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教材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有直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特点,具有专业设置多样化和实训、社会实践多样化的特点,因此给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建设(包括开发、选用等)方面带来很多实际问题。一方面是需求多样化,给各类教材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使出版社组编的教材其适用性受到了限制。近年来,全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区域性特点,某些行业在某些省份相对集中,使得不同地区的高职教育有着相对的特定需求。诸如,电子行业比较密集的省份莫过于广东和福建;机械制造相对密集的地区莫过于西北和东北某些地区。而高职教材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没有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客观需要。
目前高职教材种类繁多,但很多教材的结构体系趋同于传统的本科教材,偏重理论性,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缺乏与地区、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材,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与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存在距离,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教材的可读性,教材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
高职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品种众多,同质化现象严重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由发展初期的解决有无问题到今天的遍地开花,是高职教育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双重结果。由于市场机制的影响,明确标明“高职高专教材”的品种数量激增,具体有多少品种的高职教材,目前尚无具体统计数据。目前全国约有460余家出版社(占我国出版单位总量的80%多)参与出版高职教材,有的出版社少则开发几十个品种,多则开发千余个品种,从中我们可以粗略感受到高职高专教材的品种规模。若想获得更真切的感受,可以“大学语文”一门课程为例,有数据表明,目前社会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材有400种之多,其中标明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达47种。
这些高职教材,有些是省部级优秀教材或精品教材,但更多的是质量一般,甚至是内容交叉、知识点结构近似、低水平重复者,还有一些属改头换面、照抄照搬之类。如此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干扰和影响了优秀教材或精品教材推广和应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创新有较大危害。
2.教材内容滞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在高职教育飞跃性的发展历程中,对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始终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战线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课题。课程模式、内容的不断改革与演变,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使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教材建设的滞后性愈发彰显出来。
(1)在高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往往从思想上批判了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中职教材的“发面馒头”,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依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这也是我们每次在组稿会议期间需要着力扭转的一个主要的观念性问题。
(2)由于教材的编写者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3)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4)由于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而且不少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选用的部分教材,其内容仍然陈旧过时,内容体系偏重理论性,不能反映一线岗位对相应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甚至个别教材,由于从筹划到编写出版发行的时间过于仓促,错误率极高,不堪选用。
3.实训教材数量和内容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时数一般占总学时数的1/2~2/3,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高职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作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环节的实训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1)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实训教材的编写组织不力,实训教材尚不能自成体系,远远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全国尚没有统一的高职实训教材,教师临时编写又缺乏参考资料,有一定的困难。
(2)对实训教材的编写缺乏应有的重视,实训教材存在的结构不合理、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实训教学特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极不适应,影响学生能力培养。
(3)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还在沿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验教材作为实训教材,内容较陈旧,大多是一些传统的实验项目,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教材结构一般也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这样的固定模式编写,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使得实训教材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4.课程教材通常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构建的,围绕能力培养主线,不同课程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现在的许多高职教材在确立内容体系框架时,研究范围通常局限于对应课程领域内,过分强调自身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少考虑与相关课程、后续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以及这类课程对本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需求,结果造成知识点的交叉重复,或侧重方向出现偏差。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可能会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5.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有效衔接
“双证融通”是当下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是充分提高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效能的有效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作相应的准备。“双证制”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具体来说,就是没有真正地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转化为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
6.教学资源开发薄弱,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目前的高职教材仍以纸质教材为主,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及其相关机制尚未形成,广大教师难以获得优质教学资源。尽管近些年来,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一些优秀出版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意识地加强了这一领域的建设力度,研发、推广了一批实用、好用、多媒体形式的精品资源应用于高职教学实践中,但仍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强烈需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节约教育成本、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学习空间,尤其是对于我们的主要培养对象——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面对着大量“课本搬家”式的教学课件,只能遗憾地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远未得到充分体现。
7.出版社间的无序竞争,阻碍了高职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
高职教材日益严重的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因教材出版的短期行为造成的教材质量整体下降,教材盗版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等等,这些问题都与参与职教教材出版的出版单位间的无序甚至可以说是恶性的竞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问题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主体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出版单位等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始终给予了充分重视,从教育部高教司到各省教育厅都有计划地组织了国家、省级的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建立了优秀教材的评审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教材建设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但对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样的管理与引导又显得力度不够。
(1)未形成指导性建设意见或标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已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广泛认知,但限于参与教材建设的专家、教师对其理解的角度、深度有所不同,最终落实到教材内容的定位、特色的把握等具体问题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在研究、编写教材的初期,有更加权威的、高层次的指导性建设意见或标准作为参考性依据,来帮助教材编写者把握基本的编写方向。这样的意见和标准应该是以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核心的,出自权威的专家团体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是更侧重于内容层面而不仅局限于运行层面的;是专业的、指导性的,不是法定的、指令性的。正是由于目前相关标准的不够完善,使得许多评审产生的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并未如所期望的那样获得广泛的认同感。
(2)未建立教材出版的准入机制。目前,众多出版社都瞄准了高等职业教育出版领域,但高职教材应该由谁来出?怎么出?是应该有要求的。我国在新增出版权方面执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但对已取得出版权的单位,其出版领域却没有严格的限制,这就使得不同类型的出版社都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出版的行列中来。准入制度的欠缺无法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的权威性和标准贯彻的无误性,优秀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必须出自于底蕴深厚、行业领先、专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出版社,以确保教材的质量、教学资源建设的持续投入。这是一个亟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出版管理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
(3)未建立教材建设的权威性组织、协调、监控主体。从宏观及整体上把握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设,整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吸纳优秀作者资源参与建材建设工作;加大对水平低、质量差的高职教材的整治力度,在选择、推荐优秀教材的同时,公示、清理劣质教材并在评估检查工作中予以监控,对于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完成。教育部于2006年成立了44个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行使这一方面的职能,但因时间较短,其在教材建设方面的作用还未能很好地发挥。目前,由于缺乏教材编写与教材出版联系的平台,许多高职院校与出版社的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也是无序的;同时,出版社在召集教材编写人员时,也难免挂一漏万,使各色人员掺杂其中。因此,教材建设、选用的质量和水平都难以保证。
2.高职高专院校
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面临教材建设问题时,通常处于两难境地。前期规模的迅速扩充,为后期硬件配套建设带来较大压力,在总体资金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用于学校软件建设的投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一点从首批28所示范院校的初期建设方案中就可以明确看到。所以,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建设在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往往成为教师或单个教学团队的局部行为,缺乏整体组织和激励机制。同时,在许多院校的教材选用过程中,缺乏规范、系统的评价、管理、监控机制,或者在校内设立了这样的组织机构但却未能很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总之,通常是以任课教师的个人意愿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依据,造成教材选用的局限性,甚至出现为满足个人利益而让质量低劣的教材流入教学实践环节的不良现象。
3.教师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主角,拥有一支理论研究水平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是整个高职教材建设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总体状况来看,人力资源匮乏短缺,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等现实问题,成为制约教材建设整体质量与水平提升的瓶颈。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课题研究表明,在抽样调查的29所高职高专院校的6400名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6.4%;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45.3%;硕士以上学历占37.6%(30岁以下为多数);双师素质占14.6%,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7.9%。由此可见,在目前的高职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多,职称高、学历层次高的教师少;缺少行业经验的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面对这一情况,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在不断地寻求多种办法和途径进行努力转变: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进行学历层次、双师素质的提升,引进一线岗位的高级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但这些现实问题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从多方面直接影响到高职教材的建设工作。
(2)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高职高专院校连年的扩招导致各种所需资源的短缺,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师资从数量、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周要完成12课时的课堂教学及大量的辅助教学工作,更有不少院校的教师,还需要忙于学历层次的提升、双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对高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也自然就力不从心了。
(3)编写教材积极性不高
教材编写工作本身是一项浩繁工程,从教材内容体系的研究确定,各种资料的汇总、整理,到文字的编写、图表绘制等各项工作,往往需要编写人员数月甚至数年劳其筋骨,几上几下地编辑修改,其劳动强度令许多教师望而生畏。而对于一些院内的自编教材,更是面临着编、审组织工作难,质量成果认定难,甚至利益兑现也难的诸多难题,教师辛辛苦苦编写出来的教材,由于成果、利益得不到落实、体现,又花掉自己许多宝贵时间,由此大大影响了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当然,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个人评聘职称的需要,知难而上,但其所花费的精力大多不在教材内容的创新上面,通常实行“拿来主义”,这也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乃至质量低劣之教材屡见不鲜的一个直接原因。
4.出版单位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应用市场的迅速膨胀,吸引了许多出版社甚至包括一些商业性组织都加入到高职教材的组织建设中来。不可否认,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各方面的配合下,确实出版了一批能够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教材出版发行中的利益驱动导致了高职教材出版普遍性的短期行为。许多出版社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千方百计地“搭台子、组班子”,甚至招入一些能编会写但又与高等职业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员加入教材编写队伍,至于是否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是否深入地了解、研究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就不得而知了。高职教材出版发行中的这种短期行为,完全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背道而驰,也损害了一些出版、发行单位的利益。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变当前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缺乏的局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宏观统筹管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高职院校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教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组织的主体作用,坚决杜绝高职教材建设中的短期行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研发及应用,组织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平台,满足区域化、个性化教学发展需求,缩小不同地域间教学水平差距,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1.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职权效能
教育行政部门应以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为依托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软环境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在充分发挥教指委参谋作用的同时,更应强化其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的监控职能。
(1)教指委应尽快转变组建初期的工作模式,广泛邀请行业专家、课程专家、资深高职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与教指委委员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并将研究团队按区域分组,与各省教育、劳动行政部门管理者、专家密切配合,在完善专业建设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定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主干课程尤其是实训课程的建设模式及教学基本要求,并进一步为高职高专院校研究、提供具有地方特色、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充分融合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指导性意见或标准。
这些教材建设指导性意见或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是指指导性意见应当反映该专业及其课程的当代发展的实际,所反映的理论应当是应用型理论,从根本上扭转高职沿用本科学科原理性理论的局面。这里所说的应用型理论,指能够指导生产实践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实施的理论。所谓理论“够用为度”,应当以能否指导生产实践并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为标准。例如:电类电子技术专业,大量地采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电路分析,无论怎样压缩,都改变不了本科压缩饼干的状态。但改变思路,从电路的物理功用出发,其器件计算采用工程手册中常用的经验公式,这样不仅使得教学程度适应高职学生,而且可从本质上扭转过去传统本科验证基础理论的做法。再例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高职和本科都讲述大量语言类课程。高职这类课程的讲述,应当以借用现成模块的方式为主,即能够看懂编程的语句,学会利用已有的编程模块,来组合成所需要的功能模块。因此,高职教育领域必须转变对科学性的传统认识,高职教材的科学性,不是学科知识的科学性,而应是反映实际生产实践的科学性;在教学方法上,并非简单地强调实训,而是转变传统教材的原理验证、步步数学计算的模式,以实践性工作应用理论指导实训,使二者达到统一。
系统性指专业的课程设计到具体课程,应当具有统一规划。目前,不仅同类教材反复出现,更影响高职教材建设的,还存在专业课程内部知识点大量交叉的问题。这些以经济类教材比较突出。例如,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从教材名称看,两者讲述的是两个问题,但实际中,企业管理有相当的篇幅讲述市场调研和销售;市场营销有相当的篇幅讲企业管理问题。教材内容的交叉,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学时,而且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就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衔接问题。诸如,数学到底讲多少,怎样讲才能基本满足专业课的需要?现在高职教材的建设,往往从具体的某课程出发,对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在教材的审定方面,应当引入专业课程系统性观念。
可行性是逐步教改,搞好高职建设的关键。第一教材什么人编,有无这样的人才;第二编出教材有无适应其教学内容的教师授课;第三是学校的客观物力条件,这一点在实训课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教材建设指导性意见或标准,也应当是多层次的,即设计不同层次的标准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需要。
(2)教指委应充分发挥教材建设的主体作用,搭建一个高职高专院校、优秀出版单位可以沟通、交流、协作的共享平台,定期及时地发布各院校优秀自编教材的信息,充分整合高职高专院校先进教学改革成果、优秀作者资源,让优秀的教育资源能够及时转化为优质出版资源。
要充分发挥这一主体作用,教指委的成员构成需要有代表性,要防止人员的组成过度区域化或特定学会的团体化。需要组成人员以教改为己任,对优秀教改成果、作者能够较为公正地推荐和扶持。同时应当有适当的经济政策,对转化为优质出版资源的教改成果,给予适当的奖励。(3)教指委应密切配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完善教材评审机制,建立教材建设监控机制。在教材评审过程中,应以相应的标准为参考依据,而不是仅以某一个或某几个专家的意见为决定性依据;同时对教材的评审,一方面要定期选择、推荐好的,另一方面也要不定期地检查、遴选出差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限制高职高专院校选用。
2.主管部门建立高职教材出版准入制度
抓高职教材建设的质量要从源头抓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与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密切配合,对参与高职教材出版的单位的资质进行评估,要像建筑行业那样,对那些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能力差、实力弱的出版社,要坚决予以清理;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于选用此类出版社出版的高职教材的院校要进行严肃处理。
3.高职院校加强教材建设工作的力度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双师型、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参加教材建设。进一步优化师生比,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教改与研究活动中担负起重任,经历教学改革工作的洗礼;加强与行业企业一线岗位的联系,定期有制约性地让教师到一线岗位中接受培训,由此来带动双师型、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并促动一线岗位的技术、管理、操作人员参与到教材建设中。
(2)完善教材建设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从教材建设的规划,教材研究、编写的组织,到教材最终成果的认定与评价,以及利益的兑现都应加强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参加省级以上精品教材、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教师,不仅在工作上要予以时间、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还应将其工作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的优势条件。同时,充分发挥校内教学质量监管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教材选用管理。
(3)加大教学资源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资金条件和硬件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发、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高职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树立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观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入,社会科技、经济的飞速进步,客观上要求高职教师要不断地深入到相关领域进行学习、研究,否则,所编写出的教材就会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和要求,甚至会违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比如我们看到的一些化工类教材,出版日期在新标准颁布的两年以后,书中却依然沿用着老标准;新型设备已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多年,书中还在大篇幅介绍已被淘汰设备的功能与用途。
因此,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了解所教课程职业发展的现状,在授课中主动反映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方向。同时各类职业学校应当与生产单位加强联系,加强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联系和合作,促进教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使高职教师树立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观和教材观。我们认为这些应当以教育立法的方式才得以实现。
总之,参与高职教材建设的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观,在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
5.出版单位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自觉抵制出版短期行为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也拉动了一些行业经济的增长,出版业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对于出版企业来说,不应仅从这一发展中看到商机,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更平添一份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1)密切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鼓励编辑走进课堂,亲身参与教学活动,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与内容、教材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真正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研发、提供和服务者。
(2)在组织教材建设项目时,要充分发挥出版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优势,广泛从优选择作者,努力挖掘并利用好行业专家资源,积极优化作者队伍;主动为作者搜集信息资料、出主意、想办法,组织作者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材编写、出版流程的质量,自觉抵制出版短期行为。
(3)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同时出版单位也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教学资源的自主研发。既要开发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有助于教师实施教学的、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创造一个听觉与视觉联动、图文与音像交互、教师与学生共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也要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建设高职教育领域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
标签:高职高专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大学论文; 工作标准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