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煳”才子们的八股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才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件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出题范围不会脱离四书五经。范围小了,背起来也容易,而且他们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过五百字。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那时候的考试比现在容易得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是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以达到对偶的效果。表面上看,文字十分工整,细看内容,废话满篇,不知所云。其实痛苦的不只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内容,而各级考试都得从里面出题,并且要求出过的题不能再用。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有的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有的会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
明朝的统治者在考八股时,又出台一个新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朱熹曾经给四书五经写过批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了,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时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得不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确实是一种折磨。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谁知道朱圣人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琢磨。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总是朱圣人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
可是,不论怎样,还是要考,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朝的学子们开始创作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此种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文辞优美、立意深刻的锦绣文章。怎么样,现在是不是觉得还是我们的考试要靠谱一点呢!
明朝学者宋濂形容通过八股考试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为“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但是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在这样的限制下,仍有很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