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书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5X(2008)02-0047-02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藏书既包括纸质文献又包括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但是,纸质图书还是图书馆最主要的收藏对象,这从高校图书馆的年进新书量和读者的利用情况的统计中可得到有力的佐证。本文所论述的藏书质量评价方法是针对图书馆中纸质图书而言的。
1 传统藏书质量评价方法的不足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藏书质量直接决定着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果,也是衡量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图书馆一直重视其所收藏图书的质量问题,并开展相应的评价工作。但是,传统的藏书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偏重于数量指标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随着图书馆的发展暴露出更多的不足之处。
1.1 藏书保障率
藏书保障率即是图书馆每个读者平均占有的藏书量,其计算公式为:藏书保障率=馆藏总量/读者总数。在理论上,单从满足读者的需要看,藏书保障率越大越好。诚然,在读者人数不变的情况下,藏书总量越大,读者选择的空间越大,读者的满足度就越高。在事实上,藏书保障率是基于藏书总量的基础上分析测算而来,并不能有效地判断藏书质量的好坏程度,如某些高校图书馆过份追求总量,盲目进书,造成了有书无人用、用书无处借的现象。另外,藏书总量受图书馆的办馆历史因素的影响较大,致使在藏书质量评价过程中降低了办馆历史较短的高校图书馆藏书质量的等级。
1.2 藏书利用率
在传统借阅方式下,藏书利用率不失为评价藏书质量的好方法。随着借阅方式的改变,各高校图书馆已实现了借阅一体化。在此种借阅方式下,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得出的藏书利用率来评价藏书质量就有失偏颇。如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有100余万藏书的图文信息中心,年借书量近60万册次。按传统的计算方法,该馆的藏书利用率是60%。但从实际情况,在图文信息中心,每天进馆人次近6 000人次,按40周(按1年2个学期计算)的时间计算,该馆年进馆人次近168万人次,在168万人次中有一部分读者只是进馆利用了图书馆藏书,并未借阅,事实上产生了对图书馆藏书利用的行为,其藏书利用远不止60万册次,其利用率也不止60%。
1.3 藏书的相关性
藏书的相关性是指入藏图书与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一致性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最能体现藏书的质量。在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准则和评估的相关条例中,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专业性图书(与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相关的图书)所占的比例都有相应的要求,如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要求其藏书中所占专业图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藏书的相关性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密切相关,不同的大学所包含的专业范围不同,其藏书的相关程度也不同。以文学类和保健营养类图书为例,对于一所包含语言文字和医学专业的高校来说,此类图书的专业专指性较高,其相关性则较高;对于无此类专业的高校来说,其相关性则较低。但是无此类专业的高校图书馆,此类图书也是必需的,只不过需求程度不高而已。因此,藏书的相关性不能真实地反映藏书质量的高低。
1.4 藏书的科学性、系统性
藏书的科学性是指藏书科学价值而言的,科学性越高的图书,其质量越高。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入藏的图书在追求科学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实用性。针对于一些高校图书馆来说,并不是科学价值越高的图书越有收藏价值,藏书的科学性只是对藏书体系的质量参考评价,并不能完全衡量藏书体系的整体质量。藏书的系统性是指图书馆收藏图书学科内容结构的系统性、有关学科入藏的完整性。各高校图书馆对藏书学科内容结构的系统性都有相应的要求,学科图书入藏的完整性,应视各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需求而定,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其完整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藏书的科学性、系统性并不能完全地评价藏书的质量等级。
传统的藏书质量评价指标还有很多,如拒借率、年新增图书量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就不一一展开叙述。
2 构建高校图书馆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旧的藏书质量评价指标存在局限性,在藏书质量评价中就应摒弃,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重新构建较为完善的藏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藏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促使高校图书馆较好地做好自身的目标定位,并根据所定位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藏书发展政策,根据藏书发展政策展开图书馆的图书采访工作。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以质量评价体系为指导方针,不断完善资源建设工作方法,建设较为完整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完善的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纠正图书馆以藏书的数量来衡量图书馆地位、信誉、水平的重要标准的偏差,促进图书馆藏书质量的整体提高,从而提高读者服务效果,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针对藏书质量的评价,沈继武、萧希明编著的《文献资源建设》中提出了内容质量、构成质量与使用质量三条衡量标准,本文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将参照上述三条标准而展开,从定性和定量分析入手,设定相关评价指标。
3.1 藏书内容质量的评价
藏书的内容质量是指图书馆藏书内容学科属性中的科学性。针对图书本身来说,学术价值(科学性)越高,其图书的内容质量越高。针对图书馆的藏书体系来说,其收藏图书的内容质量高的图书越多,则其藏书质量越高。图书馆收藏图书的最终目的是被读者利用,高质量、研究性的图书对于一些高校图书馆来说,此类图书入藏的多寡不能体现图书馆藏书质量的高低。
高校图书馆藏书内容质量的评价必须立足于高等学校本身的性质上。目前,我国一般将高校分成研究性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技能培训型学校四类,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应根据学校本身的性质属性来确定重点藏书。图书馆藏书可针对学校的分类将图书类分成研究性图书、教学性图书、技能培训性图书及娱乐性图书,此四类图书构成图书馆藏书的全部。藏书内容质量的评价则根据各学校的性质给予各类图书相应的权重(见表1),构成各类藏书内容质量的评价指标。
以各类图书的权重分别乘以各类图书在藏书中所占的比重,然后相加,得出藏书内容质量的分值。通过这种计算方法得出的藏书内容质量的评价,避免了以高校图书馆的规模大小和图书馆收藏学术性图书多寡而产生的藏书内容质量评价的偏差。
3.2 藏书构成质量的评价
所谓藏书的构成质量是指图书馆藏书体系的整体质量,它包含了藏书的系统性、广度、深度和新度等方面。就目前高校图书馆而言,都可以说是有目的地、系统性地入藏相关的图书,藏书的系统性缺少可比性和评价性;藏书深度的评价已体现在藏书内容质量评价之中;藏书的广度则涉及各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图书馆都会根据高校本身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有针对性收藏相关图书。在广度上需要评价的是在专业图书入藏比例基础上而进行的分析评价;藏书新度的评价是评价新书在馆藏中的比重,借此判断藏书的新颖性和使用价值。
藏书广度的评价应在学校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上进行,在一定的总分范围内,根据各学科在学校的重点度的不同而设置相应的权重,对于某些类别的图书不能因为学校未设专业而舍弃,如文学类图书、营养保健类图书,也应给予相应的权重。在权重指标的基础上乘以各类图书在藏书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相加得出藏书构成质量的分值。由于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门类、各学校办学情况的复杂性,在此不展开指标设置,各图书馆可以根据有关评估机构和相关部门给予的构成质量总分前提下,结合图书馆自身的情况进行分值分解,展开评价工作。通过这种计算方式进行藏书构成质量的评价,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专业设置的广度不同,给予相应专业的权重也不同,广度越大,权重分解得越小,避免了因专业设置广度的不同而造成的专业图书比例不同而产生评价结果的误差,更趋合理性。
新书度的评价可以用年新增书率和新书率两种指标进行评价:
年新增书率=年进新书量/藏书总量×100%
新书率=新书量/藏书总量×100%
其中的新书量各馆可根据实际情况而规定在一定的出版时间之内的图书为新书,在我国一般通常指出版5年以内的图书为新书。新书度的评价可以避免由于图书馆的规模和经费等原因造成的年新增图书总量的不同而形成的新书多寡判断藏书新颖性和使用价值的错误。
3.3 藏书使用质量的评价
图书馆收集图书的最终目的是被读者利用的,所以藏书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图书本身的知识价值,而且还取决于是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效益。藏书使用质量的评价就是针对藏书实用性的评价。藏书使用质量的评价在图书馆一直在实行,只不过其中有些评价指标已随着借阅模式的改变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拒借率、藏书满足率等指标。在借阅一体化的模式下,读者的借阅请求已可由读者自主地满足。在此新的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利用情况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藏书利用率对藏书使用质量的评价是一个最为合理的指标。但是不能沿用过去的藏书利用率计算方式,应在充分考虑进馆人次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计算方式:
藏书利用率=藏书借阅册数/馆藏总数×100%+进馆人次/馆藏总数×30%
上述公式中的第二部分由于人次与使用图书的关系只能在馆藏总数的基础上计算利用率,至于30%是基于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进馆人次与借阅册次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得出,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藏书使用质量的评价还应从一线馆员(各图书借阅室的工作人员)在图书整理过程中对图书使用情况的掌握和读者对图书利用满意度两方面进行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而得出使用质量的结果。
在三大模块指标体系下,还可以展开更多的二级、三级指标,进行更细致的藏书质量评价。笔者的构思一定存在不足之处,只期望通过笔者的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学者来关注藏书质量评价问题,构建完善的藏书质量评价体系,促使图书馆有的放矢地开展信息资源建设,促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