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是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的重要措施_三江源论文

放牧是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的重要措施_三江源论文

休牧育草是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举措论文,生态论文,三江源论文,休牧育草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的5州1地34县,由于海拔高,气候冷,构成了独特的“三江源区”。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三江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笔者根据实地调查,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江源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必须实行休牧育草。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干旱,是大陆性气候与东部季风气候接壤的边缘,呈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严重,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好,生态环境恶劣,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该地区整个面积的30%,森林覆盖率仅有2.59%(其中乔木林覆盖率仅0.3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长期以来,由于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地理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因素,再加上过度放牧,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使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地退化日益加重,“黑土滩”面积不断增加,物种生存条件日趋恶化,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造成河道径流逐年减少,众多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1988年到1996年黄河源头地区水量比正常年份减少23.2%,共计减少水量277亿立方米。自1972年发生首次断流以来,断流频率逐年增加,断流时间逐年提前,断流河段逐年延长,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8天,使下游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产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要改变“三江源区”的生态状况,必须实行休牧育草。休牧育草易起步,投资少,见效快,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不仅对上游地区有利,而且惠及整个中下游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

1.有利于下游地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江源区”是三江流域的主要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其中,黄河在该区的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近1/2。源区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已成为下游频繁断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干旱程度加剧,淤沙增加,使三江的含沙量越来越高,导致下流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强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黄河断流和长江、澜沧江水患的问题,对保持三江流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源区牧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社会稳定。“三江源区”主要集中在青海南部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的恶化,该地区牧民已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搞好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该地区生产条件,不仅是农牧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基础,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

3.有利于全省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草原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的同时,一些牧民盲目发展牲畜数量,致使草原超载放牧,进一步加剧了草场的退化。这一趋势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长江源头的玛多县70年代曾富甲全国,牛羊的存栏数达100多万头,现在由于草场退化,连20万头都养活不了。

4.有利于“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在高寒气候影响下形成的高寒草甸、高寒灌丛、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湿地植被,构成了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据统计,“三江源区”约有高等植物3000种、兽类103种、鸟类、292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1.0%、20.2%、24.6%,此外还有近万种昆虫和菌类。其中,许多生物物种为青藏高原所特有,如藏野驴、藏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雪豹以及冬虫夏草、华福花、藏荠等。丰富的生物物种和适应高寒生存环境的遗传基因以及生态系统,为研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开展“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环境变迁与生物演化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将是对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一大贡献。

休牧育草的核心是恢复植被,建设优良草场,提高初级生产力,做到永续利用,形成良好的草场生态体系。根据“三江源区”的实际,可分别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全休牧育草。在那些草场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全部实行封闭休牧育草,主要是通过清理附着于或依赖于草场的第二性生产者和人类活动来实现。这种模式牵涉面很广,需处理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较多,但却是恢复草场植被的最佳选择。“三江源区”重度退化草场面积440万公顷,沙化草地193万公顷,黑土滩333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9%。分布在这个地区的牧户约有2万户、12万人,占青海省牧区人口的21%。牧户饲养的牲畜可全部估价出售,其收入存入银行,建立专户,待草场植被及生态改善后,再购买母畜,进行适度的畜牧业生产。在这期间,这些牧户由国家负担必需的生活费用,牧户不直接从事牧业生产,其劳动力主要开展种草、灭鼠、治虫等草场建设或从事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增加收入,补充生活费用。牧户的原有草场承包经营权仍然不变,在四、五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休牧育草,待恢复植被以后再实行以草定畜,量草养畜,建立新的草地生态平衡机制。

——半休牧育草。在那些草场轻度退化的地区,实行半休牧封闭育草,主要是通过减少附着于或依赖于草场的第二性生产者和人类活动来实现。这种模式比全封闭育草牵涉面小、问题少,可操作性强,是草场轻度退化地区草场建设的必然选择。这类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海南、海西、海北、黄南地区,草场面积733万公顷,牧户约4.49万户、13.09万人,占青海牧区人口的22.9%。具体操作办法是:这些地区的牧户只留部分生产母畜和基础母畜群,留一部分比较好的草场进行第二性生产,其余的草场全部封闭起来,在二、三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禁止放牧,之后,随着草场植被恢复和生产力的提高,再轻度放牧利用,使草场群落中优良牧草有休养生息和复壮的机会。

——开展季节性畜牧业。“三江源区”不少地区冬春草场面积小,如放牧时间长,必然导致草场退化。而夏秋季节,由于水热条件较好,牧草生长旺盛,如能结合幼畜生长发育较快的特点,集中育肥出栏,则可加速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季节性畜牧业已在海北等地许多牧户中实践,证明是解决牧草季节不平衡,利用不平衡,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实行休牧育草涉及到牧区的方方面面,必须加强政策引导。

1.牧户承包的草场实行休牧育草的,原有承包经营权不变,并实行“谁休牧、谁育草、谁管护、谁经营、谁收益”的政策,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改变合同内容,不得无偿平调、侵占育草地,坚决保护牧民休牧育草的积极性和长远利益。

2.实行补助政策。全休牧的牧户,国家应参照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每人每年补助原粮500斤、生活费500元,补助年限至少五年以上。半休牧的牧户,参照全体牧的补助标准,采取减半的政策,即每人每年补助原粮250斤、生活费250元。

3.休牧地实行减免牧业税和特产税的政策。鉴于牧业税占该地区财政收入80%以上的实际,在实际休牧育草后因减免税收造成地方财政减收部分,应由国家转移支付。

4.休牧育草期间免交“三提五统”费,由此造成的集体经济减收部分,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

5.鉴于“三江源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治理收益周期长、见效慢、任务艰巨,地方财力拮据、牧民不甚富裕的实际,国家应通盘考虑,建立“三江源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以增强退牧育草生态建设的后劲。

6.扶持牧户发展二、三产业。

7.实施全休牧地区要有各项优惠政策:一是在发展小城镇中,要制定出一套牧民农转非的政策,允许其入镇从事二、三产业。二是优先制定全休牧、半休牧地区牧户的定居点规划,由项目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搞好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牧户在指定的地点统一建设家园,形成新的小集镇。三是积极解决全休牧、半休牧牧户的子女入学、人托问题。四是要多方争取资金,搞好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8.积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增加投入,加快医疗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该区广大牧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增设必需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站,扩大服务的辐射能力,使计生政策得以认真贯彻落实,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同时,搞好普及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9.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广,不断加大治理力度。采取人工种草、改造“黑土滩”、大力建设草场围栏、灭鼠灭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等草地保护和改良技术,配套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优化牧草生长环境。加强水源地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认真开展“三江源区”自然环境背景值普查,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数据库。加快建立三江源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全方位落实强制性和抢救性保护措施,整体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10.完善生态治理投入机制,保障建设资金来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三江源区”生态治理效益补偿机制,即在三江下游地区,增征“三江源区”生态治理税,由国家财政统一征收,统一转移支付,以使建设者受益、享用者尽责,共同关心和支持“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标签:;  ;  ;  ;  

放牧是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的重要措施_三江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