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长春市为背景,根据不断增长的高架桥底部空间资源,结合其景观现状问题,从底部空间功能、文化等角度提出四点优化原则。并针对底部空间形象、交通组织、政策监管等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景观设计对策。以期发掘底部空间美化城市的潜质以及成为标志性亮点空间的可能。
【关键词】高架桥底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对策
1.高架桥底部空间现状分析长春城市空间具有“疏朗、通透、开敞、大气”的整体空间景观意向。本文以二环道路(含二环)以内的道路交通及轻轨交通高架桥底部空间为重点,针对此区域内23 座高架桥底部空间景观现状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总结。
1.1 空间功能层面对底部空间的利用方式单一,多用作停车空间。底部空间的排水设施、交通信号设施、市政设施、电力设施等分属不同管理主体,缺乏统一管理及相关条例约束。
1.2 场所体验层面底部空间景观设施及空间意向缺乏长春地域文化的支撑,导致空间可识别性低,不能满足市民精神与审美的需求。忽视市民对小尺度空间以及可感知的安全性空间的渴望。
1.3 景观层面底部空间主体结构构件均以混凝土灰色及粗糙质感直接暴露,少数表面涂刷白色防腐涂料,空间主体景观欠佳。底部空间缺乏休息座椅等设施,削弱空间吸引力。空间绿化水平低导致对噪声的隔离,空气的净化能力下降,景观生态性不足。
2.高架桥底部空间设计原则2.1 景观功能的多重性原则高架桥底部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各类人群,主体的多样性就决定了景观功能的多重性。不仅仅存在单一功能的景观,应是由各功能元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交织,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功能的转变。
2.2 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原则在高架桥底部空间中延续长春的城市文脉,“提取”适合长春的地域文化素材,综合考虑市民的心理需求以及文化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城市软实力的同时也将推动城市向前发展。
2.3 附属设施的“集约化”原则将不同功能集中在同一个设施上的“集约化”原则,能最大限度地将空间释放出来,减少材料浪费,采用回收材料以及改造旧的设施,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应处处体现。
2.4 空间构建的预期性原则预期性即对未来情况的估计和预测。在高架桥设计之初应对高架底部空间环境营造(可达性、功能性等)方面进行具有长远的预期性设计。能够弥补后期修复空间不足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3.设计对策3.1 空间形象(1)色彩设计。转变长春底部空间“灰色”的过去,应采用简洁明快的色彩以及配合空间氛围的图案进行装饰,削弱其厚重的体量感。例如韩国首尔在高架桥底部空间顶界面绘制“蓝天白云,晴朗天空”图案,巧妙弥补了由于桥体遮挡而失去的部分“天空”,让市民感到轻松舒适。
(2)材质设计。应大胆尝试将不同材质应用于底部空间的各个界面。例如采用木材可以给空间带来温暖亲切的氛围,石材带来了庄严肃穆的感受等。荷兰A8 高架桥底部空间的墩柱采用镜面装饰,使空间更加开敞通透。
(3)亮化设计。长春高架桥底部空间应增加照明设施,提高夜间底部空间的安全性、指引性。例如成都三环路金高架桥底部空间的柱身到了夜晚成为耀眼的发光体,提升了城市夜景观的质量。
(4)尺度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改善超尺度的底部空间,应在色彩、材质、竖向设计、改变空间高差等方面对空间进行微调。对空间进行一定的围合与遮挡,适当营造小尺度空间,注重小尺度装饰构件的作用。
3.2 功能填充类型(1)休闲功能。例如运动场地(球类运动、轮滑等)、饮品店、书店、花店、超市等。
以长春汽车文化、关东文化、雕塑文化、电影文化等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涂鸦空间、早市夜市、汽车影院等。
(2)市政管理功能。包括底部空间的市政维护类设施、环卫工作间、停车场、消防站、垃圾转运站、饮水设施、广告设施、休息设施等。
(3)生态功能。注重垂直绿化的应用,应做到植物混种优势互补,遵循长春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季多雨,考虑植物季相变化。可以布置面积适宜的水景,软质与硬质景观的结合以及可持续的生态效用。
(4)临时功能。包括可拆卸的售货亭、展示性景观等。作为独具魅力的“汽车城”长春市利用底部空间构建本土汽车展示平台,展示“长春一汽”新老车型、汽车历史文化等。
从而达到弘扬地域特色,增强市民自豪感和向心力。
3.3 可达性交通组织长春高架桥底部空间两侧多伴有车行道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民进入底部空间活动和穿行,步行可达性弱成为限制底部空间发展的顽症。
(1)地上空间组织。对车行道路进行必要的视线分析与车流量分析,确保行车与行人安全的前提下,在适当位置加设人行信号灯,以及在地面绘制人行斑马线或改变局部道路铺装色彩。引导市民找到穿越马路到达底部空间的“突破口”。考虑在适当位置架设人行天桥或与过街天桥结合到达底部空间,让市民在一次穿越中完成多种空间的转换。
例如长春南部快速路与轻轨3 号线并行路段,底部空间两侧分布有大量居住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市民往返出行需要横穿底部空间。
(2)地下空间组织。铺筑地下通道,将人流与车流分离。如果能与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结合贯通,例如地铁空间、地下商业空间等,则成为一举多得的交通组织方式。长春东部、西部快速路部分路段的高架桥分别架设在赛德广场和南湖广场交通环岛上。环岛面积可观,植物繁茂,成为净化城市环境的“绿肺”。如果一直被四周车行道路孤立,则成了市民“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所以开发地下空间成为解决环岛可达性的重要方式。
3.4 季节应对设计长春冬季漫长气候严酷,夏季短暂潮湿多雨。在夏季,底部空间不失为遮挡烈日,阻挡风雨的好地方,许多市民在此休息乘凉。
到了冬季,由于日照时间短,凛冽的北风容易在底部空间形成涡流或风口,冬季的底部空间成了“无人问津”之地。
与其在冬季的底部空间增设仿生景观,增添所谓的“绿色”,不如发挥长春寒地地域特征,将冰灯、雪雕、冰雕等特色景观设计在此。既“点亮”了底部空间,又使长春冰雪文化有了新的展示交流平台。可组织市民参与到底部空间的小型冰雪活动项目中,例如在长春主城区的亚泰大街高架桥底部空间举行小型冰雕、雪雕比赛,围合小型滑冰场等。
这个“带顶面”保护的空间,即使在下雪时空间中的活动也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3.5 文化兼容由于长春高架系统跨越城市各功能区域,出现了邻近经开居住区、新天地商业区、南湖广场科教文化区、景阳大路行政办公区、城市混合、复合功能区等区域的底部空间景观类型。在尊重不同区域文化的同时把握与长春“宽容大气,自强不息”城市精神相统一的景观内涵。
3.6 政策与监管明确高架桥底部空间的权属划分,结合长春市高架桥底部空间实际,制定例如长春是高架桥底部空间管理条例及整治方案等。
对底部空间的垃圾清除、绿化养护、设施清洁、维修、更换等实施监管。
将长春市高架桥底部空间景观设计与城市整体景观营造结合,提高设计者、管理者、执行者等多方配合。制定例如长春市高架桥底部空间景观设计规范等。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管理体系。
结论通过景观途径,在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公共空间匮乏的情况下,将高架桥底部空间融入长春整体空间构建中。创造新的城市形象与市民文化展示平台,展现符合长春特质的高架桥底部空间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1]孟彤.景观元素设计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张 卓 孙瑞丰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5月总第19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1
标签:空间论文; 高架桥论文; 长春论文; 景观论文; 功能论文; 长春市论文; 设施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5月总第19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