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哈尔滨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_城市经济论文

论21世纪哈尔滨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_城市经济论文

论21世纪的哈尔滨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哈尔滨论文,战略地位论文,地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巨轮正在驶向我们。

21世纪,将是怎样一个世纪?早在80年代初,就曾有人预言:将是“亚洲——太平洋世纪”。这个从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上所作出的判断,当今已为世人所确认。

世界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美籍华裔科学家王赣骏博士的预言是:“21世纪绝对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位科学家的中国心,坚定地表明在21世纪一个超级人口大国,一定要对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1世纪的世界,必将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环境问题一体化、信息一体化、集团化、区域化高度发展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区域化的大趋势,正推动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将要迈向新阶段。

目前,正值哈尔滨“开埠通商”92周年,笔者拟就21世纪的哈尔滨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问题,发表一些浅见,同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切蹉。

哈尔滨的昨天与今天

今天的哈尔滨,是历史上的哈尔滨的继续和发展。走向21世纪的哈尔滨,是今日哈尔滨的延续。

哈尔滨作为现代城市(通商口岸)起点,人们通常追朔到本世纪初。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开通被视为现代城市哈尔滨崛起的契机,而不是“开埠通商”的起点。一些学者据史料考证,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月14日,清王朝才决定把哈尔滨开辟为商埠。 (注:《黑龙江史志·大事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27页。)自此,哈尔滨逐渐成为远东商埠和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成为远东驰名的国际性城市,并同东京、伦敦、巴黎、华沙、柏林、莫斯科、纽约等亚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城市建立起直接贸易往来。当时,有16个国家在这里设有领事馆,有16家国际性银行,80个国家建立的商会,33个国家开办的1700多家工商企(事)业。有28个国家的14万侨民居住在这里。1916年外国侨民占哈尔滨市区总人口的1/3以上。1922年沙俄殖民主义者在哈尔滨道里和南岗地区修筑了房舍2322所(其中砖平房551 所、2层砖楼542所、3层以上砖楼78所,其它类别建筑物1151所)。 由于建筑物多以古典俄罗斯风格为主体,兼有法兰西帝国建筑特色,浓郁的异国情调,使哈尔滨获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雅号。因其是举世公认著名的通商口岸和有较发达的金融业,故而又被称为“东方芝加哥”。一座现代城市的成长壮大,交通是重要的先决条件。沙俄修筑中东铁路,目的在于侵略和掠夺。但客观上对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哈尔滨成了这一交通动脉的交汇点。东至绥芬河、西到满洲里、南达大连,贯通东北的“丁”字形铁路,使其接通西伯利亚及乌苏里铁路,与欧洲干线连接成一体,架起了“欧亚大陆桥”。这种特定的地理区位,为哈尔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基于此,在日俄签订践踏中国主权的《朴茨茅斯条约》中,把哈尔滨辟为国际商埠。相继外国资本纷纷入侵,牟取厚利。任何事物,无不具有二重性。外资入侵,冲破了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导致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家庭手工业破产;同时,又刺激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哈尔滨,既有上百家外国资本开办近代工业企业、商行、金融机构、教学、学校等文化设施,又有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创办的工商企业、电力、交通、金融、外贸等的勃兴。自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民族资本家引进俄、德、美、日等国的榨油设备,建立机器制油厂50多家,日产豆油11340普特。棉纺织厂、啤酒厂、 制革厂、造纸厂、石灰厂、造船厂等都兴办起来。中华民国期间,哈尔滨开始成为俄、美、日、英、法等争夺的贸易市场。20年代初,在北满343 家进出口商行中,哈尔滨占260家。据《大哈尔滨案内》1933 年(日伪初期)统计,哈尔滨有外国商号1999家,年输出量150万吨,输入量80 万吨,外资额度占全东北外贸总额的10%以上。这一切都使哈尔滨国际经贸城的特征得到了强化,使北满经贸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定。

十月革命后,中苏共管中东铁路期间,哈尔滨与苏联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贸易逐年顺差,为哈尔滨的发展注入一定的活力。然而好景不长,1932年2月5日,哈尔滨被日本侵略军占领而沦为殖民地。经济上受掠夺,但整个30年代和40年代初哈尔滨以出口集散地为特点的对外贸易仍比较发达。1946年4月28日,东北人民自卫军, 把哈尔滨从敌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回到人民自己怀抱。昔日的哈尔滨,开始新生,走进她光辉的历史新时期。

解放后的哈尔滨,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一五”计划期间, 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哈尔滨即有13项。因为抗美援朝时期的南厂北迁,“一五”一开头就形成了现代工业城市。

今天的哈尔滨市,是一座超级大城市,在5.3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有946万人口劳动生息。按通常划分标准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即是超级大城市。哈尔滨市有300万人口,加上所属10个县(市)646万人口,人口计946万人。已构成东北亚地区的超级大城市。

今天的哈尔滨,是一座以机电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商贸、科技、文化比较发达综合性产业城市。

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哈尔滨,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位次居13位。在国家规定的工业14个大部门、44个小部门、166 个行业中,哈尔滨14个大部门全拥有,拥有35个小部门、146个行业。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15年的开发与建设已初步形成以机电工业为主体,轻工、纺织、医药、食品、冶金、电子、化工、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里有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此三家现在称“电站设备集团公司”)、继电器厂、第一工具厂、量具刃具厂(全国四大家工具厂在哈有其二)、轴承厂(中国三大厂之一)、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大型企业,素有“动力之乡”、“工具之乡”的美誉。哈尔滨生产的电站设备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1/3。除此之外,哈尔滨的精密仪表、轴承、电缆、电碳、继电保护装置、铝镁合金等产品,都在全国总产量中占有相当比重。还有飞机制造公司等十余家军工厂,其中多数向“军兼民”方向改造。农、林、牧、副、渔各业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哈尔滨商业发达,市区就有商业,物资机构60000 多处,饮食机构8000个,服务机构10000多个。国内外市场辐射面宽, 在国内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区)市,均有分布。销往京、津、沪、穗等省区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销往西南、西北省区产品,主要是轻纺工业品。销往其他地区的二者兼而有之。有相当规模的各类专业市场也比较发育。因而哈尔滨又是中国东北北部商流、物流中心。

交通便捷、通讯业发达。这里有5条铁路贯通中外,其中2条直接同独联体国家相通。7条公路干线,通向东北各地,其中4条直达俄罗斯边境口岸。哈尔滨是国内8个大内河港之一, 沿松花江经黑龙江与俄罗斯4座城市直接通航。哈尔滨市机场是全国大型机场之一, 现已有近30条国内航线,除开通香港、哈巴罗夫斯克、汉城航班,还可办理通往世界300多座城市的客货联运业务。经国家批准扩建后的机场, 其通航能力将扩大10倍。这里通讯业发达,市区有邮局(所)91处, 邮路36756KM,国际特快专递通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特快专递达40余座大中城市。电话装机容量20多万门,电话可同世界300 多个城市和地区直拨通话。便捷交通和发达的通讯,是现代化哈尔滨市的显著特点。

负载能力强悍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革开放15年来,哈尔滨新建、改造或拓宽的街道830多条,新建、改造桥梁45座,提高了道路通过率。 亚洲最大的哈伊煤气工程方便了市民、改善了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之快、水平之高前所未有,城市负载能力日益增强,投资环境显著改善。不久前在全国城市投资硬环境评估中,被评为“40”优之一。

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利用。旅游业是哈尔滨最富于生命力的“朝阳产业”。哈尔滨是黑龙江省旅游中心。目前正式对外开放的景点有62处(市区36处)。这里有欧式建筑和中央一条街、教堂、寺院,夏有风景宜人、避署胜地松花江、太阳岛、“哈尔滨之夏”,冬有风格独特的冰雪运动、冰灯游园、狩猎冬钓;有10个主要少数民族风情、金源文化及上京会宁府古迹;也有国际知名的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遗址陈列馆;有自然景观独特分布哈尔滨周围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界湖兴凯湖、五大连池“火山博物馆”、稀有的丹顶鹤故乡扎龙珍禽自然保护区;还有呼兰河畔女作家肖红故居,等等。这诸多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景观旅游点,闻名遐迩,很有魅力,它们使海内外游客驱之若鹜。近年来已接待了日、美、加、独联体各国、德、丹、新、澳大利亚、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光旅游者。1995年海外游客6.9 万人次,创汇7316万外汇人民币;接待国内(香港除外)旅游者360 万人次,收入4.5亿元。旅游对经贸具有带动作用,因而倍受青徕。

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科技实力比较雄厚。在哈的大学、大所、大厂多,“三大”标志着其科教实力的强大。市内现有大专院校22所(其中哈工大博士学位点就29个)、中等专业学校48 所、 县以上的科研机构153家(形成300多个学科的科研网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4万人。全市每万人口中从事R&D(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 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为31人、23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 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6位。“八五”以来,取得科研成果7000余项,其中15 %达国际先进水平,20%属国内首创,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占成果总数的30%以上。这种较高水平的发达的科技实力,昭示着跨越世纪的哈尔滨的美好前程。

今天的哈尔滨正沿着现代化国际方向阔步前进。同昔日的哈尔滨相比,确是“桐花万里丹山路,新凤胜于老鹤声”。但勿庸讳言,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问题,例如从传统的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段艰苦路程,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如何迈出新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层次矛盾尚没有完全解决,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富余职工下岗后的再就业等等。但只要从市情出发,把握、用好国内国际发展新机遇为哈尔滨提供的发展空间,在深化改革与开放中,把国家给予的多项扶植政策落到实处,就会在城市建设史上实现新的跨跃。

跨世纪的哈尔滨:东北亚内陆性国际中心城市

本世纪末到21世纪30年代,哈尔滨如何发展?1993年1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王大为写了一篇报道《寻梦东北亚》,在改革开放中步步登高的哈尔滨决心发展自己、走向世界,寻梦东北亚。1993年4月, 中共哈尔滨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前进的战略目标是“把哈尔滨建设成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这是顺应时代潮流有作为的历史性抉择。这一历史性的抉择的正确性在于,哈尔滨在变动重组的世界格局及座标体系中明确了自己适当的位置。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正预示着哈尔滨市明天的辉煌。

时下,各国学者和官员对“东北亚经济区域”的界定尚不统一。在我国有的提出东北亚“由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中国(主要是东北与华北地区)6国组成。 ”(注:徐景学:《进一步发挥哈尔滨大都会的作用》,《新机遇与新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有的认为东北亚“包括中国的东北三省、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注:杜显忠:《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迎接21 世纪的挑战与竞争》, 《边疆经济研究》, 1992年第3—4期。)与认为东北亚是包括区域内的6 个国家的观点基本一致,这一区域土地面积约2000万KM[2],人口在4亿以上,据专家预测,这一地区的GNP占整个亚洲GNP的70%以上。这一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发展最快地区,据1992年《日本经济新闻》、1995年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按1992年《日本经济新闻》、1995年中国社科院的预测,超过“欧共体”12国的10.1万亿美元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9.8万亿美元。 (注:赵静:《东北亚经济区前景辉煌》,《东北亚经济报》1995 年9月14日,第一版。)

东北亚地区经济能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一是因为这一地区政治日趋稳定。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为谋求经济发展而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1994年中日贸易额达478.9 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1995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1.69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二是各自的优势均居世界前列,在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上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自然资源富集,资本短缺,劳动力不足,某些技术相对落后,食品、日用消费品匮乏,开发能力差:中国东北、黄海、渤海省区,有农工产业生产优势,劳动力充裕,但技术相对落后,资本短缺;日、韩有资本、技术优势,而市场容量不大、资源不足;朝鲜共和国资源丰富,虽有一定工业基础,但技术落后、资本严重不足;蒙古畜牧业发达,属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6国相互合作,可以分享比较利益。 三是世界重心正在东移,国际资产和产业向东亚包括东北亚转移的大趋势已十分明显。例如,俄罗斯正加快远东经济开发,已有三个经济自由区,其中有滨海边疆区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和萨哈林自由经济区两个在远东。俄罗斯政府在《1997——2000年结构改革和经济增长中期纲要构想》中提出“今后将在国际劳动分工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俄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这里蕴含着参与东北亚的开发与合作。在日本海西岸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图们江三角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1年10月提出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计划投资300亿美元,用20 年间把图们江经济区建设成第二鹿特丹或香港。除东北亚6国,加拿大、芬兰, 也参加了这一宏伟跨国跨世界的计划。截止到80年代末,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的增加是美国对外经贸关系开始东移的重要标志。据《远东经济评论》(1993年11月4日)提供的数字,到1992年为止, 美国在亚洲直接投资累计额达584.59亿美元,其中投在东亚的占575.22亿美元。 1995 年12月4日至6日,在联合国总部,中、俄、朝、韩4 国代表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谅解备忘录》这三个文件的正式签署,说明作为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中俄等边境地区经济一体化在多国和联合国组织的支持下,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跟踪世界经济国际化,首先要跟踪合于自己选择的东北亚。哈尔滨地处东北亚内陆中心地带,是东北亚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这是建设区域性、综合性国际城市的客观地缘有利条件。但这不是决定性的必然条件。中国有句俗语“酒好不怕巷子深。”决定性条件是哈尔滨自身的经济实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于1994年制定了《哈尔滨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框架规划》,并纳入《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之中。

在《框架规划》中,全面勾画出东北亚国际性经贸城市哈尔滨的未来形象及其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在这里,笔者以《框架规划》为线索,对有关明天的哈尔滨在东北亚战略地位的问题作一些阐述。

哈尔滨战略目标及目标模式。

“拥有现代化的工业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力强;拥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整个经济运行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区域性、开放性、经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高度文明的东北亚重重要国际经贸城市。”

从战略目标上看,其经济标准接近国际城市的要求;经济活动面向世界,具有跨国性质;城市经济运行同国际市场接轨,其活动空间具有国际性质。

从战略模式类型上看,确定的是国际区域型、开放型、综合型的城市,侧重点则是“经贸”。

实现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框架规划》经过科学论证,对哈尔滨今后3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了定量规定,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5项指标:(1)国民经济增长速度。GDP:2000年达到340亿元人民币(按1990年可比价格,下同),年均增长11.6%;2010年达到1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04%;2030 年达到6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4%。人均GDP:2000年达到5600元; 2010年达到18400元;2030年达到85700元。(2)内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00年达到21.4亿美元;2010达到86.6亿美元;2030年达到890 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30%,34.4%和7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0年达到430亿元;2010年达到1740亿元;2030年达到11700亿元。(3)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标准。 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年收入从 1993 年的2030元提高到2000年的5400元左右;2010年达到14000元左右;2030 年达到60000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2000年达到8M[2];2030年20M[2]。(4)科技进步指标。技术进步贡献率:2000 年达到 45 %;2010年达55%;2030年达到70%。(5)社会进步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前控制在7.8%;2010年4.4%;2030年1.4‰。 城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2000年达到12.73%;2010年达到16.75%;2030年达到24.82%。城市人口预期寿命:2000年达到男性71岁,女性75岁;2010 年达到男性72.5岁,女性76岁;2030年达到男性75岁,女性78.5岁。城市社会保障覆盖率:2000年达到80%左右;2010年达90%左右;2030年达到100%。城市环境主要指标:到2030年,TSP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均浓度低于0.15mg/m[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上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实现以后,哈尔滨在经济实力上,才能达到东北亚国际中心城市的水平,带动省内国内和东北亚地区快速发展。

21世纪30年代哈尔滨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

据《框架规划》设计,要通过有步骤、滚动式开发建设,把哈尔滨建设成多功能的东北亚区域内陆中心城市。在步骤上,分三个阶段滚动式发展。第一阶段(1994——2000 年)是奠定基础阶段。 第二阶段(2001——2010年)是形成框架阶段。第三阶段(2011——2030)是走向成熟阶段。

作为东北亚地区,内陆国际大城市的哈尔滨,它将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发挥多种功能。

1.东北亚重要加工制造业中心 将形成以高科技术为龙头、适用先进技术为主体的发电设备及辅机、工量具、中小型轴承、抗生素药及中成药、轻合金材料、亚麻纺织等5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汽车、发动机、民用飞机、电子、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等规模生产;选择好接续产业和21世纪的新兴产业,形成有哈尔滨特色的区域性国际加工制造业中心。

2.东北亚重要贸易中心 通过建设完备的市场体系、四通八达的商品交易网络,使哈尔滨成为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市场的战略重地,形成以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俄罗斯为主要对象的中国最大的轻工、电子、食品转口贸易中心和成接国际定单中心;成为中国大企业对东北亚各国、东北亚各国大公司对中国经贸业务的地区性总部集聚地;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3.东北亚重要金融中心 加快金融业发展步伐,形成包括银行、非银行机构、国内和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多种机构聚集地、国际资本聚散地和国际经贸业务结算中心。

4.东北亚重要交通枢纽 利用哈尔滨位居东北亚内陆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建设东北重要航空港;形成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在内的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成为欧亚大陆桥上的重要中间站和枢纽站,成为中国内地联结东北亚特别是俄罗斯的最大枢纽。

5.东北亚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形成有影响的前沿学科和科教文体系,成为东北亚地区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和集散地;成为东北亚重要学科研究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实验中心;成为东北亚各国重要文化交汇融合点。

6.东北亚重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有效利用哈尔滨具有东北亚各国语言人才优势和科技教育优势,形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劳动力培训、输出中介机构所在地和以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为主要对象的国际工程承包集聚地,形成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心。

7.东北亚重要信息中心 建立沟通东北亚地区各国现代化通讯体系,形成以信息咨询服务为先导、适应经贸发展不同层次需要的信息网络,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收集、加工、贮存、传递各种信息功能的信息灵通、传递便捷的重要信息中心之一。

此外,未来的哈尔滨,也是很有特色的国际旅游中心。自然的、人文的、文化的旅游资源都非常带有特色。例如,市区有多座绚丽多姿的俄式、欧式建筑,有蜚声中外的索菲亚教堂(道里透笼街)、东政教阿列克塞耶夫教堂(革新街)、基督教路德会教职工堂、圣母并蒙教堂(东大直街)、土耳其教堂(通江街)等。它们造型独特,蔚为壮观,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旅游者。

应当如何研究哈尔滨的战略地位。早在1984年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指出:“不能就哈尔滨论哈尔滨,或者就黑龙江的哈尔滨论哈尔滨,应从全国的经济布局来看哈尔滨”,“哈尔滨的地位、作用应从发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研究”,“哈尔滨应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城市,过去是,今后还应该是,这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所要求的。”(注:童大林:《哈尔滨的战略地位与责任》,《城镇经济研究》,1984年2期,第4页。)童大林同志13年前讲的这个见解,对我们今天探讨哈尔滨的战略地位,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哈尔滨对内是我国各省区进入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它处于欧亚大陆桥中国内地铁路网络的联结点上,是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沿边开放城市扇面轴心和支撑点。它将带动黑龙江18个边境口岸城市,特别是黑河、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走向跨国国际经济合作区;辐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发挥“龙头”“窗口”圈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贸联系的跳板和桥梁。它已经和将进一步成为参与俄罗斯远东、东西西伯利亚开发最富活力的劲旅。

把哈尔滨建设成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如同童大林所说,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所要求的,是顺乎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发展潮流的。用30几年的时间,建设跨国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虽然任务十分艰巨,但我们充满成功的信念。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指航,有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抓住机遇,依靠人民同心协力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哈尔滨再一次的辉煌。

标签:;  ;  ;  ;  ;  ;  ;  ;  ;  

论21世纪哈尔滨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