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畅
长沙县中医院内科 410148
【摘 要】目的:分析及探索在动脉硬化症患者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科室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患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12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包含60例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包含6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干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行为期2~4年的随访观察,观察及比较两组的动脉硬化症发病情况。结果: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发病,发病率为5.00%;参考组患者中共有20例患者发病,发病率为33.33%。与参考组相比,治疗组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病率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硬化症患者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字】动脉硬化症;中医;治未病;生活方式;调节
动脉硬化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病机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机体的血液黏度上升,使外周阻力增加,心输血量下降,从而导致细胞聚集,阻碍血液运输而引发血栓,出现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1]。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动脉硬化症患者的发病例数亦在不断增加,对广大患者的身体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获得了广发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该理论能够有效预防及控制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发生及病情进展[2]。本研究选取本科室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患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6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干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科室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患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12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入选标准:(1)均符合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相关临床检查明确诊断;(2)年龄≥18岁;(3)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4)经我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标准:(1)合并其它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及病史的患者;(2)合并严重全身疾病者;(3)不配合本研究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包含6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最低年龄19岁,最高年龄71岁,平均年龄(46.19±11.53)岁。治疗组包含6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最低年龄21岁,最高年龄72岁,平均年龄(46.62±12.1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存在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参考组60例患者确诊后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且未进行其他任何干预。治疗组60例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未病方法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情绪干预:中医医学认为,情绪会对机体的肝脏功能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病情进展,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状态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患者的气血通畅,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抵御疾病的入侵。(2)坚持运动锻炼: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能够促进机体的气血通畅,使患者的关节更加灵敏,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体质及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入侵,但应注意运动应保持适时适量,以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增加运动量,不可运动过量。(3)中药干预:按照患者的病情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中药或方剂治疗[3~4],以对患者的脾胃进行有效的调理。针对纳呆且食欲欠佳者,在接受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可加鸡内金、焦三仙等药,并辅以保和丸、健胃消食片配合治疗;针对气虚血行不畅、气血不足者,可加归脾汤、八珍汤剂益气汤等药,酌情配以丹参、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理气药物;针对肾阳虚损者应加以补肾活血法治疗,给予金匮肾气丸、右归饮、左归饮等药,酌情配以川芎、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4)生活方式干预: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合理饮食,且给予相应的药膳进食,以使患者的机体保持营养和调、气机通畅、血脉流畅、正气充足。同时叮嘱患者注意保持饮食的规律,禁止暴饮暴食与摄入不足。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行为期2~4年的随访观察,观察及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生情况,通过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及检测血脂等方法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详细收集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在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记录及分析,研究中的计数资料经x2检验法分析,研究中的计量资料经t检验法对分析,(P<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发病,发病率为5.00%;参考组患者中共有20例患者发病,发病率为33.33%。与参考组相比,治疗组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病率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下表可见:
表1 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发生概率对比[n(%)]
3 讨论
动脉硬化症是临床常见的脑部疾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暴饮暴食情况也屡见不鲜。近年来,伴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及体重超标的人群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规律性逐渐降低,从而明显增大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中又以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较为常见。如果没有对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患者的病情进展,往往还易并发脑梗塞、心肌梗塞、脑出血等疾病。因此,如何对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工作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中医学认为,动脉硬化症属于“眩晕”、“心痛”、“健忘”、“厥心痛”、“胸痹”、“耳聋耳鸣”、“虚损”等范畴,从其发病机制可见,血液维持着机体脏腑功能,气血通畅、内外调和、骨髓坚固、腠理以密,则机体健康[5~6]。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是指在疾病还未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共包括预防、治疗等两方面。刘宁飞[7]学者研究报道表明,中医治未病理论能够有效减少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干预后的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发病率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动脉硬化症患者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咸川,李佳.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与动脉硬化指数关系浅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5):214-216.
[2]高尚梅.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动脉硬化症38例[J].河南中医,2014,34(9):1690-1691.
[3]李润生.中医证型与动脉硬化指数在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中的研究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1-2.
[4]张玉镇.崔公让教授中医辨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3):287-288.
[5]闫颖,尚忠明,王明杰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广西中医药,2012,35(2):1-3.
[6]冯广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中医症候学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1):146-147.
[7]刘宁飞.基于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8):143-144.
论文作者:朱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患者论文; 硬化症论文; 动脉论文; 脑血管论文; 中医论文; 机体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