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初期的邮资改革及其加盖改值邮票研究论文

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初期的邮资改革及其加盖改值邮票研究

李亚静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北京 100005)

摘 要: 清代国家邮政改变了海关试办邮政时期以关平银作为邮资计费单位的做法,而采用银元(洋银)邮资。海关邮政发行的小龙和万寿邮票,以及应对急需的海关红色印花票劵,需要加盖“暂作洋银××”才能发行使用。从银两制到银元制,反映出近代新式邮政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便利公众的服务意识。

关键词: 银两;银元;邮资计费单位;邮资改革;小龙;万寿;红印花;加盖改值【作者简介】 李亚静(1973—),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和社会教育工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等国公使在《天津条约》庇护下可以在中国境内自由来往、收发信件。1866年(同治五年),收寄外国使臣文件事务由海关总税务司署兼办。英国人赫德(Sir Robert Hart)担任总税务司。海关总税务司署内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这是海关试办邮政之始。1878年,受赫德委任,德璀琳(德国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在天津、北京、烟台、牛庄(今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我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票应运而生。

海关邮政自1879年起,即谋求在5个通商口岸之外的发展,1880年1月起正式命名为海关邮政局。继大龙邮票发行之后,海关试办邮政于国家邮政成立之前发行了小龙邮票和慈禧寿辰纪念邮票(俗称万寿邮票)。

他常说,别人没开展过的工作,我们开展了叫创新,现在开展了也叫创新,叫食品安全监管创新。他在创新过程中不断探索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如“食品安全食品桌面模拟应急演练”,在实践中努力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所遇到的新问题。2014年以来,他连续两年自编自导数十人参加的食品安全事故模拟应急实地演练,以学校、医院、饭店为模拟对象,有解说、有录像,真实性极强,既教会了群众,又提高了监管人员的实际能力,解决了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时程序上的错误,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批准开办国家邮政,将海关邮政局改为大清邮政官局,总税务司赫德同时兼任总邮政司,收费标准也同时从海关关平银改为银元。鉴于新邮票印制周期较长,总税务司署接受建议,将之前发行的邮票进行加盖改值暂用。这样,海关邮政发行的小龙和万寿邮票,需要加盖“暂作洋银××”才能使用。库存的小龙和万寿邮票组织加盖改值之后,又将海关拟在内部使用的红色印花票劵加盖为暂作邮票。

1 清代国家邮政的邮资计费改革——海关时期邮资计费方式存在弊端,寻找一种新的计费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

清代国家邮政改变了海关试办邮政时期以关平银作为邮资计费单位的做法,而采用银元(洋银)邮资。从银两制到银元制,反映出近代新式邮政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便利公众的服务意识。

1.1 海关试办邮政时期是怎样计算邮资的

清朝的货币制度采用银两、制钱并用,数额较大时用银,数额较小时则用钱。银两在使用中有实银与虚银之分。实银称为元宝银,有实物;虚银则是以行政规定、民间信誉担保约定的计算或计账单位,并无实物。五口通商后,海关进出口课税的标准银海关银(即关平银)就属于此类。

1.运用问题情境教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情境中去探究并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教师唱主角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

1878年5月1日,天津海关发布邮政通告,规定以关平银为计费单位,硬币以铜铸的制钱为主,单位为“文”。在资费计算上,国内平信根据所在地不同设定邮资,如北京至天津收银3分,而北京、天津两地与上海、烟台等地相互邮寄,则收银5分。报纸等印刷品,不论远近,每件收银1分。大龙和小龙邮票上标示的“壹分银”“叁分银”和“伍分银”,即以关平银计值,其英文为Candarin,意谓一两白银的一百分之一。按照清代币制,当时大龙邮票一分银,应付制钱16文。

随着邮路扩展和邮件种类增加,海关于1878年11月1日公布了新的国内邮资表,按运输方式不同收取不同的邮资。同时第一次公布了国际邮资表,并于11月15日实行。第一类是水路运输或陆路运输但两地相距不超过200英里(321.9千米)的,每件半英两以下的信函收关平银3分(即制钱48文);第二类是水陆联运或陆路运输两地相距200英里(321.9千米)以上的,每件重半英两以下的信函收关平银5分(即制钱80文)。这个分类由于比较复杂,所以在次年公布冬令邮路邮资时又作了调整。国内平信每件重半英两以下的,一律收关平银3分,其他邮资也都一一作了规定。以后,邮资虽有调整,但都以此为基础。

在实际生产作业中,也发生过由于人为因素或者设备故障导致集卡旋锁开闭不到位,造成桥吊在起吊集装箱时发生连箱带车一起起吊的安全事故,造成财产损失。

大清邮政官局原定从189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银元邮资,但实际上,从1896年冬季陆路邮班开始,新邮资已提前执行。除了新闻纸为原规定的一半外,信函和印刷品的邮资均与开办邮政章程相同。海关邮政时期的平信3分银(合制钱48文)调整为银元4分(合制钱28文),邮政资费相对下调。

邮票上的“分”和“钱”,都是指的本国银两(又称纹银)币制。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大小龙都没有“钱”为单位的邮票,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发行的慈禧寿辰纪念邮票有拾贰分和贰钱肆分,邮票上才出现了“钱”的单位。

海关试办邮政采用关平银为邮资计费单位,表明邮政的官方身份,同时方便海关内部的结算与记账。

1.2 海关邮政时期以银两作单位计费邮资的弊端

我国自古以来,上下通行的银货都以重量计算,其形状小者称为“锞子”,较大者则呈元宝式,由25克至2500克不等。最小者为碎银,须以戥秤稳重,出入极为不便。清代全国银两制度未统一,各地银两的成色不同,使用过程中要经过复杂的折算,给流通造成极大的不便。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 “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齐齐哈尔大学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所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留学生、成教生教育的省属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在推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在高等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

制钱是民间广泛使用的货币,分为官铸和私铸两种,成色与重量亦与各朝各代不同,极为复杂。面额从最小的“折二”到最大的“当千文”,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其与银两的比价,1646年(顺治三年)朝廷规定制钱1000文换银1两。但实际上,银钱比价随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波动。清代制钱以“文”为单位,千文为一串(贯),由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和各省所设的铸局铸造。清代流通的制钱其成色、重量也有差别,所以实际上也没有统一的制钱标准。

定义 4[9] Hom-Jordan李代数(L,[·,·]L,α,δ)的表示为向量空间V上关于pl(V)的线性映射

1 8 9 2年,时任海关造册处税务司的葛显礼(H.C.J.Kopsch)提出“赞成一张银洋计算的资费表。自从广州铸造银元,硬铺币也是丰富的,在缺少银两的硬铺币的情况下,海关银两的资费表在使用时是很不方便的”,这就从有无铺币的技术层面提出了问题。

1.3 将新的邮票上邮资的计费由银两改为银元势在必行

与银两、制钱不同,银元本是外来之物,外国银元(俗称洋钱、洋银或番银)是随着中西贸易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最初流行于沿海省份,之后逐渐深入内地。鸦片战争后,洋银在中国流通日渐广泛。在华流通的洋银来自不同国家,但在19世纪中叶以前,西班牙银元占主要地位,而后墨西哥银元取而代之,逐渐成为晚清各都市中的标准货币。

洋银与银两不同,它是按照枚数计算,与重量和成分含量相关性不大,在使用上较为便利,因此洋银的广泛流通势在必然。

我国最早的银元局于1887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立。1890年采用进口铸币机,成功机铸五种蟠龙图案的银元,后世称之为“龙洋”。此后,我国在当时的湖北、吉林以及南方等省开始铸币。此时也正是清朝邮政官局设立期间,清政府也想在币制方面有所改革。自行铸币虽然未能取代洋银,但是实质上对于洋银造成的冲击显而易见,而用银元制代替银两制的趋势也开始形成。

虽然大清邮政官局早在1897年起就按银元计收邮资及办理汇兑业务,但在帐目报告、统计表及官方文书上,仍处处沿用银两。例如,1904年3月15日赫德致外务部申呈中记载:“光绪二十九年分局中收发信函之数,约四千三百万件……而收资费约三十五万两,共支经费约六十七万两……明年约需经费一百零九万两,以入款三十五万计之,不敷约七十四万两之谱。”另一方面,邮政的收入虽为银元,而开支包括邮政人员的薪俸,仍按银两核发。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是政府在当时根本没有正式废两改元,邮局自己用洋银收费只是独行其是而已,是一种权宜变通的方法。

1.4 邮资由银两制改为银元制的可行性

如前所述,清代国家邮政获准开办之时,即已确定以银元作为邮资计费单位,规定邮政局须制造信票,发行银元面值邮票也就势所必然。但实际上,由于邮政总办一职在几个月中缺位,筹印新邮票的工作在1896年8月以后才启动。主事者的这种延宕,引起了邮票供应的一系列问题。

到了19世纪末,清政府已有改革币制的打算并且不少地方官府采取了行动,而民间特别是正在兴起的新式工商业也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

1896年,洋银已大量入侵国内,商民乐用,僭据流通货币的地位。清代国家邮政在设立之时即明确以银元为计费单位。而清廷颁布《币制则例》,正式采用银本位制,则是在国家邮政实行银元邮资计费单位已经15年以后的1910年。银本位制的“大清银币”,以元为货币单位,每元为库平七钱二分。

1.5 银元邮资计费单位的确定

清代国家邮政发行的各版加盖改值邮票(小龙、万寿、红印花加盖)以洋银(银元)为面值,是一个划时代的举措。用邮时既可以用银元、铜元,也可用银两、制钱按比率折算。洋银壹元的重量通常是七钱二分,而不等于纹银一两,所以光绪二十二年奉准开办的国家邮政,邮资改按洋银计收,在实际上是降低邮资,让利于民。

1896年3月20日总理衙门《议办邮政折》所附“开办邮政章程”中规定了邮资标准。如明信片每张应收洋银二分,封口信每件计重12.5克、25克、50克以下应收洋银二分、四分、八分,余以此类推,新闻纸应收洋银一分。新的国家邮政的第一份邮资表明确是以洋银(银元)作为计费单位,但在所列货币单位名称曾有过一番讨论,最后以中文名称“元”和“分”对应银元邮资的货币英文名称“dollar”和“cent”,没有采纳“cent”的其他中文名称“仙”和“先时”。由此可见,“分”和“角”的使用更为广泛和普及,更易为公众接受。清代国家邮政正式发行的银元面值邮票——蟠龙邮票,使用的就是“圆”“角”“分”。

据《中国邮资》记载,“邮件资费自1897年起由银两改以银元核算。足色通用之银元一元,可购邮票百分,成色较低或不通行之银元、银辅币、铜元、制钱等,须照足色通行之银元补水,随时由主管邮政司核准之”。

那是2010年,琼台师范学院招聘教师,刘某的妻子参加应聘。刘某便找到了程立生,程立生很痛快地答应了。事成之后,刘某在海口一酒店门口送给程立生用信封包装的现金2万元。

海关总税务局署1866年年底开始“京沪之间经镇江的邮件服务”,次年3月4日发布邮务通告(Mail Notice),其收取的资费即以银两为单位。

《大清邮政章程》中第四章“发售邮票”之第九条有明文规定:“邮政局发售邮票之价值,系按洋元计算。每洋一元,折合制钱一千枚。散碎银两,及银钱各票,邮政局一概不收。”这其中原因复杂,首先,所谓纹银成色不一;其次,各地铸制的银块或元宝,重量不一,折算烦难。因此,大清邮政官局开办伊始就统一制定邮费概按洋银计算。初期实施起来,因民间不习惯而纠纷不断。

清末币制紊乱,朝野有识之士都急切思考改革之计,但中国境域辽阔,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已经通行洋元,而内地交通闭塞之地还是沿用制钱及纹银,所以币制革新的方案莫衷一是,最终也未施行。尽管在法定体制上仍用纹银为准,但当时邮局自作主张,改用洋银为收取邮费的单位,而且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初版《大清邮政章程》中,明文规定“邮政局一概不收散碎银两及银钱各票”。

大清邮政官局成立之初,邮资按洋银计算,邮票面值加盖“暂作洋银”以及“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的诞生,都是邮政自身的权宜措施,以应实际需要,并非配合所谓的“币制改革”,而是在朝野研议改革币制声中,提前付诸实施,但又不是全面实施。

2 邮资改革的进行——适应邮政业务需要而发行的三种加盖改值邮票

清代国家邮政开始启动运作之后,就决定印制适应当时邮政业务需要的银元面值新邮票。1896年年底各地邮政官局即将正式营业,而新邮票的印制仍未完成。主管部门决定,采取在小龙、万寿邮票以及江海关库存的红印花票上面分别加盖银元面值和暂作邮票字样,暂时替代使用,并于1897年初陆续发售。

2.1 银元邮资邮票的设计与筹划

海关内部对于是否要实行银元邮资,也曾有过讨论。根据现有资料,较早提出这一设想的是时任浙海关税务司葛显礼。1886年1月12日,葛显礼在给赫德的报告中,陈述了使用银元作为邮资计费单位的理由:“发售邮票和汇票应当用银元,这是因为电报局是以银元计算电报费的,从新加坡到日本的零售交易都用银元,各国在中国设立的邮政局也用银元。……为了把原来的银两邮票使用完免得浪费起见,只要把原来邮票的一‘分’当作一元的百分之一就可以了,正像日本的一圆的百分之一叫做‘钱’一样。另外还要在原有1分、3分、5分邮票之外增加种类并提高票面价值。”采用银元邮资,一是适应商业交易的需求,二是与外国邮局及其他通讯机构的收费方式接轨。

1896年8月15日,海关造册处的德籍职员、万寿邮票设计者费拉尔(R.A.de Villard)拟就了《大清邮政邮票和明信片呈海关总税务司备忘录》。在这份文件中,费拉尔回顾了海关试办邮政时期邮票印制、发行的情况,提出了银元面值邮票、明信片、邮简、欠资邮票的设计图稿及印制的设想:“有必要按新的邮费要求发行一套新邮票,或者像一些发行过邮票的国家那样,在邮票上加盖改值。”

对于加盖改值邮票,邮政的主管领导都持否定态度。1896年9月7日,葛显礼在致赫德的呈文中谈到:“现存的邮票可以加字改值,但是和中国这样一个民族打交道,让邮政工作一开始就用一种不能长久使用的邮票,似乎不理想。”葛显礼坚持在日本订印新邮票——日本版蟠龙邮票,预计1897年元月1日前能够交付使用。

在日本订印银元面值新邮票的工作,从1896年10月开始,到1897年4月才告一段落,历时半年,反映出邮政主管部门、实际操作者准备不足、缺乏经验。订印工作的复杂局面,是造成日本版蟠龙邮票不能及时发行的重要原因。大清邮政官局在开业之初即陷于邮票供应不足的尴尬局面中,为了救急不得不临时发行加盖改值邮票。

邮票加盖,或改变面值,或改变铭记,或改变票种,当新邮政创办时,邮政主管部门因适用的新邮票赶印不及,发行加盖改值邮票以应急需的情况,在世界各国邮政史上并不鲜见。

2.2 小龙加盖改值邮票

图1 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

小龙加盖改值邮票根据加盖字模的差别,分为加盖小字改值邮票和加盖大字(短距)改值邮票(图1)两套,每套各3枚。所谓“小字”和“大字”,是指加盖面值的阿拉伯数字字号有大小之分,使用的字体也有不同,小字为白正体,大字为粗等线体(1分仍为白正体)。除此之外,其他中、英文字字体、字号的基本式样均无差别。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March-Like算法不仅能够覆盖March C+算法能够覆盖的故障类型,还能够检测到March C+算法不能覆盖到的写破坏耦合故障、读破坏耦合故障和写干扰故障,整体上提高了算法的故障覆盖率。

小龙加盖小字改值邮票是清代国家邮政初期的首批加盖改值邮票之一。小龙加盖改值邮票,是指在小龙绿1分银、小龙紫3分银、小龙黄5分银的邮票上,分别加盖黑字“暂作洋银壹分”“暂作洋银贰分”“暂作洋银伍分”。此套票中的“银”字和阿拉伯数字的间距约为2.5毫米,版模高度约17毫米。

小龙加盖大字改值邮票发行的原因有两种说法:其一,因第一次发行的小龙邮票加盖面值的阿拉伯数字较小,不易辨认,所以清代国家邮政第二次发行了小龙加盖改值邮票,并用较大字体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加盖;其二,这套邮票系当时海关造册处职员费拉尔乘职务之便所为,他谎称地处广西一隅的北海邮局因通讯闭塞,延误了追缴小龙邮票的时间,没来得及小字加盖,所以加盖了大字。

本报讯10月30日,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根据三季报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302.56万元,同比上涨57.21%;基本每股收益0.3602元,同比上涨57.22%。

2.3 万寿邮票的加盖改值

万寿邮票全称为“慈禧寿辰纪念邮票”,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于1894年十月初十发行,是中国的第一套纪念邮票。因在封建时代君主的生日被称为万寿节,此套邮票亦被称为万寿票。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位于道路两边的横缝都是成对出现,如表3所示省道101中的路段6,33条横向裂缝中有10条是两两成对出现,分别是3和4、10和11、12和13、18和19、25和26,几乎是该路段发育的横向裂缝数量的1/3。在测量过程中还发现,许多贯通路幅的横向裂缝靠近路边的部分缝宽较大,而位于路中间的部分缝宽较小,例如贯通路幅的横缝(以下简称横缝)1、16、29、30,均符合该规律。通缝路边部位缝宽更大意味着路边部位受荷载的时间更长,又存在边缝成对出现的现象,因此推测道路两边成对的边缝是通缝的初始阶段,即先成对出现道路两边的横缝,然后逐渐发展搭接形成贯通路幅的横缝。

万寿加盖改值邮票,加盖后的面值部分参照万寿票上关平银面值与银元进行换算,换算后去零取整,取较低者为加盖后的新面值,以避免伪造。如万寿票原面值为24分海关关平银,换算成银元约为3角6分,加盖改值邮票即去掉6分取银元3角。在万寿邮票加盖过程中,因面值中的阿拉伯数字有大小,文字与数字间距有宽窄,加盖底票有初版再版改版(此次加盖使用初版和再版)的不同,所以万寿加盖改值邮票种类繁多。

清政府于1897年1月2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发行万寿加盖改值邮票,底票取初版万寿票,加盖版模与小龙小字改值邮票相同,由上海海关造册处采用黑色油墨加盖。因加盖面值中阿拉伯数值字体较以后版次小,故称“慈禧寿辰(初版)小字改值邮票”(图2)。加盖面值除了6分银改作8分、1角两种面值和9分银和12分银均改作1角外,其他分别以洋银1/2分、1分、2分、4分、5分和3角替代原有的3分银、1分银、2分银、4分银和5分银面值,共计10种加盖。

(4)Because he has to support his family,he cannot refuse to overwork.

图2 慈禧寿辰(初版)小字改值邮票

因前述加盖票上阿拉伯数字太小,不易分辨,清政府于1897年3月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又将万寿邮票进行了再次加印,把数值换成了较大的阿拉伯数字,加盖底票有万寿票初版和再版两种,由上海海关造册处用黑色邮墨加盖。因加盖阿拉伯数字与其正上方的“银”字距离为2.5毫米,较其后的万寿加盖改值邮票距离为长,故集邮界通常将此次加盖称为“慈禧寿辰(初版)大字长距改值”和“慈禧寿辰(再版)大字长距改值”邮票,以第二种居多。此次加盖,除无6分银暂作洋银1角邮票外,其余均与小字加盖改值邮票相同,每套共计9种加盖。

以上三种万寿加盖改值邮票均于1897年9月30日停售。

因余票不多,清政府于1897年5月(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再次对万寿邮票进行加盖,底票为万寿再版票和偏远邮局退回的初版票,由上海海关造册处采用黑色油墨进行加盖。因此次加盖重排活版,故将阿拉伯数字与其正上方的“银”字距离进行了一些调整,缩短为1.5毫米。

图3 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

综合以上,集邮界习称“慈禧寿辰(再版)大字短距改值”和“慈禧寿辰(初版)大字短距改值”邮票,于1897年10月1日停售。慈禧寿辰(初版)大字短距改值邮票共计9枚,慈禧寿辰(再版)大字短距改值邮票中因无8分票,故加盖共计8枚,两种加盖中3角票均属珍品。

2.4 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

红印花原票并不是邮票,而是在海关内部使用的一种收费凭证,因存世极少,曾被集邮界尊为华邮四宝之一。因集邮界曾误认为其是为推行印花税而音质的印花税票,加之整体刷色为红色,故称红印花。后经查证,得出红印花原票的印制始于海关派司制度的建立的结论。派司,即英文“pass”的中文音译,是指海关已完税货物的凭证,而货物复出口签发存单制度即被称为派司制度。1895年,为完善派司制度,时任江海关副税务司甘博(S. Campbell)始提印制印花税票粘贴于派司上,以表明文件的真实合法,同时防止伪造。后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批准,由江海关税务司安排实施,伦敦华德路公司负责承印。红印花原票采用白色无水印厚纸,雕刻版印制,雕刻师为贝恩(Bain),其中心图案为“3 CENTS”(3分),上方横列英文“CHINA”(中国),下方横列英文“REVENUE”(税收),背景衬以白色雕出的网眼花边花纹。1896年,新印制的这批红印花原票运抵上海,共计100万枚,因故未用,原因不详。

①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建筑企业施工中,必须加强对员工的防尘意识培训,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防尘管控措施,使得对施工现场的防尘工作更加规范合理,降低施工过程对空气的污染。②加强对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管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是创建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③科学的对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管控,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根本所在,也是提升建筑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1897年2月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为适应大清邮政官局开办后新增业务发展以及使用高面值邮票的需求,考虑到雕刻版印制的红印花原票不容易伪造,用其来加盖高面值邮票较为稳妥。清代国家邮政将上海海关库存的100万枚红印花票加盖文字以暂作邮票使用,这也是中国邮票史上第一次采用其他票券改成的邮票。

观赏藤本植物共89种,占总数的17.6%,以豆科、蔷薇科、葡萄科最为丰富,代表种有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定心藤(Mappianthus iodoides)、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金钱豹(Campanumoea javanica)、香港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nienkui)、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广州槌果藤(Capparis cantoniensis)等。

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图3),也就是在红印花原票上分批加盖“大清邮政”“当×元”或“暂作洋银×分”等字样后作为邮票发行,而“大清邮政”的铭记也向公众表明了国家邮政的性质。此套加盖票中共有1分、2分、4分、1元和5元五种面值,加之2分、4分和1元面值邮票同时存在“大字、小字”之分,因而全套共计8枚。在红印花的加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错异变体票,因传世稀少,成为了罕见的珍邮,其中包括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和“绿衣红娘”等。

对邮政主管部门而言,发行加盖改值邮票只是一项临时措施,且发售时间只有9个月。但从邮票形态的角度看,这批邮票加盖版式有小字、大字、长距、短距的区别,也有原本不是邮票的海关印花,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孙少颖.中国邮票史:第二卷(1896~1911):清代国家邮政时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孙少颖.中国邮票史:第一卷(1878-1896):清代海关试办邮政时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符仲昇.清末的货币制度与邮政资费[J].集邮博览,2005(4).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下册(清政府统治时期)[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6]费拉尔.费拉尔手稿——清代邮政、邮票、明信片备忘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

标签:;  ;  ;  ;  ;  ;  ;  ;  ;  

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初期的邮资改革及其加盖改值邮票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