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_心理学论文

内隐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研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隐学习的研究,揭示了无意识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制,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认知理论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众多的心理科研工作者对此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使之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深化内隐学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意识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看待,而思维是在知觉、表象和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又影响着知觉、表象和记忆的进行。它是人类信息加工的最高的综合阶段,因而思维成了认知的核心。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外界输入信息在大脑中是被集中执行和处理的。近来,一种新的观点对这个看法提出挑战,认为人脑中存在着许多分离的信息处理器件以用来实现某种分析的特殊形式。这种新观点大大推进了认知科学的研究,如思维平衡机制和潜意识处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的建立;长时记忆被概括为一种主动的过程而非一种被动的储存装置等等,都提供了无意识信息处理的新证据。

内隐学习的研究是这种新观点的一个主要检验领域。内隐学习理论关于无意识学习过程的揭示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对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认知理论提出疑问,并且表明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已发现的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的和复杂的关系,而且这种内隐的、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是自发起作用的不须任何有意识的努力来概括复杂的关系。

内隐学习这个概念是由罗伯(A·S·Reber)首先提出的,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他认为:人们学习复杂任务时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外显学习。例如学习数学中的代数和几何规则即是如此,这种学习过程的特点在于它是受意识的支配和需要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外显加工;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人们能够辩别出哪些语句是符合语法的,但未必都能说出这些语法规则是什么。

内隐学习不同于外显学习,就其产生的各种条件来看,内隐学习是在偶然的,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条件下产生的,获得的知识是难以有意识地加以表述和提取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外显学习系统之外,存在着一个内隐的学习系统,

内隐学习具有与外显学习根本不同的特点,首先,内隐认知学习系统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抗干扰性,它不受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影响和干扰,当由于精神失常或神经受损时,外显认知学习系统发生紊乱时,而内隐学习系统仍能发挥正常功能。其次,内隐学习系统具有更密集的总体分布,具有较小的个体差异和总体变异。最后,内隐功能不受标准的认知能力测验和智力测验的影响。由此可见,内隐学习是平行于外显加工所产生抽象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一样,在人类认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内隐学习是指抽象的、复杂的规则关系和结构的无意识的获得过程,它涉及到更广泛的认知现象。因此,内隐的认知过程应该放在生物进化论的适应主义原则框架中加以考虑,应从个体发生、种系发生的角度加以探讨,内隐学习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人类认知的深层本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国外对于内隐学习的研究主要是以人工语法的方式进行的,其做法是在内隐学习实验的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由一套特殊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这些规则构成了指定各字母许可顺序的一种人工语法,给予被试指导语,指导语的功能在于不同意识的导向作用。在产生内隐学习的实验中,指导语是“学习并记住这些字母串”;在产生外显学习的实验中所使用的指导语则是“发现隐藏的规则,以便更好地记住这些字母串”。在测试阶段,向被试呈现一些新的字母串,让其判断哪个是符合由学习阶段刺激材料构成的规则,哪个不是。下图所示的是Reber在1975年早期研究中所用的有限状态人工语法。

图1 有限状态语法的图解

Mathews、Russ和Stanley等人也一直在探索内隐学习过程,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当内隐学习发生在下述几个复杂任务中时,检验言语知识和任务操作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复杂任务是:The Bathlet task;The Reber Grammer;The Berry and Broad bent task等。在Reber语法的研究上,他们检验了学习者用言语传达人工语法知识给另一个人的能力,使用了一种称为”Yoked techniquc”的技术,其做法的显著特点是在设计内隐学习任务以一个简单的记忆任务为匹配。在学习阶段,被试得到“记住学习表上的串”的指导语及一个正确字母串学习表。在每次测试中,一个语法串先在屏幕上出现2秒,然后在字幕上消除,屏幕上接着出现五个供选择的串,要求被试从五个选择串中找出一个由同一语法生成的正确串;外显学习任务称为编辑。被试在学习阶段得列“发现产生串的学习表,在每次测试时,屏幕上出现五个串,其中一个是正确串,一个是一处犯规;一个是二处犯规;一个是三处犯规。这个多项选择任务要求被试选出符合那套复杂规则的串。在每进行10次为一组的测试后,将进行言语报告,让被试为一个“看不见的伙伴”记录下指导语,以便让他“象你一样完成选择任务”。实验表明:被试能成功地把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百的知识传递给连接部分即“看不见的伙伴”的被试。研究者使用的字母串是从扩增的有限状态语法(见图2)形成中产生的,它是在图1Reber语法上增加了一个步骤,这样在不增加环路特点的情况下能产生更多的正确串。

图2 扩增的有限状态语法

从Reber等人与Mathews等人的不同实验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用不同的指导语来产生不同的人工语法学习条件,即记忆指导语产生的内隐学习条件,而规则发现指导语产生外显学习条件,从而导致了实验性分离。所谓实验性分离是指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两个不 同的知觉测量任务之间进行比较,如果有一个指标能够表示刺激信息是存在于意识中的,可另一个指标表示刺激信息的存在,并且与信息是否存在于意识中无关的话,那么只要证明不存在于意识中的刺激信息能够影响高水平的决策加工,无意识知觉的存在就能得到证明。Bularry认为命令被试进行记忆或寻找规则成为操作人工语法学习类型的主要方法。而Mathews,Buss和Stanly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记忆指导语和规则发现指导语所诱导的两种处理:编辑与匹配能迫使被试以导致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方式来处理刺激。他们借助检验了内隐学习的五个特征,即学习的自动性、概括性、理解性、个别语法会聚以及外显与内隐过程的相互作用。

研究内隐学习的方法很多,诸如社会认知计算机模拟等等。但一般来说,内隐学习实验是由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所构成。在学习阶段被试要面对一种复杂的学习情境,从中要获得一些知识,以便在测验阶段有效地作出反应。在测验阶段,研究者依据被试在一种特定任务上作出反应的情况对其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学习的过程作出评估,由于内隐学习实验的目的在于评估被试如何无意识地、内隐地获得丰富复杂的知识,所以这种研究最大的特点是所用的学习材料必须有足够的难度和新颖性。而且要和被试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表征没有任何关系,从而防止被试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有意识的外显策略轻而易举地获得材料中暗含的规则。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试在测验中仍然表现出对规则的了解和掌握,就可以认为是内隐地获得了这些规则,内隐学习得以实现。

3

由于内隐学习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和传统的观点相悖,所以人们对内隐学习的理论争议很大。长期以来,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人类学习需要受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调节,即使在人类条件反射这类简单的学习活动中,对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之间关系的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更不用说对抽象规则的学习了。如果说对条件反射中事件之间简单关系的抽象需要意识参与,而对复杂规则的抽象却能内隐的产生,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因而,在内隐学习研究领域中存在许多争议是理所当然的。最近,巴黎大学的佩鲁彻和珀克蒂欧(P.Perrucher & C.Pacteau)对有关内隐学习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问题的焦点聚集在人工语法学习中被试获得的知识是否具有抽象性和人工语法学习是否具有内隐性这两个根本点上。有人指出罗伯等人通过被试的自由报告来评价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意识的方法是不够严密的,因为被试在自由报告中不能报告所获得的知识并不一定就是未曾自我意识到。自由报告或自由回忆是最不敏锐的记忆测量方法,它本身就为被试提供了不作出反应而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被试口语表达能力的有限性也极大地影响了自由报告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当采用再认这一类比自由回忆更敏锐的方法,作为衡量知识可意识的标准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来。人们还指出,并非是只有被试意识到了所记住的某些字母串范例时所获得的知识是有意识的。被试在人工语法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一定完全是抽象的。在罗伯设计的实验逻辑中,“内隐性”和“抽象性”在人工语法学习中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只有承认了“内隐性”,才能推断出“抽象性”,反之亦然。据此,当其中之一受到怀疑时,另一个也就无法成立。

布鲁本特等人采用标准的人工语法学习程序,采用自由报告和“字母顺序依赖性测验”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价了分类成绩的内隐性,结果表明,被试对字母串进行分类时,很可能已经意识到了有关字母顺序的部分知识。

虽然以上观点和实验对内隐学习理论提出了质疑,但还不足以完全推翻罗伯等人的观点。当前在内隐学习研究领域还有许多争论意见和分歧,为了澄清这些争议,尚需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目前,内隐学习的实验研究方兴未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从理论上看,内隐学习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本质,特别是对于探明人们获得丰富复杂知识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由于内隐学习研究涌现了大量的新成果,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在构建认知模型时不得不以此作出重大的调整。内隐学习不仅丰富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从实际应用上看,内隐学习的研究对于许多实践领域都是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的。特别是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内隐学习效果优于外显学习,为什么我们不采用更宽松自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内隐地获得有关知识呢?目前,内隐学习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已经在广告宣传、社会交往、经济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

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如:为什么有意识的外显加工的效果劣于内隐加工?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存在着什么关系?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内隐学习的效果优于外显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外显学习在获得复杂知识的过程中就不重要了,实际上几乎任何复杂知识都是在外显和内隐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有意识的、外显的认知系统和无意识的、内隐的认知系统之间有着协调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内隐学习未来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在哪些条件下内隐学习显现其功能,及其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和转化机制。

标签:;  ;  

内隐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