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全球化问题_国际资本流动论文

论金融全球化问题_国际资本流动论文

关于金融全球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已经并将进一步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它,以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一、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具有自身发展规律,并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实质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是,商品、服务、技术及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偏安一隅,孤立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贸易全球化。二是产品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产品生产超出一国范围,而成为国际分工协作的产物。三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四是国家经济联盟或协调组织的发展。从以上四方面看,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另一组成部分。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规律和丰富内容。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

一是资本流动全球化。在二战后建立并维持到70年代初的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制下,国际资本流动是受严格控制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于70年代初瓦解时,较富裕的国家已开始解除对资本的控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开放其资本帐户及相应的资本市场。进入80年代后,国际资本流动呈现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9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80年代末短暂的调整与喘息之后,国际资本流动再次表现了异常强劲的势头。在当今世界,每天都有大量资本在跨国界流动,上千亿资金转瞬之间就可转移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国际资金流动也从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逐步流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

二是货币体系全球化。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需要全球货币体系即国际货币体系。从历史发展看,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从金本位到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牙买加体系成立的过程。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交易、国际债券净额、国际银行存款、发展中国家债务和官方外汇储备中分别占48%、42%、40%、46%、50.2%和65%。

三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性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础或载体。伦敦是欧洲货币市场的中心,也是全球性货币市场的典型代表。它目前仍保持着作为世界最大国际银行业中心的地位,国际业务总额的1/5以上集中在这里;1200多家金融机构设在这里;总额为64000多亿美元的欧洲货币约有1/3在其银行帐户上; 它同时还是欧洲债券市场的发源地,65%的欧洲债券初次发行在伦敦,2/3的二级市场交易也在伦敦进行。全球性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1996年国际银团贷款为5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国际证券市场由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证券交易中心组成。世界十大证券交易中心为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瑞士苏黎世、卢森堡、中国香港及新加坡等。90年代以来,外汇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流动性的市场,也是全天候全球性市场。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美元, 1992年为8200亿美元,1995年猛增至11900亿美元。估计1998年会上升到15000亿美元。

四是金融机构全球化。近年来,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作为发展战略,所以出现了全球性银行业合并和兼并的浪潮,使得超巨型跨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断涌现。如美国大通银行和化学银行的合并以及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的合并。

五是金融协调和监管全球化。资本流动、货币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国际金融协调、监管机构和机制,于是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全球化便应运而生。众所周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典型的国际金融协调机构。成立于1930年的国际清算银行也是如此。由该机构发起拟定的《巴塞尔协议》及《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标志着全球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趋于形成。这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国际金融协调、监管机构和机制的发展中,各国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利益和影响,从而正在形成一种国际金融政治。

综上所述,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于并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金融交易量大约是商品(服务)交易量的25倍;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只有10%与实质经济的运动(实质交易和投资)有关(费尔南德斯·德科西奥:《经济全球化——进步的因素》,载〔墨西哥〕《至上报》,1998-5-31)。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动和外汇买卖, 严重脱离生产和贸易活动。与实质经济运动无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

二、金融全球化有利有弊,各国必须权衡利弊,加强管理,趋利避害,整个国际社会需要建立防范和化解全球金融风险的新机制

最近以来,由于东亚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经济恐慌,人们对金融全球化的疑虑越来越多,有关金融全球化的利弊之争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界争论的热门话题。其实,金融全球化对于融入其中的国家、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有利有弊,关键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权衡利弊,趋利避害。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及整个国际社会带来的好处是相当可观的。一是为各国投、融资活动提供了便利,使需要大量投资但本国储蓄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国际资本的补充,从而弥补其国内投资和对外贸易的两个缺口。二是使投资者不限于本国市场,而能得到在世界各地寻求高收益投资的机会。三是与国际资本流动相伴随的有形资本形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知识的转移以及市场的开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因素。四是为金融机构之间的国际竞争提供舞台,提高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筹资成本,推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发展,推动了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但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金融全球化的确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动,来得快,逃得也快,往往对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突然冲击,使其陷入金融、经济动荡或危机。国际投机家往往挟巨资以造市,借支配地位以牟暴利,加剧市场波动。目前全球国际游资高达7万亿美元左右, 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小部分冲击任何一个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或地区,都可能引发金融动荡。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以来的东亚金融危机无不与这种资本流动有关。二是与金融全球化相伴随的蔓延效应,往往造成“金融病毒”传播,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与金融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体系目前已有能力迅速地将一个地方的失误、动荡和危机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如1997年7 月首先在泰国出现的问题就迅速传染了其他东亚国家,其后又冲击了俄罗斯,并在一定程度上扩散到了拉丁美洲,同时也已影响到美国。三是使融入其中的国家或地区或多或少丧失宏观经济决策的独立性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能力,有时甚至与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逆向而行,严重干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调控。如一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时,国际资本会伺机而入,从而迫使该国增加货币供应量,削弱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若一国因经济衰退而采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政策,国际资本又会大量逃离,使增加本国货币供应量的目标达不到。另外,国际资本还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制造错误信息,对货币政策产生误导。四是由于迄今为止的金融全球化规则多是发达国家定的,因此在金融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

总之,金融全球化本身是包含着巨大风险的,它在为各国金融、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因此,各国在融入金融全球化的同时,不能不权衡利弊,加强管理,趋利避害。首先,各国融入金融全球化或对外开放金融领域的速度必须与其宏观控制能力相适应。据此原则,对资本帐户可兑换的开放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选择对资本流动的管理方式。其二,一国经济发展不能过度依赖外资,尤其是不能过度依赖短期外债。一般地说,利用外资要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以生产性投资为主,借用外债以中长期为主。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引资国,之所以未发生类似其他东亚国家所发生的金融危机,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适当把握了利用外资的总量和结构。其三,对短期资本的流入要加强监测和管理。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是应把短期资本的数额控制在可以灵活使用的外汇储备额以下。我国的经验表明,当一国尚无条件满足全面可兑换、但又需要吸引外资流入时,可通过外汇管理形成合理的外债规模和结构。这样做不但可以保持发展中国家的平稳发展,也维护了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因而减少了金融风险。其四,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强化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国内宏观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以稳健而强劲的国内金融和经济与国际金融、经济体系接轨。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金融全球化本身是跨国界的,是全球性的,所以对它的管理也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孤立分担的。国际经验表明,对金融全球化的管理,需要全球一致和协调行动,单个国家和地区的行动是很难奏效的。从目前来看,为防止全球性经济衰退,已迫切要求国际社会一致行动。

1997年以来所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及其在全球的蔓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严重滞后于金融全球化进程。这套体系和机制基本上是二战以后四、五十年代形成的,它显然已严重不适应90年代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所以,最近以来,国际金融界有关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建立一个高效而可靠的防范和化解全球危机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认为,面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整个国际社会的确需要建立防范和化解全球金融风险的新机制。而目前最重要的是:第一,在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风险方面,国际社会尚没有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尽快设计和建立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性私人资本进行监测管理的机制。应建立一种机制,使私人投资者承担自己投资失败的全部或大部分损失,承担相应的金融风险,从而防止国际资本流动中的道德风险。第二,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最大利益的发达国家,应从世界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负起更大责任,承担与其经济地位相当的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责任。目前尤其要为发生危机的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复苏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必要帮助,如扩大从危机国家的进口,增加对那些国家的投资和各项援助,而不能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第三,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建立更为充足的资金来源,以保持应付大规模资本流动和短期流动性危机并向陷入危机国家提供必要援助的能力。第四,加强国际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协商,建立国际性债务重组、延期直至减免的机制,以尽量化解国际债务风险。第五,相互开放和沟通,制定统一规则,提高各国政府财政和金融措施的透明度,为各国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投资者提供充足而可靠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完全导致错误决策。第六,以“巴塞尔协议”为核心,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和规范,尤其是对跨国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跨国经营业务的监管,以协调和推动各国监管体系的建立和规范。第七,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运作。更多地体现透明与开放的原则,使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私人部门和国际机构都能在这一体系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对话和合作。应建立更加有效的危机预警体制,进一步提高预警的准确度;增加资本金,增强其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的经济实力;在制定统一原则的同时,能充分考虑成员国在具体进程上的差异。第八,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尽量维持稳定,以便为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提供稳定的货币基础。

三、面对金融全球化趋势,我国应趋利避害,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从容迎接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程度迅速提高。一是对外贸易迅速扩大。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251亿元,成为第11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为36%。二是平均关税水平逐步下降。1992年至今7次降低关税,累计降幅超过60%;关税平均税率从1992 年的43.2%降到目前的17%,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持平;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05年将平均关税降低到10%。三是外资流入大幅增加。外资进入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几乎所有产业领域,遍及31个省、市、自治区;流入外资累计2000亿美元,外资占社会总投资达10%,1996年资本流入总额978.9亿美元,资本依存度11.86%;流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流入发展中国家总额的40%,我国是除美国之外的最大外资流入国。四是证券融资等多种形式的对外筹资工具、筹资方式和筹资手段稳步发展。创造了B股、H股等融资工具,探索了BOT等筹资方式; 金融机构多次在国际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债券,企业海外上市从香港逐步扩展到新加坡、纽约、伦敦等股票交易所;到1998年3月止,有42家企业境外上市, 筹资95.63亿美元。五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扩大。目前有23 个城市和海南省允许外资设立营业机构;到1998年6 月底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大陆设立营业性机构178家,外资银行总资产373.9亿美元。六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促进亚洲和世界金融稳定。为东南亚危机国家提供40多亿美元援助,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金融全球化也使我们面临许多挑战:一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与保持汇率弹性,及时反映主要国际货币比价变动,及时反映国内国际通货膨胀差异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变动,及时反映技术进步等导致的国际竞争力变动之间的矛盾。二是开放资本帐户与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资本帐户开放的条件下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动,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努力将会降低甚至丧失三是多种形式引入外资,降低融资成本与控制国际投机资本和潜在流动性较高的证券投资危害之间的矛盾。四是允许居民在国内或通过离岸方式借入外债与适当控制国家外债的期限、币种结构,保持外债偿还能力和外债负债在期限和币种方面的适度对称之间的矛盾。五是推进金融市场开放与提高国内金融业竞争力之间的矛盾。六是中央银行监管能力提高与开放资本帐户之间的矛盾。

面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我们的对策是:趋利避害,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从容迎接挑战。

第一,实行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参与金融全球化奠定实力基础。按美元折算,我国现在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第7位。为使我国经济发展在较长时间内有一个较高的速度, 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力,必须实行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国有企业(含金融企业)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经济效益较差,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因此,从中长期看,我国应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这条原则,江泽民总书记已在“十五大”报告和十五届三中全会讲话中加以明确。从较长时期看,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但到每年操作时要根据情况变化注意适时调节,松紧适度。如考虑到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需求增势趋缓等因素,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人民银行已经研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这些政策已在1998年第一季度陆续出台,特别是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从13%降为8%,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力度都是比较大的, 这些措施已见明显成效。到1998年9月, 全部货币供应总量已接近10 万亿元, 比1997年同期增长16%;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年初增加7612亿元,剔除粮食贷款下降因素,比1997年同期多增加2000多亿元;国家银行固定资产贷款比年初增加1872亿元,同比多增加1100多亿元。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受到供应渠道和贷款有效需求的制约。如前4年每年增加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由此增加人民币投放1万多亿元,1998年外汇储备增加较少, 通过这个渠道投放的货币就大大减少。另外,由于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商业银行收息率继续下降,国有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和存货大量上升,工商企业对贷款的有效需求受到很大制约。为此,国家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由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再由商业银行配以1000亿元贷款,增加基础设施的贷款,扩大内需,以带动经济发展。1998 年1-9月,我国GDP增长达7.2%,现在看来, 尽管受东亚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严重洪涝灾害影响,我国仍将达到或接近8%的增长目标。因此, 1999年我们将继续执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即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效率和竞争能力,为参与金融全球化创造体制条件。目前正在和将要进行的改革包括:撤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建立若干个跨省的一级分行,合并地市分行所在地重复设立的机构,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专业管理能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省分行与省会城市分行合并,精减机构,精减人员,精减费用,依法自主经营,建立经营责任制;在银行业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办法,通过核销坏帐,剥离和出售或托管一部分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比例降到较低水平;在金融企业实行国际通行的谨慎会计制度;办好城市商业银行;坚持按合作制原则改革城市信用社;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分业监管。我们的目标是,力争经过两年的努力,到2000年,使我国金融业的管理达到国际上较高水平。

第三,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认真加强资本帐户的管理。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制度基础是WTO 服务贸易谈判框架及其相关文件。为了进入WTO, 我国必须在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作出一定让步,并在加入后履行相应义务。我们的基本立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骤是积极的、慎重的;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法规的完善、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以及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为此,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的。

在开放地域方面,我们已经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的1省23 市设立营业性机构,我们还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和广州设立营业性机构。

在准入条件方面,我们必须严格灵活掌握。一方面,我们要选择引进一些历史悠久、资信较高、对中国确有引进意义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并防止一些具有潜在风险的机构进入我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现实出发,充分认识到我国金融机构现有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在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方面,我们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试点办法。外资银行获准在上海浦东地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已进行了一年多,1998年8月又将试点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了深圳。

我国的保险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国内保险机构数量少,承保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为此,我们对外国保险公司只能逐步引进,并在寿险领域坚持合资经营。目前,我们已批准8个国家的9个保险公司在上海和广州设立营业性机构。

第四,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政策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旨在熨平市场的短期的临时性因素导致的波动,维护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国不实行钉住单一国际储备货币的汇率制度,而是根据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钉住一揽子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并根据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1994年到1997年,我国外汇收大于支,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央银行大量购进外汇,促进了人民币汇率稳定;1998年以来,由于东南亚危机和日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解除,但由于外汇收支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出口交货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外汇储备较多,1999年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仍有充足条件。

第五,根据我国际地位和经济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面临金融全球化,我国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基本立场是,服从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大局,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维护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我国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基本出发点是独立自主、自御自强。一是要将国内的事情做好,从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促进国家金融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支持香港为稳定金融体系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包括维护联系汇率制度。三是充分行使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中的权力和义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为发生危机国家提供援助。

标签:;  ;  ;  ;  ;  ;  ;  ;  ;  ;  ;  

论金融全球化问题_国际资本流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