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股份制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股份制论文,重大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以来,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公有制企业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实践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作出回答。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需要,又是降低改革成本,保证改革成功的需要。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股份制的性质和发展前景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股份制是私有制,其理由是能把资产量化给个人;也有人认为股份制是公有制,其理由是能把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把生产资料的私人直接占有转为股民们间接占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这段话表明股份制本身既不姓公也不姓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最科学的界定是把股份制作为一种介乎于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独立的所有制形式。
1.从哲学的观点看,中介论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事物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分为二,非此即彼,恰恰在多数情况下是一分为三、一分为四……。漫长的人类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只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股份制就是既不同于公有制又不同于私有制的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股份制与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本质区别在于资产占有的均匀程度上。目前公有制可分为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在集体所有制中,这个集体范围内的每一个公民对集体资产都均等地占有一份。在国家所有制中,这个国家范围内的每一个公民对国有资产都均等地占有一份。表现为绝对的均等。在典型的私有制企业中,一个人占有全部资产,表现为绝对的不均等。而在股份制企业中,人们对资产的占有既不是绝对的均等,又不是绝对的不均等。
2.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股份制是私有制向公有制的一种过渡形式。它高于私有制,低于公有制。股份制产生于十七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股份制的大发展始于19世纪后半期,它首先在银行、交通运输和一些公共事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英国和美国大规模的运河和铁路建设都是依靠组建股份公司筹集大量资金完成的。20世纪初,公司已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采掘业、运输业、公用事业和银行、保险业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股份制几乎扩展到一切经济领域。股份制为什么没有产生和发展于原始公有制向奴隶私有制转变的时期,说明它不是向私有制转变的形式。股份制为什么没有产生于私有制的奴隶和封建社会,而偏偏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才出弱述现?是因为奴隶和封建社会还不具备向公有制过渡的条件。股份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性,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股权高度分散化的所谓“公众公司”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所谓“经理革命”表现得更加清楚。它使股份制越来越逼近公有制。当今资本主义世界还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公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繁衍,尽管他们的资本总量还可能不断增加,但股权比例分散化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美国的杜邦公司,1802年成立时独资3万美元,到了1983年资产超过244亿美元,虽然杜邦家族仍占有20%的股份,但已经分散到近300户子孙手中。有人把股份制混同于私有制,是没有看到它的进步性。
3.从数量经济学的角度看,股份制是私有制逐步转向公有制的一种量变。股份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企业在资产占有的数量关系上可以借助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说明。如图:
OP表示企业中某部分成员占企业成员总数的百分比;OL表示企业某部分股份占企业总资产的百分比。OY为45°线即绝对平均曲线,表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所占有的资产都是相等的,即集体所有制曲线;OPY线为绝对不平均曲线,表示企业中一个成员占有全部资产而其他人员的资产为零,即典型的私有制企业。α为洛伦茨曲线,即实际资产分布线,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企业中一定比例的成员实际占有资产的比例。它界于绝对平均曲线和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即股份制企业。洛伦茨曲线离OY线越近,表示它越接近于集体所有制。如果离opy线越近,表示它越接近私有制企业。如果把实际资产分布线α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用A来表示,把实际资产分布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用B来表示,则基尼系数为A/(A+B)。当B=0时,基尼系数等于1,资产占有绝对不平均,即典型的私有制。当A越接近于0,则基尼系数越小,企业越接近于集体所有制;当A=0时,基尼系数等于0,资产占有绝对平均,即实现了集体所有制。同样,对于一个国家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我们可以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测定出它距离国家所有制的程度。当然股份制企业中也可能发生局部质变,即局部达到了公有制的平均程度。在国家或集体参股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局部质变的问题。从统计学的角度讲,把这部分经济计算到公有制中也是合乎道理的。
4.从科学性和适用性的角度看,股份制具有相当长远的生命力。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现代企业”显然是个动态发展的历史性概念。那么这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有多长,应当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股份制出资人占有的是股票,是虚拟资本,而实物形态的资产却归出资人共同占有,出资人的资本只能转让,而不能退回,更不能将实物资产拿走。这就从物质上保证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又使每一个出资人的资本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份额及所应得到的利润得到明晰,能够有效地调动出资人的积极性。简而言之,股份制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既明确了出资人的份额,又不允许出资人随意抽走;既满足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又防止了传统公有制中的大锅饭。传统公有制的好处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弱点是资产每人都均等的占有一份,这一份在哪里?数额是多少?谁都说不清楚,这就很难激起人们对公有资产的关切和生产积极性。个体组成整体,个体空虚,整体集中也没有多少油水可揩。进入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所有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受到严重挫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带有共性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没有找到适合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形式。今天,这些国家又不得不进行改革,各国改革的方法不同,但改革的成效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尽快补好股份制这一课。股份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较发达又不甚发达这样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时期。可以预言,只要生产力的发达程度还达不到按需分配的要求,只要劳动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享受,只要优生学还没有充分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能力还存在着明显差异,股份制就有存在的必要。这里谈到人的能力差别。笔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初的差别是由人的能力差别造成的。只是私有制产生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才受到经济实力和人的能力的多重影响。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终要靠人类素质的普遍提高,靠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消失。所以,股份制将伴随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的整个人类历史阶段。在我国它不仅仅要伴随我们走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将伴随我们渡过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如果一代人按25年计算,社会主义将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任何人为的急于变革生产关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可见股
份制发展前景之广阔,生命力之久远。有人急于把股份制向公有制身上拉,实际上是仍然没有摆脱“越公越革命”左的思想束缚。
二、关于当前在我国对公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改不改、能不能改好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性:
1.有利于广辟融资渠道,发展规模经济。如前所述,股份制企业最初是为了解决个别资本难以满足某种行业最低资本限额需要的矛盾而产生的。今天我们对公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仍然具有这个作用。目前企业面临较普遍的困难是资金缺乏。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国有企业要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共计需要4万亿元资金。这些钱到哪里去找?国家财政不可能拿出这一大笔钱来。银行这些年来吸收的存款早已贷给了企业,也没有力量支付这么多资金。如果硬要国家和银行支付这笔钱只能靠多发票子,这样又势必造成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目前资金最大的潜力在老百姓。据测算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4万亿元,手持现金和有价证券约计1.6万亿元,共计6万亿元。根据企业改制的情况看,也确实如此。1997年莱芜钢铁厂股票在上海上市,以每股6.73元溢价发行,一次回笼社会资金5.4亿元,上市期间全国锁定资金800多亿元。
2.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解决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问题。我们原有的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理论上说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实际上多数职工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相当一部份企业经营者责任心不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破产,有的资本家会跳楼自杀。我们的企业破产不要说跳楼,就是哭鼻子的也不多见。更有一些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前段改制中,凡是按股份制要求规范化运作的企业,职工的积极性都大为增强。不少企业,以前产品和设备被盗无人过问,实行股份合作制后,谁偷拿厂里一把螺丝刀,甚至几颗螺钉马上就有人检举。今后国有企业要普遍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3.有助于从整体上理顺经济关系。当前国有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70%。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是靠固定的存款利率把职工的资金吸收到银行,然后以较高的固定利率贷给企业。以威海市为例,1996年底全市居民储蓄余额达160亿元,而镇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原值减去折旧)仅为122亿元。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企业资产与其说是国家和集体的,不如说是银行的,与其说是银行的,不如说是职工和老百姓的。固然这种间接的投资方式今后仍然十分必要,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却使经济关系发生了严重扭曲。一方面职工现象上是从银行,实质上是从业拿走了不带任何风险的固定利息;另一方面由于职工与企业没有直接的产权关系,对企业经营缺乏责任心,致使企业经济效益差,债务负担重,银行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说我国城乡居民在银行高达4.4万亿元的存款好比关在笼子里的老虎,随时可能冲出来,变成消费资金,酿成金融危机。实行股份制改造,将促使职工把部分银行存款转换成企业股金,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而且可以使银行的贷款资金得到回笼,降低金融风险,从根本上理顺银行、企业、职工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关于如何看待“并非一股就灵”的问题。
这里关系到如何全方位估价股份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机制仅仅是其中之一。其他诸如产品档次、企业规模、与竞争对手力量对比、员工素质、地理位置等任何一项因素有问题都可导致企业的失败:
1.产品档次。任何产品都有寿命周期。世上没有万寿无疆的产品。产品的寿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假如一个企业的产品已经进入了衰退期,此前又没有找到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靠现开发显然难以奏效。
2.企业规模。任何企业都需要适度经济规模,没有适度经济规模就没有高效益,就没有竞争力。钢铁工业,世界公认的合理经济规模是600万吨,400万吨是最小经济规模。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年产3000万吨,我国钢铁生产企业1598个,平均每个企业年产钢仅5.9万吨,带来的问题是能耗高、质量差,吨钢综合耗能比美国高一倍,比日本高1.5倍。这当中产量不及平均数的小企业就更可想而知了。汽车工业本属寡占竞争性产业。我国300家汽车厂,年产汽车总计150万辆,相当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年产量的1/4。有个城市八家汽车厂,其中有6家年产汽车不过500辆。实际上办一个象样的轿车厂,最低不能少于百八十亿资金。显然,这么大的投资不要说在一个县搞股份制解决不了,就是一个地区的资金都拿出来也无济于事。
3.竞争对手强弱。市场经济条件下,说谁的竞争力强弱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近年来市场竞争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参与国际竞争不用出国了,外商就在家门口。到目前为止,国际上500家大跨国公司已有230家打进中国市场。同时市场经济还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如同打仗攻山头,假如对方已经抢占了山头,控制了制高点,我们再从山下向上攻,没有几倍的兵力拿不下来。何况我们多数企业没有那么大的实力。
此外,领导班子、员工素质、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转换机制,明晰产权是搞好企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对股份制应说两句话:第一句是“并非一股就灵,不股也是不灵”。第二句是“坚定不移,因企制宜”。坚定不移是指对股份制的态度问题,是就大局而言。因为体制僵化、活力不足是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共性的矛盾,抓住了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所以要因企制宜,是因为有些企业本来就死成定局,属兼并或破产之列,搞股份制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只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第一,浪费了资金;第二,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第三败坏了股份制的声誉。实践中到底哪些企业该搞,哪些企业不能搞,职工心中最有数。因此搞股份制改革引导是必要的,但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坚持职工自愿原则,不搞一刀切。
四、关于个人对股份制企业的关切度问题。
关切度是个相对概念,是指一个人用于某一事物的精力占其整个精力的比重。人们对股份制企业的关切度,归根结蒂取决于个人从企业中取得的收益在个人经济来源中所占比重。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个人对企业仅有产权关系,假如某人的资产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投入甲企业,为资产甲,资产回报率为回报率甲,一部分投入乙企业,为资产乙,资产回报率为回报率乙,那么该人对甲企业的关切度甲=(资产甲×回报率甲)/(资产甲×回报率甲+资产乙×回报率乙)。如果资产回报率甲和乙相当,则上式可简化为,关切度甲=资产甲/个人总资产,这时关切度甲只取决于资产甲在其个人总资产中占的比重。一般情况下,某企业资产回报率越高,个人在该企业的股份占个人总资产的比重越大,个人对该企业的关切度也越高。第二种是与企业仅有劳动关系,个人对企业的关切度则主要取决于按劳所得在个人经济来源中所占比重。第三种是与企业既有产权关系又有劳动关系,那么个人对企业的关切度则取决于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之和在个人经济来源中所占比重。上述三种情况,涉及到了三个变量:资产回报率、劳动分配额和个人企业股份占个人总资产比重。资产回报率和劳动分配额既与企业整体效益有关,又与二者之间的比例搭配有关,资产回报率安排过高,势必压低劳动分配,劳动分配安排过高势必降低资产回报率。因此,要使所有与企业有关人员的关切度之和最大化,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讲,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合理确定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的比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性应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从纵向的角度看,在目前资金短缺、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资金回报率会适当高一些,劳动分配额会适当低一些。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短缺的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变,资金回报率将逐步降低,劳动分配额将逐步增高。从横向的角度看,无论何时,就一个地区范围内,同类素质从事同类工作的劳动者其劳动所得应大体相当。只有这样人们的思想才能够平衡。人心才能凝聚起来。二是尽可能提高个人股份在个人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这是增强个人对企业关切度最为有效的途径。一般来说个人股份在其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他就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企业中来。有人对实行股份制较早的诸城市进行调查,发现有些职工当年投入企业的股金,经过这几年的运转,已经得到了几倍的回报,职工的关切度开始下降。所以现在他们又鼓励职工增资扩股。
五、关于如何看待“职工和经营者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首先要看到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领袖只是在代表了人民群众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中,我们也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具体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股权认购要贯彻公开、民主的原则。有的地方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鼓励经营者持大股。事实上,在经营状况好的企业,职工一般不同意经营者持大股,而在亏损企业职工不愿意入股,要求经营者带头入股。这实际上是职工和经营者在责任、风险和利益关系上的平衡。在大家争相购股的情况下,职工和原有企业负责人在认购数量上应一视同仁。如果硬性规定原企业负责人多购,甚至达到控股的地步,弊多利少。从眼前看,人为地增加了管理者和职工之间的隔阂。从长远看,企业经营好了,经营者和一般职工的收入分配相差悬殊,将进一步激化劳资矛盾;如果经营失利,经营者入股时相当一部分资金是从银行贷来的,将无力还贷,势必形成新的不良资产,这与实行承包责任制负盈不负亏没什么两样。在认购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无论是对经营者还是职工更要坚持自愿,能卖多少卖多少。二是非国家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董事会必须由股东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不能由上级委任。因此预先规定原厂级干部入股应是职工的多少倍,显然是本末倒置、一厢情愿的事情。只要他个人不控股就不一定被选上。
六、关于如何处理国家集体与企业的关系问题。
推行股份制说到底是改革所有制,它意味着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改革中我们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具体有两点要把握好:一是留给地市级以下所属企业的股份,基数和比例要统一。在地市级以下很少有靠国家大量投资而扶植起来的大型企业,大部分是靠国家拨一点、银行贷一点或全部靠银行贷款经营发展起来的。他们平时奋发努力,遵规守纪、精打细算,靠血汗积下了一大块家底,净资产数额大,要买下来职工需掏很多钱,平时又没有分多少钱,如果出售净资产有一算一,与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相比,他们感到明显吃了亏。这是当前地市级以下所属企业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把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公正。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历史的分析,80年代以前地市级以下国有企业的资产主要靠国家无偿拨款,利润全额上缴;80年代以后几乎全部变成从银行贷款,一方面,既要还本付息,另一方面,贷款的获得和利率的确定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政府行为,并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法则办事。鉴此,留给企业的股份只能以企业为社会新创造的财富总量为基本依据,从中抽出一定比例。大致上,企业为社会新创造的财富总量=企业净资产+上缴利税+贷款利息支出-无偿拨款。例如:某企业,现有净资产400万元,国家拨款350万元,历年上缴利税250万元,贷款利息支出300万元,那么该企业为社会新创造的财富总量=400万元+250万元+300万元-350万元=600万元。在低工资的条件下,新创造的财富总量中既包含着资金增值的成分,又包含着企业员工的劳动创造。这两部分各占多少比例很难量化。这里的关键是一个地区的同类行业要统一比例,做到相对公平。假如再从为社会新创造的财富中拿出30%作为劳动分配,那么该企业可从净资产中拿出600万元×30%=180万元,无偿分配给企业员工作股份。其余220万元净资产则需有偿出售。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好企业职工购买股权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以往经营者和职工劳动奉献的一种回报。留给企业的股份可以根据以往企业员工的贡献量化到人。量化时,既要考虑到经营者又要考虑到职工,经营者的份额可适当高于普通职工。二是落实好企业的债权债务,不允许借改制之机逃债。
七、关于企业改制的组织领导问题。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必须亲自动手。地市级以下企业改制大量的是把原有公有资产的全部或大部分卖给了包括厂长经理在内的自然人,在这种情况下,厂长、经理不能扮演双重角色,既当卖者又当买者。卖方只能是公有资产的法定代理人,即政府主管部门。改革的方案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来拿。不能怕麻烦,图清闲,把责任推给企业,袖手旁观。其次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选准突破点。公有制企业有好有差。好的企业人们争着投资,一般的企业搞起来就有一定难度。面对这一现实,我们首先应把那些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抓上去。这样就有资金用来改造和改组那些一般的和较差的企业。有的领导舍不得先改好企业,对此有的专家把它比作不允许“靓女先嫁”,其结果很可能是所有的女儿都嫁不出去。因为只准先嫁“丑女”,然后才能嫁“靓女”,那么“丑女”不经“整容”难以嫁出去,就是“靓女”也会熬到人老珠黄,嫁不出去。这样势必把所有的公有制企业都拖垮。每一位明智的领导都应“忍痛割爱”,实施正确的抉择。同时,企业改革必将对上层建筑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所有党政机关都面临着新的一轮改革问题。多少年来,我们喊着机构改革,不少时候改来改去又回到老路上去。什么原因?就是有适宜官僚机构生存的土壤。这次是从经济基础改起,可谓釜底抽薪,上层建筑不改不行了。大势所趋,挡是挡不住的。一切党政机关唯一的选择就是顺应朝流,在新的经济关系上建立新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