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及其建设_数学论文

“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及其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课堂论文,数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对大量优秀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他们的课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喜欢,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营造了一种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主体参与的机会的课堂教学的氛围、环境,一种富有特别的感染力量的课堂“引力场”,一种让教师与学生都沉醉其中的、充满享受的自然生态.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向往的场所,共同成长的殿堂.这就是“主体参与”的数学课堂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一、数学课堂教学文化释义

1.“文化”概念界定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所组成”、“包括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这些是通过学习而不是生物遗传而代代相传的”.[1]著名特级教师张乃达先生总结出文化的五个基本特征:文化是群体所共有的,所以是一种“模式”;文化的要素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价值和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大量的文化成分是处于意识水平以下的,是一种共同遵守却又是一种不自觉中的行为规范;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发展的,它是变化中的传统,不同文化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2]

2.课堂文化及其结构

根据对文化的上述理解,课堂教学文化的意思可以界定为:课堂小社会中师生生存、活动的状态、氛围,课堂上师生共同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是课堂上的一种风气、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龚孟伟、南海认为:教学文化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教学主体的交往实践行为而形成的教学生活方式,它是教学主体集体文化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的辩证统一.[3]我根据上文的相关内容作细微修改,得到右面的课堂教学文化结构图(图1).

这个结构图说明课堂是一个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人(教师、学生)与文本(知识内容)、人(教师、学生)与技术设备(如多媒体及其提供的各种资源)等相互影响,其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从近期看,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智力投入的程度、学习的效果;从长远看,更影响着学生的心智发展、思维习惯、价值观、精神、思想甚至生活态度.

3.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学科的课堂文化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的课堂文化特征外,又注入了“数学”的因子.

一是数学的特性影响着数学课堂文化.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因此,数学课堂文化中一定洋溢着思维的气息,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都一定是在教师、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其交流,甚至是在与数学家们的思维交流中享受数学文化的乐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数学建构的过程就是数学抽象的过程,所以,数学课堂常常是在抽象与具体之间进行着思维的操作:通过抽象将现实的、具体的、表象的、经验的内容变成具有一般性、普适性的数学模式,通过具体化、形象化进行转化、分解,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文化以理性的、逻辑的风格而受到学生的喜爱;数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因此,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源于生活的数学、抽象数学理论的现实原型或生活道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深刻的数学理论)、奇妙的数学应用.

二是数学文化影响数学课堂文化.学科的学习都是在学科知识体系之下进行的,而学科知识形成的历史过程对学习者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数学课堂文化的建构中,教师既可以通过对数学的历史发育过程的分析,营造数学探究、发现的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数学史的回顾,感受数学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家的创造精神.

三是数学审美精神、审美情感和审美方法促进数学课堂文化的升华.第一,形式的美(抽象的、简洁的、和谐的、奇异的美)给课堂以美的欣赏性;第二,数学观念、思想的美给课堂以精神的愉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突出数学和思维的本质,这样的过程就会是一种享受.

综合地运用数学的各方面的教育效能,就能够营造出富有数学特色的数学课堂文化了.

二、“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的要素

数学课堂文化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效能最大化?笔者认为,只有具有“主体参与”的文化特征的数学课堂文化才可能是优秀的数学教学文化.因为课堂文化是教学的本质表现,而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一切目的都不能离开“生命的成长”这一中心目标,如果课堂文化的塑造过程中没有师生的参与,特别是缺少学生的主体介入,就无法实现教学,包括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的发展.

从对各种类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意识,学生不仅拥有课堂话语权,更有课堂的思维权,教师不仅有讲授的权利,更有倾听的义务,要能够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思维时间;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既有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也有交流、互动的合作意识,并且不人云亦云,敢于质疑,有批判意识;在课堂中学生有归属感、认同感,既信任教师,也欣赏同学,学习生活时常有成就感.

三、“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的建构途径

在建构“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时要注意整合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整合、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数学文化与课堂文化的整合、教师特长与学生个性的整合.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文化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特定教师而言,其课堂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下面通过若干名师的课堂教学文化特质说明建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文化的基本途径.

1.“静”文化——思维场形成的主体

案例1 教师7分钟不说一个字.

上课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特级教师殷希群.

课堂简录:上课始,教师只说了五个字“先做一道题”,然后在黑板上写出题目:已知复数z=2-i,求的值.在之后7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没再说一个字.教室里除了听到学生在纸上演算的沙沙声之外,静悄悄.在这7分钟的时间内,所有的学生都在埋头演算,没有做其他事情的.在学生埋头演算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中巡视,能够观察到每一个学生在做什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能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指导.[4]

殷老师的课代表了一种“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文化流派:在静悄悄的课堂上展开的却是“沸腾”的思维活动,学生主体体现在智力的最大限度的参与上.当然,这里的“静”是相对的,可能在“静”之后接着就是非常热闹的“集体性”思维:讨论活动中的思维交流、争论过程中的观点交锋.尽管如此,“静”仍然是这种课堂文化的主要特质:所有的讨论、争论都是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有了自己的思维成果和观点之后进行的;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课堂的主流活动是“静悄悄”的思维活动.

殷老师建构的课堂文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他坚持的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这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要做到实在不容易!因为它要克服的是教师们“好为人师”的冲动:明明知道,忍住不讲对很多教师来说实在是件“痛苦”的事!问题的实质还在于没有摆正“主体”的位置.

2.“谈”文化——交流中的主体

案例2 球面和球冠.

上课教师:南京师范大学著名特级教师马明.

课堂简录:

师:(手捧实心半球模型,要全班学生目测)是半球面面积大还是底面的大圆面积大?

(全班学生面露笑容,人人都能回答这个问题)

师:(紧接着问)上面是下面(大圆)的几倍?10倍对不对?

(全班学生都摇头,表示不对)

师:5倍对不对?(仍是全班学生摇头)3倍对不对?(部分学生摇头)

师:2倍对不对?(仍有个别学生摇头,但有一部分学生抢着答:“对了.”)

师:大家再目测一下,看看是不是2倍?

生:是2倍!(回答的人立即增多)

师:正好是2倍吗?不能是2.1倍或1.9倍吗?(大家都不敢立即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学生坚持原来的看法,并且说:书上已有结论,球面积是大圆面积的4倍)

(部分发出笑声,是讥笑的意思)

师:这个学生的意见是对的,正好是2倍,不过,为什么是2倍?这对编书的人是已知的,对同学们来说则是未知的……(以下略)[5]

从上面的课堂实录可以感受到马明老师与学生那如涓涓细流般的谈话中流淌着的情感与思维的浪花.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与学生“交谈”,共同提出问题,一起研究问题,不时地交换看法.“谈”的过程中有沉默(一段时间的思考),有窃窃私语(学生间的交流),有时还可能谈着谈着“吵”了起来(产生争论).有时是言谈,有时是笔谈,有时还可能借助网络“网谈”(资源拓展).总之,交流之下的课堂氛围形成的“谈”文化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3.“理”文化——思辨中的主体

案例3 零指数.

上课教师:扬州中学著名特级教师张乃达.

课堂简录:

张老师的课充满了数学理性的美,听张老师的课就是享受数学理性精神的大餐.数学是理性的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要构建“主体参与”的数学课堂教学文化,就必须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源”与“流”,体现数学的理性精神,概念的生成要自然、合乎逻辑,是数学的必然选择;规律的发现要经由学生的数学探究,是思维过程的成果;思路的产生也要符合认知的逻辑,是思维的自然流淌,合于思维的基本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种类很多,比如还有“史”文化——教师擅长运用数学历史中的教学因素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数学的“寻根”之旅,在重走数学家们的探索之路或赏析数学家们的伟大思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还有些教师喜欢通过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课堂上充满“情节”,当然这是一种融入了数学的故事情节,而学生们是故事的参与者,其思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的建构基于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认识:促进学生发展;源于对数学的深刻认识;成于对教师自我风格的准确定位.

标签:;  ;  ;  ;  ;  ;  

“主体参与”数学课堂文化及其建设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