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公路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行驶舒适度以及出行安全。在开展公路养护工作的过程中,微表处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同时还能能够提升施工速度,从而在短时间内使公路恢复正常,提高公路的稳定性,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微表处技术对交通具有较小干扰性,操作便捷,未来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全景非常广阔。鉴于此,本文就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作业中微表处技术的应用 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沥青路面;养护作业;微表处技术
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作业中应用微表处技术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部分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降低,急需进行大规模维修,大量的维修工程给交通带来不利影响。路面破坏程度越严重,施工难度、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等方面所需要的资源越庞大,因此,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延缓路面状况恶化显得尤为重要。采取稀浆封层、微表处、等预防性养护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发生,延长路面使用年限,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尤其是微表处技术,因其具有施工便捷,工程费用较低,使用性能优良等特点被广泛采用。微表处属于薄层沥青罩面,其主要原材料为改性乳化沥青、碎石、添加剂、填料和水。
微表处厚度一般为 5~10mm,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抗滑性能和耐久性。微表处施工过程消耗的能量较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低,主要用于路面结构的功能性恢复或预防,提高路面的抗滑性,减小路面表面磨损,但微表处结构层较薄,无法起到支撑结构的功能,不具有承担荷载的能力,无法修复路面的结构性损坏。因此,微表处技术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路面破损等病害的修复和预防。但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加铺微表处后车辆行驶时的车内噪声和车外噪声都明显增大,高分贝、长时间的道路交通噪声对驾乘人员的生理、心理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交通噪声作为噪声污染的一种,与大气污染、水污染一样,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因此,开发降噪预防性养护技术是解决交通噪声污染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以实体工程为依托,在调查国内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乳化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确定高粘低噪乳化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参数,从混合料级配等方面进行微表处降噪设计,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微表处室内噪音测试,提出高粘低噪微表处设计方法。进行高粘低噪微表处路面铺筑,对其功能效果进行观测评价,提出高粘低噪微表处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2.公路工程概述
本文以某公路工程为例,该路段全长 13. 8 km,为双向 6 车道,限速 80 km/h,设计年限 15 年。公路在长期运营后,受车辆超重、超载、超荷等因素的影响,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包括路面裂缝、水损害、稳定性病害等,不仅影响到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而且影响着公路的使用寿命。为了改善行车条件,需要对全路段进行养护维修。在处理路面裂缝时,对裂缝进行填补处理,随后将路面坑槽彻底挖除,最后通过微表处技术完成路面养护;在处理路面车辙时,需要将路面清扫设备配备齐全,对施工路段交通实施严格管制,将混合料填补在车辙位置,确保混合料与地面牢固粘结。当道路出现车辙、网裂、麻面以及坑槽时,均可以通过微表处技术进行路面修复。
3.微表处工程材料的选择及要求
3.1矿料及矿料级配
微表处混合料是由合理配比的乳化沥青、改性剂、集料、水和填料等组成的,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混合料的性能。微表处常用作高等级公路的路面表层,要求有良好的耐久性、抗磨耗、抗滑性能,且随时间衰减的速度要慢。在矿料中,因为粗集料起骨架作用,其最大粒径决定微表处的摊铺厚度,这就要求矿料特别是其中的粗集料必须是耐磨的硬质石料,这与中国对高速公路沥青面层用粗集料应采用耐磨耗的要求相同。除了粗集料外,还要有细集料、矿粉,以保证混合料的密实性、粘结力、耐磨性和摊铺的和易性。若细粉料过少,施工拌和摊铺时会出现离析,骨料沉淀不易摊铺,降低封层的密实度,影响热稳定性和强度;若粉料过多,必然加大沥青用量,这将影响混合料的稳定性,若沥青用量不足又会增加沥青混合料的脆性,降低封层的耐性。我国“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对微表处用粗细集料质量和矿料级配做了如下要求,见表 1。
表 1 微表处用粗细集料质量要求
在实际工程中,因为微表处常作为高等级公路的磨耗层,所以矿料级配宜粗不宜细,矿料级配粗一些,微表处摊铺后表观相对粗糙,经过一时间行车的辗压后,不仅外观效果好,而且能保持很好的抗滑性能;反之,若矿料级配较细,微表处通车一时间后,表面变得光滑,导致抗滑功能不足,因此,用于高等级公路的微表处其矿料级配曲线宜在MS-3 型级配范围中值与下限之间。另外要特别注意级配中 4.75-9.5mm 部分的颗粒粒径偏大的问题,这一部分颗粒粒径偏大,该粒径范围靠近 9.5 的颗粒偏多,这种级配往往会造成微表处表观不均匀、矿料易飞散等问题。
3.2填料
填料的主要作用有三种:一是填充集料之间的间隙,调节混合料的级配和减轻集料的离析;二是用来改善混合料的施工性能、调节破乳和凝固时间;三是提高封层强度。微表处矿料中可以掺加矿粉、水泥、消石灰等填料。填料应干燥、疏松,无结团,并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中的相关要求。矿粉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矿料级配,对施工性能影响不大;水泥、消石灰等具有化学活性的填料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稀浆混合料的可拌和时间、成浆状态和成型速度等施工性能,填充作用是次要的,其用量一般在 3%以内(占矿料的质量百分比)。
3.3沥青
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呈液态、半固态或固态,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沥青用量是由湿轮磨耗试验和负荷轮试验共同确定的。利用负荷轮确定沥青用量的上限,利用湿轮磨耗试验确定沥青用量的下限。但在施工中为确保工程质量,在下限用量基础上再增加 3%的用量,在此范围的理论中值±1.5%都是容许范围。
3.4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沥青是指添加了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了的胶粉等改性剂,或采用对沥青进行轻度氧化加工,从而使沥青的性能得到改善的沥青混合物。改性乳化沥青是微表处的粘结材料,其质量的好坏对封层质量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改性乳化沥青是由沥青、水、乳化剂、高分子聚合物、改性剂经适宜的加工工艺得到的乳化沥青产品,其特性主要与乳化剂和改性剂的选择有关,乳化剂必须是慢裂快凝型的阳子乳化剂,且用的乳化剂不能对沥青性能造成影响,对各种沥青的适应性要好,与改性剂要有良好的配伍性。改性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交通特点进行试验确定。适用聚合物做改性乳化沥青的材料有很多种,但用得最多的是合成橡胶的胶乳, SBR 是乳液性中的一种主要材料,它可以明显提高粘附性、抗开裂性及低温延度,但高温稳定性提高不明显。CR 的性能与 SBR 相近,但与 SBR 相比热稳定性较好。改性剂有效成分占纯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不宜小于 3%。微表处选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表 3 中 BCR 型的规定,稀浆封层用的乳化沥青应符合表 2-3 中 BC-1 型和 BA-1 型规定。微表处和稀浆封层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表 3。
3.5添加剂
稀浆混合料中的添加剂应按需要而定,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稀浆混合料的可拌和时间、破乳速度、开放交通时间等施工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但不能对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添加剂可分为促凝剂和缓凝剂,其作用是用来加快或减缓乳化沥青在稀浆混合料中的破乳速度。延缓破乳时间主要是为了增加稀浆混合料在拌和与摊铺过程中的稳定性,一般在高温条件下可适当加入少量化学稳定剂以减慢破乳的过程,对于阳离子乳化沥青混合料,无机盐类添加剂一般会延长可拌和时间,延缓成型。最好的化学稳定剂就是该种乳化沥青的乳化剂,因为它与混合料中的其它成份会有很好的相容性。在寒冷气候时才会考虑使用促进破乳的添加剂,一些化学活性的粉料如水泥、熟石灰常用来作为增快破乳的促进剂,添加剂的类型应在实验室确定。常用 325 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经试验确定水泥用量为 1.3%。
表 3 微表处和稀浆封层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注:①乳化沥青粘度以恩格拉粘度为准,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采用沥青标准粘度;②南方炎热地区、重载交通道路及用于填补车辙时,BCR 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应不低于 57℃;③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 5d,乳化沥青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 1d。个别情况下改性乳化沥青运至工地后应存放在附有循环或搅拌装置的贮存器内,并进行循环或搅拌,否则不准使用。
3.6水
水是构成稀浆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表处用水不得含有有害的可溶性盐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其它污染物,一般采用不含杂质及矿物质的自来水,PH 值为 7。稀浆混合料中的含水量对混合料的稠度、和易性及拌和时间有很大影响。含水量过低,混合料太稠,不便于摊铺;含水量过高,稀浆混合料会发生离析、流淌,稀浆变得不稳注:①乳化沥青粘度以恩格拉粘度为准,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采用沥青标准粘度;②南方炎热地区、重载交通道路及用于填补车辙时,BCR 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应不低于 57℃;③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 5d,乳化沥青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 1d。个别情况下改性乳化沥青运至工地后应存放在附有循环或搅拌装置的贮存器内,并进行循环或搅拌,否则不准使用。
4.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4.1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试验
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稀浆混合料各组分之间的最佳配比,以期获得具有耐久性、抗滑性、抗水损害能力和施工性能优良的沥青封层。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原路面状况、交通量、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微表处类型,确定施工方案(是否分层摊铺、是否车辙填充等)。稀浆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目前主要是依靠试验结果来评估并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应用性能和它们之间的最佳配比,这些试验包括原材料的评估试验、矿料的级配试验、混合料施工性能(可拌和时间、粘聚力)试验和路用性能(湿轮磨耗、负荷轮碾压试验)试验,通过路用性能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4.2稀浆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原材料的准备 配合比设计的第一步是对选定使用的原材料质量进行试验检测,以确保稀浆混合料用的矿料、乳化沥青、填料、水和添加剂均符合各项质量指标要求。(2)集料的级配设计 根据封层厚度选择级配类型。对各种集料分别取样进行筛分实验,再计算各种集料的配合比例,使合成级配在要求的级配范围内。对合成矿料仍按要求取样进行筛分试验,并验证其级配曲线是否符合规定的级配要求。(3)根据经验初选改性乳化沥青、填料、水和添加剂的用量,进行拌和试验和粘聚力试验。可拌和时间试验温度应考虑最高温度,粘聚力试验的试验温度应考虑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最低温度。(4)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和稀浆混合料的外观状态,选择 3 个左右认为合理的混合料配方,按表4 规定的稀浆混合料的室内试验技术指标,试验稀浆混合料的性能,如不符合要求,可适当调整各种材料的配合比例再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表 4 稀浆混合料技术指标
4.2.1稠度
稀浆混合料在进入摊铺箱后应保持良好的和易性。混合料过于粘稠,易造成破乳过早,并影响铺层的平整度,还会在刮平器作用下留下刮痕。如果过稀则混合料会离析,影响路面的摩擦系数,并导致泛油、粘结力下降、铺层的厚薄不均。在混合料的配比设计中,用水量已被确认,因现场集料的含水量、温度、湿度、路面的吸水情况等条件都会有所偏差,故在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以保证混合料合适的粘稠度,因此一般通过目测来判断混合料稠度情况。在刚刚摊铺出的稀浆混合料上用直径 10mm 左右的细棍划出一道划痕,如果划痕马上就被两边的材料淹没,说明混合料的稠度偏稀,应适当降低用水量;如果划痕两边的材料呈松散状态,说明混合料过稠甚至已经破乳;如果划痕能够保持 3-5s 后才被周围材料覆盖,周围材料仍然有一定的流淌性,说明混合料的稠度合适。稠度试验用于检验微表处混合料的摊铺和易性,也可用以确定混合料配合比中合适的用水量。
4.2.2可拌和时间
可拌和时间试验是模拟摊铺施工现场的工作状况,通过试验来确定乳化沥青的基本配方和评价乳化沥青与石料德尔相容性。可拌和时间的长短与沥青、乳化剂性能、乳化剂用量、乳化效果、集料性能、温度等有直接的关系,根据要求的拌和时间确定添加材料的添加比例。试验是在拌和盘中放入一定量的矿料(通常为 100g)、添加剂、拌匀,再将水倒入杯中,然后倒入一定量的改性乳化沥青,并开始记时,以规定的速度进行拌和,由于可拌和时间会受到环境温度和材料温度的影响,因此除要求在室温下拌和外,还应在可能遇到的最高温度下进行可拌和时间的验证。对于微表处混合料要求的可拌和时间应不少于 120s,试验环境温度为 12℃。
表 5 国际稀浆罩面协会微表处指南对微表处混合料的要求
4.2.3初凝时间
初凝时间试验是用于测定混合料达到初凝所需的时间。把试件放在室温下,隔 3min用一张滤纸或餐巾纸轻压混合料表面,如果在纸上没有见到褐色斑点,就认为稀浆已经初凝。如果有褐色斑点出现,就再隔 3min 重复测试。如 15min 时仍未初凝,就每隔 10min测试,直至达到初凝为止,记录时间。规范中并没有规定初凝时间的技术要求。但混合料初凝时间越短,证明混合料成型越快,越早能开放交通,一般是小于 30min。
4.2.4粘聚力
粘聚力试验用于确定混合料的开放交通时间,以确保微表处的早期养护和封闭交通时间。将混合料在 1min 内拌和均匀,倒入试模并刮平,等待初凝后脱模,将试件置于粘结力试验仪的气动橡胶垫下面,放置 30min,然后采用粘结力试验仪进行试验。60min时,重复试验。粘聚力指标反映了混合料的固化成型速度和开放交通时间。在相同时间内,混合料的粘结力数值越大,说明成型速度越快,早期强度越高。规范规定 30min和 60min 的粘结力分别不小于 1.2 N·m 和 2.0 N·m。混合料的粘聚力随着时间延长呈现增大的趋势。混合料体系不同,所呈现的增长规律也不同。有的呈直线上升趋势,有的则成型速度相对较慢,也有的初期增长但后来又呈下降趋势。实际施工过程中期望混合料属于快凝—快开放交通型。
5.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作业中质量问题
5.1光板路问题
光板路是由于路面构造深度小,通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碾压阳光时会有亮光反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粗骨料磨耗值小、,在迎着级配料偏细、板路泛油等,提高原路面的抗滑性能是微表处施工的重点,所以产生“光”是不允许的,目前解决光板路问题的办法是适当调整级配料的筛分曲线靠拢规范下限以及控制好油石比。
5.2路面表观不均匀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车辙较为严重的路段,表观偏粗出现原因是厚度小的地方因粗骨料裸露在表面,厚度大的地方因粗骨料下沉而表观偏细。随车辙深度加大这种现象会比较明显,其他导致的因素还包括机械本身的因素,比如在使用偏粗的配料时摊铺箱螺旋分料器在向两边分料时,粗骨料容易被分到两边,中间细料偏多。(1)表观粗细不均匀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摊铺时由于两边厚度不均匀薄,或者是由于细料一边过厚,并造成了粗料的滑动糙面,解决止匕类问题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路面情况,和两边的摊铺厚度。(2)每车摊铺后表观不一致 在微表处摊铺车进行摊铺时,一车料摊铺完毕后要重新填料进行摊铺经常会出现接缝两侧表观不同的问题,问题产生主要有两车料级配变化并产生差别的可能,也有可能因为装载机司机经验不足造成。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均匀的生产级配料一,避免配料不均匀导致级配发生变化,装车时要从料一堆的不同部位取料,避免因石料堆积发生离析而产生取料不均。第三方面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水量控制导致,水量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到表面的粗细程度,因此需要根据气温情况适时的调整水量。
5.3表面出现划痕
由于超出粒径标准的料卡在摊铺箱后部出不来,并在摊铺箱的拖动下形成了划痕,,迢粒径料产生原因有搅拌缸中破乳结团脱落的棍合料,块,也有可能是集料中混入了大粒径石料,为避免出现划痕,在摊铺车内要求尽可能不混入超粒径颗粒,并在集料时严把质量关,在摊铺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干净搅拌缸内结团的混合料。(2)解决摊铺厚度过小而形成的划痕可调整摊铺厚度至合适的位置,产生原因主要因为粗骨料产生小段滑动导致,表现现象是出现蜂窝状的孔洞。
5.4表观接缝不整齐
5.4.1摊铺后横缝不整齐
混合料稠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施工标准,因此在摊铺车摊铺时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另外注意摊铺车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施工人员要及时用铁锹铲除不合适的混合料,使分料达到齐边。
5.4.2摊铺后纵缝不齐
造成摊铺后纵缝不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混合料稠度过稀,二是摊铺车驾驶员驾驶水平低。混合料稠度过稀容易造成跑浆并导致纵缝不齐,驾驶员驾驶水平低,行驶不顺直,导致摊铺箱移位。解决的办法是在混合料添加水时要严格按规范进行,另外要选用驾驶经验丰富的摊铺车驾驶员。
为确保施工时接缝顺平,国际稀浆封层协会微表处技术指南规定对于需要搭接的两幅以上路面做微表处,接缝处搭接宽度越小越好,纵向接缝之间要平滑顺接。实际施工操作时,施工人员要及时使用工具将搭接部分抹薄、抹平,另外适当调低摊铺箱搭接一侧的高度,可降低搭接处混合料的摊铺厚度。
在摊铺时要合理确定摊铺宽度,尽量控制接缝处的搭接宽度,另外接缝时尽量与车道线保持3-5cm,预留画制标线的距离,降低划标线的难度,另外标线施工应尽量在微表处施工完毕开放交通后一段时间进行,这样可以经过车辆碾压降低接缝处厚度。
5.5出现脱落现象
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微表处表面出现轻微脱落掉粒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掉粒现象严重则有可能是因为油石比过小或者乳化沥青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反之油石比过大这种现象则不会出现,除了配比和材料问题外,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脱落掉粒现象,比如雨季施工过着低温施工也容易造成微表处质量不稳定。
5.6路面出现泛油
防滑是高速公路微表处施工一大优势,但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路面出现泛油影响防滑效果,常见出现问题的原因有:
5.6.1设定或标定微表处摊铺车有误
摊铺车的设定值由使用材料的比重和摊铺车的标定结果组成百分比换算得出,摊铺车计量材料时采用体积计量方式,对含水量不同的石料一,还要适时根据密度和含水关系进行调节,避免因标定失误导致油石比比例不合适。
5.6.2出现假泛油
假泛油即上浮的不是油而是水,原因是混合料中水量过大,造成底部沥青上浮,在表面呈现泛油状态,但实际下部沥青含量较低,并影响了原路面与石料的粘结,所以用水过多是导致的原因,解决方法就是合理控制水的用量。
6.微表处技术养护施工环节
6.1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在进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全面的清洁处理,从而保证其表面不存在任何影响工程质量的杂质,但是如果是用水冲洗的方式来清洁,就要等表面全部干燥之后才能开始施工。同时,还应该对路面所存在的病害问题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补处理,保证路面的平整性达到标准的规定,从而提升路面行驶的舒适性。针对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在开始养护施工之前,要将路面中所存在的坑槽、车辙等病害进行处理,一些特殊的病害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灌缝处理。微表处技术应用前,要通过合理的计算来确定工程量,在施工中选择半封闭的施工方法,一般需要将单次施工的长度确定为1km,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给交通通行造成的影响。
6.2微表处的摊铺
(1)微表处进行摊铺施工时,需要将车辆移动到摊铺的起始位置,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摊铺施工的宽度,还要合理的确定厚度、拱度等参数,加强施工材料的监督检查,避免造成工程的误差。(2)开启混合料的控制开关,保证材料可以直接的进入到搅拌设备内,然后开始施工。同时还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使用螺旋分料器对稀浆混合料口的高度做出适当的调节,从而保证材料混合均匀。混合料摊铺施工阶段,要严格控制设备运行的速度,此时应该控制在3km/h左右。应用微表处技术实施摊铺施工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材料不均匀摊铺的情况,就要严控沉降速度,以保障摊铺槽内混合料非常的均匀。(3)微表处摊铺施工时,工程管理人员要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果摊铺完成之后存在有局部位置均匀性不足或者缺陷位置,要通过人工找平的方式来处理,同时还应该保证公路高度符合设计要求。
6.3纵横缝的处理
6.3.1对横缝进行处理
微表处摊铺施工完成之后,粗颗粒的数量也会持续增加,并且摊铺厚度要逐渐减少,此时会导致路面表面出现明显的变化。此时应该在摊铺施工前,将尾部摊铺位置使用铁皮进行覆盖,以达到其平整性达到要求。
6.3.2纵缝的处理
该施工过程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保证接缝位置的平整性达标,还应该严格控制搭接宽度。纵缝处理中,要保证搭接纵向宽度不能超过76mm,并且施工中接缝高度不能超过6mm。利用微表处技术来进行纵缝施工的过程中,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的来选择,防止其给路面的美观性造成影响,一般都要在车道处设置纵向接缝,这样可以有效地处理施工中美观性的问题,但是在施工中需要有效的提高车道线划线难度。此时要根据需要向外扩展车道边缘线15cm左右,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全面提升养护质量。
7.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7.1施工材料、劳务队伍招标
由于施工所用材料价格会收到时间节点的影响,在冬季施工淡季材料销量较低,价格较低,在夏季施工旺季,材料供应量较大,供应紧张,不仅价格较高,而且供应相对不及时,为避免材料成本,应该通过认真分析市场形势,根据工程量需要,提前准各材料和微表处摊铺车,提前对大宗材料、施工机械及进行了统一招标,不仅利用市场低谷有效降低了采购价格,而且在外单位为机械短缺、材料所困时,有效地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选择一支高素质的劳务队伍是保障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的基础,劳务队伍的选择应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结合劳务队伍信用评价进行综合考核评比,择优使用,以保证各项目施工的高效性、连续性,并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
7.2机械、材料管理水平
7.2.1严把材料数量、质量关
合格的材料是产出优质的产品先决条件,在采购原材料时要秉承“不合格原料不进厂,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的质量精细管理理念,严把材料验收关,材料验收由机料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共同参与,材料进场全部采取地磅称重。 同时,加强应进出料管理,根据工地提供的数据,做好备料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比计量数量与实际出料量,发现节超不正常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进行过程控制。
7.2.2加强设备保养,确保设备完好率
微表处施工对机械化程度要求较高,主要的施工机械是微表处摊铺车,工程的质量受其操作水平和机械状况的影响比较大,并且使用成本高,在施工中,要加强对机械的保养,确保各种机械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性能,加大设备使用率,提高设备完好率,避免不必要的闲置与浪费。
7.2.3优化配置,合理调配设备
结合工地多、工期紧、设备紧缺的状况,在施工中要加强微表处摊铺车的调度,做好项目间的平衡使用,在保障各项目顺利完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设备使用量,降低设备使用开支。
7.3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管理
7.3.1科学组织,确保工期和质量
为确保工期和质量,通过加强与业主代表的沟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 现场施工实行分工负责,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具体责任,现场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规范精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并进行详细自检,对存在质量隐患的部位,无条件立即整改,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各项目业主代表均对微表处的施工管理水平有较高的评价。
7.3.2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耗
杜绝材料的无谓浪费,对存在浪费现象的各个环节,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一些措施虽然看上去节约的没多少,但时间久了就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对于日常管理中的大手大脚而造成了过多的支出,以及一些细节上的疏忽导致了成本无谓的增加,都要进行坚决整改,努力创建“节约型”工程。
7.4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其它所有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安全是工作中首要考虑的因素。
(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岗前培训。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规章制度,同时,针对每项施工工序及操作制定了安全作业规程,并要求在进行每一项施工作业前,进行安全隐患检查。 对新上岗人员,注重安全生产的培训工作,所有人员上岗前进行安全教育和考核,通不过考核的不准上岗,并为每个施工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保险,签订安全协议,同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为便于施工现场管理,对现场工人按照分工不同,从着装上进行区分。施工人员穿迷彩服,安全员穿醒目的保洁服,使过往车辆瞬间能辨认出现场的指示,采取安全措施,积极配合安全员的调度工作。
(2)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为保障制度落实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领导小组,项目经理是安全第一责任人,除项目部设置了专职安全员外,各部门也需设置兼职的安全员,专职安全员每天检查安全状况,对发现事故隐患和危及到工程人身安全的事项,及时处理,落实到人。 同时,定期对所有机械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不安全的因素,各种机械设备均由经考核合格的专职人员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无证人员严禁擅自操作。
(3)严格规范交通布控,施工、畅通双安全。规范正规的交通安全布控不仅是施工安全和道路畅通的有力保障,也是施工形象最直观的体现,微表处施工时一般对交通进行半封闭布控,并对布控和开放交通速度有较高的要求,根据以往的经验积累,积极研究改进半封闭交通下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交通畅通,并且统一制定标准进行布控,树立施工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8.微表处施工技术的注意措施
(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实施养护时,要按照相应的技术要求来施工,应用微表处技术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微表处施工之前要积极做好准备阶段的工作,同时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环境湿度、温度以及风力等因素,因为这些是对于工程质量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根据施工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与设备,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量,同时还应该做好协调处理,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此外,还应该合理控制微表处工程的质量,以体现出技术优势,全面提升高速公路的质量。(2)通过微表处技术来实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施工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存在明显的差距,比如工程的结构形式、地区的因素、材料的不同作用等等。因此在正确使用微表处技术的过程中,要按照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从而体现出微表处的优势,提高公路路面养护施工的质量,满足交通运行的需要。(3)在应用微表处施工技术的过程中,要结合路面的实际情况以及施工材料来考虑到其对于养护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微表处结构层相对来说强度比较弱,在整个路面结构中只具备磨耗层与保护层的效果,根本无法达到承重的作用。如果沥青结构层存在坑槽、拥包等问题,要进行封层加铺施工,这样才能体现出微表处技术的优势,也能够改善路面的综合性能。当前的微表处技术来进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施工,从而可以能够有效防止地表结构位置存在渗漏的问题,及时修复路面所存在的坑槽问题,改善路面的质量,使得路面行驶更加舒适,还能够提高整体工程的质量。
结语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水平对于提高公路沥青路面质量、提升车辆通行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公路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公路沥青路面受损问题,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详细调查和分析路面病害情况,以预防为主,把握时机,针对沥青路面具体病害情况,采取微表处、薄层罩面、防渗膜贴缝、混合稀浆密封处理、碎石封层以及就地热再生等技术,定期开展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作,从而全面保证公路沥青路面的完好性。
参考文献
[1]廖志源.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中微表处技术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7(14):126.
[2]刘利.公路路面养护中微表处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华建设,2017(06):132-133.
[3]樊旭英,冀伟,高凤春,安宏钧.寒冷地区沥青路面微表处技术应用效果室内试验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7(03):116-117.
[4]吴其才.试论公路路面微表处养护施工应用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7(20):234-235.
[5]石云,罗耀平.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02):154-155.
[6]蒲远.公路路面微表处养护施工应用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16,43(09):55+70.
[7]王可.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6,42(02):93-95+203.
[8]马海菊.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中对微表处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17):161.
[9]刘辉.微表处在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6(17):86-87.
[10]徐生茂,李雨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应用效果评价[J].江西建材,2016(08):143-144.
[11]李玺.沥青路面低噪声微表处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6.
[12]黄嫚.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施工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6,35(11):42-43.
[13]施伟.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16,30(01):114-115.
[14]薛立晗.微表处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04):280.
[15]黄玉俊.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作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12):43.
[16]卢一菁.微表处技术在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26):46-47.
[17]李帅,尹明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施工中微表处技术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4,21(06):198+201.
[18]贾奇斌.浅议微表处技术在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4(03):210+236.
论文作者:李祖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沥青论文; 路面论文; 技术论文; 材料论文; 时间论文; 性能论文; 沥青路面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