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究D-二聚体(D-dimer)与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分级、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期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分为抗凝治疗UC组和非抗凝治疗UC组各50例,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活动UC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样,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dimer指标水平情况。结果 UC活动组及轻、中、重度活动UC组治疗前的D-dimer指标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抗凝UC组临床有效率90.0%明显高于非抗凝UC组68.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高凝状态与活动性UC患者的病情分级呈明显正相关,临床上对于血栓状态前的UC患者给予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患者的D-dimer血浆浓度,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D-二聚体;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分级;转归;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dimer and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UC). 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100 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UC)activity as observation group,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ticoagulation UC group and non anticoagulation UC group each 50 cases,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degree:light,medium and severe UC group,the other choose to court over the same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40 cases of healthy volunteers as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were in extraction of venous blood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immune turbidimetric method to detect D - dimer index level. Results the levels of d-dim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P < 0.05).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he anticoagulant UC group 9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anticoagulant UC group at 68.0%,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s high blood coagulation state and active UC patients condition grading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clinically for UC patients before adequate blood clots status of low molecular heparin treatment,can improve patients' D - dimer plasma concentration,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d-dimer;Ulcerative colitis;UC.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Outcome;The correlation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目前临床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主要以直肠和结肠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发炎的一类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临床多给予止血药进行治疗。但随着临床UC案例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并且动脉、静脉以及局部微血栓都会可能发生[1],其中由于静脉血栓的绝对值较低,临床目前无法做到常规影像学扫描诊断,为此我们选取了纤维蛋白在血栓形成后的溶解产物血D-二聚体作为标志物,进而探讨UC患者的病情分级、转归与血液高凝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UC活动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7~60岁,平均(38.1±5.4)岁,均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炎协作组制订的《我国炎性肠炎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标准[2],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纤维结肠镜检、活组织检查等综合确诊。入选患者中均已排除低分子肝素禁忌症患者、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上述患者分为抗凝UC组(给予临床抗凝治疗)和非抗凝UC组(临床未给予抗凝治疗)各50例,其中抗凝UC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7.4±5.8)岁,非抗凝UC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8.8±5.0)岁,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8.5±5.2)岁。以上各组间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情分组标准
重度: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37.5度以上,脉搏>90次/min以上,血红蛋白<100g/L,血沉指标>30mm/h,有明显血便症状,腹泻>6次/d以上;轻度:患者无发热、脉搏较快,有血便但症状较轻,有贫血但血沉正常,腹泻<4次/d;中度:介于轻度与中度之间情况。
1.3 方法
100例UC活动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样3~4ml,抗凝、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浆,-20℃低温保存待用。所有UC患者均在医嘱下口服美莎拉嗪2g/次/d,四联活菌片500mg/d(分早、中、晚三次服完),另每日睡前采用溶有2g的美莎拉嗪生理盐水50ml给予灌肠。其中对于重度活动UC患者另给予强的松治疗,初始剂量60mg/d,之后每周递减5mg。对于抗凝治疗UC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次/d,1次/d。以3周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对D-dimer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各组间分析比较。
1.4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记录所有UC活动患者治疗前后的D-dimer指标水平,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其中疗效评定标准: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大便检查结果为非阳性,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溃疡部位愈合完好,黏膜正常视为显效,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大便检查结果为阴性,结肠镜检查显示黏膜为仍有轻度炎症或呈假息肉状视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结肠镜检查检查等均未有改善甚至恶化视为无效。临床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9. 0版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D-dimer变量以( ±s)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采用Z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UC活动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者的D-dimer水平比较
UC活动组与轻、中、重度活动UC组的D-dimer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不同程度UC活动组间差异也均具有明显性(P<0.05)。见表1。
表1 UC活动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D-dimer水平比较( ±s)
3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UC无论是活动期还是缓解期,患者都会有腹胀、腹痛以及黏液样脓血便等临床症状的表现,但是活动期的UC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和波动,易导致高凝状况的形成,严重威胁患者生命[3]。而且本研究也发现活动期的UC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的高于正常健康组,且与UC活动程度呈现正相关,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D-二聚体主要来源于人体凝血过程中产生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因此在体内其水平的升高直接反映出机体的继发性纤溶活性的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体内高凝状态与纤维亢进的重要标志物。因此一旦患者的D-二聚体出现异常增加,尤其对于活性期的UC患者来说,则意味着需要警惕高凝状况的出现,而这往往也意味着有极高的风险出现血栓[4]。
因此我们认为对急性炎症出血的患者选择止血药治疗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令患者病情更加危重。本研究中给予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抗凝UC组与非抗凝UC组治疗后的Ddimer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抗凝UC组明显优于非抗凝UC组;而且两组经临床治疗后,抗凝UC组临床有效率90.0%明显高于非抗凝UC组的68.0%。所以相对于止血而言,在临床上对炎症活动期UC患者,积极治疗炎症,尽可能达到和维持完全缓解状态,对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可能具有重要意义[5]。
综上所述,血液高凝状态与活动性UC患者的病情分级呈明显正相关,临床上对于血栓状态前的UC患者给予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患者的D-dimer血浆浓度,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波,寇媛. 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 吉林中医药,2016,36(3):274-277.
[2]查安生,汪悦,查瑞瑶.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meta分析[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5,31(11):1528-1532.
[3]徐文栋. 低分子肝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4):57-57.
[4]郭易娟. 炎症性肠病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16,45(5):704-706.
[5]袁晓庆. 用低分子肝素对血液呈高凝状态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5(15):87-88.
论文作者:兰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患者论文; 溃疡性论文; 肝素论文; 病情论文; 状态论文; 结肠炎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