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最新研究进展浅议论文_张丽男

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最新研究进展浅议论文_张丽男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天津市 300401

摘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该病主要是由于蛋白质、脂肪、葡萄糖代谢紊乱,进而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传统的治疗该病的药物,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副反应,例如心血管风险、体重增加、胃肠道反应以及低血糖等,所以加强对新作用机制和新靶点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最新研究展开了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属于代谢性紊乱的一种疾病,患者长期性的处于一种高血糖的状态,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恰当,极易导致神经、心脏、血管、眼、肾脏等组织出现功能障碍或者发生病变,严重损害了患者身心健康。当前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有胰岛素、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格列奈类、磺酰脲类等,但是上述药物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例如肥胖、胃肠道不适以及低血糖等,随着人们对糖尿病治疗的不断研究,开发作用在新靶点,有效的防止了由降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保护了β细胞[1-2]。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对2型糖尿病的最新治疗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治疗2型糖尿病的传统药物

(一)胰岛素类

当前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有效的一种药物,胰岛素最早是从牛、猪等动物的胰脏中提取出来,应用于人体之后,人体出现的过敏反应严重。后来在DNA充足与半合成技术下,人胰岛素出现,这种胰岛素的免疫原性较低,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后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胰岛素的生产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胰岛素具有作用持久、起效快以及低血糖发生率低等一系列优点。胰岛素吸入剂出现于2006年,该药物成本过高,吸入装置相对较大,逐渐被临床所淘汰。速效吸入型胰岛素出现于2014年,有效避免了患者肌肉注射的痛苦,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显著提高,但是该药物对于吸烟患者来讲,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生物利用度仅在10%,所以无法替代传统的药物[3]。

(二)口服类药物

治疗2型糖尿病常见的口服药物有以下几种,第一、双胍类:例如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等,前者由于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极易导致患者酸中毒,所以逐渐被临床所淘汰;后者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较好,同时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现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4]。第二、噻唑烷二酮:例如曲格列酮,但是由于肝毒性严重,所以逐渐被临床所淘汰。所以当前临床最常用的是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第三、a-糖苷酶抑制剂:例如米格列醇、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上述药物对减轻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所以该类药物现已被临床认为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备选药物。第四、磺脲类:例如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对β细胞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但是上述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体重增加、低血糖等一系列并发症,所以临床应用价值仍然有待于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新靶点研究

(一)与促胰岛素分泌联系密切的靶点

1.GPCR(G 蛋白偶联受体):2型糖尿病发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胰岛β细胞缺陷,糖尿病的病程较长,患者对于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会逐渐衰退或者降低。GPCR可刺激β细胞,从而激发细胞刺激-分泌偶联,在GPCR中,与胰岛素分泌有关的有CPR119、CPR120、CPR40,由此可知,GPCR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一个新研发点[5]。

2.胰岛β细胞GLP:GIP、GIP-1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两者结合之后会对胰岛素的分泌、生成以及基因转录等造成刺激,进而改善患者的餐后血糖。但是临床研究发现,GIP-1在人体中的半衰期相对较短,在DPP-4的影响下,极易降解,很难被机体有效的利用,因此如果改变GIP-1的的结构,延长其半衰期,对DPP-4作用下的降解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可起到增加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临床可以将次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一个新研发点[6]。

(二)和糖代谢酶联系密切的靶点

1.AMPK(腺苷酶活化蛋白激酶),该酶可表达于人体的骨骼、肝以及脑中,是一种能量感受酶,可有效的维持能量细胞的平衡,细胞能力较低的情况下,AMPK极易被激活,并且对于骨骼肌摄取脂肪和葡萄糖形成一定的刺激,降低肝葡萄糖的生成。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中的AMPK明显失调,所以临床可将AMPK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一个新研发点[7]。

2.11β-HSD(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该酶属于一种糖皮质激素调节酶,在胰岛、骨骼肌以及肝脏中均是高表达,可催化不具备活性的皮质酮,并将其转化成具有活性的皮质醇,起到改善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如果有效抑制11β-HSD,可有效将糖皮质激素的活性明显减轻,使得肝糖的输出显著降低,达到控制患者血糖的目的,由此可知,临床可将11β-HSD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一个新研发点。

(三)和胰岛素信号转导联系密切的靶点

1.PTP(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该酶属于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对于酪氨酸磷的酸化具有一定的阻断作用,增加血液中葡萄糖进入人体正常组织的难度,减少可有效利用的葡萄糖量,导致糖代谢逐渐出现紊乱,进而引发糖尿病,由此可知,PTP在胰岛素的分泌、传导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临床可将PTP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一个新研发点[8]。

2.GSK-3(糖原合酶激酶 -3):该酶属于糖原合成限速酶,在经过胰岛素通路之后,可抑制糖原的合成,同时对于胰岛素受体下游在传导信号方面起到一定的干扰效果,借助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易位作用,进而调控骨骼肌的糖转化,可见GSK-3的抑制剂在降低糖原合酶磷酸化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于肝糖原的合成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可将GSK-3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一个新研发点。

总结

当前,临床中对于2型糖尿病尚无可以治愈的方法,但是采纳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的血糖可被控制在理想的范围之内,延缓了疾病的发展,同时减少了并发症,进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的降糖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安全性相对较低,所以新型的降糖药物治疗效果显得更加有优势,但是由于样本研究容量较小,研究的范围和时间有限,以及2型糖尿病涉及到的酶和受体较多,所以临床应该继续加深对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新靶点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艳秋,刘文虎,刘凤鑫,等.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3):461-464.

[2]石岩.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J]. 糖尿病新世界,2015,22(9):23-23.

[3]张涛,杨芳.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6):833-834.

[4]邓晓威,谢宁. 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374-1378.

[5]刘永贵,田红,解学星,等. 治疗2型糖尿病的非胰岛素类药物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2):108-113.

[6]朱友文,宋灿,霍海如,等. 中药在2型糖尿病中的治疗和胰岛素抵抗中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2015.10(1):135-137.

[7]李艳君,冯彦景,路惠民. 复方抗糖尿病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4):2330-2332.

[8]万星驿,李玲.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新进展[J]. 医学综述,2014,20(22):4133-4135.

论文作者:张丽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

标签:;  ;  ;  ;  ;  ;  ;  ;  

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最新研究进展浅议论文_张丽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