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劳动者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不仅要淘汰旧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求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调整和重塑社会主义社会的产权结构和权利关系,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其能否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将逐步削弱,市场竞争所带来的自然选择力量将大大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壮大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如何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健康、良性的竞争秩序,如何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经济权利结构关系,都是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课题。这一系列重大课题中,首要和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其它问题都是这一问题的展开。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是公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功的需要。
从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源配置方式、收入分配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最终建立起来,21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真正结合。
一、自由联合劳动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是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一般性。但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作为共性的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区别;作为个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由联合劳动制度与雇佣劳动制度的区别,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之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统一的自由联合劳动制度之上的。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力这一个人财产权被资本家剥夺了,资本家凭借这种剥夺从而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正是从根本上消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关系,而使雇佣劳动转变为一种在社会化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的联合劳动,包括资本的联合和劳动的联合。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实现联合劳动的一种形式(这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者有本质区别),劳动者的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构成自由联合劳动制度的基础。
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转化为商品,又进而转化为资本家所占有的可变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力通过商品化的过程进而转化为资本家占有的资本的全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揭示出所有权的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过程,阐明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即雇佣劳动。所谓雇佣劳动,实际上就是通过劳动力商品化,把劳动者的劳动力转变成为资本家所占有的可变资本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使劳动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从而造就出永恒的无产者、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等等皆源于此。
社会主义胜利后,劳动者的劳动力还能转化为资本吗?如果是马克思所预见的那个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劳动力当然不会再转化为资本了,但是当代的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商品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主导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劳动者的劳动力仍然会转化为资本。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劳动力转化为资本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当然,这里资本范畴的内涵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的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再体现劳动力资本被物质资本统治与剥削的关系,而是体现劳动力与物质资本的平等联合的关系。尽管出现了这种本质性差异,但作为资本的一般属性仍然存在,即资本是能够增殖的价值,也就是说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收益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劳动资源,必然要价值化,并以商品的形式通过市场来进行优化配置。由于劳动力价值是能为它的所有者带来收益的价值,所以劳动者的劳动力也就能转化为资本了。但是这种转化,已不再是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在起作用了,而是所有权的规律贯彻到底,即所有权不仅在流通过程内劳动者以所有者的资格把他们的劳动力以商品的形式转让出去,而且在进入生产过程后,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属于劳动者自己的资本投入。(劳动力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投入,因为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上一代人投资形成的。劳动力必须进行开发,只有掌握一定技能才能进入生产过程支配其它物的因素,所以劳动力是有成本的,是一种投入。)从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收益,劳动力资本(活的要素)也应平等分享。这实际上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作为劳动者个人所有的财产权得到恢复和实现,不再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那样,被资本家所剥夺了,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传统的经济学,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在实践中超越历史阶段,实行所谓社会资源的全面国有化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把劳动者的劳动力也当作国有财产进行计划分配。因此,使劳动者的劳动力这一个人财产权被排除了,劳动者除了取得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维持生存的消费基金)的工资以外,一无所获。所以,所有的工资劳动者和广大农民(改革后才有了财产权)仍然处于无产者的地位,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扭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必须改革原有计划经济的基础。其基本路径是:国有经济——民有民营经济——劳动者股份所有制经济。具体分析如下:
1、打破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第一步。国有经济曾长期被认为是公有制的最高实现形式,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国有经济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认为国有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四中全会提出:安全性、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生产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命脉性的骨干企业需要国有经济的控制,这就明确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集体经济要向国有经济过渡,把追求单一的国有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经济目标。把国有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正确的。一方面,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国家是要消亡的,国有经济也要消亡,而社会主义不会消亡,社会主义还要发展到更高阶段,把国有经济同社会主义紧紧捆在一起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东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有国有经济。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时期,在还有国家的时候,国有经济就存在。国有经济是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定位在四个领域,并不影响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定位的根据是国有经济的功能和作用,哪里能发挥作用就在哪里搞,哪里不能发挥作用或妨碍其它更能发挥作用的经济形式发展就不要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
2、使民有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真正结合的必经之路或过渡形式。民有民营经济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而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众多市场参与者的存在,是广泛的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
这里应该打破一个理论误区,即把民有民营经济与私有私营经济划等号,认为搞民有民营经济就是搞私有化。实际上民有民营经济不等于私有经济,非国有经济也不等于私有经济,民有民营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具有同一内涵,它包括公有性质的、私有性质的、混合所有性质的民有民营经济。私有经济是民有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
民有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体制内”实行国退民进;二是“体制外”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的发展。
民有民营经济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过渡形式,原因在于在民有民营经济中还存在非公有性质 和混合所有性质的民有民营经济,还不是完全在实物形式上的社会化占有和在价值形式上的劳动者所有的经济,即劳动者股份所有制经济。
3、 劳动者股份所有制成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真正结合的最佳实现形式。劳动者股份所有,就是指劳动者应成为有产者、投资者,即劳者有其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真正结合,就要使劳动者成为股东,财产所有权通过股权表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者应是劳动者,利润的分享者是劳动者,实现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现代公有制必须恢复劳动者个人财产所有权,确立劳动者在经济的主体地位。从价值形式看财产属劳动者个人所有,从使用价值(实物)形式上看则是社会化(公共)占有,两者的统一,即劳动者股份所有,就是当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也是区别于原始公有制和传统公有制的现代公有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必将过渡到从总体上看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具体地看等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因为劳动者可以普遍、平等地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也就是说在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拥有和运用生产资料。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农村改革正是沿着这条轨道进行的,城市改革也必须沿着这条轨道进行,使无产者变成有产者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分享利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有权分享利润的。这是因为劳动者首先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其次,劳动者本身有一个原始财产,即劳动力。劳动力是一种活的生产要素,应和物的要素一样只要投入生产和服务过程就应分享利润。
我曾经提出“返还股”,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计划经济下全部收归国有,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应返还一部分给劳动者,给他股权,这样他就是企业的投资者;另外还有“优惠股”,鼓励劳动者拿出一部分消费基金投入到企业转化为生产基金给予适当优惠。无论是“返还股”还是“优惠股”,劳动者得到的是股权。作为财产仍然在企业里共同占有和经营。劳动者只是按股分红,不是个人占有和经营财产,所以不是“私有化”,而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优化。
通过劳动力资本化,劳动者就可以成为股东,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既拿工资只分享利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统一,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三、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
建立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使我们初步搞清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那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简而言之,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呢?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部分人先富也好,共同富裕也好,前提条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主体是广大劳动人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在生产经营中起主导作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怎样才能使广大劳动者这种生产力的主体得到解放,从而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呢?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必须彻底改革旧体制,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新体制,使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技术不断创新。并且,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要实现共同富裕只有使劳动者成为有产者,为此,就必须使他能分享利润,因为在理论上,工资必须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被消费掉,否则劳动力的维持、发展、延续也要受到影响,劳动力就会萎缩,也就是说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的工资是要被劳动者消费掉,工资是成本的一部分,不能当作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收入来积累,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然要求。要使劳动者成为有产者必须使劳动者参与利润的分配。劳动者参与利润分配的依据就是劳动力资本化,即通过劳动者劳动力资本要素收入——劳动股息、劳动者劳动力资本化的增殖及这种增殖转化成的金融资本要素收入——资本股息收入,使劳动者拥有自己的金融资产。由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基本原则的作用,他们由此成为“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股权所有者、资本股息收入也成为劳动者的收入来源之一,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的壮大,这部分收入将会越来越大,劳动者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与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践相吻合。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到十三大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想,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中,计划经济、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被打破,社会经济呈现出生机和活力,顺利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即解决了温饱问题;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到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正逐步向小康水平迈进;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中叶,初步使劳动者成为市场经济投资主体,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基本富裕。
纵观改革进程,我们作如下划分:第一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启动阶段(国有经济为主体);第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过程(民有民营经济为主体);第三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即完全结合(劳动者股份所有制经济为主体阶段)。这三个阶段与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吻合,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就是初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也是以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实现的目标。如前所述,也只有建立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邓小平所设想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才能顺利达到。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所有制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