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也谈论文,地位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海内外研究《手稿》的学者们争论颇大。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不仅关系到对异化劳动理论本身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正确理解问题。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尚祈海内外贤达不吝指教斧正为祷。
一
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前人关于异化理论尤其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古典经济学家的成果的基础上,于1844年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对于这一理论的内容学者们尽管争论不大,但我认为,有的学者在对其内容的叙述时欠缺全面性。如有的学者注重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而忽视对其原因的分析,还有的学者忽视消除异化劳动途径的叙述等。这也影响到对其评价问题。因而笔者想对此做些概括性的陈述,希望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进行分析,发现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形成。也就是说,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把自身的力量对象化形成产品,以便占有这些产品,这就必须以外部感性世界为前提。而劳动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外部世界,以便占有外部世界,占有生产资料。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了变化。劳动者越是通过劳动去占有外部世界,创造生活资料,他就越是失掉外部世界和生活资料,并受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和奴役。这就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异化劳动的规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同他的产品相异化,同他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这种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结果,可以说是导致了一个“异化的世界”。突出的体现是:首先,形成了价值形态的社会剥削。这种剥削是在普通的交往中实现的。在这种剥削下,工人成了一种商品或工具,受到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还延伸到了阶级内部和家庭内部,为了利益,阶级内部和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也不择手段地进行剥削。其次,出现了货币统治。货币成了社会中主宰一切的万能之神。另外,人非人化。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发生了异化,不过资产阶级的异化不同于工人阶级的异化。因为工人阶级的异化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的劳动产品又受自己产品的奴役,而资产阶级是由于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而造成异化。从实质上看,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失去了自己劳动的本质而成了异化的人,人非人化。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他认为异化劳动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工人同其产品的对立的背后是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工人同物品的对立的后面是同人的对立。其二,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致。也就是说商品生产普遍化,但生产力又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程度。
马克思接着分析了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和目标。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在此基础上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觉悟不断提高的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
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的简述,便可讨论它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对于其地位问题学者们争论已久,意见各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观点。
第一,“抛弃论”。这种观点认为,《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被抛弃了,其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尽管也使用了“异化”这个术语,但是已不是在《手稿》的意义上使用了,而是在贬意上使用它。《手稿》以后的著作就抛弃了异化的概念。如原苏联哲学家达维多夫就说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甚至于连异化这个词本身也受到了某种抨击。”
第二,“保存论”。这种观点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是一直保存下来的理论,没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如原苏联的另一个哲学家纳尔斯基就认为,《手稿》和《手稿》以后的著作论述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是一样的,都强调了异化劳动理论是说明历史发展的原因的。
第三,“发展论”。沙夫等人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同他的其他理论一样都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手稿》以后的异化劳动理论有很大的发展。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异化的主体和异化的原因上比《手稿》就有很大的发展。就异化的主体而言,在《手稿》中讲的是类本质的异化,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的则是现实的个人的异化。而后者更符合科学性。
第四,“过渡论”。科尔纽等人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过渡性理论。它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成熟理论内容,还带有浓厚的黑格尔主义的痕迹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
第五,“主导论”。弗洛姆等人认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点,因为马克思所有的经济分析和批判原则,都是从人在异化劳动中的现实经验中直接推论出来的,而且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就可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线是伦理—人道的思想。
上述五种观点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但笔者认为,似乎都不能恰当地说明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首先,“抛弃论”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手稿》以后的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还有大量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科学论述,可见“抛弃论”没有根据。而“保存论”的论据也不充分。因为《手稿》以后的著作如“发展论”所述有很大的发展,所以不能认为仅仅是保存而已。至于“主导论”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笔者更不敢苟同。而“发展论”和“过渡论”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似乎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体系中不仅仅是个发展和过渡的问题。我认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表述。
三
为何说《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表述呢?是因为,《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既有促使马克思主义成熟的积极因素,又有消极方面的因素。
(一)关于在异化劳动理论中体现的促使马克思主义成熟的积极因素。
1.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自然转向社会的关键点。
马克思以前的异化理论都没有科学地解决自然同社会的联系问题。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推动了这一问题的解决。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理论到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理论无疑是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这是费尔巴哈脱离精神王国走向现实世界的第一步。但是,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是什么呢?费尔巴哈曾热切地希望找到它。他大胆地举起了自然主义的旗帜,想把一切都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还给自然。费尔巴哈指出:人根本不是什么抽象意识的产物,不是什么观念的发展,而是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人这种现实性是完全可以用人的感性直观来证明的。所以,费尔巴哈进一步得出结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要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是自然的一部分。证实这个结论就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任务。
由于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自然,因此这还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人的社会性消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男女之间的友爱关系。这样,费尔巴哈从黑格尔精神思辨的王国走出来,又陷入了抽象的人的王国。他通向社会的大道被挡住了。在他眼里的人又成了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费尔巴哈失去了从自然通向现实世界,通向人类社会的道路。人类社会历史就被费尔巴哈置于他的视野之外。所以当费尔巴哈举起的自然主义旗帜对着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时,他是一个胜利者。而当他再沿着自然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时,他失败了。他没有找到通向社会、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
费尔巴哈没有找到的这条道路由马克思找到了。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沿着费尔巴哈的方向继续探索。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劳动在自然与社会联系中的作用。通过对异化劳动的规定的分析,马克思看到了自然与社会联系的关节点是人的劳动,进而深化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他又通过对私有财产、资本、货币的分析,认识到这些东西都是异化劳动的一定社会形式。他从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改造关系入手分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生产劳动,人的本质力量是在人的劳动过程中对象化的过程。他还分析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就抓住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活动,即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找到了通向社会历史的关节点,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从而也找到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2.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事实研究的关切点。
从自然转向社会领域并不意味着创立唯物史观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因为在社会领域还有更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分辨和认识。社会现象是个比自然现象更复杂的综合体,它既有物质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又有思想的政治的因素。而经济的因素又常常被思想的政治的因素所掩盖。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只有思想的东西才是历史中最根本的东西,因而人们总是从意识中、从思想中、从哲学中去寻找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立足点是经济事实。仅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来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看到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的作用,使他认识到对社会本质性的认识不能在哲学中去寻找,而要到经济学中去寻找。从而促使马克思由对哲学的研究转向了对经济学的研究。这样马克思就紧紧抓住了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因素,从而进一步理解了社会经济结构,找到了发现社会规律的途径。他从社会生活中划分出经济关系,又从经济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进而形成了把社会历史看成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的思想。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发初步描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思想。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体力与脑力的支出。那么如何支出呢?这就是把存在于人本身的体力和脑力加以运用,使它们转移到对象上去,这样就由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就是把主体中潜在的生产力加以对象化。这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工具上,生产工具能使主体的生产力对象化。从原始社会的打制石器到目前的电脑的使用都是主体能力的客体化、对象化。人总是把在劳动中获得的劳动经验、技能、对自然的认识等等转化为对象性的生产手段。反过来,人又用这些对象化的东西提高和改造自己的主体中的体力和脑力。这是个无限延续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的生产能力就借助于工具客观化,形成能动的客观过程。生产力就不断提高,所以,人和工具二者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才能结合起来。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一样也是人们的主体能力对象化的产物。不过这种对象化同生产力的对象化不一样,这不单是物质上的对象化,而且还是人本身的相互关系的对象化。这就是说生产关系归根到底也是人的主体能力在人本身所引起的对象化的结果。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实际上初步描述了生产力(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与生产关系(人们相互关系的对象化)的矛盾思想。这对于马克思确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范畴,形成唯物史观有奠基的意义。
3.异化劳动理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雏型。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把哲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经济学方面,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和吸取,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工人阶级地位等问题的认识;分析了私有制形成的变化,初步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对工资、资本、异化劳动等经济范畴的论证,揭示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主体作用。
在哲学方面,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吸取了其合理的内核,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新哲学路线,并初步探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观点。认识到经济利益的斗争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正确解释了革命运动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还在哲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作了若干有价值的论述。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初步设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从上述的思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确立的雏型。通过他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我们就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不成熟方面。
异化劳动理论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有积极影响外,也存在着若干不成熟的方面。经笔者不断努力钻研有关资料发现:
1.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
马克思当时的思想正处在形成过程中,他在理论倾向上还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突出的体现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公式。马克思仍然坚持了费尔巴哈的“异化”公式。我们知道费尔巴哈认为,人原来并没有异化而是后来人的类本质异化为宗教本质了,人就变成了非人。而现在要把宗教的本质还给人,恢复人的本质,扬弃异化成为人。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内容上看当然同费尔巴哈的异化论是根本不同的。这从前边的叙述已足证明,但从理论的形成上似乎还有点一致。不仅同费尔巴哈的公式一致,而且也有黑格尔的三段式的痕迹。马克思也认为人的本质原来没有异化,而是出现了私有财产之后,人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变成了非人。而经过发展生产力,人充分展现自己的本质,消除了异化劳动,人就向社会的人复归,从而成为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人。这个过程减化为公式还是:人——非人——人。这便是异化劳动理论形式带有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痕迹的典型表现。而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表达上也仍然采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术语。
2.在对异化劳动的根源的分析上有循环论证的表现。
我们已讲述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原因的分析。他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私人占有和生产力的水平导致异化劳动。这是他的思想的一面。而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还有另一面,他还认为私有制与异化劳动互为原因。他说:“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又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从这些表述来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原因并不像后来描述的那么明确,即是由于生产分工引起的,而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这里根本的原因还是马克思对劳动的本质的理解不够科学。他认为劳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有点理想化。关于这种劳动的实现过程,马克思认为是主体的本质力量展开的过程,也就是主体的本质外化的过程。从这个过程来理解,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是一个东西,所以说是循环论证。同时在这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不完全像后来讲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决定的那么明确。这也表明了马克思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3.在对共产主义的描述中有空想的表现。
马克思对于消除异化劳动后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有详细的描述,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思想。但不可否认也有空想的一面。他的共产主义思想还是以人为出发点的。首先完成人向人、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人实现了“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的目标,在共产主义下,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存在与本质的矛盾,个体与类之间的矛盾等等都得到了真正的解决。”仅从这些思想来看就足以体现其空想的因素。
所以从异化劳动理论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同时存在来看,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马克思主义体系可以定性的内容,而是马克思主义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表述。
标签:异化劳动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