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话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变迁之广义修辞考察
钟 蕊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社论话语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话语之一,不仅具有传递信息功能,还具有教育劝说、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等功能。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话语作为研究对象,从广义修辞学的视野,采用定性与定量、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词频统计分析法,分析元旦社论话语在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的流变,考察社论话语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建构关系,揭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论话语不断创造新的话语体系,实现对社会变迁“明镜”式呈现与“明灯”式指引的双向修辞建构。
[关键词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社会变迁;社论话语;广义修辞
社论话语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话语之一,其不但具有传递信息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劝说、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等功能。社论话语不仅仅是语言技巧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事实建构和信息传播问题,而是社会公共关系的修辞问题。《人民日报》是中国官方最有权威性的新闻媒体出版物之一。《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不但总结去年的主要工作情况,而且有针对性地预见与安排来年的工作内容。与其他消息、新闻不一样,《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集中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意志与倾向,成为观察中国政府政策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分析《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不仅是重返新闻的现场,还试图通过追问社论话语和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社会变迁对社论话语的文本内容和修辞形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社论话语又是如何相向而行,营造积极舆论场,提升正态话语值,凝聚改革发展共识,进而影响当下社会变迁。
产房、保育及育肥前期是最需要保暖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猪舍温度的稳定,不能温差过大 (不超过5℃),造成仔猪应激,引起疾病。保育和产房要储备一定量的电热板和取暖灯,以防有损坏并能及时的补充上。育肥前期的猪只可铺垫草或垫板取暖。同时,应准备额外的例如燃油暖风机等临时加温机器,以备临时升温用。
《水浒传》中曾多次提及元宵佳节,月夜赏灯的盛景。城市中的上元节夜里人头攒动,车马喧嚣,也屡屡成为梁山好汉搞事情的场所:
广义修辞学理论认为:“信息的载体并不限于语言和文学,因此修辞学因由‘纯语言学’研究转向‘超语言学’研究。修辞学是跨学科的——可以广泛介入相关学科领域,同时可以是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关注对象。”[1](P15)本文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研究对象,运用广义修辞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析改革开放40年间元旦社论话语在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的流变,从中分析其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建构关系,揭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社会不断变革、进步的同时,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论话语是如何“破冰”,不断突破旧的社论话语的束缚,创造新的话语体系,实现对社会变迁“明镜”式呈现与“明灯”式指引的双向修辞建构。
一 、元旦社论话语对社会变迁的 “明镜 ”式呈现
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日记。”曾为《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李庄在反思和评估《人民日报》40年(1946-1986年)经历时说:
“在党中央领导下,40年来(其中约14个月是在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下),《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曾经正确地宣传党和人民的重大成就,歌颂万千群众的英雄业绩;1957年以后的近20年间,也错误地登载过‘伟大的空话’,甚至骗人的胡说,后者令人羞于再睹。”[2](P8-12)
元旦社论高频词语的变化高度敏感地反映社会变迁的轨迹。早在2002年,日本学者村田忠禧就提出利用“字词频率统计的计量分析方法”,可以“不受主观左右而基于客观数据进行判断,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变动情况,也能发现迄今尚未清醒意识到的问题的存在。比如十三大以后的政治报告中,出现了不拘泥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框框的用语”[3](P78-84)。刘九洲以1950年至197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关键词“改造”为例,揭示中国当代传媒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同时展现中国当代社会经历政治社会这一阶段时所留下的历史印迹,说明中国当代传媒就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中国当代传媒至今也没有超越“党报时代”[4](P52-57)。王晓明在《轨迹——从元旦社论看中国的发展》一书中,选编了1949-2008年60篇元旦社论,每篇提取若干关键词,加以辨析解读[5]。万理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两位领袖人物的词频使用统计,从领袖人物词频统计及语义分析中看中共执政理念的转变,将词频统计法运用到党史研究中,发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轨迹[6]P54-57)。
在某个特定时期里,媒体话语的价值取向、结构组成、影响范围,实质上映射着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变革的轨迹。社论话语,一方面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社会变迁的足迹、民众关注热点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社论文本呈现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更能够鲜明地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的走向。
(一)社论话语演变是社会变迁的前奏
临床路径式教学组呼吸内科教学查房满意度高于一般模式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一定要有时间观念……如果我们不珍惜时间、不抓紧工作,还可能使我们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得更长。
(二)高频词语变化反映社会变迁的轨迹
各线缆的长度动辄达到百米量级,在对线阵做水动力分析时若尽数分析各个节点,工作量过大。因此,需要优先探究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来衡量线阵的阵型变化剧烈程度。
前人的研究虽然涉及部分时期、部分高频词分析,但未能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元旦社论进行全面分析。本文以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为权威数据来源,选取1979-2018年元旦社论40篇,建立词频分析语料库1,总字数约7.64万字;为了能对改革开放前后元旦社论高频关键词的历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还选取了改革开放前十年1967-1978年元旦社论11篇,建立词频分析语料库2,总字数约5.07万字。在确保语料库语料正确完整的基础上,运用图悦词频分析工具,对语料库1进行词频分析,导出高频关键词云图。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经济、现代化、思想等高频关键词出现在图1中。
图 1 1979-2018年 《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高频关键词云图
在对语料库1和语料库2的分年度词频分析,导出高频关键词数据表,对居前十位的高频词进行数据提取、整合,形成两组高频关键词分析表。
表 1 1967-1978年 《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前十位高频关键词分析表
表 2 1979-2018年 《人民日报 》元旦社论前十位高频关键词分析表
通过表1、表2前十位高频关键词分析,1967-1978年元旦社论居前十位的高频词依次是无产阶级、毛主席、革命、路线、文化大革命、人民、伟大、斗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1978-2018年元旦社论居前十位的高频词依次是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经济、现代化、思想、全党、伟大、同志。两组高频关键词中,相同的仅有“社会主义”和“人民”。1967-1978年期间,“革命”与“斗争”高频出现,统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团结—批判”等几组斗争话语的高频关键词,以及承载革命浪漫主义的“伟大”“胜利”等革命话语的高频关键词。1979-2018年期间,“革命”“斗争”退出高频范围,“建设”“改革”高频出现。语料库1与语料库2对比发现,高频关键词同质少,异质多,反映出改革开放40年元旦社论话语与此前相比差异较大,呈现从斗争/革命话语向建设/改革话语的明显转变。
二 、元旦社论话语对社会变迁 “明灯 ”式指引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7](P3)社论话语在“明镜”式呈现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在塑造和指引着受众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实现社论话语对社会变迁的“明灯”式指引,突出表现在时间观照对社会发展共识的指引、人称代词对社会主体参与认同的引导两个方面。
(一)时间观照对社会发展共识的指引
元旦社论较其他社论更具时间关照意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情绪。谌容在小说《减去十岁》里写道:“根据上级指示,全国人民一律在档案中减去从1966—1976这十年,全部年轻十岁,所有人都找回了失去的时间。”虚构的小说情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真切的集体心理。而这种“时间焦虑”的背后,是中国与世界潮流的“时差”,是人们对改变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急切与焦躁心态。元旦社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焦虑感,并通过元旦社论话语对这种社会变迁时期产生的特定焦虑感给予引导,突出反映在1979年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中,“时间”一词先后出现了10次,是历篇元旦社论中最多的一篇。时间焦虑与建设预期的互文关系,使得这篇元旦社论在议程设置和内容基调上与其他社论明显不同。以往元旦社论,在总结过去一年或一段时间的工作成绩时,基调一般都是肯定或颂扬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面临的暂时困难,提出将来一年或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和计划。
我们使用(6)式通过OLS回归估算资本产出弹性α。然后代入(3)式即可得出安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估算之前,为避免伪回归,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1979年的元旦社论开篇不再肯定和颂扬,开篇表达的就是时间焦虑:
语言的变化,往往是社会变迁的前奏。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史上,从欧洲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到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从语言发端的。当一个政权不能用正常的话语体系表达自己,宣传自己,意识形态话语与日常生活形态话语格格不入,无法实现与民众的正常沟通时,这个政权也就处于危机中了。曾有语言学家对苏联官方话语体系进行研究时发现,随着思想体系与制度体制的僵化,苏联官方话语体系也变得僵化,只有假、大、空式的语言被允许在体制内使用,久而久之,这些空话官话无法适应形势需要,甚至当苏联官员同外部世界接触时,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话语体系的僵化反过来限制了政治变革,阻碍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执政党“失语”的背后,失去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最终导致政治体制出现变革。
“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从第一天起就要抢时间,争速度,加快前进的步伐。”
结尾再次强调了时间焦虑:
篇中省略肯定成绩的基本议程,直接指出困难问题:
时间是紧迫的,一年、一月、一天、一小时都不能耽误……我们一定要……集中精力,争分夺秒,按日按月按季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建设计划。”
车库卷闸门因火灾被损毁;车库内有一业主自行搭建的二层“阁楼”,发生火灾后,其木质隔板塌落,“阁楼”上存放的大量杂物被烧毁后的残留物质散落在地面;在库房东侧墙壁上有两处电源插座,距地面高度为165cm,两个插座内接线盒均被烧焦熔化,但无其作为明火上方有烟熏燃烧的痕迹;经清理燃烧残留物后发现起火点有一个处于“开启”状态的10kg液化石油气罐;在室内发现“加大照明弹”鞭炮一个;控制卷闸门的“明”导线被烧毁,裸露出铜线。
“一家人,一件事,一起做。”这既是姜友善与中阿公司合作的态度,也是行动指南。他深信,既然握手就不能松手,只有厂商一家亲,坚守为农服务理念,才能共渡难关,在行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中突出重围。
党报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表达。《人民日报》社论,作为党报翘楚,是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重要舆论载体,是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构建社会价值认同的有效话语方式和权威说服手段。元旦社论的主题选定和议程设置具有规律性,作为官方主流媒体每年在元旦定点发布的政治理论宣言,以元旦社论话语作为探察媒体传播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窗口,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历时的角度看,社论话语的表达策略反映了媒体传播的轨迹和中国社会的变迁;从共时的角度来,社论话语的接受策略在反映社会变迁历程的同时也在引导并塑造着受众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时间是无情的。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胜利;丧失了时间,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由于我们的底子差,近十来年又遭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我国的工农业水平,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对时间的焦虑实际是对建设、改革预期目标实现的焦虑,特别是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民众的建设热情,从阶级斗争的固有模式转到抓生产建设、经济发展中来。时间焦虑通过语言的形式进一步传递,突出反映在“一定”“要”“必须”等情态动词和命令式、使令式的祈使句式在元旦社论中的高频使用中,通过词语和句型的语法力量强化规约和指令,强势引导社会发展的共识。
(二)人称代词对社会主体参与认同的引导
人称代词一般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区别单数和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与主体身份的认同关系密切。作者对元旦社论中人称代词进行词频分析,观察其阶段总频次和平均频次的变化,发现其趋势走向。
表 3人称代词的使用次数及平均每篇频次分析
通过词频统计发现,《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我”和“我们”,共计1898次,平均每篇达27.1次。其次是“他”和“他们”共计177次,平均每篇达2.5次,“它”和“它们”共计107次,平均每篇1.5次。总体而言,以1978年为界,前30年,人称代词使用频次较高,后40年,使用频次大大降低。
与第一和第三人称高频使用形成鲜明比照的是,第二人称的长期隐身。2013年之前,元旦社论中从未出现第二人称。直到2013年,第一次在结尾的新年祝福里出现第二人称“你”——被祝福的对象,2013-2018年,共有4篇使用了“你”,累计6次,但“你们”从未出现。详见表4。
表 4人称代词 “你 ”的文本呈现
到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重构了中国新闻媒体生产的场域,元旦社论的写作也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人称代词“你”所指代的对象从话语的接受者变成了话语的表达者。2017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以“让我们一起致敬新时代:人民日报喊你一起写元旦社论了”为题,发布了一则征稿启事。
一是组建、聘请专家团队,以乌当下坝镇和百宜镇为重点,制定乌当樱桃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樱桃规范化栽培管理,指导整个产业科学合理布局,实现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依靠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对乌当樱桃主产区车辆行驶道路和采摘观光便道进行交通网络规划设计,提升交通服务能力。
大日子、大事件、大场面,所有的一切,都跟我们每一个人相关,也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背景:我们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离不开每一个个体。进入新时代、走进2018,您有怎样的心愿?又有怎样的期盼?
作为一个几乎跟共和国同龄的“老品牌”,人民日报每年的元旦社论,总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作为“社论”的分量,更是因为它自身的“常青”:始终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凝聚着社会的共识、承载着人民的期盼。
为了让2018年元旦社论凝聚更广泛的共识、反映更多数人的心声,我们诚邀您参与进来。您想对2018说些什么?您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您想写下怎样的新年献词?我们想听到您的想法,一起为元旦社论添砖加瓦,共同致敬新时代。
这是《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首次通过“众筹”的形式来征集元旦社论的生产要素,与以往的精英式生产完全不同,标志着《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生产链条从官方、到编辑部再到读者本身。生产链条的下位移动,目的是为了让社论话语的生产环节实现受众的部分参与,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反映更多数人的感受心声,促成社论话语在主流意识形态输出和输入的双赢。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是国家意志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高频关键词由“革命”“斗争”向“建设”“改革”的转变过程中,可以鲜明地看到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可以发现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在人称变化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权利的充分重视与关注,以更为亲和的语态,使党和国家的形象更易于为人所接受,体现了党和国家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也将会出现更多鲜明而生动的话语。
间接请求策略,主要表现为说话人表达中心行为语时,使用系列辅助行为语,为核心内容做铺垫,表意委婉,多含暗示意味。
[参 考 文 献 ]
[1]谭学纯.问题驱动的广义修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李庄.四十年间三大事[J].新闻战线,1988(6).
[3][日]村田忠禧.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02(3).
[4]刘九洲.对中国当代传媒话语的情景分析——以1950年至197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关键词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5]王晓明.轨迹——从元旦社论看中国的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6]万理.从领袖人物词频统计及语义分析中看中共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例[J].北京党史,2015(2).
[7][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292(2019)01-0089-05
[收稿日期 ]2018-12-07
[作者简介 ]钟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话语修辞、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薄 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