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东北公司 056000
摘要:建筑结构设计务必要包含抗震设计,而且抗震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设计内容,其是决定建筑工程项目后期安全性能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抗震设计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抗震设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进行有效适用的抗震设计,从而实现建筑项目安全稳定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当出现地震自然灾害的时候,将极大影响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完全性,导致建筑结构受到破坏,造成极大的生命以及财产损失。所以,确保建筑拥有足够的抗震性能,是进行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合理的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能够更好的抵御地震灾害的破坏作用,确保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不遭受损失。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依照不同建筑结构自身的特点,采取差异性的设计方案,确保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建筑结构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保护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
1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要求
在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之前,设计人员要对其要求加以全面的了解,保证能够提高设计效率。首先,在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发生严重地震时不倾倒的要求,在遭遇中级地震的之后,经过维护与检修可以再次使用,在遭遇微弱地震之后,房屋建筑抗震结构可以保持在整体结构稳定牢固的状态,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筑抗震三水准。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对各方面影响因素加以考虑,保证能够提高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根据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设计与规划方案,满足抗震设计需求,保证房屋建筑抗震结构的稳定性,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人员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要保证结构设计刚度满足相关要求,并且全面了解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物理学知识,或是机械设备的运行原理,保证能够通过适当的调整与配合,不断提升房屋建筑混抗震结构的抗震效果,使其波动力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而提高抗震结构设计质量,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某些连接点与结构构件的受力情况,保证能够采取有效的减震措施,避免在遭受地震灾害的时候,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房屋建筑结构出现连续损坏的现象,进而形成崩塌的后果。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2.1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的确定
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也是影响建筑物抗震效能的一大重要因素。合理的建筑结构布置,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还可以提高建筑物自身的抗震能力。在抗震设计中,如果该建筑的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并且该建筑结构的布置符合建筑抗震规范要求,那么此建筑物势必会具备优秀的抗震能力。所谓的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合理指的就是在设计建筑结构体型过程中,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建筑物平面规则、对称布置,这样才能保证该建筑同一楼层间平面刚度变化一致,其次尽量考虑建筑物竖向凹凸少,使得建筑竖向刚度变化上保持稳定,避免不同楼层之间抗震时刚度不稳的现象,这样合理的平立面布置对建筑抗震有利。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对于结构复杂的建筑物而言,良好的抗震缝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抗震缝两侧结构完全分开,中间间隙距离保证在地震作用下两侧结构不发生碰撞。抗震缝一般设置在结构变形的敏感部位。若抗震缝设置不当在地震发生时就会变成薄弱环节,不利该建筑物的抗震。
2.2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材料是主要的承重原料,材料的刚度和塑性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影响较大,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稳定性,在选用材料时,要结合本地的地震历史资料,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抗震角度考虑,作为建筑材料应轻质、高强;构件间的连接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延性,且能发挥材料的全强度。按照此原则,钢结构是最符合抗震材料要求的,多次地震灾害实例表明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好,但钢材的造价及维护费用较高。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好,造价低廉,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经设计可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但该材料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当地震持续较长时间时,在反复的地震荷载作用下,构件刚度因裂缝的开展而递减,将混凝土挤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方便,但它的抗震弱点在于框架节点等构件接头强度及变形能力均低于构件本身强度而形成薄弱环节,同时预制构件装配时会产生次应力,整个结构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故这类结构不宜在高烈度地区采用。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达到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目的,必须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该建筑的建材。
2.3建筑场地的选择及建筑结构参数计算
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也是能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尽量选择土地成分及土地结构具有良好密度和硬性的场地,并且该场地土质成分均匀性良好,这样的场地作为建筑结构工程的建设场地,才能保证建筑场地范围内的土地能更好地、均匀地承受上部建筑结构的荷载。设计人员在建筑场地选择中应该避开软土、液化土、采空区以及河岸边缘等相关地段,避免因为上述地质范围中土体的密实度、坚硬度以及凝结度等相关性能的低劣而导致建筑物在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出现土体承重荷载能力不够的现象。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滑坡、地陷以及泥石流等山体事故的危险地段,也应尽量避开选择其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场地。同时尽量避免建筑场地选择在地震断裂带上,这样才能避免降低上部建筑结构对地震灾害作用力的抵抗性能。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该建筑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措施。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类型在面对地震冲击力时所具有的荷载作用力完成抗震设计参数的选择。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模型对该建筑的抗震作用力进行清晰明确的计算,保证建筑与规划设计所选的抗震级别、抗震措施、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计算模型能够符合该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该建筑抗震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受力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2.4空间布置
1)均衡性布置
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结构承受的作用力不只是来自一个方向上,其作用力的方向可能来自于任意的方向。因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当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较好的均衡性,保证建筑结构能够抵御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破坏。
2)简单性设计
要是建筑结构相对复杂,那么,要保证建筑结构物稳定的维持力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对整个建筑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也随之增加。要是建筑结构相对简单,则可以更容易的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所以,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满足建筑结构功能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建筑结构简单化,有效的减少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确保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
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房屋建筑的规模、数量不断增加,由于该建筑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充分加强抗震技术的全面落实,切实做到安全稳定的目的。抗震分析作为后期设计的保证,需要充分考虑抗震规范的落实,对应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钢结构等均需满足相关规范规程。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超过规范范围之外的房屋建筑体,其抗震分析的特殊要求、经验借鉴等均需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李王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OL].山西建筑,2018(25):1
[2]乔凤娇.浅谈具备抗震功能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40):93-94.
[3]范思春.抗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分析[J].居业,2018(09):49+52.
[4]池祥.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J].化工管理,2018(25):68.
论文作者:王玮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结构论文; 房屋建筑论文; 刚度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模拟》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