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赵虎镇赵宅中学 253082
摘 要:点拨法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加以指点和消解的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要得法。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相机诱导 点拨得法
地理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点拨式教学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而解决问题的愿望与渴望恰恰与创造性思维紧密相关。另外,如今多媒体教学、微格教学、微课等都离不开点拨;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诸环节也需要点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点拨呢?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激发他们认识的乐趣。这里的养料指的是事实和现象,也就是问题情境。老师可以用导入性点拨,创设情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可用引路入境,挑拨争鸣等方法激起他们的内心渴求,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
在讲到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这一课,我将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分解成三个方面的任务,分配给三个组,每个组解决一个方面。在每个组学生讨论和交流时,我适时点拨:描述半球位置时应看到亚洲的主体部分;海陆位置应注意正确使用方位词;纬度位置应该关注四至点的经纬度。在我的导引下,三个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每位学生掌握了描述亚州地理位置的思路和方法。可见,情境创设越典型越有吸引力,越迅速,学生进入发现、研究、探求的状态越快。
二、点拨的关键还包括因材施教,相机诱导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就是要抓住时机。点拨的时机就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心理障碍、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时处在心理不平衡以致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望解决矛盾之时,也就是经常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浮想联翩,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知识世界,这就是点拨的功能——点石成金!
教师进行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思考,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由上可知,从引发学生学习的过程上说,相机诱导构成了层递关系:相机--诱导 再相机--再诱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通过反复练习,就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时机,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讲到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课,学生总结出地理差异的表现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我适时点拨: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永远是最美的,先介绍自己的家乡,接着小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有哪些差异,并说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对所学知识点加以运用。由此可见,迅速及时的创设问题情境,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但由于每位教师的能力不同,在运用点拨上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要使点拨成为教学中的“绊脚石”。
有这样一则笑话:数学课上老师对学生说:“数学推理是不容怀疑的。”并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建造一间房屋如果需要12天,那么12个人一齐动手,这房间一天就可以完成了。”一个学生依据老师的推理说:“如果24个人一齐动手的话,那么半天就可以盖好……”另一个学生说:“照这样算,一条轮船横渡大西洋需要6天,如果6条轮船一起开航,一天就可以横渡大西洋了。”以数学推理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难道数学的精确数量与逻辑推理有误?其实不然,而是老师的启发教学脱离了现实生活。教师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才能达到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融汇贯通。实际上,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本质上没有优劣的问题,但若运用不当,仅有点之名,而无拨之实,就会沦为教学的“绊脚石”,故此启发是需要谨慎选择的!
以上可见,点拨必须得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我感觉以下几种方法效果不错:
一、暗示引发,“犹抱琵琶半遮面”
运用暗示引发式点拨,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暗示心理活动,促进学习某事物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同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智慧潜力,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强调了此法点拨教育的意义。
二、扇形辐射,“千树万树梨花开”
点拨着重一“点”的拨动。拨动这一点延及其余,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走势。要注意相近知识的链接类比,相反知识的比较鉴别。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植发散点。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有“知识树”一说,我们地理老师也要编辑地理的知识树,不同类新的知识点长成的一棵大树。
三、激疑促思,“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习有一个“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不能释疑,再加上激与促两个外因,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论文作者:刘玉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学生论文; 诱导论文; 情境论文; 相机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