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比较论文_沈雯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 201700

【摘 要】目的:比较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双盲数字法分为甲组(40例)与乙组(40例),甲组采用拉莫三嗪用药治疗,乙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不同用药方法疗效。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治疗后2周、5周、8周的VAS评分以及用药不良反应低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均为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药物,但拉莫三嗪用药后缓解患者疼痛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拉莫三嗪;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区域出现的反复短暂性阵发剧痛,中老年人比较多发常见。该疾病发病后,表现为剧烈短暂抽痛,合并流泪、面部潮红、面部肌肉抽搐等症状,这些会导致患者并发高血压、面部肌肉痉挛等,影响患者及家属正常生活[1]。因临床并未明确该疾病发生原因,因此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医学上对三叉神经痛用药研究较早,药物可分为非抗癫药物与抗癫痫药物,其中抗癫痫药物应用最多,但种类反复且药效不一[2]。卡马西平为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拉莫三嗪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但临床缺乏两种药物疗效对比研究。本次研究中,分别给予三叉神经痛采用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对比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资料

对我院从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均为首次发病,CT或MRI检查无颅内病变,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排除神经障碍、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双盲数字法分为两组,甲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为25-60岁,平均年龄为(42.52±16.30)岁,乙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为24-62岁,平均年龄为(42.48±16.22)岁。2组间基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可比。所有患者均获得知情权,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应观察,并提供常规护理干预。甲组口服拉莫三嗪(三金集团湖南三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94),初始用药剂量25mg/d,每5d,增加剂量25mg,最大用药剂量350mg/d。乙组予以卡马西平治疗(辽宁格林生物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463),初始用药剂量100mg/d,之后不断增加,最高剂量维持800mg/d。两组患者接受为期2个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5周、治疗后8周)以及用药安全性。临床疗效评价:根据《神经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3]标准评价:显著改善:症状彻底消失,3个月内检查无复发;改善:症状改善,但未彻底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率为显著改善率与改善率之和。疼痛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共10分,0分无痛,10分剧痛。

1.4统计学分析

软件分析工具为SPSS20.0。均数比较用均数方差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乙组40例,显著改善21例(52.5%),改善8例(20.0%),无效11例(27.5%),总有效率为72.5%;甲组40例,显著改善29例(72.5%),改善8例(20.0%),无效3例(7.5%),总有效率为92.5%,甲组治疗总有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乙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5.54,P<0.05)。

2.2两组不同时期的疼痛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甲组的治疗后2周、5周、8周评分均低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3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的药物耐受性良好。甲组不良反应2例(5.0%),分别为嗜睡但睡眠质量差1例,皮疹1例,乙组不良反应8例(20.0%),分别为:头昏头痛,3例,嗜睡3例,严重恶心呕吐2例,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乙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

3讨论

三叉神经痛为一种常见多发面部神经疼痛,多发于女性,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且进展恶化发展快,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4]。关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与药物治疗,其中微血管减压术虽然效果显著,但作为一种有创手术,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着药物研究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的抗癫痫药物被应用于临床中,因此药物是当前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三叉神经痛发生,可能与γ-氨基丁酸有关,也与钠通道、谷氨酸受体相关。卡马西平也可称卡马咪嗪、酰胺咪嗪等,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卡西平具有促神经细胞膜Na2+、Ca2+通透性增强租用,可有效抑制细胞兴奋性,延长不应期。用药后约5-6h即可达到血浆最高浓度,半衰期15h,经肝脏代谢后,机体排出[5]。拉莫三嗪可有效控制三叉神经痛以及中枢神经,阻断钠通道,抑制周围神经异位冲动,降低机体中枢谷氨酸、天冬氨酸等递质释放[6-7]。该药物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其药理机制与卡马西平类似,但拉莫三嗪减少持续放电所造成的神经不良刺激。

对比分析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下降,甲组治疗后2周、5周、8周的VAS评分少于乙组,表明两种药物均可有效抑制三叉神经痛,但拉莫三嗪的抑制疼痛效果更为显著。而且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甲组用药治疗总有效率水平高于乙组,不良反应少于乙组,表明拉莫三嗪用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更为显著,且用药安全性更高。卡吗西平因不良反应大,不适宜长期用药,因此更适合临床选择拉莫三嗪用药。

综上所述,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均为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药物,但两种药物相比,拉莫三嗪的抑制患者疼痛效果更为显著,而且应用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邓力,张清彬,张颖,等. 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7):1121-1124.

[2]刘坤,郭锦华,王丽娟,等. 高频电针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2016,48(5):68-69.

[3]李建萍,李颖,林智,等. EFNS 的神经病理性痛药物治疗指南:2010 修订[J] .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2,9(1):23-42.

[4]刘军武.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比较[J]. 青岛医药卫生,2016,48(1):59-60.

[5]杨银桥.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6):749-751.

[6]刘培慧,袁达,赵艳青,等. 拉莫三嗪单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4):482-485.

[7]李俊. 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联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9):13-14.

论文作者:沈雯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比较论文_沈雯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