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发展之路——《农村城市化研究》读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中国农村论文,读后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也会向广度和深度扩展。面对新世纪的临近,中国城市化也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可以预期,21世纪初中叶,将是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最佳时机。这对拥有九亿农村人口的大国来说,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势必会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如何逐步实现城市化,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是国内外学术界、理论界共同探索研究的热点,也是国家和政府决策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整个社会发展的走向问题。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郑弘毅教授主编的《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学术专著。该书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操作机制、调控措施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突出地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和人口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描绘了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美好前景。书中结合我国的国情,论述了农村逐步实现城市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该书开宗明义,以一定的笔墨首先阐述了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依据和基本特征,以农村城市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农村城市化的内涵为基点,探讨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体系。作者选择了正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对全国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重要经济核心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区域农村城市化的各种运行机制和产生的问题,提出需要采取的措施和调控政策,对推动和促进我国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接着,该书论述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机制,除对诸如动力机制、制约机制、运行机制进行介绍外,还第一次引入了效益机制的概念,把农村的发展与效益相联,强调了农村城市化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唇齿关系。毫无疑问,效益机制是对农村城市化质量的总体评价,也可视作为评判农村城市化的杠杆。通过它建立一套协调城市化进程中各主体之间利益的机制,从而间接地调节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此外,书中还为我国农村城市化构筑了目标体系,指出了要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首要任务应是优化区域结构,确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保证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这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良性发展指出了方向。
该书还就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空间、产业诸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各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重视人地关系。对东部地区重点是大力扶持和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解决人口密集地区农村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与就业。而对中西部地区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以较高层次节点的吸引效益转化本地剩余人口,同时吸引东部人口稠密区的多余劳动力输入,刺激低层节点的小城镇发展。这就为引导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走向良性的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措施和对策,以达到我国农村城市化全方位的协同发展。
当前农村城市化的研究,已不能仅仅囿于定性的描述阶段,定量是深入研究的突破点。《农村城市化研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作者在深入实际广泛调查和吸收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独创地把农村城市化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大子系统,即具有描述功能的统计指标系统、具有评价功能的评价指标系统和具有管理功能的管理指标系统。这些指标体系,为今后更好地进行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在这领域中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往往只注意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者“就农村论农村”,缺乏应有的立体感和整体性。而《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书却突破了这一点,它以城市区域这一新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通过大量的令人信服的图表数据和事实,既揭示了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许多共同点和规律,又展示了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城市化丰富多彩的多层面的表现形式,指出了农村实现城市化是中国农村发展前进的方向,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该书使我们对我国农村城市化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生动和更形象的认识,也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