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下的教师角色:生命教育者论文

科技发展下的教师角色:生命教育者论文

科技发展下的教师角色:生命教育者

李子建 _ 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讲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教育发展与终身学习教席

龚阳 _ 香港教育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摘要] 人工智能有其积极的作用,然而,不可讳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隐忧。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师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根据人文主义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基于生命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环境中,教师更加重要的角色是生命教育者。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人文主义;生命教育;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 G45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应用范围逐渐拓展。例如,《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显示[1],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1011家,仅次于美国,涉及医疗卫生、财经、教育等不同领域。同时,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设备,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也将传统课堂以外的教学资源融入教育系统之中,并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学习方式。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和数字化学习普及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有所回应,应当注重培养学习者当今及今后在社会、经济、生活等诸方面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科技迅速发展、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21世纪,人们需要通过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适应不同的压力、解决不同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的工作报告《学习的未来2:21世纪需要哪一类学习?》[2]中指出,掌握生活和职业技能是学生学习如何应对新世纪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些技能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我国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提及了一系列学生必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包括六个方面的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3]。由此看来,共通能力、中国文化素养、全球视野等已经成为我国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过程中,不管人工智能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如何,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依然是核心力量。同时,要真正促进学生的知(观念认知)、情(情绪情感)、意(意志)、行(行为)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4],在塑造人类灵魂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中,教师永远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一直都“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1.人工智能对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影响

人工智能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和逐渐普及,已经对社会和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智能机器人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不断渗透和推广。从应用角度来看,智能教育机器人主要包括四类,即课堂教学机器人、校园咨询机器人、在线问答机器人和导览机器人。随着教育机器人的智能化和功能多样化以及创新教育与科技的日渐结合,它将不断地融入到各个层面的教学和辅助教学活动中[5]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拓展到教育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批改作业和阅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教师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从技术层面而言,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大班制、多人数的情况下,善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提供比较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并有潜力分担教师的工作。

尽管人工智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不可讳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隐忧。第一,人工智能辅助教育的运作原理和前提是尽可能地收集大量的数据,并据此作出尽量准确的判断。然而,关于学生学习的很多数据是二手的,甚至是不可靠的,数据本身缺少真实性(信度和效度),会导致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教学评估和教学决策。第二,人工智能的运作依赖已经设定好的程序,在教育领域中使用时缺少对相关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及影响教育发展的诸因素等的深入理解。这不仅有可能将教学法、教师等边缘化,更有可能忽视教学中的其他相关因素的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表面化。在教育创新之中,真正能够塑造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正是新教学法和能够指导和监督学生的教师。第三,通常认为,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不同的学习内容、计划等,但是这种“量身定做”是表面的、不全面的,它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差异、学习兴趣等,而只是按部就班地在固定的时间推送固定的学习内容,这有可能使学习变成一件无趣的事情,造成学生不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更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个别化”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第四,从情感及价值观层面而言,教育本身是一项生命影响生命、个体感动个体的事业。爱心和关怀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要素。当今社会,教育更加关注教导人们如何在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如何提升人文素养,并最终有助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6]。因此,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习识字、语言、算术等,可以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但是,并不能建立和改善学生的情感、信念等。

同时,SQL Server 2008的优良性能,包括可靠性、高效性、智能化等特征。具体表现为它可以凭借着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拓展性确保应用程序的平稳运行;它可以较大地降低用户公司管理数据基础设施、发送和观察信息给用户所带来的成本消耗,提高用户经济效益;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广阔、全面的平台,实时向用户发送所需的条件信息。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以上这些都说明,为了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教育体系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并将生命教育作为新课程的一个必要成分。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探索及理解生命的本真意义,使他们珍惜和重视生命的独特价值,进一步学会热爱和发展自身的生命历程,并最终能够实现天、地、人、我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当包括物质的人生境界(身)、心性的人生境界(心)、人际的人生境界(社)和超越的人生境界(灵)的共同发展[15]。如果从传统儒家的“仁爱”观念出发,这些目标亦可以看作是爱天、爱人、爱物、爱自己,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学校教学实施的角度看,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知行兼备的,并且需要学习者去不断地探索和反省。同时,生命教育在学校体系中的落实大体上应当包括人生观的逐渐深化、价值观的不断内化、知情意行的全面融合,以及对多元化智慧和潜能的高度尊重。在课程设置方面,生命教育的课程应当包括有形课程和无形课程。有形课程主要是生命教育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体验活动等;无形课程则包括学校的氛围和制度、课室的环境、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等。

淘汰机制方面:首次根据成绩排名决定是否继续接受实验班教学的淘汰机制应当废除,更多地应体现在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的方面进行考量,同时实践能力也可作为淘汰机制衡量的标准之一。此外,应在实验班鼓励良性竞争,鼓励学生和导师、学生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社会和教育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教育必须要有所回应,必须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这可能牵涉到课程改革、教学法改善、学校改进等诸多方面。

3.教师的角色是生命教育者

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必须要有所回应,必须回答“教师在人工智能下的角色是什么”,从而明确其自身的角色,并重新定位。

在以信息技术为引擎的全球化世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具有更为普遍的现实意义。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向往,使我们更加注重教育的作用[9]。但是,近年来,我们却发现单凭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发展问题,甚至不能解决与教育相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如校园欺凌、学生自杀、学业导致学生的情绪困扰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10]报告指出,单一依靠教育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所有发展问题的,但是全观和人文取向能够弥补这种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新的发展模式发挥作用(12页)。因此,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生命教育作为教学政策或指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例如,新加坡教育部2014年将“品格与公民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强调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和态度,并将其作为学生全人发展的重要组成之一[11]。芬兰政府于2014年在其《全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中将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整个课程的重要部分,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我国,国家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2]。中国台湾地区于2014年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之中,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13]。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于2010年提出要“透过学校推广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克服逆境,进而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建立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和环境的信念和行为,让他们过一个快乐、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14]

再生细骨料是使用破碎机械设备对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的,由于外力的作用,会导致再生细骨料与天然细骨料在各项性能指标上均有较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再生细骨料进行强化或颗粒整形,可以改善其粒形,减小再生细骨料的孔隙率、表面棱角等,以提高再生细骨料的性能。李秋义等[13]利用骨料整形机对经简单破碎的再生骨料进行整形处理,再生骨料经过在整形机内的反复撞击、剪切和磨擦,使附着在再生骨料表面的硬化水泥浆剥落,从而改善骨料粒形,提高骨料的性能。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最终是要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安乐。从这个角度讲,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E. Hopcroft)2018年7月1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与教学沙龙”上所讲的:“教育的核心是‘爱与关怀’……用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也许会失掉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7]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工作报告《学习的未来3:21世纪需要哪一类教学方法?》[8]中指出的,尽管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数字时代会有新的变化,但是教师和其他与学习相关的专业人士仍然是教育的核心因素。其实,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只是开始,高质量的、优秀的教师始终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人文主义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基于生命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环境中,教师更加重要的角色是生命教育者。教师不仅需要教学生天、人、物、我之知识,更需要教育学生人生、价值之自觉及发展。生命教育不是只谈生死、如何规划生活等议题,而是涵盖整个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并将知识、情感、意志、行动等融为一体。所谓生命教育者,就是从自身做起,进一步教会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自己的人生有目标、有意义,健康积极地生活,甚至推己及人,建立天、人、物、我之间的共融关系[16]

作为生命教育者,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创造精彩、绚烂的生命历程。教师既需要教育学生珍爱、尊重自己的生命,也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既需要教会学生惠泽人类自身,也需要启发学生与其它物种和谐地同生共融在一个地球村[17]

风影不经意间又说到了他师父,说他相貌堂堂,面如朗月,声如钟磬,天生就是一脸的佛相,法相庄严,慈祥,说他是个神人,功夫十分了得,手中的佛尘拂动,就山呼海啸,飞沙走石……红琴早就不耐烦了,打断了他的话,吹吧你,呱唧吧你,谁信!你这个没良心的,眼里只有你师父,心里就没有你爹你娘啦?

尽管生命教育是教育应有之义、应有之题,但是其发展历史并不长,相关的研究也并不深入,因此,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生命教育者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学习。第一,生命教育应当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师应当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不同学科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课程,收集生命教育的素材和内容,由易到难,逐渐深入地进行生命教育,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同时,结合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优化生命教育的成果。第二,生命教育应当与班主任角色相结合。班主任应当将生命教育作为自身一以贯之的使命。近几年来,尽管我们看到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继续投入,也看到生命教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发展,但是以分数为指标、将升学考试作为独木桥的思维方式仍然严重地影响着生命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有的学校甚至认为,生命教育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拉低学生的分数。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当明确自身的角色和定位,明确作为一个生命教育者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动将生命教育纳入自身的教学目标,将生命教育和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等融合起来。第三,生命教育应当与实践活动、社会资源相结合。实践活动可以改善学生的知、情、意、行。教师还应当关注社区中不同方面对生命教育的影响,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和积极元素。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的家庭保持联系,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结合社会中不同团体的力量,并思考如何让这些力量形成推动生命教育发展的合力与动力。第四,生命教育应当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水平。针对我国很多学校生命教育意识弱、起步晚、资源少、困难多等现状,教师需要主动学习生命教育的有关知识,开阔眼界,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引入并推广到日常教学之中。第五,生命教育应当与相关的研究相结合。教师始终处于教育的第一线,充分接触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情况和特点。基于这种优势,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积累生命教育的资料,将自己零碎的经验转化为相对系统化的理论成果,为国家和学校的生命教育建言献策,提供理论支持。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科技发展下,推动以人本主义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对人工智能双刃剑作用的一个积极回应[18]。人工智能的真正功能应该在于丰富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与每个学习者交流,促进学生共通能力、中国文化素养、全球视野等的全面发展,丰富他们的生命历程[19]。生命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生命教育者的教师任重道远,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提升意义重大。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应当更好地成为一个生命教育者,树立生命教育的意识,结合不同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关注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启发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生命教育者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EB/OL].(2018-7-13)[2019-4-8]http://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7/13/689842/files/f3004c04e7de4b988 fc0b63decedfae4.pdf.

[2]Cynthia, L. Scott. (2015). The Futures of Learning 2:what kind of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Retrieve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2996?posInSet=1&que ryId=N-EXPLORE-fc1f91ed-8013-4810-83dd-66ffa5fdfeeb.

[3]人民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EB/OL].2016-09-13.http://www.schoolbest.com/art/2016 /10 /10 /art_1241_235738.html.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19-4-8]. 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5]德勤中国. 教育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EB/OL].(2018-8) [2019-7-18]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technology-media-and-telecommunications/articles/newera-of-education-china-education-development-report-2018.html.

[6]朱永新,徐子望,鲁白,褚君浩,蒲戈光,邹昊,吴晓如.“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4):15-30.

[7]霍普克罗夫特.《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C].人工智能与教育学术沙龙主题报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能学习研究院,2018.

[8]Cynthia,L.Scott. (2015).The Futures of Learning 3:what kind of pedago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Retrieved from: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2996.

[9]李子建.21世纪技能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趋势与展望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7(3):72-76.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11]新加坡教育部.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小学2014年实施)[EB/OL].https://www.moe.gov.sg/docs/defaultsource/document/education/syllabuses/character-citizenshipeducation/files/character-and-citizenship-education-(primary)-syllbus-(chinese).pdf.

[12]朱小蔓(2016):中国内地生命教育的兴起与教师专业发展,辑于王秉豪等编《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 》(初版)[M],页(15-31),新北,扬智文化.

[13]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草案),引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 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14]张永雄(2010).推行生命教育初探.[M].2016年9月8日,取自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Newwebsite/PDF/Life_understanding.html.

[15]梁锦波(2016).生命教育——全人生命的关注[M],载于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和欧用生主编(2016),《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新北市:扬智)页49-50, 138.

[16]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09):8-12.

[17]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04):30-36.

[18]姜正友.《中职教育内动力管理模式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19]余胜泉.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与思维的转变[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3):24-26.

注:基于版面要求,部分参考文献从略,如有需要可联络:jcklee@eduhk.hk

注: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立场及意见,并不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香港教育大学及其观点

编辑 _ 李刚刚

标签:;  ;  ;  ;  ;  ;  

科技发展下的教师角色:生命教育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