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储运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_企业经营论文

物资储运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_企业经营论文

试论物资系统储运企业经营模式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模式论文,试论论文,物资论文,系统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资系统储运企业,在全社会物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储运改革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必须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搞活储运企业,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建设服务,关键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实现新旧经营模式的转换,在经营管理上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一、储运社会化,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遍及全国各地的物资系统储运设施,大部分是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主要是储存、转运国家计划内调拨物资,经营管理上明显带有“依附性”的特征。全面实行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物资系统储运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首先,由于统配物资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削减,计划内物资经仓实行限量,储运任务锐减;其次,由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刺激货主权衡利益关系选择库存地,即使是有隶属关系的货主,也出现了某些灵活变通的趋势,储运渠道正在发生转移。物资流量、流程的变化起落,使物资系统储运企业资源严重不足,设施、机械的剩余和闲置十分惊人,经济收益明显下滑。

这种状况说明,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储运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储运体制,必须尽快冲破部门所有制的界限,改变封闭分割的体制,面向社会开放。重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流渠道。通过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建立起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大规模的辐射力强的物流网络,实施“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求得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合理运行。

实行开放式经营,是商品生产和合理物流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对外开放“软环境”的必要措施。如果各级物资部门的仓库都能这样做,是大有益处的:其一,它可以减少社会储运设施的重复建设,节省国家投资,减少城市占地,借以提高社会储运设施的综合利用效能;其二,它可以促进储运市场进一步发育和完善,使物资系统储运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物资储存中心,成为独立的开放式的社会物流系统;其三,它可以使储运企业在市场上接受价格、费用、服务水平的检验,通过竞争增强企业活力。

二、拓宽经营渠道,变单一型为多角型

物资系统储运企业,过去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储存中转物资,每一企业均固定地从事某一类生产资料的储存活动,这显然是产品经济的后遗症。其主要缺陷:一是吃“计划饭”使人们满足于看摊守业,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积习,而一旦企业的储存任务不足或在市场上找不到需求时,经营就会濒临危机;二是人们一直把物资仓库当成服务性企业,不讲盈利,收费太少,致使企业利润水平很低,无力积蓄足够的资金进行设施、装备的更新改造。问题的原因除了规划、配置的不合理,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历史遗留因素之外,主要是中转仓库的功能、作用没有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来调整和变化,单纯沿袭中转存储的僵化模式,窒息了企业的活力。因此,彻底改弦更张,实行多角化经营,仍是储运企业得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经营方式,在经济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而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实惠。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物资系统储运企业大有用武之地。但是,搞活经营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困境中振兴,就要认真总结经验,端正指导思想,更新管理方法,改造技术装备,为实现多角化经营创造条件。要在以储存物资为主的同时,从不同企业的实际条件出发,开辟各类市场,库房、货场出租,专用线、吊装机械出租,代送、代销物资等经营项目,并努力在服务好、质量高、周转快、费用省上下功夫。尤其应当重视物资停顿中的流通加工,如轧制、切割、折弯、打孔、以及改装配套等。从社会效益上看,充分按照用户的要求,集中下料、合理套裁、既可方便运输,又可从刀口锯下夺回大批物资。

扩大经营门路,开展多角化经营,是竞争机制引入储运企业的必然要求。其一,它可以提高为生产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方便用户,使各方受益,为发展本地区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二,它可增加储运企业经济效益,达到以外养内的目的,缩小储运企业职工与经营企业职工收入待遇上差距,保证储运企业在整体上的稳步发展。

三、逐步推行配送制,变传统型为现代型

储运企业利用自己的运力为用户送货,是一种历经多年的传统服务形式,虽然过去应用的比较广泛,深受欢迎,但还不能将其说成是先进的物流方式,而配送制的出现,其作为一种现代物流方式,是对整个物流过程的完善。

送货与配送相比,主要区别:一是送货为一般的服务形式,运送区域弹性较强,而配送则是在送货基点上的优化,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形式,从整体上讲,在输送全过程中居于“末端输送”的位置;二是作为实现物资空间转移的手段,送货一般是库——库的运送,而配送则是从物流点到用户的门点、车间乃至生产线起端;三是送货所完成的物流动单一品种居多,而配送不是消极的运送,而是充分考虑用户的要求,事前还要进行大量分货、配装工作,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

物资配送制的实现,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供应保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实践来看,对生产资料需求过大,成为推行配送制的潜在阻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缓解,把物资系统的中转仓库逐步转变成为物资配送中心,在特定的物资范围内尝试性推行集中库存和现代配送,是完全可行的。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带来巨大的技术进步,使物资储运技术有一个大发展。但其意义还远不只如此。更大意义还在于:其一,如果供应工作能由流通机构代替,可以解除生产企业的后顾之忧,为它们专致于生产和经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利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可见,配送不失之为理顺流通体制,解决企业“层层设库”问题的治本之术;其二,把储运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储运设施、机械、采用最经济运载工具,集中运输,可使物资经最短路径,花最少时间送达用户。这样既可实现货畅其流,又可大大降低社会流通费用;其三,搞活放权之后,供应者也必须从本身利益出发,吸引用户,主动采取为用户接受的服务方式,从而增强储运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费用核算分析,变平面型为立体型

储运费用核算分析,往往注重关门算账,局限于财务报表这个狭小范围,其弊端:一是单纯的财务报表无法深入储运技术领域,不能从技术工作的角度,说明每种物流功能效率的高低,很难有效地提出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储运工作的措施;二是传统的仓储费用核算分析,忽视了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性,容易造成顾此失彼,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指导管理和考核经营效果的实际意义。费用核算分析要向纵深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核算分析的平面型结构,建立一个系统与功能相联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立体型结构。为此,必须从物流的基本功能和技术现状出发,按照运输、装卸、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诸多功能进行核算。核算的主要目的:一是计算物流功能别、阶段别、项目别储运成本的大小,发现储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依据计算结果,制定一定时期内费用计划,调整物流活动和评价物流活动效果;三是明确不合理的物流活动及其责任归属。

建立费用核算分析的立体型结构,完善指标核算体系非常重要。因为经济指标不仅是衡量企业业绩的尺度和依据,反映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以及在管理中的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物流活动的组织形式、程序、方法以及工作量的大小。储运企业现行的指标体系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体系,无论在微观管理上还是在宏观控制方面都满足不了要求。这就要求必须讲求实效,淘汰过时的,改进落后的,补充需要的,建立一个新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储运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深入技术经济领域,根据物流成本核算结果,搞好技术经济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储运技术的措施,使物资进得来,出得去,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为企业产品结构从低档化向高档化发展创造优化的生产条件。

五、提高职工素质,变低能型为高能型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忽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致使储运企业在职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职工文化素质较低,二是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当代,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重心,已转向对人的知识和智能的开发,特别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一系列新的技术装备、操作工艺和管理技术的采用,标志着物资储运活动的知识、智能密度正在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储运企业职工尽快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素质。

深化储运企业内部改革,推动物流技术进步,缩小同经济发达国家在储运技术和管理上的差距,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对储运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一,必须掌握经营学方面的知识,重视储运市场研究,注意分析经营环境、经营能力和经营目标的适应性;其二,储运费用分析要向事中、事前发展,管理人员必须懂教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其三,在物资搬运,装卸过程中采用托盘、集装箱和各种装卸、搬运机械,利用高层货架和自动化立体仓库,经营管理就必须向技术经济领域扩张,管理者必须深入实际,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技能,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管理向电算化方向进军,应当学会计算机语言、程序系统设计,具有操作电子计算机的能力。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物资系统储运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要靠现有在职人员,他们水平高低对物流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实现职工素质由低能型向高能型的转变,使储运工作也能够围绕对外开放而展开,就一定要有计划地培养、培训物流专业人才,在职工中普及物流知识教育。

标签:;  ;  ;  ;  

物资储运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_企业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