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一战后初期的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库尔德论文,民族主义论文,战后论文,试论论文,初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库尔德人是西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历史上居住在库尔德斯坦,饱 经战乱。据统计,目前库尔德人约有2000万人,主要生活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 利亚和原苏联高加索诸国。库尔德人这一跨国而居的局面是一战后初期库尔德民族主义 运动失败后被强行分割而形成的,由此使库尔德问题成为当代中东地区异常复杂的民族 问题之一。本文试探讨一战后初期这一时期的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并揭示其失败的原 因。
一、一战后初期库尔德人的抗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库尔德人的民族主义开始萌芽。1908 年,伊斯坦布尔奥斯曼上层中的一些库尔德人开始建立库尔德人组织(如库尔德斯坦进 步协会等),并在伊斯坦布尔、开罗、日内瓦等地出版库尔德语报纸、杂志,倡导民族 觉醒。青年土耳其党执政后,这些组织被取缔,库尔德民族主义的火星被扑灭。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库尔德民族主义的快速兴起提供了机遇。奥斯曼帝国的战败、解体, 以及受美国威尔逊总统民族自决计划的鼓舞,库尔德民族主义组织重新活跃,涌现出了 一批民族主义者。其主要人物有:谢里夫·帕萨(Serif Pasa)、赛义德·阿卜杜尔·卡 迪尔(Seyid Abdul Kadir)、埃米尔·阿里·贝迪尔汗(Emir Ali Bedirhan)、谢赫·马 赫茂德(Shakh Mahmoud)、伊斯梅尔·阿格哈(Ismail Agha)等。
帕萨于19世纪90年代时曾出任奥斯曼驻瑞典大使,后加入青年土耳其党,1908年退党 转向库尔德民族主义,与卡迪尔、贝迪尔汗一起创建库尔德斯坦进步协会。1919年,帕 萨率库尔德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他深受威尔逊民族自决计划的鼓舞,在英、法、美代 表中积极活动,最终使协约国同意建立旨在独立的库尔德斯坦。为取得亚美尼亚和英国 的支持,他还与两国代表达成同意未来的亚美尼亚、伊拉克包括部分库尔德人的协议。 该协议广遭批评,帕萨于1920年4月被库尔德斯坦进步协会解职。
卡迪尔曾是奥斯曼帝国议会议员、政府高级军代表,他开始主张在靠近海峡的区域建 立独立的库尔德国家,后成为帕萨的批评者,反对将库尔德人与土耳其分裂,强调“所 有的库尔德人希望自由发展并与和库尔德人有共同宗教的土耳其人建立国家”,(注:
Kemal Kirisei and Gareth M.Winrow,The Kurdish Question and Turkey:An Example of a Trans-state Ethnic Conflict,London,1997,p.81.)属于库尔德民族主义者中的 自治派。
贝迪尔汗主张建立独立的库尔德斯坦,渴望重建对库尔德人祖先19世纪上半叶所辖区 域的控制。
马赫茂德和阿格哈是一战后初期以实际行动进行独立尝试的库尔德民族主义者。前者 是伊拉克北部苏雷马尼亚地区巴林迦部落的领导人,他利用英国与土耳其在摩苏尔争夺 之机,出兵占领摩苏尔部分地区。1919年5月,马赫茂德被英国任命为其建立的“库尔 德人领导下的自治的库尔德国家”的行政长官。但他要求依威尔逊民族自决计划实现真 正的独立,导致与英关系紧张,并于1919年8月被驱逐。1922年9月英军撤出苏雷马尼亚 后,马赫茂德返回,积极准备自称库尔德斯坦国王,甚至宣布组建“库尔德斯坦政府” 。1923年3月,在英军的压力下,他被迫再次出走。同年6月他虽然又一次返回,但已丧 失了权力。在英国宣布正式建立伊拉克后,他于1924年6月逃往伊朗。阿格哈是伊朗西 部沙卡克部落首领。在奥斯曼军队从伊朗西北部撤离后,阿格哈在该地区建立起统治。 1922年7月,在被伊朗军队击败后,他流亡土耳其。次年1月阿格哈来到苏雷马尼亚,被 马赫茂德奉为国王。随着马赫茂德势力的失败,阿格哈的独立梦也随之破灭。
除上述库尔德民族主义者的斗争之外,一些库尔德部落也发动起义,争取民族独立。1 920—1921年,土耳其连续发生了塞美尔·塞图(Cemil Ceto)、米里·阿里西特(Mili Asiret)、考克基里(Kocgiri)三部落起义,其中以考克基里起义规模最大。它是由库尔 德斯坦进步协会会员、部落首领阿里珊(Alisan)·贝伊领导的,要求实施《色佛尔条约 》中有关库尔德独立的条款。这些起义均遭安卡拉政府(即凯末尔领导的政府,建立于1 921年4月。在1922年11月伊斯坦布尔苏丹政府被推翻前,土耳其有两个政府并存。1922 年11月后指土耳其政府)的镇压。
在巴黎和会上,经库尔德人的积极活动,《色佛尔条约》中包含了建立库尔德斯坦的 条款。该条约第62条款规定:“由英、法、意三国政府分别任命一名代表在君士坦丁堡 组成一委员会,在本条约生效后六个月内起草一项关于主要由库尔德人居住的地区实行 地方自治的计划。该地区系指位于幼发拉底河以东,今后即将确定的南亚美尼亚南部边 界以南、土耳其与叙利亚及由第27条第Ⅱ项第2、3段规定的美索不达米亚分界线以北的 地区。”(注: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第82页。)这是一战后初期库尔德人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库尔德民族主义者实现 民族独立的希望所在。但该条约并未实施,且因遭土耳其坚决反对,致使1923年签订的 《洛桑条约》将库尔德斯坦条款一笔勾消。1921年3月,苏俄与安卡拉政府签订条约, 一部分库尔德人地区被划归苏俄。同年10月,法国与土耳其达成的协议,划分了土耳其 与叙利亚的边界,一小部分库尔德地区归属叙利亚。依据1922年和1926年土耳其与伊朗 订立的条约,相当一部分库尔德斯坦地区又划归伊朗。根据1926年英国、土耳其、伊拉 克三边协议,摩苏尔被划归伊拉克。这样,《色佛尔条约》拟议中的库尔德斯坦被分割 成五部分,这一局面一直维持至今。
综上所述,一战后初期的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此时期库尔德民 族主义者的抗争,拉开了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序幕。库尔德人的失败及被分割局 面的形成,成为当代库尔德问题屡屡再现的根源。
二、库尔德人独立建国失败及库尔德斯坦被分割的原因
1.土耳其政府的反对和镇压打碎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的梦想。
为建立和巩固独立的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政府不能容许库 尔德地方分离主义,并严厉镇压库尔德人起义,使库尔德人的独立梦破灭(一战后初期 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在原奥斯曼辖区。本文以土耳其为例就此进行分析,伊朗的 情形大致与土耳其类似)。
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的惨败,使土耳其处于本土被瓜分、民族被奴役的危急局面。以 凯末尔为首的民族抵抗运动应运而生,坚决反对协约国的占领与瓜分,竭力维护国家的 独立和统一。1919年9月,锡瓦斯护权协会代表大会提出了“不独立,毋宁死”的口号 。次年1月通过的《国民公约》第一款明确规定,由宗教和种族联合起来的奥斯曼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公约》称奥斯曼帝国所有的库尔德人区域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包 括摩苏尔在内的地区都将被解放。(注:参见彭树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西北大 学出版社,1992年,第70页。)因此,安卡拉政府坚决反对库尔德人同土耳其分离,严 厉镇压其起义;对《色佛尔条约》一直不予承认,后在《洛桑条约》中将库尔德斯坦条 款取消,使库尔德人的独立丧失法律基础。
除坚决反对库尔德人的分离运动外,安卡拉政府还对库尔德人实行土耳其化政策。凯 末尔的主要助手伊斯美特称:“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政府对库尔德人视为土耳其人。”( 注:参见彭树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9页。)1924 年的土耳其宪法第88条规定,凡土耳其人,必须进土耳其学校,学习土耳其语,不悖于 土耳其礼俗文化。(注:参见彭树智:《东方民族主义思潮》,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269页。)土耳其政府禁止使用库尔德语,禁止库尔德人建立自己的村落,反对库 尔德人工匠团体,规定在土耳其人居住区库尔德人不得超过5%,并将库尔德人每十人一 组迁往土耳其人聚居区。总之,土耳其政府不承认库尔德人的民族身份,试图将其融化 于土耳其人之中,并将其称为“山里的土耳其人”。
土耳其反对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是在建立和巩固新兴的独立民族国家的背景下进行 的。凯末尔摒弃了大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大土耳其主义,主张建立以土耳其人 为主体的国家。他所建立的共和国,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他相继废除了苏丹制、哈里 发制和伊斯兰教的国教地位,旨在割断与旧的奥斯曼帝国的一切联系。库尔德人的分离 运动,是在安卡拉政府与奥斯曼苏丹政府发生激烈冲突的情况下发生的,安卡拉政府将 其看做试图维护旧的奥斯曼制度。因此,它不能容许库尔德人分离势力对新生政权的挑 战,从而将镇压库尔德人起义看成是同旧制度进行斗争的正义行为。“虚伪的苏丹政府 忽视东部,使该地区处于僭取者的权威和统治之下。为消灭这一权威和实施共和国法律 ,必须在东部省进行激烈改革。”(注:Mesut Yegan,“The Kurdish Question in Turkish State Discourse”,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1999,34(4),p.56 1.)
土耳其政府镇压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是基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伴随着近代以 来西方国家对奥斯曼帝国的渗透和影响,现代化同伊斯兰传统发生激烈碰撞。如何实现 国家的现代化,重振穆斯林雄威,成为奥斯曼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如苏克鲁·哈尼 古尔(Sukru Hanigul)所言:“与西方的冲突及对西方优势原因的探讨,成为奥斯曼思 想史上的转折点。”(注:Mesut Yegan,“The Kurdish Question in Turkish State Discourse”,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1999,34(4),p.558.)凯末尔所推 行的改革同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一系列改革一样,都是对现代化道路所作出的探索与尝 试。现代化进程需要强化中央权力,要求地方紧靠中央,当然不能容许地方分离主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安卡拉政府将任何对新兴政权的反对,都看成是前现代社会对文明 现代化的抵制。对库尔德人起义的镇压也是如此。在1925年赛义德部落起义被镇压后, 土耳其国家审判法庭主席说:“任何人都应清楚,年轻的共和国政府绝不姑息任何如你 们(指起义领导者——笔者)一样的反叛行径……本地区受谢赫和封建主剥削、压迫的穷 人将从你们的煽动和罪恶中解救出来,他们将走上进步、富裕的共和国之路。”(注:
Mesut Yegan,“The Kurdish Question in Turkish State Discourse”,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1999,34(4),p.560.)在土耳其政府后来打击库尔德民族主义 运动时,都是将其作为部落反对现代文明来对待的。如将镇压1937年图塞利(Tunceli) 部落起义称为“文明化进程,而不是军事行动”。(注:Mesut Yegan,“The Kurdish Question in Turkish State Discourse”,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199 9,34(4) ,p.563.)
2.一战后初期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库尔德人失去了西方大国的支持。
一战期间,为打击奥斯曼帝国,迅速扭转战局,协约国制定了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计划( 即《塞克斯—皮科协议》),鼓励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进行反土斗争。但战后形 势很快发生了变化。苏俄建立后退出了协约国集团,未参与对奥斯曼帝国辖地的占领。 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抵抗运动崛起,坚决反对瓜分奥斯曼帝国本土。英、法由战时 的盟国变为在中东争夺的对手。在这一新形势下,英、法对土耳其及库尔德人的政策发 生了变化。
首先,英国逐步放弃了对库尔德人的支持。一战结束之初,出于削弱、瓜分奥斯曼帝 国及与安卡拉政府对抗的目的,英国积极拉笼库尔德人,主张建立库尔德人自治或独立 的政治实体。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明确指出:“在库尔德斯坦和伊拉克日益接近并 成为一个国家之前,独立的库尔德斯坦能构建英国委任统治地伊拉克和安纳托利亚抵抗 运动之间的缓冲地带。”(注:D.Korn.The Men Who Put the Kurds into Iraq:Percy Cox and Arnold Wislon,Silver Spring MD:KNC Publications,1993,p.24.)但当希腊 军队被击败,特别是苏俄在高加索积极扩大影响后,英国认为苏俄是英在伊朗、伊拉克 利益的最大威胁,不再以削弱土耳其为目的,转而认为土耳其可成为进攻苏俄的基地。 在洛桑谈判期间,英国已不再坚持库尔德斯坦独立,只是将库尔德问题作为要求土耳其 承认其占领摩苏尔的一张牌。英国不支持库尔德人,还有一原因是担心在伊拉克北部建 立一个独立的库尔德人国家,将鼓舞英国委任统治下的库尔德人与其联合,从而损坏其 在伊拉克北部的战略利益和影响其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洛桑条约》的签订,将《色 佛尔条约》及其拟议中的库尔德斯坦条款一并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其次,法国开始支持安卡拉政府,反对库尔德人独立。一战结束后,英军占领了依《 塞克斯—皮科协议》本应由法国控制的摩苏尔和叙利亚,英国又和奥斯曼苏丹政府签订 秘密协议,这使法国非常担心英国会以牺牲法国的利益为代价控制原奥斯曼帝国的中东 辖区。同时,法军在土耳其的西里西亚也处于困境,加之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这些情况 使法国决定和安卡拉政府接近。早在1919年夏,法国就与土耳其抵抗运动组织接触,双 方均表示反对建立库尔德人国家,法国希望一个强有力的安卡拉政府来削弱或至少是平 衡英国在该地区的力量。1921年10月,法、土签署了协议。法国声明在《色佛尔条约》 上的签字无效,承认安卡拉政府。法、土所签协议使《色佛尔条约》打开了缺口,也是 对库尔德人的背弃。
另外,苏俄也支持安卡拉政府,反对库尔德人独立建国。一战后初期,苏俄与土耳其 都进行反对协约国的斗争,共同的处境使双方迅速接近。1920年5月,双方开始接触。 安卡拉希望得到苏俄的帮助,而莫斯科则希望建立“布尔什维克的土耳其”。(注:参 见Kemal Kirisei and Gareth M.Winrow,The Kurdish Question and Turkey:An Example of a Trans-state Ethnic Conflict,London,1997,p.14。)次年3月,两国签 订友好和约,苏俄明确表示不承认《色佛尔条约》,并承诺对土耳其提供军事、财政援 助。库尔德斯坦的一部分也被划归苏俄。
一战后初期英、法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与土耳其接近,使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失去 了国际支持,也使库尔德人的希望——《色佛尔条约》中的库尔德条款——化为泡影。 没有国际力量的支持,库尔德人的民族梦将无法实现。库尔德斯坦的被分割,是土耳其 和英、苏俄、法及伊朗等国自身利益和相互斗争的结果。
3.库尔德人的失败与民族内部的分裂有关
一战后初期,虽然库尔德民族主义者为实现民族自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对大多数 库尔德人来说,他们并未认同与土耳其人相分离的主张,却仍有以伊斯兰教作为共同的 宗教而与土耳其人联合的强烈意识。在一战中,绝大部分库尔德人仍忠于奥斯曼帝国。 许多库尔德人参加了一战后的土耳其民族抵抗运动。在1919年埃尔祖鲁姆护权协会代表 会议上,56名代表中就有22名库尔德人。(注:参见Kemal Kirisei and Gareth M.Winrow,The Kurdish Question and Turkey:An Example of a Trans-state Ethnic Conflict,London,1997,p.79。)在1920年1月召开的大国民议会上,库尔德人代表有74 名。(注:参见Kemal Kirisei and Gareth M.Winrow,The Kurdish Question and Turkey:An Example of a Trans-state Ethnic Conflict,London,1997,p.80。)一些库 尔德人强烈抨击与土耳其相分离的主张。当帕萨和英国、亚美尼亚代表在凡尔赛会议上 达成协议时,抗议电报似雪片般飞至巴黎。10个部落首领从埃尔津詹(Erzincan)联名致 电法国驻伊斯坦布尔高级代表,称库尔德人和土耳其人是“种族和宗教上的兄弟”。( 注:参见Kemal Kirisei and Gareth M.Winrow,The Kurdish Question and Turkey:An Example of a Trans-state Ethnic Conflict,London,1997,p.79。)此外,安卡拉政 府不仅为库尔德人提供保护,还吸收其参加抵抗运动的高级代表委员会,进一步密切了 库尔德人同安卡拉政府的感情。
在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内部,分裂状态十分明显。如前所述,库尔德民族主义者对独 立的理解各异,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互不支持。如伊斯梅尔·阿格哈 的独立是“自己统治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和其他库尔德部落”,(注:H.Arfa.The Kurds:A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Study,London:Q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57.) 吉亚·高卡尔波(Ziya Gokalp)和苏雷曼·纳兹夫(Suleyman Nazif)最后还成为土耳其 民族主义的热情拥护者。
大多数库尔德人的不支持,库尔德民族主义者之间复杂的利益冲突与争斗,使库尔德 民族主义运动未能形成一个整体,也缺乏一个权威的领导核心。加上土耳其政府的严厉 镇压,西方大国的不支持,使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这一时期的库尔德民族主义抗争,没有形 成广泛的民众运动,而是把民族独立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西方国家的支持上。在这种情 况下,失去西方国家的支持就意味着民族主义运动的必然失败。第二,这一时期的库尔 德民族主义运动尚处于部落反抗阶段。虽然民族身份得到协约国的承认,但处于分裂状 态的库尔德人缺乏共同的民族意识,对部落的无限忠诚仍是生存的基础。也就是说,库 尔德人此时还缺乏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感情基础,更不要说民族意识的自我觉醒了。 正是基于这一点,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是以单个的、互不联系的部落为单位进行的。此 外,奥斯曼历史上长期实行米勒制。这一制度虽允许不同种族、宗教、文化团体之间差 异的存在,但这是将其置于居统治地位的“逊尼—穆斯林—土耳其”的控制之下,它严 重破坏了现代种族意义上的民族的基础。正如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所言: “奥斯曼只有穆斯林民族,而没有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之分。有希腊人、亚 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但那是作为宗教团体,而非种族意义上的民族。”(注:Bernard Lewis,The Emergence of Modern Turkey,London,1965,p.329.)因此,一战后初期的库 尔德人也不例外,尚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民族,其民族主义运动只能以部落反抗的形式进行。
标签:库尔德族论文; 奥斯曼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土耳其总统论文; 民族独立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安卡拉论文; 一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