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未来战略方向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方向论文,战略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了解中国金融的未来与战略,首先要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会对金融提出什么要求?笔者把中国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归纳为“四大机遇”和“四大挑战”。
就机遇讲,第一是高储蓄率。这种状况还能维持相当一段时期。尽管储蓄率随着人口老龄化之后,慢慢相对于前十年会有所下降,但是就全世界比较来说,中国还是高储蓄率。就是从金融角度说,资本不缺,钱不缺。第二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中西部差距还很大,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第三是全球化。笔者认为,只要全球政治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美两国保持较好的战略合作,全球化趋势就不会中断。尽管美国危机后出现了一些噪声,有一些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但是从大趋势来看不会改变,对中国就是机遇。第四是体制改革的空间还很大。30多年来中国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今后这个空间仍会存在,无非是大与小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未来潜在增长的四大发展机遇。
如果撇开国际地域政治中的一些事情,中国的经济稳定发展最让人担心的也是四件事。一是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劳动力成本提高,各种商品成本都在提高。二是环境资源,特别是资源,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我们对各种资源、能源包括对水资源的消耗也在加快等等。三是中国目前各种经济问题从宏观上看,就是结构问题。特别是美国危机之后,中国要保持相对高速稳定的增长,出口大大减少,而且又不能再继续前两年那样的高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又比较难,这是中国经济总量分析中最苦恼的问题,也是主要的结构问题。四是从国际上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在三五年内不可能彻底改善,因此未来国际金融的动荡或者说不确定是必然的事,这对于一个大国的崛起,对于人民币稳定地走出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四项挑战是中国经济未来进一步发展中非常令人头疼的四件事。综合这些挑战和机遇,自然对金融发展的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比如,既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慢慢往下走,而我们的社保资金却越来越多,这么多资金投向哪里,如何才能取得高回报?今后境外投资怎么搞?
制定战略,光看需求还不够,还要看供给。当前中国的金融供给是什么样?笔者归纳为八个字“发展滞后”、“金融弱国”。金融发展滞后,适应不了当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这方面问题较多。关于“金融弱国”,笔者在2007年第一次提出来。依据就是,尽管我国金融资产数量很大,也已经成为世界大经济体了,但是我们的货币还不是国际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汇率还在逐步转变过程中,在逐步扩大浮动区间,增加弹性,但仍没有进入国际市场上的汇率的主流世界;中国已是大宗商品消费的大国,但并不拥有世界上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话语权。当然,目前才刚刚开始一点点;我们的金融市场基本上限于国内资金,尽管中国股市市值很大,交易量也很多,但是外面的资金基本上还没有进来操作。这些说明金融中最基本的一些要害制度,中国目前都还有待改善,所以说只是个金融弱国。笔者认为,这是研究中国金融战略和未来时,首先必须要看清楚的立脚点和出发点。
结合四大机遇、四大挑战对中国金融的需求以及中国金融供给的现实,那么金融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也只能是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和涉外金融的“有限全球化”。在战略过渡期内,即到2020年中国金融大开放之际,必须要用这样一个战略思想来布局整个过渡时期金融怎么发展。所谓“充分市场化”,是指中国经济面对增长挑战,中国国内的金融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机构产品、到市场准入、到资金价格包括各种产品的价格,到微观金融治理,到总体宏观金融运行,实现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换句话说,在涉外金融没有完全打开之前,国内金融应该尽可能加快以市场化的导向改革。所谓“有限全球化”,是指在涉外的汇率问题、资本管理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问题上,未必是一步到位的改革,未必是按照成熟发达经济体的现行惯例和主导的制度来运行,而是需要逐步地开放。汇率改革、资本管理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内方方面面的改革,要分别逐步地推进,然后在互相配合中间,出现一种交错式的发展。这是一个通过改革,逐步逼近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动态过程,也是笔者理解的在过渡期内中国金融战略的方向或者说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