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城镇化的不断建设,人们居住环境日益严峻,在发展中造成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居住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是解决城市生态状况的有力方法,同时构建宜居环境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宜居环境的生态要素有很多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有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本文主要从宜居环境的起源说起,详细的阐述了宜居环境生态方式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及其生态化方法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宜居环境;生态方式;设计思路
一、中国“宜居”“生态”文化的起源
大多数认为,宜居环境生态的出处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但是,纵观中国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生态、宜居环境理论的雏形。“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出现了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居住场所理论——风水学。中国古代风水学正是人类追求宜居生态环境的重要理论依据,虽然存在一定的迷信性,然而中国的风水学确实具有实际的审美观,比如秀美的村庄、宜人的农舍、广阔的田地在中国大地上比比皆是。
中国古典生态、宜居环境的实质理念,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尊重大自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使每一个居民都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其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的原始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建立人类居住与自然生态资源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宜居环境生态方式的设计思路
这里说的生态不仅仅是指单一的环境方面,主要涵盖的是生态多样化,它主要包含经济、文化、人员在内的多元化生态。主要符合的条件是宜居,即适宜人居住,符合人类居住的基本条件。注重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围绕人的体验、情感来探讨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生态宜居设计具有多面性、多角度、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宜居环境生态的设计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和研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整合生态,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和谐来进行设计。
1.因地制宜,尊重场地
景观场所的设计特点主要是为休闲娱乐提供活动场所,景观场所不仅能够为大家提供便利,还能够表现出外在的美学价值以及显示出设计者的潜在精神,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要想在景观设计中突出体现景观自身所带有的特点,就需要设计师对场地进行全面的现场勘查和深入研究,进行综合全面的沟通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景观设计当中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场所的特征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历史人文特征。
(1)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场地中的地形地貌、生态植物群落、植被状况、水文状况、地质条件等。设计师要在设计之前要对场地的地质情况和自然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然后才能进行后续方案的设计。要全面的利用场所的地形和地貌,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形态,避免对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换土挖湖堆山,破坏原有植被,这样不仅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毁坏了真正的自然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历史文化特征。历史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它往往以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延续的形式来体现城市的历史,以便后人了解历史。历史文化能够显现出历史的发展走向和城市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的设计当中要对历史文化进行详细的理解和深入的分析,在设计当中要体现出该地的历史文化走向,如此才能使得景观设计具备真正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把对历史的怀念与尊重融入景观之中,可以体现景观的文化深度。更是凸显了景观的文化灵魂和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融入当地的民情民俗,需要设计师对场地进行充分了解与分析,场地中的每一个要素带给设计师的信息都是不同的,他们并不漂浮于场地之上,而是蕴涵于场地之中。设计师只有利用好这些制约与元素,充分领悟场地的内涵和其中的精神实质,才能设计出具有强烈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2.合理的布局
一个项目是一个整体,每个设计元素形式都要遵循中心思想,就像作文中的每个段落和每个章节都是为主体思想而服务的一样。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所提供的有利信息进行设计和改造,使基地中的原有要素和新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如儿童区、老年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入口区,按照不同的空间特性和使用群体以及功能需要进行整体综合安排。既要满足使用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平面空间的关系,既要从平面的美观着手,又要满足景观竖向层次的丰富性,利用传统的造景方法,使得整个设计作品主次分明、层次丰富、聚散开合有致。
3.人景结合,体现和谐性由于水的亲近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水的元素应用不可避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活跃与灵动可丰富居住区景观的平面构图和视觉效果,满足人对水的情感需求。
首先,水体的设计要顾虑到和景观的协调关系以及所在的地理位置,要能够满足和整体景观和谐共融的特点,以符合审美的要求。
其次,水的形态的选择要考虑到功能的需要和空间的性质。平静的湖面适合设计在安静的休息区,给人以安静、放松的感觉;流动的涓涓细水会给人以欢快、活泼的印象,适合设置在儿童活动和运动区域;而气势磅礴的瀑布或喷泉会增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的感觉,能够彰显居住区的品位和档次。
第三,水的安全性是水体设计中一定要考量的问题,更能够突出以人为主的思想。水的深浅、驳岸的高度,既能满足大家亲近水源畅玩,又能没有安全隐患问题。
三、宜居环境的生态方式建设对策
1.发展绿色空间
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它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利用其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和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最为重要的还是它对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扩大绿色空间不但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区位竞争力、发展力。在规划和开发绿色空间的过程中,运用生态学原理,从碳循环和氧平衡的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角度入手进行绿地面积的设计与建设。
2.加强生态建筑的建设
生态建筑将建筑融于自然的思想,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因形相应与中国古代营造的风水学说以及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一脉相承;重视建筑这一人工环境的生态平衡。在建造和装修时,使用不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环保建筑材料。如利用垃圾和污泥燃烧的灰制成的环保水泥,使用不排放有害气体的密度板、涂料和不造成光污染的玻璃等。这样,人居其中,才不会受到有害气体和粉尘的伤害。同时,又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作为人与社会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建筑只有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才会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若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居住其中的人就将与社会处于“错位”状态。生态建筑,即是这种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水资源系统的生态化
水资源系统作为宜居环境这个复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包括了地下水、地表水、生活用水、雨水、污水、景观用水等。节约水资源,保证其持续、合理和有效的使用与循环,成为水资源系统生态化的主要目的。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过程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在住区中采用卫生净水供应系统,保障人饮用水卫生安全。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保证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采用无动力厌氧及耗氧结合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积极建设中水回用系统,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马百兵.我国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5.
[2]朱雨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论文作者:郑玮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7
标签:生态论文; 环境论文; 景观论文; 场地论文; 水资源论文; 历史论文; 绿地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