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式初探_科学论文

基于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式初探_科学论文

基于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发布论文,载体论文,模型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97(2003)04-0002-05

1 引言

一些经典的科学信息交流理论,如H.门泽尔的“信息交流过程论”、A.H.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论”等,无一不是从载体的角度来分析科学信息交流的。H.门泽尔的所谓“正式交流过程”和“非正式交流过程”,完全就是依据载体类型来划分的。同样,A.H.米哈依洛夫的所谓“科学交流系统”,也是建立在对科学出版物的分析基础之上的。从上述这些经典的科学信息交流理论中,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信息载体是影响科学信息交流过程构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网络载体兴起之前的几百年中,信息载体体系是以纸型载体为主导的,并形成了纸型载体与缩微载体、磁载体和激光载体等多种载体相互兼容的一个稳定的体系结构。在这个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纸型载体承担着绝大部分科学信息的发布、存贮、检索、传递和服务的职能;在此基础上,缩微载体与纸型载体相互配合并分担了主流载体的部分信息存贮职能;光,磁载体同时在科学信息交流,尤其是在音像信息交流的某些环节(如检索环节),也为主流载体分担了部分职能。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科学信息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科学信息交流系统载体结构之间的平衡,不仅使得建立在传统纸型载体基础之上的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且也对重新构建建立在网络载体基础之上的全新的科学信息交流过程模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信息的发布是科学信息交流的第一个环节。所谓科学信息的发布,是指科学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开,其主要方式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版或发表。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完成之后,采用何种方式发布出去虽然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从科学信息交流的历史来看,信息载体技术对科学信息发布方式选择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菲利普斯教授在《科学代表什么》(What Science Stands for)中论及到英国化学协会的职能时曾经这样指出:“以适当的形式来发表新知识的确是关系到整个行业的事。”[1]众所周知,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初期,由于科学期刊尚未产生,科学信息的发布方式仅有出版科技图书和非正式交流两种主要形式。与这种载体技术相适应,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也都是以这两种方式发布的。一般说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一些重要的学会(如英国皇家学会、英国促进科学协会等)进行交流的。据J.D.Bernal介绍,当时英国仅全国性的科学和医学学会就有70多家[2]。这些学会,协会固然承担着多方面的职能,但通过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来促进科学信息的交流,正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则主要是以科学图书的出版为主。进入17世纪后期,由于纸型载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期刊的出现,科学信息的发布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便成为此后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要方式。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电子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科学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正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早在1978年,F.W.兰开斯特在《通向无纸情报系统》中就曾指出:“传统的出版形式将消失,或者至少不占主导地位;传统的科学出版‘单元’——科学杂志,如果不是完全消失,也将变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3]我们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网络将有可能逐步成为科学信息发布的主流媒体。

2 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型的困境分析

现行的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型是在17世纪后半期以来逐步形成的,这一模式一出现便很快取代了“非正式交流”方式的主流地位。从17世纪后半期以来,经过300多年的发展,该模式不断得到完善,进而统治科学交流领域300多年。

现行的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型可用文字表述为:科学信息可借助期刊、图书和非正式渠道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发布,其中,期刊、图书等纸型载体是科学信息发布的主流媒体,它们同时执行着科学研究成果的公开和成果价值的社会认同等两大基本职能;学会、协会等非正式渠道则是科学信息发布的辅助媒体,它们主要承担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通报功能。可以说,这种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型,在科学发展史及科学信息交流史上曾经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其他任何信息交流模型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科学交流中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载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型,也开始暴露出某种程度的不适应性。正如F.W.兰开斯特所指出的:“大量迹象表明,传统的科学信息出版和发行方法将适应不了文献的连续指数增长。”[4]下面,我们就对这一问题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第一,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无论是在科学信息发布的数量上,还是在科学信息发布的时效上,都难以满足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科学的发展与信息的倍增,使得建立在纸型载体基础之上的传统科学信息交流过程难以为继。具体表现为:信息发布的时间滞后,信息储存的成本增加,信息检索的效率下降,信息传递的负荷加重。这不仅增加了科学信息交流过程中各“信息栈”的工作负荷[5],而且更影响了科学信息交流的效率。也就是说,以纸张为主流载体的科学信息交流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业已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早在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曾用下面的言辞表述过对建立在纸型载体基础之上的传统科学信息交流系统的不满。该基金会指出:“通过纸张印刷、邮寄、贮存和检索所能得到的交流极限可能已迫在眉睫。毫无疑问,要在情报的可得性和适用性方面有任何真正的改善,就必须寻求一个取代方案。”[6]不仅如此,该基金会还提出了在当时还显得颇为超前的所谓取代方案——以电子为基础的系统,并把它描述为:“一种可能以计算机‘感觉’的形式从情报生产者那里获得新情报,并把它贮存于中心设备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均可在各终端上显示。”[7]由此不难看出,建立在纸型载体基础之上的传统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弊端,不仅在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早已暴露无遗,而且就在广域网技术刚刚兴起的20世纪70年代他们就对这种载体技术寄予了如此的厚望,这不能不令那些在网络载体技术已发展到了今天水平而仍对它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进行反思了。

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不应该是把网络载体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对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重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纸张为主流载体的传统信息交流过程所暴露出的问题的分析,看作是对整个传统科学信息交流理论的否定和背叛。事实上,对以纸张为主流载体的传统信息交流过程所暴露出的问题的分析,以及试图对网络载体技术条件下科学信息交流过程进行重构等,都是在以力求提升科学信息交流效率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信息交流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它完全符合传统科学信息交流理论的原则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载体的兴起和发展,为有效解决新的科学发展背景下传统科学信息发布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守门人”对科学成果的价值认定及研究人员科学成就的认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而,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所承担的对科学成果的价值认定和研究人员科学成就认定的职能,也受到挑战。

众所周知,科学成果的价值认定是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的一个基本职能。一般说来,科研成果只有在正式的纸型载体如图书、期刊上发表之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广大科学工作者之所以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发布其研究成果,也是与他们比较看重纸型载体科学信息发布方式的这一职能分不开的。如果说在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信息发布方式还能够较好地履行这一职能的话,那么,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及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专门化和精细化,对于科学研究成果科学性的价值认定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再也难以像以往那样有效地履行这一职能。由于受到评审力量等因素的制约,任何期刊社、图书出版社几乎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其所刊发和出版的科研成果作出完全准确的价值判断。从科学期刊的载文情况来看,现阶段,一些科学期刊判断其收到的论文是否值得发表的标准也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如果说以前科学期刊是把论文的科学性放在首位的话,那么,现在它们更看重的则是文章的新颖性。毫无疑问,这种改变使得期刊对稿件的取舍变得容易了许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讲,这却是以牺牲论文的科学性为代价的。正因为如此,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早期所具有的对科学成果的价值进行认定的职能,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履行。

第三,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信息的充分发布,而且使科学工作者自由发表其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的要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尤其是对一些非知名科学工作者的科研成果的发布以及对一些与主流学术理论不同观点的发布十分不利。

与“非正式交流”相比,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的确具有很强的严肃性。一般说来,通过图书、期刊等方式发布的科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为了尽可能提高这一可靠性,又有多少原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往往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而失去了发表的机会。J.D.Bernal有句名言:“发表一篇差的科学论文的害处要比压制一篇怪癖但却可能有价值的论文的害处小得多。”[8]从这个意义上讲,尽可能给所有的科研成果提供发布的机会,充分满足科研工作者自由发表其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的要求,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这种要求了。

众所周知,基于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往往不利于一些非知名科学工作者的科研成果的发布。这一点在长期的科学期刊出版实践中早已得到了印证。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陆家羲,当年只是一名中学教师,在1961年到1979年间,先后六次将其解决了著名的世界数学难题——“寇克曼女生问题”的学术论文,投寄到《数学学报》、《中国数学通报》等国内知名期刊,始终未获发表,以至于中国人痛失了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优先权[9]。诸如此类“小人物”的研究成果遭到期刊拒绝的事件,在世界各国科学史上屡见不鲜。我们认为,此类事件的反复出现,不应该归咎于某个期刊和编辑,这是期刊的编辑们在现行的基于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下无法完全避免的。可以说,只要现行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不变,这种现象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被杜绝。需要强调的是,近几十年来的科学研究活动表明,年轻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正表现得越来越重要,不少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是由一些无名的年轻科学工作者做出来的。因此,传统的基于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显然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科学研究发展趋势的需要。

除以上所述外,传统的基于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还不利于那些与主流学术理论不同的学术观点的发布。这一点从科学史中也可得到证明。仍以数学领域为例,19世纪法国数学奇才伽罗瓦(E.Galois)20岁时就解决了五次和五次以上方程的求解问题,他还提出了群和域的概念,建立了著名的“伽罗瓦理论”。然而,不幸的是,他的那些被称为“难以理解”的论文,无法在知名数学刊物上发表。对此,《科学的遗憾》一书曾经给予这样的评价:“伽罗瓦那新而‘古怪’的思想,其深度和所表述的数学内涵已不在常规发展的范畴之中了。这种大胆而革命的思想也的确是难以为‘循规蹈矩’的思索所能认识的。在当时,伽罗瓦理论所开辟的领域看上去也太像是一片‘蛮荒之地’,‘旷野’之中是难以有什么‘寻常’景色的。”[10]其实,与伽罗瓦有相同经历的学者在科学史上可以说是大有人在。我们认为,这与上面的现象一样,同样是由传统的基于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所造成的。这也更进一步揭示了这种传统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的不足。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科学信息发布方式,才有可能杜绝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

3 基于网络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型分析

当科学研究成果完成之后,选择何种方式发布其成果,除了要受到诸如研究人员的意愿,研究成果的保密性等因素影响外,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来自科学信息交流媒体方面的因素。如果说在17世纪中叶学术期刊诞生前,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受媒体方面因素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明显的话,那么,自从17世纪中叶学术期刊诞生后,学术期刊在发布科学研究成果方面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应该足以证明来自媒体方面的因素对研究人员选择科学研究成果发布方式的影响了。可以相信,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科学研究成果发布方式的影响,将会远远大于17世纪中叶学术期刊的诞生对于科学研究成果发布方式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传统的基于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难以很好地满足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为改革传统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建立全新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提供了契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根据科学研究活动发展的态势,引进新兴的网络信息发布技术,改革传统的基于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交流方式,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而言,网络载体的优势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其时效性和超大容量方面。还有一点,即网络信息发布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它较少受传播学意义上的“守门人”的影响,研究人员可以自由发布其研究成果。张远鑫、艾柯等甚至认为:“互联网的电子出版方式实际上已能使人人都可拥有自己的出版物,甚至自己的出版社。”[11]因此,他们相信,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网络信息发布的这些优势无疑将会使网络载体逐步成为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流载体。然而,出于同一原因,即网络载体发布科学研究成果的自由度过大,网络载体在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认可方面,将缺乏传统的纸型载体那样的权威性。正因为如此,传统的纸型载体在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过程中并不会因为网络载体的兴起而遭淘汰,它仍将与网络载体长期并存,只是其功能将仅局限于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认可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科学信息的发布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网络载体将接替传统的纸型载体来充当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流载体,传统纸型载体仍将继续存在,这两种载体在科学信息发布环节中所执行的功能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下面是网络技术条件下科学信息的发布模式的具体表述:

在科学信息交流的第—个环节,即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过程中,网络载体将与传统纸型载体长期并存,但各自却执行着完全不同的功能。其中,网络载体目前主要承担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通报功能,并将逐步成为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流载体;传统的纸型载体则仍然定位于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认可方面,但几乎所有的纸型科学出版物都将会优先以电子版的形式在网上出版,纸型载体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流载体的地位将逐步让位于网络载体。下面,我们就这一模式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从总体上看,网络载体将与传统纸型载体长期并存,但各自却执行着完全不同的功能。由于具有比纸型载体性能更为优良的网络载体的兴起,传统的纸型载体在科学信息发布环节中的地位必将被削弱。但是,从这两种载体各自的性能情况来看,网络载体在科学信息发布环节似乎不大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纸型载体而独立承担起科学信息发布的整个职能,因此,传统的纸型载体仍然还有继续生存的空间,它还将继续承担着科学信息发布的部分职能。这两种载体的共存自然就有一个职能的划分问题,我们的观点是,传统的纸型载体主要定位于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认可方面,而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通报功能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完整系统的出版功能让位于新兴的网络载体。这种新的科学信息发布格局一旦形成,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将依靠网络这种快捷、方便、自由的方式进行发布,传统的基于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方式中所存在的时效性差、受“守门人”控制而无法自由发布信息等弊端都将得到根本的改变。当然,依靠网络进行科学信息发布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科学信息的权威性将面临着挑战,所以,试图依靠一个研究人员发布于网络上的信息数量的多少来评价他的科研业绩恐怕就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几乎所有科学信息都借助网络载体发布的同时,图书、期刊等传统的纸型载体并不会完全消失。有相当一部分科学信息在通过网络发布之后还会借助这些传统的纸型载体进行再次发布,但再次发布的目的已明显有别于第一次,其直接目的不是传递科学信息,而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

第二,网络载体目前主要承担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通报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网络载体将逐步成为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流载体。

尽管从比较性能优势来看,网络载体更适用于科学信息的发布,但由于现阶段网络的普及率还很有限,加之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纸型载体信息发布方式的强大惯性作用,新兴的网络载体要充分占领科学信息发布这一科学交流阵地尚需时日。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一些传统的出版机构纷纷上网,并且也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网络版出版物,但纸型载体出版物仍然是其土营业务。例如,美国的Bibliobites出版社(网址为:WWW.bb.com)、St.Martin’Press(网址为:WWW.stmartinspress.com)、Disk Us Publishing(网址为:WWW.diskuspublishing.com)、Hard Shell Factory出版社(网址为:WWW.hard-shell.com)等著名的网络出版机构,在出版网络版出版物的同时也仍然出版纸介质图书,而且纸介质出版物的出版业务还占其出版总业务的相当比重。这些著名的网络出版机构尚且如此,传统的纸型图书出版社自不必说了。再从期刊的情况来看,在全世界出版的近20万种具有学术价值的期刊中,上网的(截至1999年1月14日)仅有6957种,还不到全部学术期刊的4%[12]。由此可见,目前网络载体仍然只是科学信息发布的辅助载体,它主要还只是部分地承担起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通报功能,大量的科学信息仍然是依靠传统的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来进行发布。我们相信,假以时日,网络载体必将成为科学信息发布的主流载体。当然,网络载体要成为科学信息发布的主流载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网络载体的普及率必须有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使得绝大部分科学工作者都具备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机会;②网络的带宽必须有所提升,宽带网的建设必须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而使信息的传输速率得到根本的改善;③网络信息的著作权不仅从法律上、观念上,而且从技术上,都要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④网络通信资费还应该进一步下调;⑤网络信息的安全要得到根本的改善。可以相信,在完全满足了上述这些条件的情况下,网络载体必将成为科学信息发布的主流载体。网络成为科学信息发布的主流载体后,其科学信息的发布功能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它将集最新科学信息的通报功能,科学研究成果的完整系统出版功能和科学研究成果价值的社会认定功能于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信息发布的主流载体。

第三,传统纸型载体则将定位于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认可方面,但几乎所有的纸型科学出版物都将会优先以电子版的形式在网上出版,纸型载体作为科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流载体的地位将逐步让位于网络载体。

在网络成为科学信息发布的主流载体之后,传统的纸型载体在科学信息的发布环节仍然有其生存的空间,所不同的是其扮演的角色及地位有所不同而已。如前所述,在网络时代,图书、期刊等传统纸型载体在科学信息发布环节中的定位,是作为辅助载体的形式,部分承担起科学研究成果价值的社会认定功能的。我们对网络时代传统纸型载体在科学信息发布环节作这样的定位,其理由非常简单,即图书、期刊等传统纸型载体所发布的科学信息,由于有了“守门人”的把关,因而比网络载体自由发布的科学信息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是科学研究人员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追求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则是广大科学研究人员的共同心愿。而在现行的科学价值评价体系中,著名科学期刊的载文量就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也就是说,在著名的科学期刊中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多寡,是现行科学价值评价体系中评价一个研究人员或一个学术团体科学成就的主要依据。尽管随着网络载体在科学信息发布环节中主流地位的确立,它在促使科学研究成果价值的社会认同方面的功能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发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传统纸介质载体仍将在这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甚至可以相信,网络环境下纸型载体继续存在的意义也正是体现在这一方面。

标签:;  ;  ;  

基于载体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式初探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