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对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入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7-2018年在笔者所在医院创伤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者108例,以对照要求为依据,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结果:对于疼痛程度的比较,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前与比对照组相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其中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病房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于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程度具有十分显著的缓解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这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和谐护患关系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创伤骨科病房;应用效果
引言
创伤骨科患者大多为急诊患者,属于疼痛水平较高的一种突发性疾病。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各种因素的作用,创伤骨科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患者疼痛感持续在受伤到愈合期间,是创伤骨科最为常见的症状表现。若患者出现急性创伤则会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为此,对创伤骨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极为重要。本次研究着重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研究对象来自于在2017-2018年在笔者所在医院创伤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者108例,以对照要求为依据,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54例患者,年龄21~62岁,平均(42.8±8.5)岁;其中男32例,女2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1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7例,髌骨骨折患者13例,足踝骨折患者7例;其中交通事故致伤24例,重物砸伤11例,高处坠落致伤9例,平地摔伤6例,机器绞伤5例。对照组54例患者,年龄52~73岁,平均(41.2±8.7)岁;其中男31例,女23例;胫腓骨骨折患者1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8例,髌骨骨折患者12例,足踝骨折患者6例;因交通事故致伤26例,重物砸伤10例,高处坠落致伤10例,平地摔伤5例,机器绞伤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
1.2研究方法
104例患者均实施常规创伤骨科病房护理,观察组患者额外给予疼痛护理管理干预,实施如下。
1.2.1培训护理人员
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其对疼痛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可熟练运用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切实减少患者痛苦,准确识别不同疼痛程度患者并实施不同的处理对策。例如对疼痛评分在 4 分以上的患者可联合使用阿片类以及非固醇类药物。疼痛得分在 7 分以上则可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以及非固醇消炎药物。
1.2.2建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
设置护士长为组长,再设置一位为副组长, 配合主治医生做好整体的管理护理工作,如有患者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且协助处理,仔细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是否规范,及时调整和安排。 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合的护理人员,每天定时检查患者的情况, 主导人员也要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是否到位。
1.2.3制定护理管理流程
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由疼痛护理管理小组对患者实施首次疼痛评估。护理人员要随身携带疼痛评估尺,对患者的疼痛情况随时进行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出疼痛护理方案。然后对患者实施药物镇痛干预及非药物镇痛干预。
1.2.4疼痛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可采用药物镇痛及非药物镇痛方式缓解患者疼痛。可先从病房环境入手,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安静及舒适,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正确摆放患者肢体,缓解疼痛;若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应及时给予止痛或镇静药物,帕瑞昔布 2 mg 静推 q 12 h,并给予心理上的疏导。患者疼痛时,还可采用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及播放电视剧或聊天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缓解其疼痛感。
1.2.5对患者做好相关宣教工作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切实有效的沟通,促使其可准确了解疼痛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等等,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通过科学的干预是可以减轻疼痛症状,以便提高患者的诊疗依从性,确保各项护理及治疗工作的有效落实。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程度,使用VAS评分进行评价,该评分范围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微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用科室自制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非常满意,患者调查评分≥90分;基本满意,患者的调查评分≥60分且<90分;不满意,患者调查评分<60分。其中临床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13.0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创伤骨科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是伤口愈合的影响因素之一。骨创伤患者病情恢复在于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有效护理,并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创伤骨科来说,护理人员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听到患者最多的主诉就是疼痛。这主要是有骨科创伤是一种急性创伤,会引起患者较为强烈的疼痛感,且疼痛伴随着创伤骨科患者的整个发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的一系列治疗操作环节均会引起患者的机体产生疼痛感。临床研究指出,在对各类疾病、创伤等引起的疼痛强度的评估中,其中疼痛级别最高的就是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感。因此,在创伤骨科临床护理中,对疼痛的护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化的疼痛管理方法,是在提升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化的疼痛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从而使患者能够在早期顺利开展康复锻炼,促使功能改善。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到,在创伤骨科病房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于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程度具有十分显著的缓解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这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和谐护患关系均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疼痛护理的管理模式具有临床依据,值得广大医务人员学习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孙胜男,张春燕,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11(2):25-27.
[2]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5,22(3):221-224.
[3]张巧玲,刘雁红,王瑜.多模式疼痛管理在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24(17):3558-3559.
论文作者:张 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骨科论文; 创伤论文; 统计学论文; 满意度论文; 病房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论文;