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出版物开发的几个一般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连续性论文,出版物论文,性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释义
对于连续性出版物“开发”(有称之为“期刊的开发”或“期刊的开发与利用”者)的含义,笔者从90年代以来发表的文献中收集到12条〔1-9〕,它们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由开发者、开发对象、 开发目的、开发方式4部分组成。
1.1 开发者
上述文献中,一部分指明开发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2〕、 “期刊工作者”〔5〕、“图书馆工作者”〔6〕、 “图书情报部门”〔9〕;部分虽未表明开发者为谁,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似指图书情报部门,即他们都把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视为连续性出版物的开发者。在图书情报部门里,把连续性出版物蕴含的信息传递给用户,乃是连续性出版物管理工作者和其它有关人员(情报工作者、资料工作者、翻译工作者、档案工作者等)的职责,他们理所当然地是连续性出版物中信息的开发者。当然,他们在开发中所占的分量不等。不过,开发者似乎不应仅限于他们。利用连续性出版物信息的用户,经过长期实践或培训,已有相当数量的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开发连续性出版物中信息的方法。他们的这方面需求,有相当部分是自我满足的,部分人有时也将开发所得提供他人利用。如果从连续性出版物被利用的角度考察,这部分用户不仅是利用者,也是开发者。他们针对自己的需求开发,分辨力强,选择性能良好,因而开发出来的信息适用性佳,准确可靠,这些往往是连续性出版物管理工作者等一时难及的,因而可以认为他们是一支开发力量。他们与连续性出版物管理工作者等在开发中是配合关系,互不取代,前者也不影响后者的主导地位。图书情报部门对他们这方面的作用不应忽视,既要在开发中予以配合、协助,也应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引导更多的用户成为开发者。
1.2 开发对象
上述文献都把连续性出版物作为开发对象,目标是其中的“知识”〔2、6〕、“信息”〔3、5、8〕、“知识信息”〔6〕,这无疑是正确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要开发的不仅是含有信息的“物”,还要“开发”能开发这种物的人。 尽管开发对象始终都是含有信息的“物”,但经过对上述人的“开发”,增强了开发“物”之人的数量和质量,使“物”能够更加多快好省地被开发。这里,人之作为“开发”对象虽然是暂时的,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开发将是连续的,他们之由“开发”对象陆续地转化为开发者,正是用户之信息利用者与开发者两重性的体现。加强用户教育与培训,乃是开发的另一方面。从开发的全局讲,今天对他们的“开发”,正是为了他们明天能够参与开发。与此相仿的是,和连续性出版物开发相关的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等,首先应当“开发”自己(不断地提高政策、专业、外语等水平),以求能更好地开发连续性出版物中的信息,以及更好地“开发”用户。
1.3 开发目的
对此,上述文献中的大多数都说把开发出来的信息“传递给”或“提供给读者”,有的提“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9〕。 如果把“读者”指的是图书馆的广义服务对象,即利用图书馆服务的个人和社会团体,它与“用户”相同或相近;假如“读者”只意味为本单位里到馆的人,那就不如提“用户”好,因为公共图书馆和综合性情报所以外的图书情报部门,也应当和正在开始面向社会。他们开发的产品可能主要是供本单位用户利用的,但其中之有价值且为社会需要者,应当主动走向社会,让它发挥作用,不使开发中消耗的人、物力仅从本单位用户利用中得到些微回报。
1.4 开发方式
上述文献在这方面的说法有:“查找”〔2〕、“进行分析、 研究和归纳”〔3、6〕、“加工整理”〔4、7、9〕、“揭示出来, 传播出去”〔5〕、“挖(开)掘出来”〔6、8〕、“激活”〔1、6〕、 “分离解析出来进行重新组合、分配……加以组织编撰”〔6 〕它们指的大体上都是信息整理,只是所表述的开发方式有层次的不同。由于各具体图书情报部门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用户具体需求不尽相同,开发方式应当不拘一格,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方式方法,以最佳地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开发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虽然都可予以应用,但只是在与用户需求相应时,才能产生最大效益,过与不及皆非所宜。
据上述,连续性出版物的开发,似可表述为:连续性出版物管理等工作人员并协助用户运用有效的方法,使连续性出版物中蕴含的信息能更充分、深入地被用户利用〔10〕。
2 特点、层次
2.1 特点
关于期刊开发的特点,吴伟民讲了8条〔11〕, 即期刊开发的结构——多层性;期刊开发的产品——系列性;期刊开发的重点——动态性;期刊开发的过程——系统性;期刊开发的出发点——实用性;期刊开发的宗旨——服务性;期刊开发的效益——隐蔽性;期刊开发的组织管理——规划性。其后,刘忠碧撰文阐述了它的10个特征〔12〕,即:快速性、有序性、多层性、多样性、动态性、系统性、复杂性、实用性、隐蔽性、协同性。关于报纸开发的特点,吴蓝认为应注意时间性、学科性、主题性、层次性,杨逸淇则认为它的特征是效益性、协同性、复杂性。〔14〕
对于这一主题,除层次问题研究较多外,其它似较少探讨,尤其是对报纸、年度出版物和丛刊开发特点的探讨,似都值得为之。但既然是探讨连续性出版物的特点,似应有针对性地从连续性出版物这一文献类型出发,不涉及它与其它文献类型开发的共性,或将二者分开,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连续性出版物的开发实践。
2.2 层次
关于连续性出版物开发层次的论述,虽然表述不一,但从开发结果及提供给用户利用的形式看,具有一定的共性,为节省篇幅及便于考察计,兹汇集列如下表:
参考 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1 * 1目录 2索引3文摘
15 1资料服务2检索服务
1建立资料目录 2开展二次文献工作
63编制分类表 4开辟主题检索途径
5编制期刊论文文摘
17
1目录与索引2文摘
18
19
1浅层次开发,即基础性开发 2深层次开发,即实质性开发
2.1专题性资料2.2文摘式资料
20 1浅层次开发:整部文献 2中层开发:文献浓缩和综述
51基础级开发2应用级开发
21 1一次文献开发 2二次文献开发
22
1浅层次开发:整刊展示,
馆藏期刊目录 2中层次开发:索引、文摘
23 1整体序化开发
2单元指示开发 3知识全息开发
24 1推荐提供某类期刊 2提供某篇期刊文献
25
1以种期为对象的浅层开发 2以篇章为对象的中层开发
71外在特征揭示
2部分内容揭示 3内容全部揭示
26 1新刊整序
2题录3文摘
27较深层次开发:用户开放、二次文献
开发、 三次文献开发
文献 三次文献年
1 4 综述 1990
153情报调研服务 1990
1992
173综述性工作1992
18 深层次开发:期刊情报服务工作
1992
19
1993
2.3综述评论资料
20 3深层开发:知识单元揭示1993
5 3研究级开发1993
21
3三次文献开发
1993
22 3深层次开发:综述、述评类 1995
4高层次开发:综合性专题服务、现代化检索
23 4知识系统开发1995
24 3提供情报产品1995
25
3以信息内容为对象的深层开发 1995
7
4内容重新组织 5内容信息运用 1995
26 4综述述评1996
27 较深层次开发:用户开放、二次文献
1996
开发、 三次文献开发
说明:1、各项内容前的序号为原作者划分的层次;2、横跨两栏者为兼具两栏特征。
这里有几个问题似可讨论:
关于如何划分开发层次,看来见解不一,虽然对此无须规范,但如果能彼此接近终归有益。从上表看,尽管各家出发点不同,但开发的结果绝大多数是文献,而且一、二、三次文献界限比较清晰。用于对用户的服务,绝大多数也是一、二、三次文献服务。从实际情况看,图书情报部门之开发连续性出版物为用户服务,主要是以文献信息服务形式出现,较少使用口语与实物形式(即使使用口语形式,也多是文献形式的转化)。因之,按文献级次范畴划分开发层次,似乎是比较合理的。这样便基本上可将现有的开发层次划分论述归纳在一个体系里,并以文献级次理论规范它们。至于在一、二、三次文献之下是否需要再分层次,似乎需要考虑。
关于连续性出版物的一次文献组织管理,是否是它开发中的一个层次,从表中看见解并不完全一致。连续性出版物的组织管理,究其实质乃是从纷繁的连续性出版物中,选择收集那些所含信息和服务对象需求之相对应者,予以整序和揭示从而便于用户利用。选择是一种开发方法,整序和揭示也是开发方法。它们符合上述释义和相关的4项内容, 把连续性出版物的组织管理视为开发似乎合理。尤其是经过这样的开发,二、三次开发才得以顺利进行,因而这种开发也是相当重要的。反之,只把二、三次文献组织视为开发,似乎不够全面。
关于情报服务,它基本上是获取与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从文献级次看,它可以分别是一、二、三次的,它本身就具有层次,情报产品同样可以是二或三次文献,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它们与其它颇不协调,似可按文献级次统一。另表中有些词组含义不甚清晰,似以不用为好。
3 原则
笔者共从12篇(种)文献中收集到50条,它们的说法虽甚多样,但按其内容类聚后可整理如下表:
动态性 适应形势变化〔28〕
针对性 针对类目、文种、利用率〔29〕
针对性 阅读辅导、编制检索资料与文献调研针对性〔30〕
有向性 针对读者用户需求〔33〕
用户第一 考虑用户利益、知识水平、能力等条件〔7〕
专题性 有重点、有针对性〔7〕
预见性 针对需求〔7〕
针对性 注意读者需求〔26〕
针对需要 适应用户需求〔34〕
分清阶段 按阶段需要开发〔34〕
针对性 针对用户信息需求〔9〕
层次性 按不同层次需要服务〔30〕
层次性 分别以一、二、三次文献服务〔21〕
区别服务 分层次〔34〕
相关性 运用相关刊物〔28〕
完整性 保持利用率高、价值大的期刊完整〔29〕
广度 所有期刊,每篇文献〔31〕
全 系统采集、协作互补、服务多样〔32〕
相关性 重视相关期刊〔33〕
全面性 所有资料〔7〕
广 开阔服务领域〔32〕
相关性 善于了解和应用相关刊物〔26〕
尽量完备 有针对性地全〔34〕
全面性 本学科及相关专业〔9〕
广泛性 正式与非正式刊物〔9〕
深度 较深层次、经济价值大〔31〕
深度性 深入每篇文献的学科或主题内容〔9〕
系统性 对核心刊和重点类目系统收藏,注意新刊〔29〕
系统性 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开发〔30〕
系统性 协调各方面以产生最佳效益〔21〕
系统性 连续开发〔33〕
系统性 系统储存、开发文献、选择适宜途径〔26〕
井然有序 使信息成为有序的系列〔34〕
系统性 保证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刊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9〕
及时性 迅速适时〔30〕
快度 迅速〔31〕
快 采集传递信息快的刊物,组织管理与宣传快〔32〕
时效性 使社会信息更有效地被开发〔33〕
时效性 加快速度〔7〕
时效性 最快速度〔26〕
快速性 不失时机〔9〕
反馈 调查了解情况〔28〕
准度 准确无误〔31〕
准 核心期刊、阅读辅导和情报调研的针对性〔32〕
准确性 质量高、准确可靠〔7〕
思想正确 区分良莠〔34〕
准确性 准确无误〔9〕
整体性 有全局思想地分工协调〔28〕
节约性 对呆滞刊、低频刊、高价刊严格控制〔29〕
经济高效 节省费用与时间〔34〕
便于利用 尽量予用户方便〔34〕
说明:每条前面部分为原则名称,后面是其简要内容,最后是参考文献序号。各组内按发表时间排列。
类聚后之诸项原则,其中主要者大体上是有针对性、分层次、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几组。各组原则名称之稍有不同似好理解,内容不同则有必要作一简要讨论。连续性出版物开发诸系列中,针对性占有重要位置,这从上表条数似也可见其一斑。针对什么?从开发的目的是用户服务看,当然是要针对用户的需求,这样开发出来的东西才能适应用户需要。分阶段、考虑用户利益与条件、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其实也是针对用户需求。证之某些大型二次文献刊物,它们考虑多数用户需要也是针对。按什么分层次?自然只能依照用户之不同层次需求而对连续性出版物作不同层次的开发,这其实也是一种针对。系统性和全面性相关,它们分别表示纵与横即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即开发出来的信息应当连续、完整。全或系统到什么程度,也要依服务对象和用户需求而定,过窄或可短可能丧失部分有用信息,过宽或过长则可能劳而无功,关键在于选择一个适宜的度,而这应是针对具体情况确定的。对于深度和快、准、便、省等系列,也得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以用户满意即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为目标。总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应是连续性出版物开发原则中的核心,它如有关开发的工作和人员安排等,都应服从于这一总的原则,并以此作为检验开发质量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原则具有普遍性,在具体情况下,既要尊重原则,更要注意实际条件,比如在小型馆且服务对象无甚特殊的情况下,过于追求全与深无益,不如适可而止。
4 模式
这方面研究成果不多。韩家和将它分为4种:1、技术型(将科技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2、知识信息型(直接提供知识信息);3、产业型(开发成信息产品);4、混合型(多种形式并用的开发)〔35 〕。李彩峰也分为4种:1、智能型(用户培训、参考咨询、编制二、三次文献、定题服务);2、服务型(开架、延长开馆时间、馆际互借); 3、技术服务型(运用现代化技术);4、战略型(宏观调控、分工协作)〔6〕。车文贤则分为5种:1、 科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开发公司”模式;2、为企业提供产前、产中、 产后和产品更新换代的一条龙服务——运动战模式;3、内外结合的经营型开发模式;4、 有偿服务模式;5、 专科学校馆设置专门机构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面向信息市场模式〔36〕。廖家全提出的是“三套链”模式,即期刊链(期刊组织管理形式、工作模式等)、知识链(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环境链(需求)。知识链启动期刊链,它们受环境链调节〔17〕。
正因为这方面论文少,论题没有深入展开讨论,好像概括不足,探索欠深。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上述中有的似乎不属于模式之列,有的划分稍嫌牵强。我国的连续性出版物开发工作虽然早已有之,较大发展则是近年的事,目前还不够普遍与成熟,很多馆仍在摸索中。有几种开发形式虽然名望较高,是否已成为模式有待商榷。若能进行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研究,其结果也许能较好的回答这一问题。
5 简结
据对《全国报刊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统计,1990—1995年间发表了期刊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论文392篇, 其中应用研究的比例大于理论研究〔37〕。若再加上非刊论文,为数更多,论数量似已居于连续性出版物管理各分支之首位。这既是本领域事业和研究发展的体现,也是由种、期管理向较深层次服务转化的反映,从连续性出版物管理工作信息化角度看,颇具有革新意义。在上述形势下,陆续发表了一些探讨有关理论的论文,它们既是有关应用研究的升华,也予它以一定的影响,同样也具有相当的意义。起步时间不长,不够完善在所难免,千里之行正是始于足下,愿我们共同努力,把这方面研究推向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