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视角论文,社会服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谈论“社会服务”或者说“社会性的服务”,无疑首先要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外延。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先从它的外延即它的所指范围谈起,然后再谈它的本质和内涵。应该说,社会服务的外延本身就十分复杂。
一、关于社会服务的外延
从其主体来看社会服务的外延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是三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它们是社会发展和运行的三个起不同作用的基本主体,也是提供社会性的服务的三个起不同作用的基本主体。这个事实也反过来形成我们观察和把握整个社会的很有分析力的三分框架。对“社会服务”的理解,特别对它的外延的理解也离不开这个框架。
就“社会服务”或者说“社会性的服务”来说,提供这些服务的主要是上述三个起不同作用的基本主体。大体可以这样认为,政府组织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组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民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或者如民政部的会议通知里说的,所谓“公共服务是通过政府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市场组织,即私人部门或营利性的私人企业使用私人资源提供的有偿的私人服务。但这种私人服务却具有社会性,因为它服务的对象仍然是社会及其各个不同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即社会的第三部门,使用相应的社会资源提供的社会服务,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性服务,这是最典型的社会服务。
从社会服务的主体来看,我国社会服务的一个特点是政府主导。事实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哪一种主体实施的社会服务,都是在政府主导下推进发展的。前三十年,那时不仅是政府主导,而且是垄断。政府垄断了几乎全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社会服务几乎都是政府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政企、政事、政社逐步区分,三大部门的社会格局逐步形成,提供社会服务的三个起不同作用的基本主体终于出现在中国社会中,尽管他们之间的关系尚不平衡。这里,政府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社会服务,即为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所提供的服务,无疑是主导的;其他社会服务,如社会福利服务、优抚保障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社会慈善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等,也是政府主导下带有帮助性的社会服务。
正如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服务也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广义的社会服务,包含了上述三种社会服务,并由这三种社会服务构成。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服务的范围和所指,比公共服务要宽。因为广义的社会服务是个大概念,公共服务是包含在其中的。如果我们逻辑上一致,就不能笼统地说,社会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种。就是从文字的意义上说,“社会的”是指全社会的,“公共的”一般不是指全社会的,而是指部分社会的。所以,从文字的意义上也只能说公共服务是社会服务的一种。这与通常所说的社会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种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狭义的社会服务,或者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或者是指市场组织提供的社会性的私人服务,或者是指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公益性服务,着重指这种社会公益性服务。这每一种都是狭义的特殊的社会服务,当然它们是有重点的。这三种服务,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公共服务体现的是公民权利与国家责任之间的公共关系;私人服务体现的是私人利润追求与消费者需要之间的市场关系;而社会公益性服务则体现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善意与志愿精神同特定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助关系。所以,这三种狭义的服务,虽然同为社会服务,但是性质是不同的。例如,就医疗卫生服务来说,它既可能是政府组织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可能是市场组织为了牟利而使用私人资源来提供的营利性的私人服务,还可能是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使用来自捐赠等渠道的社会资源所提供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所以,对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专业性服务究竟是哪一种社会服务,需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看待。
从其性质来看社会服务的外延
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工作概论往往着重从社会服务本身的性质来加以理解。其中一本教材①认为“社会服务是一种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该书也把社会服务分为广义和狭义的。
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其中,生产性服务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社会性服务指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提供的服务,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
狭义的社会服务就是指社会服务所包含的生活福利性服务,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
该教材还指出:社会服务按服务性质可分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按服务的程度又分为基本性服务、发展性服务和享受性服务。
从其受众来看社会服务的外延
从社会服务的对象来看,可以分成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两类。所谓普遍服务就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社会服务;所谓特殊服务就是以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老年人、残疾人、无依靠儿童、贫困者等为对象的社会服务。
二、关于社会服务的内涵
在分析社会服务外延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分析社会服务的本质属性和内涵了。
从正向逆向来看社会服务的本质
我曾经从正向逆向两个反面给“社会建设”下了一个社会学视角的定义:
从正向说,所谓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
从逆向说,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
我认为,揭示作为社会建设重要部分的社会服务的内涵,也离不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问题,离不开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从这样的社会学视角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给社会服务下定义:
从正向说,所谓社会服务,是一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的有效的制度化手段和途径。通过这样的手段和途径,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认同,推进社会和谐,落实公平正义,增加社会安全,增进社会团结,改善百姓民生。
从逆向说,所谓社会服务,是一种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制度化手段和途径。通过这样的手段和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减少社会内耗,控制社会冲突,弥合社会分歧。
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无论是广义的狭义的,无论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的私人服务、社会的公益服务,无论是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也无论是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合理配置的有效的制度化手段和途径,又是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制度化手段和途径。
上述社会服务定义的特点
第一,它指出了社会服务的实质是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个根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它也指出,社会服务并不是在无矛盾或忽视矛盾的情况下进行的活动,恰恰相反,是在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过程中达到的。
第三,由于社会服务是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个根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不能不以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和谐为自己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实际的切入点就是大力改善民生。
第四,这个定义表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又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三、关于社会服务与社区服务
随着社会重心的下移,社区服务成了社会服务最切实的抓手和切入点。现在各地都有很多新的创造。我们在调查中感到凡是社区服务做得好的,都是遵循社区服务内容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为目的的,居民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贯彻了“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办”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凡是社区服务做得好的,居民的归属感就强、参与度就高,一方的社会就安定。最近我们考察了贵州遵义北京路街道插旗山社区创造“四民社区”,即“安民社区、便民社区、乐民社区、康民社区”的实践,社区干部主动找事做、给自己不断增加负担,增设社区服务项目的做法,确实非常感动。我想通过社区服务抓社会服务,这与民政部的关系很密切。因为社区服务是民政部直接管的。
有的社区总结了社区服务三大类:第一,从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福利性保障服务。这包括为社区的优抚对象、孤老残幼等特殊的社会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这类服务主要是无偿的和低偿的服务,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为配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逐步建立的社区保障性服务体系,如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和保障金的发放等服务,社区医疗保障网络服务,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这类服务中有偿的、低偿的和无偿的都有,但是不具有经营性,服务的收费一般都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收取,兼有福利性和一定的行政性。第二,面向社区一般居民开展的便民利民生活服务。服务的内容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政服务、餐饮零售服务、家电日用品维护服务等,这类服务具有较明显的经营性。第三,与驻区单位开展的双向共建服务。这是社区通过社会化服务方式,帮助驻在社区的企事业单位摆脱“单位办社会”的沉重负担,为单位提供其所需的后勤和福利服务。这类双向共建服务是兼具福利性和经营性的。
从这三大类来看,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的私人服务、社会公益服务都体现在社区服务中。社区服务直接关系到民生,社区服务这个基础打结实了,反过来又推进社会服务的提升。这对我国民政事业从初级民政转变为先导现代民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①见方青、董根明、汪志国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