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江丽[1](2021)在《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分析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认为水是生命的起源,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水循环系统将受到影响,因此,水资源脆弱性问题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贵州省气候时空变化下引起区域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喀斯特地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威宁、贵阳等31个站点2001—2018年气象日值数据,基于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对2001—2018年平均降雨、气温、水资源量的趋势变化和突变点进行分析。通过熵权法对贵州省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分级,再对水资源脆弱性结果进行多方面研究分析,以期为生态治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1—2018年贵州省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167.52mm,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倾向率为66.52mm·(10a)-1,降雨量在2013年发生突变;年平均气温为15.82℃,呈上升趋势,上升倾向率0.1450.145℃·(10a)-1,气温突变年份为2014年;水资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倾向率为40.661亿m3·(10a)-1,水资源量在2013年发生突变。(2)对贵州省2001—2018年的气温、降雨与水资源量做空间分析,贵州省年均降雨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增,低降雨量区域从西北部向东南扩散;气温表现为自北方向南方递增,自西部向东部递增,全省高温部分区域逐渐增加,低温区域逐渐减少;近18年来水资源量少的区域逐渐减少,水资源量多的区域逐渐增大。(3)贵州省2001—2018水资源脆弱性在0.35—0.44之间变化,近18年水资源脆弱性的平均值为0.43,总体来说属于轻度脆弱,2001—2018年贵阳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和毕节市的水资源脆弱性呈下降趋势,而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的水资源脆弱性呈增加趋势。贵州省的水资源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表现为北高南低,遵义市、铜仁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的脆弱度等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分析气候变化与水资源脆弱性的相关性空间分布可得,贵州省降雨与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呈负相关,气温在六盘水市-安顺市-贵阳市-遵义市以西呈正相关,以东呈负相关。(4)贵州省水资源脆弱性问题是由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可以通过以下对策建议高效缓解这个问题,一是通过采取措施来平衡供需关系,整合多种管理手段,进行供水与需水管理;二是根据脆弱性分区针对性治理;三是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强化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常乐冉[2](2020)在《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既是自然界的基础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的战略性的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各个方面对水资源造成了压力。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缓解水资源压力,科学合理的进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十分必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水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脆弱性关键影响因子体系构建。认为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不同,选择的脆弱性影响因子也有所不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不同研究区的水资源脆弱性关键影响因子,分属于水量、下垫面、人类活动以及水质四个指标大类,结合DPSIR模型建立关键影响因子体系;2、关键影响因子权重确定。认为影响因子的权重不能单一通过数据计算或主观判断确定,通过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影响因子权重计算;3、脆弱性等级划分。建立脆弱性等级划分方法Ⅰ和方法Ⅱ,根据影响因子相关技术评价要求和研究区所属片区的基本情况,对脆弱性评价进行合理分级;4、脆弱性评价模型建立。对比完善的集对分析模型、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和改进的模糊聚类迭代模型,推荐改进的模糊聚类迭代模型用于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5、脆弱性关键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通过相对测定法、蜘蛛图法和正交试验法,对脆弱性影响因子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敏感性分析,建立了一种区域水资源脆弱性敏感因子的判断方法,可以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6、实例研究。对济南市2000-2016年17年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实例研究,首先确定了 19个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脆弱性影响因子,筛选出10个关键影响因子构建关键影响因子体系,并确定权重。将济南市水资源脆弱性划分为5个等级,1-5级分别对应水资源状况的劣、差、中、良和优。通过改进的模糊聚类迭代模型,进行济南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可以看出济南市水资源状况2000—2006年由中等转优又变差,2006—2013年波动保持在中和差,2014—2015年明显下降为劣,2016年又好转。单因子脆弱性的前三名分别为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GDP;多因子脆弱性的排序为人类活动指标、水量指标、水质指标和下垫面指标。通过敏感因子验证了所选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并提出了适合济南市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模式。(结语里面)7、总结和展望。

张环宇[3](2020)在《基于ESA模型的海岸带脆弱性研究 ——以山东省海岸带为例》文中提出海岸带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海陆过渡特性,是人口聚集区和蓝色经济发展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使海岸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海岸带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各领域学者们的关注,海岸带脆弱性研究是当前探讨海岸带环境问题的热点。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海岸带脆弱性的研究进展,探讨海岸带脆弱性内涵,运用目标框架法和综合指数分析法,基于ESA模型构建了海岸带脆弱性评价体系,以山东省海岸带区域为例,选取脆弱性评价指标,从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力三个层面评价海岸带脆弱性,运用加权评价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评价结果,输出脆弱等级分布图,分析海岸带脆弱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与差异,提出海岸带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建议。本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构建海岸带脆弱性评价体系,选取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干扰在内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加权评价法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山东省海岸带区域暴露度、敏感度、适应力以及海岸带脆弱性评价结果与评价等级:海岸带脆弱性地区差异显着,最高值为1.419,最低值为0.736,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北部莱州湾区域,其次为山东半岛南部青岛、日照区域,山东半岛东部威海市海岸带区域为低值区。(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体系内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地市-评价指标变量矩阵,得到影响海岸带脆弱性的主成分,以2012年为例,代表着人为干扰程度的主成分对脆弱性贡献度最大,接近30%,其余主成分为不同类型的资源环境质量等,为降低海岸带区域脆弱性,要对海岸带区域开发利用活动的宏观调控与规划,降低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区域的干扰影响。(3)对比分析在海岸带脆弱性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异同点,根据本研究中的实例应用,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可以结合ESA模型对指标进行分级权重确定,根据脆弱性评价体系,可以得到同一时间、不同地市的脆弱性,也可以得到同一地市、不同时间的脆弱性,分析脆弱性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变化下的脆弱性差异,但指标权重确定时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构建地市-评价指标变量矩阵,分析各指标在统计学上的内在联系,得到的结果为山东省海岸带区域整体的综合分析结果,不能得到不同地市之间的差异,但该方法更能体现整体性,也更为客观。

张静[4](2019)在《邯郸市水资源脆弱性研究》文中指出邯郸市水资源总量约16.7亿m3,人均水资源191m3,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9%。近年来,邯郸市水资源实际利用已达1920亿m3,其中地表水为5亿m3,仅占总用水量的1/4。由于地表水量不足,当地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这导致了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含水层的环境破坏、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多,废污水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严重,已经成为影响邯郸市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邯郸市水资源系统逐渐遭到破坏,其脆弱性逐渐凸显,如何确定水资源的脆弱性,分析其对邯郸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制约,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仅有一些人对邯郸市水资源系统进行脆弱性评价。为了合理评价邯郸市水资源系统脆的弱性,本文在基于拓展的加权平均算子(Extended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简称EOW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的基础上,提出了Modified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MOWA)模型。该算子优点如下:(1)基于EOWA算子对评价系统中存在的多种不确定性实现了量化表征;(2)基于PCA采用累计贡献率作为不同指标的权重既避免了指标间的重叠交叉,保留了原有指标的真实性,并且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随意性;(3)利用有序权重对不同决策层的重要性实现排序,有效反映了其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并避免了极端误差。本文利用MOWA模型对邯郸市2005-2015年的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研究内容包括:(1)邯郸市近十年来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年际变化趋势;(2)连续年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趋势;(3)每个地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MOWA可以对邯郸市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进行合理的评价。邯郸市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脆弱性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加重的趋势。这与邯郸市年降雨量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地下水开采率、人口密度和水资源利用率是脆弱性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因素。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为领导者、水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管理水资源系统提供科学的意义和良好的指导。

聂兵兵[5](2019)在《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由于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供需矛盾也更加突出。如何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安宁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并且有着平坦地势的安宁河谷,这里成为了凉山和四川重要的农业区。但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了安宁河流域地质灾害频繁、流域干旱缺水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出现。对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科学评价是衡量水安全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基于DPSIR概念模型建立了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计算绘制评价图,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分别对研究区水资源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分区对影响脆弱性变化的因素做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12-2016年,安宁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空间分布较为明显,在研究时段内,大体呈“分段式”分布,西昌的脆弱度一直占居首位,米易次之,冕宁的水资源脆弱状态最轻的。(2)2012-2016年,安宁河流域脆弱性增强区域主要分布在冕宁县北部和德昌县中部地区;脆弱性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西昌市中部和米易县南部地区。2012-2016年脆弱性显着降低区域面积占比大于脆弱性显着增长区域面积占比的一倍,表明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在研究期内有改善趋势。(3)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组成因素脆弱性结果变化图来分区分析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冕宁、西昌、德昌和米易在2015年水资源脆弱性在研究时间内为最差状态,相比2012年,水资源脆弱性缓慢增长的区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50.26%,主要影响因素有农工业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和生态环境用水。(4)根据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和变化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措施和建议。

黄博强[6](2019)在《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地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扰动下,海岸带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海湾与近海流域水污染频发,水生态严重退化。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海岸带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并耦合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环境效应,其过程机制与影响机理亟需深入探讨。本论文基于陆海统筹的视角,以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为研究主线,以福建省13个海湾和最大的流域—闽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机制与水质、水土流失环境效应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开发管制、水资源保护、陆海统筹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土地利用强度分析(Intensity Analysis)、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环境脆弱性评价等方法,探究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系统阐明了近30年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过程机制。闽江口、泉州湾、深沪湾和厦门湾在2002-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其它海湾在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加速;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除福清湾第三个时间间隔(2009-2017)外,城市化挤占了 13个海湾大量的农业用地;围填海导致的滩涂大量丧失在近30年成为一种常态。除福清湾第三个时间段,其余海湾水体相对稳定。相比传统的指数法,强度分析方法可更好地展示土地利用内在转移过程。人口增长、地形、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等相关政策因素是福建省主要海湾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近30年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阐释了海湾水质的影响机制。在1990-2016年期间,海湾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福建省海湾水质超标的主要因子;海湾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具有显着地空间分布特征,呈河流入海口向湾口逐渐减小趋势,除旧镇湾、诏安湾为湾内<湾口和东山湾外;提出了福建省13个海湾水质监测优化方案;探讨了海湾土地利用变化与海湾水质的关系,发现二者具有显着相关,海湾林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大规模的围填海、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是导致福建省海湾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探究了福建省最大的近海流域--闽江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机制及其水土流失效应。1985-2014年,闽江流域的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主要以损失林地和农业用地为代价。各支流及全流域年均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流域水土流失受到气候变异性、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因素的共同驱动;降雨量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大于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林地和农业用地持续转移到建设用地和裸地,是导致河流出口输沙率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土壤侵蚀量与TP呈显着正相关,是导致河流TP增加的重要因素。闽江流域的水质状况对闽江口的水质状况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开展了福建省海湾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13个主要海湾的环境脆弱性程度均属于中度脆弱以上,闽江口、兴化湾和旧镇湾的环境脆弱性属于重度脆弱,福清湾、泉州湾和厦门湾的环境脆弱性属于极度脆弱,并提出了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流域综合治理、海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和生态补偿等针对性管理措施。

车生泉,李鑫,梁安泽[7](2019)在《气候适应性城市中生态系统响应性规划研究进展及研究途径》文中指出全球气候问题正成为当前世界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形成了温室效应。城市作为高密度人口和建筑的集中地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区域。考虑到城市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气候变化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从水资源管理、自然生态、公共健康和适应性对策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生态系统响应性规划研究的进展及途径,探讨国际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和政策等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并提出一套预警、预判、长短期评估、综合管理以及监管对策,为后续的气候适应性城市中生态系统响应性规划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职璐爽,薛惠锋[8](2018)在《基于熵权法的城市水资源脆弱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客观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把广东省21个行政市及佛山市顺德区水资源列为实证对象,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力因素3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计算影响权重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加权求和法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总体呈现较脆弱,深圳市水资源脆弱性呈现不脆弱,在22个研究对象中水资源脆弱性表现最稳定。[结论]根据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结合智慧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知,由于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较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改革,建设智慧水务和利用科技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法来降低水资源脆弱性。

郑开雄[9](2018)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 ——以厦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与城镇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城市作为复杂动态系统由多种因素构成,而作为城市“第一资源”的城市空间是人居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载体,其结构影响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滨海城市作为人口密集、海陆交界地区,气候变化与快速城镇化叠加,城市空间结构剧烈变迁,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频发,城市气候承载加剧,既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无法应对,如何从技术与方法上认知空间、解析空间、评测空间及优化空间,适应气候变化,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发展动向,针对我国滨海城市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气候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胁迫、风险与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亟待转型优化而又缺乏科学制定方法和适应、有效的应用模式,本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以城市空间结构为对象,基于GIS、DPSIR、灰关联熵法、状态空间法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从外力适应、内力适应和综合适应层面,研究基于风险管控、气候承载和复杂适应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优化的技术与方法,以厦门为案例城市,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1)首先研究“什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应?”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应理论方法和概念模型研究。本文基于DPSIR,提出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城市气候承载力概念(UCCC),并阐释其内涵、价值、特征,构建了城市气候承载力结构模型,,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概念模型(USSCACM),提出结构输入要素:胁迫、风险、影响和模式输出要素:风险管控、气候承载和复杂适应,进而设计构建了概念模型的5个主要模块内容和相关方法技术体系:情景模块(事实与趋势)、关系模块(胁迫、风险与影响)、管控模块(外力适应)、承载模块(内力适应)和适应模块(综合适应)。(2)然后研究“为什么要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进行滨海城市气候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情景与关系研究。基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系统耦合理论,对我国滨海城市气候变化和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历史回顾性分析,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揭示滨海城市近50年气候变化事实与特征,情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定性识别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辨析提出滨海城市空间结构与气候变化的胁迫、风险与影响,并以厦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3)继而研究“如何评测气象灾害风险与空间区划?”进行外力适应——滨海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测与空间区划研究。基于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专家评估法,提出滨海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方法,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界定气象灾害风险分级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基于GIS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UMDR Map),判定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和差异性空间分布状态,从而确定基于风险管控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优化的热点区域,并以厦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4)接着研究“如何评测城市气候承载力与空间分布?”进行内力适应——滨海城市气候承载力评测与空间分布研究。基于DPSIR、灰关联熵法、状态空间法,提出滨海城市气候承载力评测技术与方法,构建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界定城市空间气候承载状态分级判定标准与值域范围。在此基础上,基于GIS进行城市气候承载力空间分布分析,编制城市气候承载分布图(UCC Map),判定气候承载状态等级和差异性空间分布状态,从而确定基于气候承载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优化的热点区域,并以厦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5)最后研究“如何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应优化?”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和GIS,针对滨海城市气候变化与空间胁迫、风险与影响,依据滨海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测与空间区划、滨海城市气候承载力评测与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结果,基于风险管控、气候承载、气候适应3个层面,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性单元模型,并以此为模块进行复杂适应性内部组织、外部组织和系统组织,构建社区级、片区级、城市级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韧性、均衡、网络化的空间结构适应模式。并以厦门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GIS叠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UMDR Map)与城市气候承载分布图(UCC Map),编制城市空间气候地图(USC Map),提出城市空间结构适应优化建议,并基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情景分析,提出减缓、适应、韧性规划策略。

刘倩倩[10](2017)在《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中,水资源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水资源脆弱性作为研究区水安全状况的度量,可以量化表现出水资源的脆弱性程度。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和预测研究则是在水资源脆弱性的基础上,结合流域自有的特征,对研究区当前和未来的水资源脆弱性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从而反映出流域水资源在多种影响因素下的受损程度,并预估不同情景下研究区未来的水安全状况。本文首先根据现有研究和流域水资源的特征,对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定义,并确定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框架。其次,在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频数分析和因素分类(NHC)分级构建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水量、水质、洪涝灾害、旱灾4个一级指标,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因素3个二级指标,并采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构建了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再次,本文集成了粗糙集理论和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采用改进了的盲目删除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通过BP神经网络拟合评价指标与脆弱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模型。最后,本文以淮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2000年2014年淮河流域整体及流域内的四个省份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5年间除2009年脆弱性有所恶化,淮河流域整体水资源脆弱度数值呈下降的趋势,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逐渐好转,且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水资源脆弱性在15年间也均有所缓解;在空间上,淮河流域水资源自西向东越来越脆弱,江苏省的水资源脆弱性始终最严重,河南省则相对较轻。同时,本文根据《淮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现状的评价结果,选择了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堤防保护人口数量比、有效灌溉面积比4个指标为变量,并设置了3种情景,讨论在不同力度的管理下淮河流域未来的水资源脆弱性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流域水资源管理力度的增强,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好转越来越明显,且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好转程度大于指标变化的幅度。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指标变化幅度相同的情况下,更大的管理力度给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带来的改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

二、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分析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支撑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脆弱性研究进展
        1.2.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水资源现状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 气候与水资源量的变化特征及空间分析
    3.1 气候与水资源量趋势变化分析
        3.1.1 降雨的趋势分析
        3.1.2 气温的趋势分析
        3.1.3 水资源量的趋势分析
    3.2 气候与水资源量的突变分析
        3.2.1 降雨的突变分析
        3.2.2 气温的突变分析
        3.2.3 水资源量的突变分析
    3.3 气候与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3.1 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3.3.3 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量的相关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贵州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分析
    4.1 喀斯特区域水资源脆弱性的特性
    4.2 指标体系的选取的原则
    4.3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指标权重确定
    4.4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4.4.1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的等级划分
        4.4.2 水资源脆弱性的时间变化特征
        4.4.3 水资源脆弱性的空间变化
        4.4.4 不同分区脆弱性构成
    4.5 气候与水资源脆弱性的相关性分析
        4.5.1 降雨与水资源脆弱性的相关性分析
        4.5.2 气温与水资源脆弱性的相关性分析
        4.5.3 气候突变年份水资源脆弱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缓解水资源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5.1 缓解不同区域水资源脆弱性的策略分析
    5.2 缓解水资源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5.2.1 应对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脆弱性管理对策
        5.2.2 根据脆弱性分区针对性治理
        5.2.3 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2.4 强化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2)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脆弱性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脆弱性影响因子体系研究现状
        1.2.3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构建区域水资源脆弱性关键影响因子体系
    2.1 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步骤
    2.2 初步构建影响因子集
        2.2.1 影响因子的含义
        2.2.2 影响因子相关数据换算
    2.3 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与体系构建
        2.3.1 关键影响因子识别
        2.3.2 关键影响因子体系构建
    2.4 关键影响因子权重确定
        2.4.1 客观赋权法
        2.4.2 主观赋权法
        2.4.3 本文赋权方法
第三章 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
    3.1 水资源脆弱性等级划分
        3.1.1 评价等级划分方法
        3.1.2 评价等级门限值计算
    3.2 集对分析模型
        3.2.1 集对分析模型简介
        3.2.2 完善的模糊集对评价模型
    3.3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3.3.1 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3.3.2 改进的模糊聚类迭代模型
    3.4 脆弱性评价模型比较
第四章 区域水资源脆弱性关键影响因子敏感性研究
    4.1 引言
    4.2 单因子敏感性分析
        4.2.1 分析原则
        4.2.2 敏感度计算
    4.3 多因子敏感性分析
        4.3.1 正交试验法
        4.3.2 正交试验表选择
        4.3.3 敏感度计算
    4.4 因子敏感性应用
        4.4.1 单因子敏感性应用
        4.4.2 多因子敏感性应用
第五章 实例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济南市水资源脆弱性关键影响因子体系建立
        5.2.1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5.2.2 关键影响因子识别
        5.2.3 关键影响因子体系建立
        5.2.4 关键影响因子权重确定
    5.3 济南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5.3.1 关键影响因子等级划分
        5.3.2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
        5.3.3 水资源脆弱性结果分析
    5.4 济南市水资源脆弱性关键影响因子敏感度计算
        5.4.1 单因子敏感度计算
        5.4.2 多因子敏感度计算
        5.4.3 影响因子敏感性结果分析
    5.5 济南市水资源脆弱性敏感因子及敏感指标应用
        5.5.1 脆弱性评价模型比较
        5.5.2 最优正交表实验组确定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ESA模型的海岸带脆弱性研究 ——以山东省海岸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岸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1.2 海岸带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1.3 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研究是当前热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脆弱性研究进展
        1.3.2 海岸带脆弱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主要数据与获取
    2.2 确定计算方法
第三章 海岸带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海岸带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筛选原则
        3.2.3 指标选择与评价体系构建
        3.2.4 指标权重确定
        3.2.5 指标计算方法及标准
        3.2.6 脆弱性等级划分
    3.3 脆弱性指数计算
        3.3.1 指标层计算方法
        3.3.2 目标、因素层计算方法
        3.3.3 脆弱性指数综合评估方法
    3.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指标综合分析
第四章 案例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环境状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资源概况
        4.1.4 山东省海岸带环境面临的问题
    4.2 数据与资料来源
    4.3 研究区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
    4.4 海岸带脆弱性指标计算
    4.5 脆弱性等级分布
    4.6 基于海岸带脆弱性评价体系的指标综合分析与建议
        4.6.1 子目标评价
        4.6.2 海岸带脆弱性综合评价
    4.7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指标综合分析
    4.8 理论方法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邯郸市水资源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邯郸市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自然状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2.4 河流水系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人口状况
        2.3.2 经济状况
    2.4 水资源状况
        2.4.1 水量现状
        2.4.2 水质现状
        2.4.3 水资源开发现状
        2.4.4 水资源利用现状
第3章 变化环境下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
    3.1 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
    3.2 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3.2.1 系统本身因素
        3.2.2 外界因素
    3.3 水资源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
        3.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本课题指标的选取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4章 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评估方法-MOWA
    4.1 EOWA算子
    4.2 MOWA算子
        4.2.1 PCA计算步骤原理
        4.2.2 评价指标Pi的计算
第5章 MOWA算子在邯郸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5.1 邯郸市水资源脆弱性计算
    5.2 邯郸市水资源脆弱性分析
        5.2.1 水资源脆弱性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5.2.2 水资源脆弱性连续年变化趋势分析
        5.2.3 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5.3 EOWA与 MOWA的计算结果分析
    5.4 水资源系统脆弱性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1.3.1 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
        1.3.2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枝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状况
        2.2.1 气候
        2.2.2 地质地貌
        2.2.3 水文特征
        2.2.4 社会经济状况
    2.3 水资源现状
        2.3.1 水量现状
        2.3.2 水质现状
        2.3.3 水资源利用现状
        2.3.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现状评价
    3.1 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1.2 基于DPSIR概念模型建立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指标数值及计算步骤
    3.3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3.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5 计算研究区水资源脆弱度并分类定级
4 分析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4.2 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
    4.3 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变化特征
    4.4 分析各行政区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与建议
        5.1.1 结论
        5.1.2 建议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海岸带范围的界定
        2.1.1 海湾的定义
        2.1.2 海岸带范围的界定方法
        2.1.3 国内海岸带调查范围
        2.1.4 国外海岸带范围界定案例
    2.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
        2.2.1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过程
        2.2.2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效应
        2.2.3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2.3 海湾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
        2.3.1 海湾水质时空变化研究内容
        2.3.2 海湾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方法
        2.3.3 海域水质评价方法
    2.4 海岸带环境评价研究
    2.5 海岸带管理上推到流域尺度
    2.6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海湾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3.1.2 闽江流域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
        3.2.2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3.2.3 海湾环境调查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法
        3.3.2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3.3.3 海湾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方法
        3.3.4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3.3.5 RUSLE模型和SEDD模型
        3.3.6 环境脆弱性评价
第4章 福建省主要海湾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过程机制
    4.1 海湾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格局
    4.2 基于指数法的土地利用变化
    4.3 基于强度分析的土地利用变化
        4.3.1 时间间隔水平强度分析
        4.3.2 类别水平强度结果分析
        4.3.3 转移强度水平分析结果
    4.4 指数法与强度分析方法对比
    4.5 海湾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福建省主要海湾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5.1 水质指标的选择和预处理
    5.2 海湾水质评价结果
    5.3 海湾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5.4 海湾水质聚类分析
    5.5 海湾水质判别分析
    5.6 海湾水质空间差异性分析
    5.7 海湾水质监测站点优化方案
    5.8 土地利用变化对福建省主要海湾水质的影响分析
        5.8.1 海湾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关联性
        5.8.2 水质变化驱动力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6.1 闽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
        6.1.1 闽江流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情况
        6.1.2 闽江子流域土地利用转移水平强度分析
        6.1.3 闽江子流域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6.2 闽江流域土壤侵蚀量和产沙模数变化
        6.2.1 土壤侵蚀量总体变化情况
        6.2.2 土壤侵蚀转移变化特征
        6.2.3 流域的产沙模数情况
    6.3 闽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分析
        6.3.1 气候变异性的水土流失效应
        6.3.2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6.3.3 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4 流域水土流失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6.5 闽江流域出口水质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岸带环境脆弱性评价及管理
    7.1 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脆弱性评价结果
    7.3 海岸带环境管理建议
        7.3.1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建议
        7.3.2 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建议
        7.3.3 防治工业污染排放的管理建议
        7.3.4 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管理建议
        7.3.5 海水养殖污染的管理建议
        7.3.6 流域水土流失和围填海的生态修复
        7.3.7 农业用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7.3.8 林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气候适应性城市中生态系统响应性规划研究进展及研究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国际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政策等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的借鉴
3 研究对策
4 讨论

(8)基于熵权法的城市水资源脆弱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熵权法的脆弱性评价模型
    1.1 评价体系的建立
    2.2 评价模型
3 实证分析
    3.1 广东省水资源情况
    3.2 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建立。
    3.3 数据来源及样本数据标准化
    3.4 计算熵权权重
    3.5 计算水资源脆弱性WVI
    3.6 水资源脆弱性等级选取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结果分析
        4.1.1 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整体趋势
        4.1.2 广东省省级市水资源脆弱性分析
        4.1.3 广东省4大水系城市水资源脆弱性分析
    4.2 现阶段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4.3 降低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的适应性对策
        4.3.1 产业结构改革
        4.3.2 建设智慧水务系统
        4.3.3 依靠科技技术水平,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5 结论

(9)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 ——以厦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全球背景
        1.1.2 适应城镇化与转型发展的经济背景
        1.1.3 调节生态系统平衡的环境背景
        1.1.4 建立城市防灾减灾措施的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界定与范畴
        1.3.1 应对气候变化
        1.3.2 城市空间结构
        1.3.3 适应
        1.3.4 研究范畴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气候变化问题发展历程
        2.1.1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展历程
        2.1.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战略
    2.2 城市气候变化事实相关研究
        2.2.1 城市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2.2.2 城市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2.3 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究
        2.3.1 减缓气候变化研究
        2.3.2 应对极端气候研究
        2.3.3 适应气候变化研究
    2.4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4.1 城市空间结构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2.4.2 城市空间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研究
        2.4.3 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研究
    2.5 小结
        2.5.1 综合评价
        2.5.2 研究展望
第3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应理论方法与概念模型
    3.1 理论方法基础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系统耦合理论
        3.1.3 状态空间理论
        3.1.4 复杂系统理论
    3.2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核心测度
        3.2.1 城市气候承载力概念提出
        3.2.2 城市气候承载力概念内涵
        3.2.3 城市气候承载力概念意义
        3.2.4 城市气候承载力系统特征
        3.2.5 城市气候承载力结构模型
    3.3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概念模型
        3.3.1 模型构建原则
        3.3.2 概念模型构建
        3.3.3 概念模型结构输入要素
        3.3.4 概念模型模式输出要素
    3.4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块设计
        3.4.1 情景模块:滨海城市气候变化事实和情景预测模块
        3.4.2 关系模块:滨海城市气候变化与空间结构关系模块
        3.4.3 管控模块:滨海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测与空间区划模块
        3.4.4 承载模块:滨海城市气候承载力评测与空间区划模块
        3.4.5 适应模块: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模块
    3.5 小结
第4章 滨海城市气候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情景与关系
    4.1 滨海城市气候变化区域背景
        4.1.1 滨海城市区域概况
        4.1.2 滨海城市气候变化背景
    4.2 滨海城市气候变化情景与趋势
        4.2.1 滨海城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
        4.2.2 滨海城市气候变化问题
    4.3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4.3.1 海陆空间增长,外部形态变迁
        4.3.2 功能向海转移,内部结构重组
    4.4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与气候变化胁迫
        4.4.1 填海造地围海化,城市热岛效应
        4.4.2 功能布局割裂化,城市雨岛效应
        4.4.3 内部空间工程化,城市干岛效应
        4.4.4 形态延展临海化,复合灾害效应
    4.5 气候变化对滨海城市空间发展风险
        4.5.1 气候变化加剧,滨海城市脆弱性凸显
        4.5.2 海平面持续上升,滨海城市威胁加剧
        4.5.3 气象灾害威胁,滨海城市安全危机
        4.5.4 海洋灾害频发,滨海海岸侵蚀加速
        4.5.5 气候环境恶化,滨海系统运行失衡
    4.6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与气候变化影响
    4.7 实证研究:厦门气候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情景与关系
        4.7.1 厦门区域概况
        4.7.2 厦门近60年气候变化特征
        4.7.3 厦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4.7.4 厦门气候变化与空间结构胁迫与影响
    4.8 小结
第5章 外力适应—滨海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测与空间区划
    5.1 我国滨海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特征
        5.1.1 台风灾害
        5.1.2 风暴潮灾害
        5.1.3 暴雨洪涝灾害
        5.1.4 海平面上升
    5.2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方法
        5.2.1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内涵
        5.2.2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原则
        5.2.3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数据与方法
        5.2.4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流程
    5.3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模型构建
        5.3.1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
        5.3.2 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模型构建
        5.3.3 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模型构建
    5.4 实证研究:厦门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5.4.1 台风灾害风险区划
        5.4.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5.4.3 大风灾害风险区划
        5.4.4 低温灾害风险区划
        5.4.5 高温灾害风险区划
        5.4.6 气象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5.4.7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5.4.8 大雾灾害风险区划
        5.4.9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5.5 小结
第6章 内力适应—滨海城市气候承载力评测与空间分布
    6.1 滨海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6.1.3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
    6.2 滨海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6.2.1 状态空间法的基本原理与构建
        6.2.2 指标归类标准化与赋权
        6.2.3 城市气候承载力理论模型
        6.2.4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城市气候承载评价模型
        6.2.5 城市气候承载状态分级判定
    6.3 实证研究:厦门城市气候承载力评测与空间分布
        6.3.1 研究区域范围的界定
        6.3.2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
        6.3.3 厦门城市气候承载力理想状态确定
        6.3.4 厦门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
        6.3.5 厦门城市气候承载力空间分布
        6.3.6 厦门城市空间适应优化的热点地区确定
    6.4 小结
第7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
    7.1 城市空间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与原则
        7.1.1 城市空间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7.1.2 城市空间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7.2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城市空间气候系统分析
        7.2.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7.2.2 城市系统复杂适应性分析
        7.2.3 城市空间系统复杂适应性分析
        7.2.4 城市空间气候系统复杂适应性分析
    7.3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
        7.3.1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构成
        7.3.2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需求
        7.3.3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建构
        7.3.4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组织策略
    7.4 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
    7.5 实证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厦门城市空间结构适应优化
        7.5.1 厦门城市空间气候适应区划判定
        7.5.2 厦门城市空间结构适应优化需求分析
        7.5.3 厦门城市空间结构适应优化建议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1.3.1 水资源脆弱性概念研究的进展
        1.3.2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的进展
        1.3.3 水资源脆弱性预测研究的进展
        1.3.4 水资源脆弱性实证研究的进展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概念和内涵研究
    2.1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特征
    2.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和内涵
        2.2.1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
        2.2.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内涵
第三章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4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
    3.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模型
        3.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模型的构建
    4.1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约简
        4.1.1 粗糙集理论
        4.1.2 指标约简的方法
    4.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模型的构建
        4.2.1 BP神经网络理论
        4.2.2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模型的拟合
    4.3 粗糙集理论与BP神经网络的集成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环境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现状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其无量纲处理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流域水资源脆弱度的计算
        5.2.4 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结果分析
    5.3 不同情景下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的预测
        5.3.1 数据离散化处理
        5.3.2 基于粗糙集的指标体系的约简
        5.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的构建
        5.3.4 不同情景下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预测与分析
    5.4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中的创新点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分析 ——以贵州省为例[D]. 江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D]. 常乐冉. 山东大学, 2020(10)
  • [3]基于ESA模型的海岸带脆弱性研究 ——以山东省海岸带为例[D]. 张环宇.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20(02)
  • [4]邯郸市水资源脆弱性研究[D]. 张静.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9)
  • [5]安宁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D]. 聂兵兵.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6]陆海统筹视角下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研究[D]. 黄博强. 厦门大学, 2019(08)
  • [7]气候适应性城市中生态系统响应性规划研究进展及研究途径[J]. 车生泉,李鑫,梁安泽.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1)
  • [8]基于熵权法的城市水资源脆弱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职璐爽,薛惠锋.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5)
  • [9]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 ——以厦门为例[D]. 郑开雄. 天津大学, 2018(06)
  • [10]流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与预测研究[D]. 刘倩倩.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气候变化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