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论文_罗晓梅,郑朝晖(通讯作者),尹怀文

罗晓梅 郑朝晖(通讯作者) 尹怀文

(遂宁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式调查方式,对医院465例 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65例ADR报告中,≧60岁者构成比最高,占36.79%,18~49岁年龄段女性居多,占21.08%;抗感染药居各类药的首位,占28.82%;以静脉方式给药引起的ADR构成比最高,占78.0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22类,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减少不必要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能降低ADR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074-03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alysis of 465 Cases

Luo Xiaomei, Zheng zhaohui, Yin Huaiwen.Department of Pharmacy, Suining Central Hospital, Suining Sichuan 629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ssociated factor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A total of 465 ADR case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Among the 465 cases of ADR reports ,the rate of ADR was highest in ≧60 years old group(36.79%) , 18 to 49 years females more than males (21.08%) ; The rate of ADR induced by anti-infective was 28.82%; The ADR rate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was 78.07%; The ADR-involved organs or systems included 22 types, which manifested mainly as lesions of skin and its appends.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intravenous infusion and improv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infectiv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R.

【Key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Drug combinati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Categories of drugs; Analysis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药物不良反应(ADR)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不包括错误用药、超剂量用药、病人不遵医嘱。开展ADR监测对新药上市后再评价、临床合理用药、及时发现重大药害事件等具有重大意义。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对ADR监测越来越认同,我国ADR监测数据的总体质量和可利用性在逐步提高[1],我院上报的ADR病例逐年增加。本文对我院2013年至2014年发生的ADR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采取回顾式调查方式,以我院各科室2013年1月—2014年12月自发呈报的465例ADR报告为资料,分别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损害分布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基本概况

2.1.1 ADR报告种类和程度:465例ADR报告中绝大多数为已知的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只占少数,其中新的严重不良反应仅为1.29%。对原疾病影响不明显的有446例,病程延长的有16例,病情加重的有3例。停药或经对症处理治愈287例,好转155例,未好转14例,不详9例,无死亡病例。见表1。

2.1.2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女、男患者比例为224:241,发生年龄及性别分布见表2。

2.2 用药情况

2.2.1涉及药品:465例ADR涉及药物195种,涉及多种类别的药物。抗感染药发生ADR的品种数、上报例数最多。详见表3。

2.2.2 给药途径:涉及的给药途径有10种,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口服给药等。其中,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总数的69.25%,详见表4。

2.3 ADR的临床表现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在465例ADR病例中,所累及器官或系统共计22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23例)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居第二位的为胃肠系统损害(182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第三位为全身性损害(106例),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畏寒和过敏样反应。其中36例严重ADR病例累及器官或系统共计10类,涉及药物23种。见表5。

3.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在所报道病例中,ADR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男女之比为1.08:1,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2]。﹤18岁患者人群ADR达26例(5.59%),这其中24例为未满14岁的儿童。可能是儿童的各个阶段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比如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发生ADR[3]。所以,医生在治疗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等,保证用药安全。

18~49岁女性ADR患者98例(占21.08%)明显多于男性的64例,(占13.76%)与文献报道相一致[2]。这说明育龄妇女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较男性更强,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用药发生ADR的几率较平常高,还可能影响胎儿或新生儿的健康。因此,加强对育龄妇女ADR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40~49岁ADR病例72例(15.48%),50~59岁ADR病例105例(22.58%),≧60岁ADR病例172例(36.79%),40岁以上的总构成比达74.85%,占整个ADR例数的大多数,ADR的发生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这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导致药物蓄积或药效过强而发生不良反应。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易患多种疾病从而联合用药,更易发生ADR。因此,临床用药时需慎重评估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谨慎选择药物及用法用量,减少合并用药, 做到个体化给药,并将老年患者列为ADR监测的重点对象。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及时作出处理,减少危害。

3.2 ADR与药品种类的关系

由表3知,抗感染药ADR发生率最高,达28.82%,排名与文献报道一致[4]。这其中以头孢噻肟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硫咪、左氧氟沙星分列前五位。这说明由于药物自身的药理活性,这些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同时也与这几类药物广谱高效的作用而获得临床广泛使用有直接关系。

心血管系统用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和肿瘤系统用药ADR的发生率居第二档次。近年来心血管病、高血压、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心血管药物用药量也随之增加,因此用药的不良反应随之增多。肿瘤系统用药多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而发挥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由于细胞复制是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共有的特点,大多数的肿瘤药物缺乏高度的选择性,在实现治疗目的的过程中,对一些无关的系统、脏器和功能也产生影响。因此导致肿瘤系统用药ADR增加。

随着静脉尿路造影、心血管造影、增强CT检查以及介入放射学的开展,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ADR病例也相应增加。这提醒我们在使用诊断用药时一定要作好预防措施如术前碘过敏试验、严格掌握禁忌证、预防性用药、密切观察高危人群对造影剂的反应变化等,最大限度减少ADR的发生。

3.3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从表4知,静脉用药包括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两种方式,导致的ADR有363例,构成比高达78.07%。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由于静脉用药没有“首过效应”,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的影响快速明显。二、中药注射剂的ADR有32例,占静脉用药ADR的8.81%,可能是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即使单味中药,也包括蛋白质、多糖、多肽等许多成分,这些不明成分往往可引发ADR。三、输液的PH值、微粒、渗透压、内毒素、浓度、配伍、药液放置时间等均可引起ADR。因此,我们要严格掌握静脉用药的适应症,遵循“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输液”的合理用药原则。静脉给药时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立即停药,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

3.4 ADR与累及器官或系统的关系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这与文献相符[4]。这可能是由于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另一方面其他系统或器官的损害可能较为隐匿, 医患双方都不易察觉。由表5知,皮肤及附件的4例严重损害均由别嘌醇片口服引起,分析病历发现其中3例均有肾病史,其中1例患者年龄达77岁。别嘌醇在肝脏内代谢为有活性的氧嘌呤醇,其半衰期为14~28小时,与氧嘌呤醇均由肾脏排出,肾功能不全时其排出量减少。因此,有肾、肝功能损害者及老年人应谨慎用药,并应减少一日用量,从而避免ADR的发生。

总之,为了减少ADR的发生率,我们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病患的年龄、疾病类型、性别因素,对药物的适应症、使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禁忌症等要了然于心,减少不必要静脉用药,在用药的过程中密切观察,必要时作好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丹,程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年度趋势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5):238-240.

[2] 孙言才,刘斌,苏丹等. 122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年龄分布的分析评价[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1):29-34.

[3] 李俊,刘克辛,袁洪.临床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0-155.

[4] 李亚骞,黄玲梅,官真水.成都市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2012-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7):637-639.

通讯作者:郑朝晖,女,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医院药学研究,E-mail:429670688@qq.com

论文作者:罗晓梅,郑朝晖(通讯作者),尹怀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7

标签:;  ;  ;  ;  ;  ;  ;  ;  

46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论文_罗晓梅,郑朝晖(通讯作者),尹怀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