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支点论文_马素梅

找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支点论文_马素梅

河北省武安市第十三中学 056300

摘 要: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很多方面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文教育 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因此,本文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因此,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地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必要时帮助学生“跳一跳”,让他们摘到“桃子”。当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时,要给予表扬、鼓励。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分层提出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善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二、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建构人文性教育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为艰巨。编得再好的教科书,如果让一些观念陈旧甚至顽固的老师去使用,也是没有办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少数教学思路比较僵化的老师,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很强的排异心理,面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他们依然把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

课堂上,他们凌驾一切,俨然是一切知识的代言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实学,惟他马首是瞻的份了,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老师的嘴皮子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教学的态度来说,这些老师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惟恐讲得不透、不全,导致学生考得不好。

十几二十年前(改革开放后标准化试题一度受到钟情),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才会使他们感觉良好,乐此不疲,应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然而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后的标准化试题,二十世纪末的研究性学习,二十一世纪初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些老师是落伍的、不负责任的、不称职的。他们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固守一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看不到考试这一指挥棒在悄悄地发挥着它的引导功能,转变它的角色,只能在历次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前埋怨学生是如何如何的死板与不听话。

三、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一些宽容和激励,让学生在学习中读书、讨论、做笔记,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另外,教师大量制作课件,运用电教设备等,恰当地运用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都可以创设出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师可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和谐的乐曲,在教学开始营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还可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利用图画、音乐创设情境,既能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设计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要借助一个与文本有联系的话题,激发、唤醒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我姑且称之为“曲径通幽法”。

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1.寻找文章的“空白”,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

“空白”既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如果提问能够在文章的空白点上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宽容〉序言》教学中,有位老师指导学生在“刻着先驱者名字的石头上”写上碑文。这似乎与预设目标无关,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研读,就不可能写好碑文。在不少叙述性的文章中,人物的设计往往有较多的空白点。如《祝福》中,我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不对祥林嫂说什么灵魂的问题,祥林嫂会死去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从而对小说主题有更强烈的体验。

2.寻找文章的“症候”,于难言处把握情感和态度

所谓“症候式分析”,用蓝棣之教授的话说,就是“以作品中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症候”是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透露给读者,但又不想说得太明了的文字缺口。

在阅读中,如果抓住这些“症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往往最贴近作者的原意。抓住了文章的“症候”设计问题,在作者有意强调或回避不谈之中,可以激发学生探寻研究的兴趣,而分析的过程往往会更多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总之,初中语文课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上好开放的、人性化的语文课。

论文作者:马素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  ;  ;  ;  ;  ;  ;  ;  

找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支点论文_马素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