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新发展论文,理论论文,习近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新的历史条件,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地位、发展理念、发展内涵、发展动力、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指明方向。 一、对发展地位的新判断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高度,对发展地位作出新判断。 (一)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发展。他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① (二)发展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②,“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③,发展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我国现阶段发展要聚焦的着力点,为发展明确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强调要保障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为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强调要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为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三)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例如: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依旧比较突出等。要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直面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追求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 (四)发展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动力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向结构更加合理、发展阶段更加高级的阶段演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是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核心。认识新常态要理解现阶段发展出现新特点的必然性,把握发展的新状况;适应新常态要掌握发展的规律性,顺应发展的新挑战;引领新常态要掌握未来发展的导向性,引导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强调:“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④ 二、对发展理念的新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发展理念对于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突出强调了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认为,创新和开放之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多次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⑥同时,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走开放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把创新和开放上升到发展理念的高度⑦:一方面,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创新对于发展的动力作用,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推动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强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 (二)丰富完善了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内涵。就协调发展而言,不仅强调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而且提出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培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思想,进一步扩展了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就绿色发展而言,不仅强调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进一步具体化;就共享发展而言,不仅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而且强调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特别是提出要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短板上多用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令共享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最终要靠创新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五大发展之间以及每一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才能实现真正的永续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才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追求。“五大发展理念”主旨相通、目标一致,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对发展内涵的新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对我们党关于发展内涵的认识进行了全面提升和全方位拓展。 (一)发展是没有水分讲求效益的发展。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发展要保持合理的速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也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根本。另一方面,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我国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已不现实;同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容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发展;此外,解决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把增长速度调整到合适的“档位”。在此背景下,必须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⑧实现没有水分讲求效益的发展,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以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要着力点。同时,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二)发展是保持绿水青山的发展。习近平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和中国美丽,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⑨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也不能离开经济发展来谈保护生态环境,而是要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三)发展是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⑩对发展价值诉求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一是更加强调发展是人民共建共享的发展。习近平提出,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1)二是更加重视共享成果内容的丰富性。习近平用“十个更”,即“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生动描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三是更加注重发展成果共享人群的覆盖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而且要特别注重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他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14)“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5)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四是强调通过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四、对发展动力的新阐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习近平就改革和创新作出一系列创新性论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 (一)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一,不断增强改革的自觉性。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指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发展,强调“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16)党的十八届三中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新一轮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启了改革的新征程。 其二,更加坚定改革的方向性。当前,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全面深化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7)在阐述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习近平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 其三,更加注重改革的全面性。习近平深刻分析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指出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调性。习近平强调:“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18) 其四,更加突出改革的协调性。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和敏感程度日益增加。为了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和协同配合。习近平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9)对创新之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一,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有鉴于此,习近平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21)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化已迫在眉睫。习近平指出:“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22) 其二,强调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培育共同的价值情感和理想精神,凝聚全民力量。 五、对发展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反映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目标的再深化和新飞跃。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目标的新要求,它既包含了对经济总量发展的要求,也内在地包含了对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要求。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不能靠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必须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一方面要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挖掘新型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潜力,进一步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使“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23);另一方面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24),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是社会建设目标的新要求,它既强调要丰富民生的内涵,又强调要扩大民生的覆盖面。从民生建设的内涵来说,就是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25)。从民生建设的覆盖面来说,就是要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6) (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是文化建设目标的新要求,它既包含对文化建设内容的要求,也包含对文化建设方法途径的要求。从文化建设的内容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27)同时要持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使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都得到提升,实现“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28)从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来说,就是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9) (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新要求,它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总体描述,也包含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要求来看,更加具体和丰富,要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30)从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保障措施来看,一方面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使“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31)另一方面还要求要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 (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制度建设目标的新要求。从制度改革总体目标要求来看,要继续实现全面深化改革,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到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32)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制度建设,实现“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33) 总之,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最新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迈向新的征程。 注释: ①⑨(11)(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209、40、4页。 ②③(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15、80页。 ④⑤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⑥(22)《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 ⑦⑩(23)(24)(25)(26)(27)(28)(29)(30)(31)(32)(3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⑧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 (13)习近平:《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人民日报》2013年4月11日。 (14)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日。 (15)《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人民日报》2015年1月23日。 (16)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0日。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19)习近平:《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人民日报》2015年3月6日。 (21)习近平:《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习近平论文; 经济新常态论文; 四个全面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