受水流的影响,渡船的实际航向如何?
:画出图13,表示船实际的速度。
T:如果是这样,船的实际航向是逆流向西航行了!要知道,“一江春水向东流”啊!(学生大笑)还是请你自己来改吧。
(改为图14):表示船的实际速度。
T:你用的是什么法则?
: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T:能用三角形法则吗?
:能,从这里又充分说明两个法则本质的一致性。
T:关键是要能准确地认定哪个向量是和向量。那么到底使用哪个法则好呢?
:哪个法则好,要看具体的情况。
T: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点辩证法的意思。(笑声)
问题的变式:在长江南岸某渡口处,江水以 12.5km/h的速度向东流,渡船的速度为25km/h。渡船要垂直地渡过长江,其航向应如何确定?上面的哪个图可以用?
T:尽管长度之和可以很大很大,但所有位移的总和为____,千回百转,回归起点,位移为0,当然 0与0有着本质的区别。
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P、Q为平面内的任意两点,那么你能写出多少个如下的等式:
S:无数个。
T:太妙了!等式右边肯定是,而等式左边的“×”可以是——
S:任意字母。
T: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向量写成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个向量的和,这充分显示了这个法则应用的灵活性和应用范围的广泛性,数学真是神奇和美妙啊!
四、回顾与小结(由学生总结,教师予以提炼)
五、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