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_社会交往论文

社区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基于上海市普陀区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陀区论文,上海市论文,对策论文,青少年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97(2007)02—0023—03

社区青少年是青少年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和外在环境的压力,游离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外,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可能,容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抛出社会的正常轨道[1]5。因此,关注社区青少年的现状,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鉴于该群体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在与社会结构不良互动中产生的,所以对其社会网络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标

社区青少年的社会网络包括社会交往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二者不能混同。社会交往网络主要是指社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对象、接触群体等。社会支持网络一般是指对社区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的群体及其求助对象。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又可以分为正式支持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两种,前者主要指党政部门、共青团、工会、街道、居委会以及大众传媒等正式机构、组织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后者主要是家人、亲戚朋友以及同学等私人交往范畴。

根据对上海市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实证调查数据,本文首先试图了解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其次,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分析,考察社区青少年交往网络与支持网络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第三,本研究将探讨如何促进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网络和支持网络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为社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中的“社区青少年”是指:具有上海市户籍,年龄在14周岁~28周岁之间,无固定工作、未继续就学、缺少监管的青少年(即通常所说的“三失”青少年)。据了解,截至2005年12月底,上海市的社区青少年人数已经超过了7万名。随着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数字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本次调查采用分类定额抽样/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方法,主要依据《2005年上海市普陀区共青团员、团干部和团组织情况统计年报表》中“共青团团员情况统计表”和“各经济类型中青年、团员、团干部和组织情况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并考虑到2005年上海市社区青少年抽样调查的比例进行配额抽样。本次调查共在普陀区范围内抽取了204名社区青少年,全部采用在调查员指导下自填问卷、当场回收的形式进行,一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

三、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调查结果如下:

1.社区青少年的交往网络较为狭窄,局限于父母、同学等非正式群体。调查表明,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其父母及家人,这一比例约占总体的43.1%。排在第二位的交往对象是同学,约占37.7%(见表1)。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工作者在社区青少年的交往网络中仅占总体的1.0%,位于交往网络各类群体中的最后一位。由此可知,社区青少年的交往范围比较狭小,主要局限于家人这样的初级群体中,其他类别的交往对象所占比例非常小。

2.社区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求助对象,主要为父母及同学,社会工作者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社区青少年的自助能力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因此,对外求助成为他们解决困难的重要手段。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和家人是社区青少年最主要的求助对象,占总体比例达54.2%;其次为同学,占45.3%;社会工作者居第三位,占29.6%;所占比例最少的主要是正式支持网络中的“党政部门”、“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大众传媒”等,各自所占比例仅为1.5%(见表2)。

3.在获取就业信息的社会支持方面,正式支持网络所占的比重大大上升,超过了非正式支持网络。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对于就业支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考察社会支持网络的一个重要维度。与支持系统的分类方法相一致,就业信息的主要获取渠道也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普陀区社区青少年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通过正式渠道要多于非正式渠道。其中,从社会工作者处获得就业信息的社区青少年比例最高,约为37.5%(见表3)。其他比较重要的渠道依次为:“街道及居委会”,占32.6%;“父母及家人”,占32.1%;“劳动或人才市场”,占31.0%;“大众传媒”,占29.9%(见表3)。可见,在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就业信息支持网络中,居于前五位的仅有“父母与家人”(占32.1%)为非正式支持网络,其余皆为正式支持网络。

四、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从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中发现,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社会交往网络的主要群体与社会支持网络中的非正式网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合性,但却未能成为社区青少年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

从表1和表2的联动分析中可以发现,父母家人和同学既是普陀区社区青少年交往网络的主要群体,也是非正式支持网络的主要群体。社区青少年从他们身上获得的主要是情感上的慰藉和经济上的资助。但是,综合分析表1和表3之后,我们发现,父母家人和同学在就业信息的支持上显得作用有限。

这种现象正与格拉诺维特的观点相符合。在格氏看来,“强关系”群体是互动频繁、感情强烈、关系密切的群体,而父母家人和同学正属于此类。通过“强关系”获得的资源往往重复性很强,这是因为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2]。“强关系”在传递信任感、影响力等资源并带来情绪支持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父母家人和同学在社区青少年的交往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并且可以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但是在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上所发挥的作用则是有限的。

其次,本次调查的实证数据反映了社区青少年正式支持网络的各个组成群体在其社会交往网络中的尴尬境地。调查结果表明,正式支持网络在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就业信息的功能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社区青少年理应频繁地与正式支持网络互动,从而谋求足以改变自身处境的职业机会。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社区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极少与正式支持网络的各个组成群体接触。

以正式支持网络中的社会工作者为例,其在两类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明显存在着不对等。从表1显示的数据来看,在社区青少年的交往对象中,社会工作者所占比例非常小,仅为总体的1.O%,名列最后。但是,在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却大大加强:在求助对象的选择上,社会工作者所占比例达29.6%(见表2),成为仅次于父母家人和同学的第三位求助对象;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方面,社会工作者成为最主要的途径。

从根本上说,社区青少年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各个群体在其社会交往网络中处于尴尬地位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正式支持网络各群体与社区青少年异质性高。正式支持网络各群体的成员相对于社区青少年而言,在社会资源占有的数量和广度、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这些群体本身的话语系统与社区青少年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兴趣等各个方面。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相去甚远,造成了双方在沟通、情感交流上的障碍和阻隔。

2.正式支持网络的建设进程相对滞后。以社会工作者为例,造成其与社区青少年交往过少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供给的明显不足。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是一项比较昂贵的事业,其顺利运行需要一定经济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1]15。虽然近年来我国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有所发展,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无法一下子提供充分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还处于“选择—治疗”阶段,尚未达到国际社会普遍奉行的“普及—发展”阶段[3]。

3.社会传统文化影响社区青少年对正式支持网络的认知和心理认同。在我国的社会传统中,个体在面对组织、结构等群体时,易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只是被动地服从,并且在心理上对正式机构具有恐惧感、不信任感以及主动疏远的避患意识。受此影响,社区青少年大多认为正式支持网络中的各个群体是管理机构,在地位上高于自身,从而不愿意多接触。同时,“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也使老百姓羞于通过正式机构来解决自身困难。很多社区青少年通过社会对比,自以为已经处于社会角色扮演失败的境地,深深的自卑心理反而促使他们将自己伪装起来,无法敞开个人世界与正式支持网络建立交往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1.促进社区青少年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支持网络的优势互补。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支持网络对社区青少年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是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交往对象较为狭窄,基本局限于非正式网络关系中,这与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部分的不一致。我们应当扩展社区青少年的交往网络,使其延伸到社会支持网络的正式群体中,这样会大大提高社区青少年对社会信息的获取程度、社会参与度以及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度。同时,社会正式支持网络也应当积极主动地融入社区青少年交往网络中。如果正式支持对象能够与社区青少年加大互动的频度,加深交往的程度,那么对社区青少年更加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街道、居委会、各类社会组织等可以多开展各项活动,使社区青少年参与其中,引导其交往范围向更广的方向延伸。同时,我们还要逐步转变社区青少年对此类组织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配合。此外,定期了解社区青少年的情况,增加日常生活的接触,针对社区青少年切实的需要进行支持与帮助显得尤其重要。

2.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者在社区青少年社会交往与社会支持中的桥梁作用。本次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工作者在普陀区社区青少年的求助对象中占有一定比重,同时也是社区青少年就业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这说明社区青少年对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信任度,社会工作者在社区青少年发展中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双重角色”,即他们既属于正式群体的范畴,同时又可以具有社区青少年非正式网络群体中的特质。比如,与其密切联系,在情感上提供支持等。因此,我们应当加快专业化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增加社会工作者与社区青少年接触的机会,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与其保持固定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问题和困难等,从而为其提供更多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而有利于社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在服务工作的开展中可以采取分配到人的方式,即每个社会工作者固定重点联系几个对象。这样有利于保证社会工作者对各自的联系对象在深度上以及纵向历时性上更加了解,对其进行的帮助也会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此外,针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力量不足的情况,我们在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可以适当采用志愿者的方式。对有志于并且有能力从事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合格志愿者,我们可以组织他们与社区青少年开展良好的互动。比如,可以考虑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这是因为大学生往往是社区青少年的同龄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并且对社区青少年也可以起到言传身教、树立参照对象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利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开展中,同时也可以扩大社区青少年的接触面和参与广度,使社区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避免其脱离社会生活。

收稿日期:2006—11—29

标签:;  ;  ;  ;  ;  ;  

社区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_社会交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