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议策 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 400707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4-046-0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提供“支点”,“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让我们的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动的方式实现人生的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已有基础和新的任务,在秉承办学理念的前提下,我们将现阶段的发展主题确立为“真实和美、主动发展”;其核心内涵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主动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来谈一谈谈几点体会。
1.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因此,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生情感交融的欲望。
2.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独特,与众不同。任何创新活动的结果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应该是“发展优等生,提高中等生,关注后进生。”教学中要采取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方法。一是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二是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尽可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作为分层练习,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情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自觉地意识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并且,学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使新旧经验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素质结构的建构与改造。同时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只有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内容时,我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积的意义,上课之前我发现教室书柜下角落里有很多学生喝过的各种饮料罐,灵机一动就把这些“健力宝”、“娃哈哈”、“百事可乐”……都变成了我学习容积的材料,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动,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估计饮料罐的容积,并且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活动让课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内容时,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猜猜每个“分数”表示的含义。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很多当时新闻媒体很热门的话题,从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数据入手,学生兴趣盎然,并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是人们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是从那里来的,在生活实际中有那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开放的、可以让学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有兴致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情境要用学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为平台,让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得以拓展,让人类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
4.培养学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质疑问难这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理解。如果是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时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以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目的是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舞台,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
论文作者:周议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主体论文; 目的论文; 容积论文; 主体性论文; 主动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